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省丝虫病防治方案

江西省丝虫病防治方案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丝虫病防治措施与方案一、江西省1954~1959年丝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主要措施根据丝虫病发病历史的追踪,确知本病在江西省流行,早在数十年前已经开始。这不仅保障了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为今后的丝虫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宁的调查,在所有同户感染中,每户受染人数均超过半数以上。以上资料说明丝虫病的感染和传染源的远近有关。

江西省丝虫病防治方案

第一节 丝虫病防治措施与方案

一、江西省1954~1959年丝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主要措施

根据丝虫病发病历史的追踪,确知本病在江西省流行,早在数十年前已经开始。然新中国成立前并无文献可资查考,限于社会制度,也无人加以过问。因此,真正开始本病的调查研究和实地防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自党中央及省委提出除害灭病号召以来,继全国除害灭病宁都现场会议之后,各地的丝虫病防治工作更有极大的进展,并继续出现了宁都、奉新、瑞金、石城等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县份。这不仅保障了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为今后的丝虫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兹将几年来有关本省丝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综合报道如下:

(一)流行病学

(1)流行情况:丝虫病在本省的流行面积很广,到目前为止,除广丰、全南分宜铜鼓、崇义、永新6县(市、区),因未有丝虫病调查报告,尚不能证实有无该病外,其他75个县(市、区)均已证实有丝虫病的发生或流行。

据1959年6月份统计,全省总共调查7605973人,发现病人316544例,按此计算,全省丝虫患病率为4.1%,若根据重点抽样调查的结果,以血检阳性及病史体征计算其流行率,则最高者为资溪,达60.4%,其次是乐安,其流行率为56.2%,最低为抚州市,其流行率为9.2%,按此资料,我省丝虫病感染率在30%以上者有资溪、金溪、峡江、乐平4个县(市、区),属超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20%~30%之间者有宁都、会昌弋阳、德安、乐平、黎川、南丰、崇仁、宜黄、永丰、东乡、广昌丰城临川、横峰、瑞金、南城17个县(市、区),属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5%~20%的有新干、抚州、吉安、婺源武宁、上高、萍乡、湖口8个县(市、区),属中度流行区。在重点抽查地区内,尚未发现有感染率在5%以下者的低度流行区。虽则以上调查地区的选择均以疫区为对象,尚且不足以代表本省丝虫病流行之全貌,但无疑地从中可以看出丝虫病在我省流行的区域范围和严重程度,见表3-1-1。

表3-1-1 江西省重点丝虫病流行情况调查表

img127

续表3-1-1

img128

从统计数字来看,我省丝虫病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并不一致,感染的最低年龄仅13个月(丰城),最高年龄达77岁(婺源)。弋阳的感染率最高年龄组为31~40岁(感染率为35.9%),其次是60~71岁及41~50岁两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28.2%和26.5%),资溪调查的结果以51~60岁的年龄组感染率最高,武宁则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见表3-1-2。

表3-1-2 丝虫病感染与年龄之关系表

img129

续表3-1-2

img130

丝虫病患者在性别分布上,大致男性多于女性,此点可以受染机会的多少来解释,男性在夏季多数赤膊纳凉,且喜穿着短裤,易被蚊子叮咬,见表3-1-3。

表3-1-3 丝虫病感染与性别关系表

img131

丝虫病的感染和“同居”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宁都的调查,在212户中就有116户有2人以上的丝虫感染,占总户的54.7%,其中又以同户夫妇被染机会最多,同户父子被染次之。金溪的调查,在20户中,全家均被感染的有3户,全家半数以上被染者16户(占80%),而全家半数以下受感染者仅4户(占20%)。武宁的调查,在所有同户感染中,每户受染人数均超过半数以上。以上资料说明丝虫病的感染和传染源的远近有关。愈接近传染源,愈易感染丝虫病,见表3-1-4、表3-1-5。

