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革命烈士谱:李长来烈士事略

北仑革命烈士谱:李长来烈士事略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长来烈士事略毛元仁赵白四明山在浙江省东部,方圆数百里,蔚郁青苍,块然成脉,分走四方,每方各七十峰。离灵峰山脚不远,有个灵岩区横河乡,这就是李长来烈士的故乡[2]。在家庭中,伟民死后,长来事实上已升为长子。李长来在新旧文学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国忧家难交集于李长来一身。李长来是否能够超越他父亲呢?这是李长来自愿地、主动地走向革命的起步。经过李长来的言传身教、耐心说服才有所转变。

北仑革命烈士谱:李长来烈士事略

李长来烈士事略

毛元仁 赵 白

四明山在浙江省东部方圆数百里,蔚郁青苍,块然成脉,分走四方,每方各七十峰。明末清初,四明山区血瀑魂风,嵚岑变色,曾经是勤王义师抗击清兵的最后根据地。东四明七十峰的最东一道[1]从主峰太白山经育王、灵峰而东走入海,属于镇海县境(现属北仑)。离灵峰山脚不远,有个灵岩区横河乡,这就是李长来烈士的故乡[2]。在这儿,他生活、战斗,度过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李长来,名铗,字侠民、佽民,1911年生。李氏为镇海望族,祖辈开明相传,得风气之先。祖母太夫人曹氏曾在柴桥出资兴办静德女学,是中国提倡妇女进行教育先行者之一。父亲李琯卿先生是浙江著名的乡村教育家,曾毁家兴学[3],他从1927年起因病闭门谢客,长期卧床,直至1945年逝世。母亲方蟾卿夫人体弱多病,但慷慨好客,是李琯卿先生办教育公益的“贤外助”[4]

李长来行次,原有长兄伟民(名锟),弟有六人,依次是价民(名锷)、倬民、健民(名铫)、倜民(名铮)、俍民(名铠)、杰民(名钺),妹偀民(英娟)。倬民幼夭。伟民在十九岁时患伤寒而亡[5]。从此之后,李长来有弟五人,妹一人,共计七人,号称“大熊星座”。在家庭中,伟民死后,长来事实上已升为长子。但因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能团结群众,同志之间和社会人士一概称他为“二哥”。李长来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后,不得不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侍奉有病的双亲,安排弟妹们的生活和教育。家庭业已破落,食之者众而不治生产,因此处境是极度的艰难。他对被推上当家做主的地位是没有思想准备和无法推诿的。他天性内向,腼腆而敏感;事双亲谨慎,待弟妹友爱[6]。他在青年之时,虽然一下子从多幻想的象牙塔里跳出来,遭遇了冰冷的、残酷的现实生活的挑战,但他勇敢地承担了。他一上手,就预感到他和他家庭所属的阶级是没有前途而且将必然没落和灭亡的。这样的想法和他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是有密切关联的。

李长来在新旧文学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在弟妹的童年少年时代,他省下自己的零用钱,为他们购置安徒生格林和贝洛尔的童话,以及其他优秀的儿童文学书籍,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民间文学方面,他在张杨、盘岙向山民采集了《龙角山与虎头岭》、《蛤蟆宰相》、《大岙龙》等民间故事,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外国文学方面,他推荐了托尔斯泰狄更斯、萨克莱雨果、大小仲马和马克•吐温等大师的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和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绥拉•菲摩维支等无产阶级文艺大师的作品。他曾亲自翻译过《顽童小传》的部分章节。在古典文学方面,他对宋元词曲极有研究,偶或为文,不论文言或白话都是极工整的。但他认为文言已走上死胡同。百宋千元、浩如烟海的旧诗文,大多是辞藻的堆砌,文字的游戏,不值得钻研。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妹中有三位后来以文学作为终身职业[7][8]。李长来在文学方面的影响,往往被他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声名所掩。他对弟妹的影响,当然政治是主要的,文学是次要的。

