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理论批评及多方面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理论批评及多方面贡献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茅盾首先是以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在他成为第一流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以后,仍然没有放弃文艺批评的武器,仍然关注于现代文艺理论的建设。茅盾对于文艺理论的特殊兴趣是与他高度重视理论对于创作的指导作用密切相关的,他总是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理论批评及多方面贡献

茅盾首先是以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在他成为第一流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以后,仍然没有放弃文艺批评的武器,仍然关注于现代文艺理论的建设。茅盾对于文艺理论的特殊兴趣是与他高度重视理论对于创作的指导作用密切相关的,他总是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茅盾的理论批评活动不仅使他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达到十分自觉的程度,而且大大扩大了他的体现了自己理论的作品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茅盾与小说艺术家的茅盾取得了内在的统一。

茅盾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对本世纪以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积极建设方面。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之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他都是核心人物之一。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主导地位的形成,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他同时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学习世界文学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他主持的《小说月报》首先把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强调“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19〕。茅盾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是最早对一个时期的创作潮流、倾向进行综合批评的文章,不仅对当时的创作起了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在现代文艺批评的建立上具有开拓的意义。以后茅盾为“五四”时代他的同辈作家所写的《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落花生论》等作家论,其他评价叶圣陶、王统照、庐隐等的文字,以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更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最初成功尝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建立,以及扩大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影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茅盾是最早认识鲁迅的意义并给以正确评价的批评家之一,茅盾对现代文学中“鲁迅的方向”的确立,起过积极的作用。茅盾充分地发挥自己理论批评家兼作家的特殊优越地位,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艺术感受力和对文学新创造的特殊敏感,及时发现文学新人,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指明方向,对建立和培养现代文学队伍,尽到了先驱者的责任。沙汀、吴组缃萧红臧克家、田间、姚雪垠、郁茹、碧野等一大批三四十年代成长的作家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都得到过茅盾的支持鼓励,受到茅盾的影响。据统计,茅盾一生评介过的作家达三百多人,加上他通过编辑《小说月报》、《文学》、《译文》、《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笔谈》等期刊、副刊来起到他作为文艺运动组织者的巨大作用,都使得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具有最广泛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

茅盾也是一位散文家。他在流亡日本期间所写的散文都是抒情性的,很能在从事客观叙事的小说家之外,表露他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和运用情感型文字的才能。《卖豆腐哨子》、《雾》、《虹》等的哨音、浓雾、泥雨、彩虹为象征性投诉感情的对象,表达他于大革命失败之后一个时期的苦闷、孤寂和不甘沉溺的个人心态,风格是沉潜、惆怅的。“左联”时期的散文,以《雷雨前》为代表,这是一篇类似高尔基《海燕》式的文字,通过寓意表达出迎接革命风暴到来的昂扬情绪。茅盾最为成熟的散文作品产生于抗战时期,著名的《白杨礼赞》、《风景谈》都是精心结构而成,象征体式依然,心境却大大开阔,风格变为明朗、雄壮、激越。茅盾散文的精致蕴藉,“理”与“情”、“议论”与“具象”互相融和的特色到这个时候基本形成。这类散文大都属于叙事类的社会生活速写,如《故乡杂记》、《交易所速写》、《兰州杂碎》、《苏联见闻录》等,实际上这些记述留下许多三四十年代国内外社会图景,有些散文近乎他的小说素材原型,可以与小说参照阅读。《苏联见闻录》里《梯俾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耐克拉索夫博物馆”》各篇显示出他作为小说家的观察精细,记述的时空感,明晰的笔力,也同他的总体文学特征相一致。茅盾的散文语言与小说语言是在“五四”后偏于欧化的白话基础上形成的,三四十年代后更趋精致而摇曳多姿,是文人书面语的典范。茅盾描写环境、服饰、体态的语言,本来就留有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优秀成分,到了《霜叶红似二月花》发表,人们更感受到他文字的民族特色:典丽,细密,活用成语和诗词,显得从容委婉。

茅盾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活中,曾数次形成创作的高峰。他的艺术气质精细沉稳,是具有开放的中国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一个不知疲倦地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式的左翼文学大师。以他为首,构成30年代之后的“革命文学传统”,与从“五四”发源的“鲁迅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此区别,正是茅盾的独创性和他更能代表正宗的左翼文学之所在。

注释

〔1〕〔10〕叶圣陶:《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叶圣陶散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6页、495页。

〔2〕转引自庄钟庆:《永不消失的怀念》,《新文学史料》总12期,1981年8月。

〔3〕茅盾:《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伟大的批判者》,《人民日报》1960年11月26日。

〔4〕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茅盾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5〕茅盾:《我的回顾》,《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7页、408页。(www.xing528.com)

〔6〕茅盾:《子夜·后记》,《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3页。

〔7〕茅盾:《再来补充几句》,《茅盾全集》第3卷,第561页。

〔8〕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茅盾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页。

〔9〕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收获》总119期,1996年5月。

〔11〕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12〕〔15〕〔16〕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13〕〔14〕茅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茅盾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22页、第524页。

〔17〕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茅盾全集》第22卷,第56页。

〔1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5页。

〔19〕茅盾:《〈小说月报〉改革宣言》,《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