其次,丝虫病户与非丝虫病户蚊虫感染丝虫的情况来看,亦明显指出:丝虫病户的蚊子自然感染率远高于非丝虫病户的蚊子自然感染率,见表3-1-6。

表3-1-4 微丝蚴感染与家庭成员之关系

img132

表3-1-5 宁都刘坑乡丝虫病感染与同户居住之关系

img133

表3-1-6 弋阳县姚坂乡丝虫病户与非丝虫病户蚊虫感染丝虫的比较

img134

(2)丝虫虫种的鉴定:在宁都刘坑乡发现的微丝蚴全属班氏丝虫,而该县坪田乡在受检500人中有101例为班氏丝虫,1例为马来丝虫。在武宁凤口乡检查598人中,135人血中检出微丝蚴,其中132例为马来丝虫,3例为班氏丝虫,而该县中学检查610人中,83人血中检出微丝蚴,其中43例为班氏丝虫,23例为马来丝虫,7例为混合感染(10例未做鉴定)。在弋阳姚坂乡仅发现1例班氏丝虫,1例混合感染,其余293例均为马来丝虫。婺源玉坦乡曹门农业社发现者也同样仅1例为班氏,2例为混合,其余167例全属马来丝虫。抚州专区丝虫病防治站于56年和57年曾在该区的资溪、崇仁、临川、南城、南丰、金溪、黎川、宜黄、乐安等县重点地区进行调查,结果都是马来丝虫,见表3-1-7。

由此初步证明,我省流行的丝虫病,有马来和班氏两种。就地理分布而言,似乎马来多于班氏,但部分地区未进行虫种的鉴定工作,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表3-1-7 江西省丝虫虫种鉴定表

img135

(3)病媒蚊种的调查:本省的蚊种及其分布,未经系统调查,根据南昌、宁都、遂川、弋阳、萍乡、吉安、婺源、武宁、南丰、南城、崇仁、乐安、资溪等地的零星调查资料,发现有蚊种8属53种。〔最近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南城发现的一种Tripteroidespowellivazindicue(Bamaud)1929未列入表内〕。上述53种蚊种中间,经重点解剖结果发现蚊体内有各期丝虫幼虫者计有,淡色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蚁、海氏按蚊最黑变种C.Siweneiz等七种,见表3-1-8。中华按蚊解剖结果的阳性率一般偏高,且在蚊体内发现有传染性幼虫。由此证明,中华按蚊是本省丝虫病的病媒蚊种,而且很可能是主要的病媒蚊虫。因为在其他解剖的蚊种中尚未发现有感染性幼虫。这一点和本省为马来丝虫流行区是相吻合的。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最近在南城解剖288个骚扰阿蚊,发现2只骚扰阿蚊的蚊虫内有感染性丝虫幼虫,而当地是马来丝虫流行区,说明骚扰阿蚊也可作为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这是既往文献中鲜见的资料。

(4)流行因素分析:我省丝虫病流行面积和流行程度之所以如此广泛严重,我们认为有如下两个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西位于北纬24°~30°之间,全年气象情况以代表赣南的宁都和代表赣北的武宁为例,见表3-1-9,4~10月份的气温、相对湿度以及雨量,均适合于蚊类的活动和繁殖。5~9月份之气象又适宜于微丝蚴在蚊体内的发育,再根据我省地形,除中、北部稍为平坦外,绝大多数为丘陵或山地,溪流河塘小型积水,几乎处处可见,且农作物又以水稻为主。此等自然环境实为蚊子孳生的良好场所,从自然因素来看,江西省是适合于丝虫病流行的。

表3-1-8 蚊种对微丝蚴的自然感染情况

img136

续表3-1-8

img137

*原材料中未记录名称

②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长期统治,造成广大农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方面虽已有了很大改善,但短期内尚不能完全转变落后面貌。根据1956年婺源玉坦乡曹门农业社307户居住状况的调查以及1957年武宁凤口乡196户的住屋调查,见表3-1-10,说明丝虫病流行地区的住屋一般较为阴暗,潮湿,而且矮小。同时茅屋居多数,帐子多破旧,夏天炎热,农民又有赤膊纳凉习惯。一般群众对本病也缺乏认识,兼之农村医疗力量薄弱,导致丝虫病在本省广泛流行。其次,战争对于本病的流行似有一定影响,据武宁老年社员反映:“早在抗战以前,‘大脚风’殊属少见,鬼子侵入本地之后,渐渐增多了。”我们在1957年调查的时候,丝虫病患病率已达20%左右,由此可见,在动荡不定的年代里,生活的艰苦,人口的丧亡,田地的荒芜,水利的失修等等,对于疾病的流行有着莫大的影响。