当时中国正处在大动乱的时期,各帝国主义者为了要摆脱严重的经济恐慌,疯狂地向中国进攻。特别是近邻日本,半世纪来没有停止过狼子野心,国民党政府从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怯于攘外,勇于安内,倾其全力在“剿共”内战上,搞得国事蜩螗,民生凋敝,最后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武装入侵,占领了东北三省。1931年“九一八”以后,不久就是“一•二八”的淞沪入侵。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国忧家难交集于李长来一身。无论从民族、国家或家庭阶级各方面,他都看不出有任何前途。年轻的不甘沉沦的李长来,感到惶惑、苦闷和彷徨,莫知所适。在主持家政之余,他来到敬德小学的后身——横河公德小学。起初不过是业余的爱好,在小学校里结交一些青年同志和朋友,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后不久,他就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从不宽裕的家计中捋节金钱支持公德小学,他对此很热衷。他走的还是他父亲李琯卿先生走过的教育救国的道路。但当时的教育制度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中,起一些扫盲和启蒙的作用。在旧中国,文盲人数占了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教育救国不过是一种理想。李琯卿先生为教育事业耗尽了私人的家财,并没有达到救国的抱负和目的。

李长来是否能够超越他父亲呢?李长来通过实践,发现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方式是陈旧的和没有效率的。为了寻求培养民族幼苗的新方式,他钻研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比较了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当时的教材与生活脱节,是不符合学生们实际情况的。他渐渐发现当时民众普遍贫穷,没有条件让孩子们上学,学校办得再好,也是徒劳。他为公德小学引进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著作《古庙敲钟录》(《赤峰市晓庄师范学校校志》),订购了陶行知主编的《生活教育》杂志。为纠正旧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积习,他带领教师[9]和学生们实验生活教育,躬自下田种稻、种麦、种蔬菜。通过劳动的实践,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旧哲学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就引进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引进了进步书刊《政治经济学》、《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等。就这样,教师们接受了唯物论辩证法的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这是李长来自愿地、主动地走向革命的起步。

在国民党统治下,教育体制、经费和严格的思想统治是李长来实现理想的阻力。他四出奔走,力争并实现了全乡的宗教会产充作教育经费;在公德小学实行“小先生制”;组织了“横河乡普及教育助成会”,亲自撰文募集经费;创办妇女义务夜校;为小学毕业而无力升学的开办实习班。在普及教育的工作中,他认为汉字——他名之曰“方块字”是非常难认、难写、难学的,他亲自草拟了《镇海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编制乡土新文字教材,在夜校试教。公德小学的教师们来自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经历,有的人开始是很落后和保守的,坚守着国故旧垒。经过李长来的言传身教、耐心说服才有所转变。他的洁身自好、办事的毅力和对乡村教育的热情,连镇海县有正义感的督学杨敷施也为之钦佩不已。杨敷施每次下乡到公德小学,就参加教师的会议和学习,还把公德小学教师的学习经验向他校宣传。横河附近的其他许多小学无形之中把公德小学作为一个中心小学看待,在教育教学上接受其领导。全乡教育界在李长来推动之下活跃起来了。

其时山河日破,农村破产,最大的危机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蚕食鲸吞,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摆在唤起人民共同抵抗外敌方面。但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倾其全力于内战,对苏区实行灭绝人性的围剿;他们实施高压政策,限制言论自由,甚至抑制人民抗日的正义要求,把提倡抗日的救国会沈钧儒等“七君子”投入监狱。公德小学师生宣传抗日,为普及教育而努力,非但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而且还遭到迫害。在灵岩区普及教育展览会上展出的《镇海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就被国民党县党部特务头子指为“赤化”。在岭外已经有小学教师因提倡拉丁化而被捕的。李长来和公德小学的工作遭遇了阻力,但李长来没有气馁,依然坚持下去,并且使他渐渐觉醒过来——如果政治上不作彻底的革命,如果政权掌握在专制政府之手,任何教育上的改良和努力都将是无效的,走不通的。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揭开了全国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之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镇海县从城厢到各区各乡也都行动起来了。在横河乡,李长来以公德小学为基地,以教师为核心,吸收了一大批因失业失学回乡的青年工人和学生,组织起横河乡抗日救亡工作团,团长先后由公德小学校长毛崇芳和教导主任五弟健民担任。在工作团之下,又成立了海鹰剧团和海燕歌咏团。剧团和歌咏团的团长均由校友青年工人李平(良钦)担任,他既是团长,又是主角和教歌者。“海鹰”和“海燕”经常轮流到四乡作救亡宣传演出。当时流行剧本不多,李长来就鼓励公德小学的教师和他的弟弟们自己编剧,如大型话剧精忠报国》(三弟价民、七弟俍民编)、《为国牺牲》(毛崇芳编),独幕话剧《登陆》(赵白编)、改良京剧《夜审韩复榘》(价民、俍民编)等都是经常上演,深受农民欢迎的戏剧