表3-1-9 宁都县(1955年)及武宁县(1957年)湿温度及雨量记录表

img138

注:武宁县气象资料中,1~9月份的为该县气象站记录,10月份的为该站工作组记录。

表3-1-10 婺源曹门、武宁凤口社员居住条件及防蚊设备情况

img139

(二)临床治疗

(1)丝虫病的症状:几年来,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对我省丝虫病的症状,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根据16407例病例的分析,患者大部分逐渐起病,无明显的潜伏期。主要症状为淋巴管炎、象皮肿、乳糜尿、阴囊肿。其他如淋巴管结节、淋巴管曲张、精索粗厚、睾丸附睾丸发炎肿大等症状为少见,由于丝虫病所引起之淋巴结肿大,我们认为对丝虫病的诊断帮助不大,因为在广大非疫区农村中淋巴结肿大也甚为常见。我们目前尚不能根据淋巴结肿大程度来辅助丝虫病的诊断。表3-1-11是丝虫病的症状分类统计。

表3-1-11 16407例丝虫病患者的症状分析

img140

关于丝虫病症状和血液检验的关系,我们做了如下对照,见表3-1-12。说明在丝虫病疫区内,有丝虫病症状者血液内不一定能找到微丝蚴,尤其是晚期的象皮肿病人,更不易找到。相反的,无丝虫病的症状者,往往也会在他的血液内发现微丝蚴,在较严重的丝虫病流行区,此类病人为数不少。当然有症状者血检阳性的机会较多,这也是事实。

表3-1-12 丝虫病症状和血液检验的关系

img141

(2)丝虫病的诊断:至目前止,我们还没有一个能代替“血检”的理想诊断方法。为了能确切而不遗漏的发现丝虫病病人,在调查该病的时候,我们采用了问病历、查体征和进行血检相结合的方法来诊断病人。在上述项目中任意发现一项,就作丝虫病论。至于皮内试验用作丝虫病的诊断,我们曾做几次观察,但都不能收到满意效果。1956年在婺源用1∶8000的犬丝虫成虫抗原做皮内试验,结果是阳性率低而假阳性率高;1958年在崇仁用1∶32000的犬丝虫成虫抗原做皮内试验,结果相仿;1959年又在宁都等地用不同稀释浓度的犬丝虫微丝蚴抗原做皮内试验,结果还是敏感性低,但假阳性反应减少了。皮内试验的抗原制作、操作技术、反应观察等并不比血检和访问病史简单,而精确性毕竟较血检为差,因此我们认为它在丝虫病的诊断上的实用价值,尚待研究。

在崇仁的试点工作中,我们曾对100名血检阳性的马来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了药物快速诊断。以不同小剂量的海群生内服观察其过敏反应的有无来确定诊断。实验结果,以30mg组反应率最高达96.8%(对照组16.6%),见表3-1-13。

表3-1-13 小剂量海群生药物诊断反应统计表

img142

对于体腔淋巴积液的检查,江西医学院丝虫病研究组进行了如下的试验:将穿刺的淋巴积液置于含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发现可以肉眼或放大镜直接观察微丝蚴的活动,不需做显微镜检查,并认为此项实验并不适用于血液内微丝蚴的检验。

(3)治疗试验

①海群生长程疗法:用海群生不同总量:1g、1.2g、1.5g、1.8g、2.0g、2.7g、3.0g,以5天、6天、7天、10天疗法对1735例马来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即期疗效观察的结果,微丝蚴消失率为50%~100%不等,一般在80%左右,其中以海群生200mg,每日三次,五天疗法的效果最好,我们考虑血检阴转率的高低取决于内服海群生的总量。各种不同疗法的海群生治疗反应,都颇相似,均以发热、头痛、头昏、肌肉关节酸疼等症状为常见,其次尚有恶心、呕吐、腹痛、淋巴管炎、皮下结节、驱出蛔虫等反应。反应一般出现于服药后当天或第二天,持续三天左右,鲜有持续一星期者,热度最高达41℃,最低近乎正常。抚州专区曾对50例丝虫病患者治疗反应的热型作了分析,其中高热度占52%,中热度占22%,低热度占26%,见表3-1-14。

表3-1-14 50例丝虫病患者药物过敏反应热型分析

img143

续表3-1-14

img144

血检阴性的慢性丝虫病患者,鲜见治程中的过敏反应。

因虫种的不同,治疗反应亦有相异,以宁都(B)和武宁(M)为例,见表3-1-15。

表3-1-15 海群生治疗丝虫病反应统计表

img145

海群生治疗期间血象的变化,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白细胞为显著,有普遍升高现象,见表3-1-16。

表3-1-16 10例丝虫病患者海群生治疗前后白血球之变化

img146

②海群生短程疗法:资溪县以总量1.0g、1.5g、2.0g等不同治疗组别,对137例血检阳性的马来丝虫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亦证明疗效的高低和用药总量的多寡有正比的关系,见表3-1-17。

③丝虫病的中药治疗: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曾用11种中药制剂对392例丝虫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以木瓜汤较为有效,其次为干漆地龙丸、自蔹合剂、雄黄丸等,见表3-1-18。要对上述药物的疗效下一断言,有待以后研究。

中药治疗的反应,一般来说,较海群生来得轻微,但有些药物如钻地风、干漆地龙丸等也有较大的反应,如何减轻它们的反应和增高它们的疗效,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表3-1-17 不同剂量海群生对微丝蚴的杀灭作用

img147

表3-1-18 丝虫病中药治疗效果观察表(392例)

img148

④丝虫病象皮肿的热藏组织疗法:结合丝虫病防治工作,我们先后在武宁、崇仁,对37例丝虫病象皮肿患者用10%热藏胎盘组织液,以每日皮下注射1~2mL,治疗一月进行观察,结果有1例在治疗后体征消失,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有进步或显著进步,个别无效。根据观察,组织疗法对早期象皮肿的效果较好。武宁19例象皮肿患者的治疗结果,见表3-1-19。

表3-1-19 热藏组织液对各期象皮肿的疗效观察

img149

说明:疗效观察标准:1.痊愈:即体征消失;2.显著进步:患肢周径缩小40mm以上,病变有明显软化;3.进步:患肢周径缩小40mm以下,病变组织有软化;4.无效:没有变化。

⑤丝虫病象皮肿的被动减压充血疗法:本法为上饶专区首创的治疗丝虫病象皮肿的新方法。其装置是用“吸引器”以皮管连接长形皮囊。使用时将患肢套入皮囊中,囊口以系松紧带缚患肢上端。然后插通电流,转动“吸引器”即可。理论根据是:由于囊内压力的降低,促使患肢淋巴管扩张,淋巴侧支循环增加,淋巴回流畅通,于是有利于象皮肿的消退。同时由于血管扩张和血循环的改善,患肢的抵抗力亦随之增强,如此又可减少淋巴管炎的发作,故应用此法可使象皮肿痊愈或好转。据上饶地委除害灭病指挥部办公室180例的治疗病例报道,该法对象皮肿的治愈率高达50%,好转率达45%,仅个别无效。又据余江县医院的报导,情况亦然。

(三)预防灭蚊试验

(1)烟梗灭幼虫的试验:赣县龙下乡甘林社在水稻田的每个禾蔸旁边插入烟梗一根,另外一亩水稻田作对照,经过33天的观察,发现烟梗插入后,第4天开始生效,第15天效果显著,第24天效果就降低了,根据实验证明,烟梗的有效持续时间约20天左右。时间一长,烟梗即因腐烂而失效。据云烟梗尚有一定的肥料价值。

(2)DDT浸泡蚊帐的灭蚊试验:赣县甘林社以50%可湿性DDT配成3%浓度的溶液浸泡蚊帐作灭蚊试验,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均设“蚊密”调查站,每5~6天调查“蚊密”1次,结果发现蚊子对药物有回避现象,接着蚊子密度迅速下降,应用此法灭蚊的有效时间约15~20天(自5月下旬至中旬),在5月中旬蚊子密度又复上升,而对照区内由于社员使用666室内灭蚊的结果,此时蚊子密度反有下降之倾向。

(3)牛体涂擦666灭蚊试验:据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崇仁风岗乡用1%666粉涂擦耕牛身体灭蚊试验的结果,发现在涂擦后1~3天牛栏内蚊虫密度有显著下降,但第5天又复上升,认为此法仅起近期效果的作用。