当时战争形势紧迫,镇海口外和滨海的下三山等地都可以听到日本军舰的炮声,敌人随时可以登陆。从上海到南京的大片国土已落入敌手。国民党政府没有任何的应变准备和计划,也不作任何抵抗的保证。表面上国共已合作,抗战建国共同纲领已公布,但暗底下国民党防共甚于抗日,如果敌人来了,镇海人民怎么办?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当时李长来和他的伙伴们已经看到过斯诺的《西行漫记》。这书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向往。在那阴霾弥漫和死气沉沉的气氛中,延安像是一座灯塔,指明了航向。

为了求取革命的真理和支持的力量,在1938年元旦,李长来同其弟李健民、公德小学教师方敩(益品)和青年医生王博平、青年应书霆结伴经武汉、西安前往陕西安吴堡。他们在八路军主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约二十天结业,李长来和李健民去延安陕北公学,兄弟两人就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方敩进了抗大,在那里入了党,后来转到新四军工作,转战大江南北,直到牺牲为止。王博平和应书霆在训练班结业后先回乡(王博平1940年在镇海横河由李健民、李俍民介绍入党)。

1938年5月,李长来、李健民奉组织之命返回故乡,一路上遭遇了种种艰险,冲破了国民党特务机关设置的重重罗网[10]。他们回到故乡后,就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此,自国民党“清党”以后沉寂了多年的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又活跃起来。而从延安归来的李长来已经脱胎换骨,完全成为一个新人。他所有的工作——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和从事阶级斗争,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进行的。在这之前,他好像是在大海之中的一叶孤舟,而现在他已经站在中国革命主力大旗之下,有了自己的领导和统帅,成为无产阶级营垒中的一员。

从1938年9月起李长来对外仍然以开明士绅和教育家的面目出现,从事上层社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参加了国民党政府文教宣传机构,先后担任过镇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县战时文化事业推进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战时镇海》、《镇海儿童》两个进步刊物的编辑、县民众教育馆馆长[11]。与此同时,李长来非常重视农民运动工作。镇海江南岭里的农民,从大革命时代起,早已成立农民协会,有光荣的斗争历史。一直坚持二五减租,没有退缩过。当时农民协会的领导人顾荆庸[12]在农民中有很高的声望。李长来主动与顾荆庸合作,将农民协会转化为与国民党政权进行合法斗争的团体组织,力争减租减息。李长来和战友陆子奇(载云)通过农民协会关心农民兄弟的疾苦。他们深入群众,多方设法筹款,办理合作社,办平粜,办农贷,从经济、生活上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受到农民的欢迎和爱戴。李长来还培养了很多贫苦的农民成为革命的干部。

1941年4月,日寇进犯浙江,国民党守军不战而溃,宁波、镇海相继沦陷,地方政府土崩瓦解,官员们都逃到宁海县山区去了。镇海县民众教育馆流动施教团的沈邦琪、李平、沈一飞等撤到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之北)的龙山区,根据宁属特委王文祥的指示,与戚铭渠、虞天石等会合并商议组织抗日武装游击队。戚、虞两位后经组织同意打入国民党龙山区署,在那里潜伏了下来。五六月间,淞沪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新四军三五支队的前身)从上海浦东渡海来到三北地区,不久就同戚铭渠、虞天石接上关系。

在江南灵岩区横河乡,由王博平出面成立了一个乡的巡逻队,后来发展为横河独立中队。李长来同毛崇芳回到横河做地方工作,控制了乡政权,和土豪劣绅进行斗争。不久,横河独立中队受到定海国民兵团的威胁,从横河退到岭外,遭到日寇扫荡,人员武器都有损失,指导员林勃不幸牺牲,后来再退到镇海江北,由虞天石带路和三五支队主力会合。6月,流亡在宁海的国民党镇海县长黄大梁为了征敛粮械建立了“镇海县政府江北办事处”(以下简称“北办”),派汪立本当主任。汪与同伙姚华康因分赃不匀而内讧,十二月间携公款潜逃到上海投伪。“北办”和龙山区署,工作停顿了数月。1942年5月,黄大梁改派张志飞任“北办”主任。地下党宁属特委负责人王文祥获悉张志飞正在物色一个在地方上有威信的正派人物做他的助手,他就通过士绅李厚怀(李长来族人)向张志飞推荐李长来出任“北办”副主任兼庄市区区长。李长来一到“北办”,就同戚铭渠、虞天石成立了地下党支部,李长来任书记。就这样,国民党政权机构“北办”实际上已控制在地下党手中,李长来利用正统合法的地位推进了党的工作。