(四)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上掌握了我省丝虫病的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并获得了可供推广使用的防治方法,同时组织锻炼了农村中广大医务人员,在群众大力支持下,采取了普查普治和灭蚊防蚊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控制了丝虫病在本省的流行,使各地的丝虫病患病人数,按月下降,达到了基本消除,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可告彻底消除。

二、江西省1984~1985年与1986~1990年丝虫病防治工作规划

(一)任务

1984~1985年,全省重点抓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县(市、区)的考核验收工作。对丝虫病流行情况不完全清楚的宁都、余干、德安、奉新、吉安等13个县(市、区),要进行普查普治。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峡江、赣县、宜黄等34个县(市、区),要进行复查复治。对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资溪、弋阳等10个县(市、区),要开展净化措施的研究,做好巩固工作。

(二)要求与措施

(1)对丝虫病流行情况不完全清楚的13个县(市、区),应以大队为单位进行普查普治。对非流行公社要进行随机抽查,凡发现微丝蚴血症者的地区再进行普查。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虫种鉴定,决定该地区流行虫种。

(2)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34个县(市、区)和目前微丝蚴率超过10%以上的公社、大队,两年内需再进行查治,阳性者给以海群生治疗2~3个疗程。并对历年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要进行复查复治,在1985年前,这34个县(市、区)以大队为单位,微丝蚴率均下降到l%以下,达到基本消除的标准。同时,赣州地区,在1985年前全区要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标准,申请五省丝防协作组考核验收。

(3)对微丝蚴率高、流行面广(全县所有的公社、大队均属微丝蚴阳性)的高安、丰城、清江、临川县,于两年内认真组织力量,严格按卫生部制定的丝虫病防治方案,分期分批进行查治。

(4)对已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30个县(市、区),要进一步做好丝虫病后期管理和丝虫病的监测、净化工作。其中弋阳、资溪2县在做好巩固工作的同时,要对丝虫病净化措施进行专题研究。由省卫生防疫站和上饶地区联合举办一期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县(市、区)的蚊媒学习班,掌握蚊虫的分类和解剖、鉴别幼丝虫,为全省开展蚊媒监测工作培训骨干。

(三)1986~1990年的任务与要求

通过1984~1985年的防治工作,1986~1990年,我省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县(市、区),应由1985年30个增至75个,即全省原有丝虫病的75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因此要求:

对以往丝虫病流行情况不够清楚的13个县(市、区)和微丝蚴率高的县(市、区)尽快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加紧查治,1988年前,微丝蚴率要降至1%以下,其余微丝蚴率低的县(市、区),由本县自行组织力量进行考核,达到1%以下再经省考核验收。对历年复查复治微丝蚴率较高的部分公社、大队,加服3‰海群生药盐,半年之后再进行复查。在1988年前,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标准。

1988~1990年,各地市应再次对原丝防工作做得较差的县(市、区)进行补查补治和扫尾工作。同时,由省统一组织地、市、县专业人员在各地市随机抽查1、2个县(市、区),进行血检、蚊媒解剖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检查历年查治资料,为迎接卫生部组织人员来我省考核验收做好充分准备。

三、江西省1986~1988年丝虫病防治工作规划

为加速我省丝防工作进程,赶上全国步伐,如期实现全省1988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宏伟目标,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本规划:

(一)一般情况(www.xing528.com)

丝虫病是危害我省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省85个县(市、区)中,其中有75个县(市、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省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下,广大卫生防疫人员和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了防治工作,经过30多年的查治,目前已有36个县(市、区)经考核验收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尚有39个县(市、区)未达标。据调查资料初步统计,39个县(市、区)中微丝蚴阳性率为0的有1426个村,微丝蚴率小于5%的有654个村,微丝蚴率在0.5%~1%的有502个村,微丝蚴率在1%~3%的有308个村,其中一些县(市、区)只开展了小范围的查治工作,该病的流行情况还不十分清楚。

(二)规划进度

总的要求是在1988年底以前全省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迎接卫生部来我省考核验收。各地应认真做好丝虫病流行县(市、区)的查病治病工作和效果考核工作,分期分批按照全省规划中制定的进度要求,逐一落实,见表3-1-20。

(三)防治措施

(1)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要重视丝防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把丝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订各地的丝防计划,并有督促检查的具体措施。

(2)我省财政实行分级包干制,各地、县(市、区)都要安排丝防专项经费,保证丝防工作必需的药品、器械,如海群生粉、片,显微镜,玻片等,每查一张血片按0.10元标准补助。

(3)加强卫生宣教,普及丝虫病防治知识。各地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保证查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4)技术指标要求:

①申报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县(市、区),应抓紧做好考核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在3%以下的县(市、区)应抓紧查治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力争在1987年考核验收。

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在3%以上的县(市、区)要集中力量,妥善安排,加快查治工作进程,在1988年达标。

原丝虫病流行区,历史资料不全的乡(镇),应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调查、普查或抽查补缺,这项工作应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

按照《丝虫病防治手册》的要求,对微丝蚴血症者用海群生全程足量治疗,班氏丝虫成人每天0.6g,2次分服,7天为一个疗程,儿童和年老体弱者用量酌减,服足三个疗程;马来丝虫成人用海群生1.5-2g,3~4次分服为一个疗程,服足二个疗程,也可采取3g/3d疗法;混合感染区按班氏虫种要求治疗,其他人群采用每次0.6g,一年内服3次(5、8、10月份服),疗程完毕2~3个月后,进行血检(抽查10%以上人群)考核效果。

②根据不同的微丝蚴率,采取不同措施:

微丝蚴率在0.5%左右的村应做好对象治疗与病家服药;

微丝蚴率在1%以上的自然村,应对五岁以上人群进行对象治疗加自然村预防服药,每年3个疗程;

微丝蚴率在3%以上且散在分布的村应对象治疗加全民服药,一年2~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应进行效果考核,直到阴性为止。

三级卫生防疫网不健全,服药工作不落实,且微丝蚴率在3%以上的乡、村,可酌情开展海群生药盐防治;

慢性丝虫病患者的治疗:在查治过程中,应掌握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并分期分批进行治疗,做好治疗效果统计分析工作。

③要有计划地开展蚊种及感染率的调查,低流行区丝虫病传播规律的研究等。

(四)防治效果考核程序

(1)各县(市、区)在广泛查治的基础上,要进行分层抽样,自行考核防治效果,其考核人数不得少于流行区人口数的10%;

(2)被考核县(市、区)必须将丝虫病流行情况,防治措施及现阶段情况作出认真总结,整理完备的资料。申请考核的报告,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意见逐级上报,省卫生防疫站审核,省卫生厅批准,全省统一组织考核验收,见表3-1-20。

(五)责任与奖惩

为确保计划如期实现,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并制订具体的奖惩办法。

各级党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将规划纳入工作安排,保证计划的实施,负有组织力量,安排经费,保证物资设备,动员群众,始终坚持该规划实施的领导责任;省、地、县(市、区)卫生防疫站,对计划贯彻负有督促检查质量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责任;各项具体的查治工作质量,责任在具体执行者。以上规划,每年都要抽查,视执行优劣给予奖惩。

表3-1-20 江西省丝虫病防治考核进度表

img150

注:湾里区和郊区以前作为南昌市一个单位计算

四、江西省1988年丝虫病防治工作意见

为了在1988年我省丝虫病达到基本消除的目的,如期完成卫生部下达我省的任务,为人民造福,特提出今年达标的工作意见如下:

(一)一般情况

丝虫病是危害我省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省90个县(市、区)中,有75个县(市、区)是丝虫病流行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关怀下,各地主管部门支持和群众密切配合下,经过30余年的反复查治,已取得显著成绩。从1980年起经省考核验收已有68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除的标准。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业务主管部门加强领导,措施落实;防疫部门深入基层,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防治质量;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配合。

目前,全省还有7个县(市、区)丝防工作尚未达标。根据初步调查统计,微丝蚴率0.5%~1%的有406个行政村,1%以上有330个行政村,见表3-1-21。其中有些县(市、区)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原因,资料散失,相当部分县(市、区)均由乡(镇)查治,防治工作质量较差,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表3-1-21 七县市丝防流调初步统计表

img151

(二)进度安排

根据卫生部对我省的要求和省丝防目标管理计划及高安会议的决定,今年7个县(市、区)要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标准,以迎接明年卫生部来我省全面考核验收。为此希望7个县(市、区)在今年6月份以前基本结束自我查治工作,然后逐级申报考核,省级考核将根据各县进度逐个安排,最迟于11月下旬全部完成。