“北办”主任张志飞当时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李长来根据上级指示,对他采取了团结的方针,经常同他分析形势,比较国共两党的政策,商讨敌后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使他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极端腐败,认识到欲救亡图存,必须跟共产党走,他又因揭发贪污敲诈,险些遭到手下特务阴谋杀害。在残酷的现实教育下,他后来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党在四明山区建立了抗日武装——三五支队以后,浙江就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1942年7月,党成立了慈镇县工委。谢仁安任书记,李长来是委员。县工委用龙山所的名义,成立了农民武装自卫队。起先是一个排,后来扩充为一个中队。县工委又成立了农会工作队,陆子奇、包雪浪参加了工作队。李长来凭借在江南农民运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包雪浪在范市发动农民减租减息,要求保障佃权。他们同时培养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他的工作取得成功,运动很快向四乡镇推开。

李长来又利用暑假招收一批当地失业失学的知识青年,加以训练。李长来亲自主持小教暑期训练班,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干部训练班。之后,为解决无法升学的大批小学毕业生的求学问题,由地方人士出面,办了一所初级中学——凤湖中学。在中学里建立了地下党党支部,书记是李健民。凤湖中学和江南横河的公德小学一样,是地下党的一个重要据点。凤湖中学实际上就是党的青年干部训练班。

秋天以后,镇海县江北地区的各项工作蓬勃开展。李长来到庄市镇主持组织农会和进行减租减息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斗争,又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并向全区推广。又因为建立了强有力的农会民兵自卫队,“党政军”上下打成一片。抗日民主根据地环境大为安全,敌后游击区大为巩固,形势很好。整个县工委的工作,李长来起了主要的作用[13]

镇海沦陷后,国民党定海县长苏本善率部队撤退而占领了镇海江南柴桥、长山两区,大肆搜刮,真是抗日救国不足,反共扰民有余。原镇海政府的税务人员被苏部杀害,部队被冲垮,县政府机构无法站脚,只好撤到宁海县去。镇海县长黄大梁向浙江省政府告状。省里下令限苏部在1943年1月15日前撤离镇海江南,移驻象山,柴桥长山两区由镇海县政府接收。如有未撤,游杂部队准由镇海县政府改编或剿办。黄大梁畏苏本善如虎,他要张志飞先到江南察看。张志飞向“北办”报告了情况。

1943年2月初,慈镇县工委的谢仁安、金如山、李长来、戚铭渠在慈东费家市开会,分析形势,一致认为镇北和慈北的局面已经打开,而且日见稳定,“北办”应该抓紧机会发展到镇海江南去扩大新区,组织群众抗日。镇海部队打出“北办”旗号,凭借省府限令,到江南去接受编剿是理直气壮,师出有名的,苏部非撤不可。

县工委认为,李长来是江南人,江南本有地下党,有群众基础,可以得到帮助;认为张志飞曾在江南一带与苏本善冲突过多次,他和李长来两人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根据以上分析,所以决议向柴桥进军。

1943年2月18日,“北办”出动了三个排的兵力,由中队长王全斌指挥,李长来、张志飞和戚铭渠随军同行。当夜从庄市渡过大浃江,急行约三十里,到鄞、镇交界山边小村落宿营。严密地封锁消息,隐蔽部队。

第二天(2月19日)夜间,正值望月(旧历正月十五日),月光如昼,部队连夜翻过灵峰,沿山脚走到塔峙岙口附近的一个小村落宿营。

第三天(2月20日)夜间,李长来和张志飞去找熟人了解情况,但都不甚清楚,只说在柴桥没有看到苏本善部队,但镇中心的柴桥医院中有苏部的一个大队长龙烈三带着几个卫士在那里养病。(www.xing528.com)