(三)防治措施

(1)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将丝防达标列入今年目标管理,务必如期达标。各级防疫站尤其县站要吸取各地经验,组织培训专业队伍,以县站丝防专业人员为主体,吸收乡卫生院专业人员参加,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和督促检查。要采取双包干或其他承包形式,严格按照部颁标准的要求,保质保量,限期完成查治任务。

(2)我省财政实行分级包干制,各地、县(市、区)都要安排丝防专项经费,保证丝防工作必须的药品、器材及有关开支需要。

(3)加强丝防宣教工作,要进一步普及丝防知识,提高对丝虫病危害性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配合丝防工作,保证查治工作顺利进行。

(4)技术指标要求:

①申报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县(市、区),要求有较完整的查治资料,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0.5%以下。

②原丝虫病流行区,历史资料不全的村,应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重点村进行普查或抽查补缺,要做到资料可靠,病情应了如指掌。

③按照《丝虫病防治手册》的要求对微丝蚴血症者用海群生全程足量治疗。班氏丝虫成人每天0.6g,2次分服,7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马来丝虫成人0.5g,每日2次,连服3日为1疗程,服足2个疗程。混合感染按班氏虫种治疗。预防服药人群采用每次0.5~0.6g,1年内3次疗程完毕后2~3个月进行血检(抽查10%以上人群)效果考核。

④根据不同的微丝蚴率采取不同措施:

a.微丝蚴率在0.5%左右的村,应对象治疗与病家服药。

b.微丝蚴率在1%以上的村,应对象治疗与自然村全民预防服药。

c.微丝蚴率在3%以上且散在分布的村应对象治疗与全村服药。

d.三级卫生网不健全,防治工作不落实,微丝蚴率在3%以上的村,可开展海群生盐全民防治。上述措施结束后要抽查服海盐10%以上的人群,进行疗效考核。

(四)防治效果考核程序

各县(市、区)在广泛查治基础上,以县(市、区)为主体组织丝防专业队,进行分层抽样效果考核,被考核人数不得少于流行病区人数的10%。地、市应协助所辖的县(市、区)整理收集丝防资料,同时按部颁标准对病区进行疗效考核,微丝蚴率以行政村为单位0.5%以下者,才能逐级上报考核验收,省厅批准后由省组织考核验收。

五、江西省加速丝防工作的实施办法

为全面落实我省1984~1990年丝虫病防治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加速控制与消除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丝虫病。据以往查治资料表明,我省丝虫病流行面广,75个县(市、区)不同程度流行,防治任务艰巨。丝防工作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只有加速规划实施,怀着坚定必胜的信心,拼搏冲刺上去,胜利在望。否则,规划将难如期实现,甚至落空。我省在无专项经费,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都较薄弱的状况下,为适应全国丝防工作形势发展和加快我省基本消除丝虫病步伐的紧迫需要,结合省内实际,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加速防治工作的进程,实施如下办法,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措施

(1)依靠党政威力推动丝防工作:如成立丝防领导小组,由各级主管业务工作的党政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加强了丝防工作领导,有利于及时协调解决丝防工作中的各种具体困难问题,适时下达文件,指示等,推动了丝防工作的顺利进行;把丝防工作纳入各级目标管理,如期实现达标。

(2)制定可行性规划,计划纳入各级目标管理,奋力于1988年底实现全省丝防工作达标。

(3)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结合我省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行层层技术培训。以适应丝防工作需要。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把丝虫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病区群众,提高思想认识,以取得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使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收到预期效果。

(5)确保防治措施限期落实,结合本地实际,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科学管理,定期督促检查,视完成计划任务的优劣,实施奖惩。

(6)经费来源: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即省、地(市)补助一点,县(市、区)、乡(镇)挤出一点,疫区群众筹集一点,作为丝防工作经费。

(二)查清疫情

(1)补查、复查:曾开展了查治的疫区县(市、区),因种种原因,资料散失和部分未查过的乡、村进行补查;普查过的乡、村(大队),对其以往微丝蚴血症者要进行复查。

(2)抽样调查:对未开展过查治的县(市、区)、乡,要开展辖区内的抽样调查,血检人数应达总人口的1/3以上,以确定是否病区。血检微丝蚴率≤0.5%以下的村(大队)除对微丝蚴血症者正规治疗以外,暂不扩大查治范围;微丝蚴率>0.5%以上的村(大队),扩大四周自然村血检,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抽样方法:按山区、平原、丘陵的不同层次和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整群(村)随机抽样。

(3)调查方法要求:

①事先按户籍分片顺序,按统一调查表格造好花名册,并按顺序编号,供采血查治工作方便。

②采血时间:限于晚上9时至翌晨2时前进行,采耳垂血三大滴(相当60μl)涂成约3×1.5cm大小边缘整齐的厚血膜片,按花名册编号。

③采血率:满周岁以上均应采血,采血率应达总人口85%以上,或占应检(不含长期外出者)人口的98%以上。

④血片染色镜检:速度以每小时8~12张为度,最多不得超过15张,对阴性血片,抽取一定数量(25%),县站组织技术熟练人员进行复检把关。

⑤检出阳性血片,作微丝蚴密度计数和虫种鉴定,并登记造册,供服药治疗依据。

(三)防治措施

1.微丝蚴血症者

(1)马来丝虫:海群生3g/3d疗法或2g/3~5d服完为一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以上,直至阴转,每疗程间隔一个月。

(2)班氏丝虫:海群生总量4.2g/7d疗法或3g/3d疗法为一个疗程,服三个疗程以上,直至阴转,每疗程间隔1个月以上。

(3)混合感染:按班氏丝虫服药疗程进行。

(4)儿童老弱及有夹杂症者,服药剂量酌减,并采用小剂量递增疗法或适当延长疗程至阴转止。

2.疫点疫村预防性服药

(1)微丝蚴率<1%的村(大队)采取对象加病家服药;

(2)微丝蚴率>1%以上的村(大队)除对象治疗外,对微丝蚴血症者较集中的自然村或整个行政村居民进行预防性服药;

(3)微丝蚴率>3%以上的村(大队)除对象治疗外,进行全民性预防服药;

预防性服药剂量:班氏丝虫区,海群生3g或4.2g,3~7天分服。马来丝虫区:海群生0.25~0.5g连服2晚为一个疗程;全年进行2~3个疗程,儿童、老弱患者剂量酌减。

服药要求:送药到手,看服下肚,记录备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保证质量,主管部门适时组织抽查,奖优罚劣。

(4)海群生拌食盐防治:微丝蚴率在3%以上边远山区,或基层卫生网不健全,服药难以落实者,可采用海群生药盐防治。

3.慢性丝虫患者治疗

(1)海群生常规治疗;

(2)桑绑加红外线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

(3)手术疗法,如鞘膜积液,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术治疗;

(4)中草药疗法,各地因地制宜采用。

(四)蚊媒调查及防治

(1)各地结合实际,开展蚊媒调查,查清当地主要传播媒介,提供防治、科研参考。

(2)大兴爱国卫生运动,改观环境,填平沟洼,铲除杂草,消除蚊虫孳生栖息场所。

(3)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减少人蚊接触,防止叮咬,以阻断丝虫病传播,如夏秋季节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合理有效使用蚊帐,不赤身露宿。

(4)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熏杀和驱蚊办法,有条件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药物喷洒灭蚊。

(五)防治效果考核

(1)防治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业务主管部门,适时组织抽查,按防治工作的优劣实施奖惩,保证质量。

(2)整个疗程结束后,分不同层次,随机抽查病区10%以上的村人口进行效果考核,同时作好资料整理工作,必要时地、县(市、区)可联合进行考核,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在县(市、区)自行考核后,微丝蚴率以村为单位,确已达到0.5%以下(省控指标)由县(市、区)、地(市)卫生局逐级审核申报省厅,经复核批准后,由省厅组织(或委托地、市)考核组前去,严格按照部颁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要求,进行考核验收。

(六)净化监测

在基本消除丝虫病的基础上,要为最终消除丝虫病作不懈努力。各地(市)、县(市、区)均应结合本地实际,按部颁要求,积极开展纵向或横向监测,并作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