第四天(2月21日)清晨,镇海部队向柴桥医院进攻,但出乎意料遭遇龙烈三卫士的顽抗。原来苏部并未撤离而在柴桥外围设伏,医院的卫士等待援兵不肯缴械。后经强攻医院旋即被攻下,龙烈三和卫士全部被俘。第一回合的战斗到此结束,时间已是1943年2月21日的中午。李长来就通知镇公所备饭,供应部队,并决定下午开群众大会,同时部队向柴桥镇四面加强警戒。但来不及吃饭,苏部已用猛烈火力向镇中心区域围攻,经过数小时的英勇战斗,双方各有伤亡。苏部越来越多,鉴于兵力众寡悬殊,部队决定突围,向来的方向撤退。

在突围中李长来不幸被俘,在战斗结束后,苏部逼迫群众数百人集中,将李长来当众枪杀,牺牲时仅三十二岁。李长来就义时昂首挺胸,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戚铭渠率领大部分战士突围后回到庄市,张志飞与戚铭渠失散,没有回到庄市,数日不知下落。为了弄清楚在柴桥战斗中究竟是哪一位领导人已经牺牲,根据地党领导派了包雪浪去查明情况。包雪浪冒充李长来妹妹李偀民进入被敌人盘踞的柴桥,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进行侦察。第二天拂晓,借着微露的晨光,爬到离敌人碉堡只有几十米的小山头,找到了棺木,亲自开棺察看,死者正是李长来[14]。他面色如生,右手握拳搁在胸口,左手下垂,因子弹打中额角致死。包雪浪将情况向上级汇报了,这才将噩耗发布,为李来长开了追悼会。消息传开后,广大的战士、农民和干部群众无不震惊哀悼,失声痛哭[15]

李长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表现为品格高尚,胸怀宽广,从不计较庸俗的名利得失。风度气节,并世所稀。他有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劳动人民衣食不继的悲惨生活,深为悲悯。他虚心好学,一生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身体力行,表里如一。他克己严格,待人宽厚,盛行评他“有学者风度,具战斗毅力”,诚非虚誉。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龙马精神,如虎添翼,扶摇直上,突飞猛进。他努力传布马列主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对同志和劳动群众,热情相待,诚挚帮助,凡是同他接触过、受过他教导的人,无不为他高尚的人格和真诚所感动,而有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他像是一束革命的火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指引力。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青年和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跟着他向革命的道路前进。“譬如北辰,群星拱之”而他就是“大熊星座”斗杓的所指,向着共产党。他是无产阶级江山筚路蓝缕的先驱,是无产阶级营垒震撼人心的号角。为了民族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他背弃了他原来所属的阶级,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作为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而载入了革命的史册。

在李长来的影响下,镇海县大浃江南北两岸的广大知识青年和农民群众,先后走上抗日革命道路的,其数难以胜计。其中单从横河公德小学及公德小学之友的教师学生中出去,后来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就有李平、冯和兰、吴家安、方敩、翁国元、应朱江、邢金午、李明光(诗韵)等烈士;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有赵士炘等。至今分散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而坚持奋斗的,为数更多。迄今为止,能查考的有王博平、陆子奇、毛元仁、包雪浪、翁妙锦、竺雅仁、姚文其(碧霞)、李重光(兆梦)、毛钊(崇伟)、孙振冠、丁非(於青青)、竺冠玉、丁菲、赵振祥、李守朱(秀珠)、赵碧、谢辉等,他们大多已成为党的老革命和老干部了,是祖国继往开来的中坚分子。还有赵鸣皋(鹤九)、於静峰等众多的党内外革命者和爱国者、劳动者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的旅美女作家於梨华也是公德小学和李长来的学生。

李长来的进步思想在家庭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下,几个弟妹都走上了抗日、革命的道路。三弟价民从大学毕业之后,四十余年来继承父兄的事业,一直坚守在宁波和镇海的教育岗位上,成绩斐然,桃李芬芳,多次当选为省、市、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健民、偀民、杰民都参加了新四军,健民和偀民还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入朝参战,偀民曾以其出色的业绩被志愿军政治部选拔为志愿军归国代表报告团代表。倜民也是革命时期有影响的革命者。俍民是屈指可数的优秀革命文学翻译家,其人其事已采入《中国文学家词典》。杰民原隶空军,现已转任中国作家协会,主持创联工作。

李长来墓在四明山东路灵岩西山烟霞古迹演法堂旧址附近的山腰之上。西山绿化大队(现为绿化村)的农民兄弟们敬仰爱戴自己已故的亲人,为了纪念他,特地从山脚下筑了一条林荫大道,直达墓前,便于岭里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在春天到此扫墓献花。

李长来墓碑题字是医生韩承德[16]的手笔,上书“李侠民烈士墓”。墓碑对着岭里穿山半岛美丽的山河大地。李长来是祖国大地的儿子,他为大地母亲流尽了他的鲜血,光荣归于李长来烈士!

注:

[1]道藏中有专咏四明山的《丹山图咏》,但失去了太白山以东的一部分。《图咏》虽失,山却存在。

[2]李长来在上海出生。

[3]李琯卿先生多年补助横河公学,於祖年诗:“校资补助已多年。”后出资创办敬德小学,叶霞仙题诗:“誓将热血救时艰,小筑书斋‘莫等闲,。国事蜩螗家业毁,问心毕竟为谁来。”

[4]根据李琯卿先生挽夫人联:

能济我之所长,不能济我之所短,三字定说贤外助。

为利他而累病,又为利他而累死,一生无愧善女人。

[5]伟民患伤寒时,方蟾卿夫人不听留法前辈於升峰先生(於梨华之父)建议请西医诊断的忠告而惑于同善社的江湖骗子庸医,致病情耽误而恶化,最后才从宁波延请名医范文虎弟子吴涵秋来治,已经不治。当时李长来也大病。吴涵秋却认为病情较伟民为危,但李长来服用了中医韩承德的药,居然渐渐恢复,估计所患为副伤寒(中医名为湿热)。

[6]据价民回忆:他与李长来同在宁波效实中学读书时因年幼胆小,每晚去厕所必将李长来从睡梦中唤醒,伴他同去,李长来从无怨言。李长来与诸弟年龄相距不多,但每逢有所享受,往往退后谦让。

[7]俍民的译作驰名的有《牛虻》、《斯巴达克斯》、《白奴》、《孔雀石箱》等。

[8]偀民著作有剧本《枪杆诗》、《吴长生》,小说《耍把戏的小把戏》等。

[9]他们是於静峰、毛崇芳(元仁)、冯仪、邢金午(蕴辉)、方(益品)、赵振尧(赵白)等。

[10]李长来归途经过金华被捕,因应付得宜,翌日即释放。李健民当时也在金华被捕,家属通过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叔谅)先生保释。在十年浩劫中,李健民因这段经历,被诬为叛徒,备受摧残,曾昏死而复苏过数次。后虽解放,忧愤致疾而辞世。

[11]1940年7月,李长来任镇海县民众教育馆长,不过是挂个名,实际工作的是教导主任毛崇芳(元仁,党员),他曾任公德小学校长多年,是李长来的得力战友。民众教育馆附设流动施教团,团长沈邦祺(党员,后英勇牺牲)、团员有沈一飞(沈邦祺的侄女,党员,后英勇牺牲)、李平(党员,后英勇牺牲)。其他工作人员有於静峰,她后来是公德小学校长。在她任校长期间,在复杂的形势下,公德小学成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外围据点。还有包雪浪(党员,勇敢的传奇式的女青年)和林勃(党员,后遭遇日寇扫荡,不幸英勇牺牲)、余也萍(党员,后北撤南下)等。

[12]顾荆庸,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镇海县农业局长。

[13]根据戚铭渠回忆录中对李长来工作的评价。

[14]李价民夫人於侃民和李健民夫人冯和兰在“柴桥事件”以后,为了将李长来的遗体运回,也曾去柴桥寻找。

[15]据盛行回忆文“长来不死”章节断句。又据戴廷俊回忆,“柴桥事件”当日(1943年2月21日)他在霞浦区署,听到了来自柴桥方向的机关枪、步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到下午,他听到门外有镇海部队的士兵经过,他们中间有哭泣的,别人动问原因,他们说:“我们的领导人被打死了”云云。

[16]韩承德在解放初即投书赵白,要他写《李长来传》,但当时赵白对李长来死难经过不详,没有提笔。这一搁就是三十年。韩承德已作古,不及见此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