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沃尔玛开设第二家店,促进商贸集团发展

北京沃尔玛开设第二家店,促进商贸集团发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周一,世界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北京开设的第二家店宣武门店正式动工。来自商务部的消息说:培育大型商贸集团是国家的基本方针,国家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连锁经营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政府部门对任何企业都会一视同仁,并努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商务部正在进一步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原有大型城市、省会城市已制定规划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地级城市、省辖市进行规划,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到有序发展。

北京沃尔玛开设第二家店,促进商贸集团发展

上周一,世界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北京开设的第二家店宣武门店正式动工。沃尔玛去年6月在北京开出首家山姆会员店,其北京第三家店将选址大运村。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随着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世界大型零售企业都加快了各自在中国内地扩张的步伐。家乐福日前已拿到了商务部颁发的开设新店的“牌照”,其亚洲旗舰店——中关村西区店将于本月开业;另一家世界零售巨头易初莲花也宣布,今年计划在北京新开3家规模在两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卖场。此前10天,商务部公布了2003年我国连锁经营30强企业的经营情况:30强连锁企业2003年销售额为270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9%;30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为10321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5.1%。2003年实现合并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零售连锁部分)以485.2亿元销售额、4357家店铺的业绩,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9%和25.9%。杭州连锁经营起步于1993年。2003年杭州全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连锁企业的经营门店数达974个,比上一年增加169个,实现商品销售总额97.29亿元,同比增长4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16%。

杭州连锁经营起初只限于副食品超市,进入21世纪后,连锁经营快速发展,去年市区已有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连锁经营企业54家,已先后引进家乐福、好又多、乐购等外来零售连锁企业。去年杭州连锁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呈多元化发展,除了食品百货,还向餐饮、服务、图书、医药、家电等领域拓展,并逐步向社区、农村城镇延伸。客观地说,我国连锁经营正在加速发展;但客观地看,我们与国际连锁经营巨头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李斯科特(LeeScott)前些天宣布,2003年沃尔玛的利润大幅上涨13.3%,达89亿美元;营业收入较上年的2296亿美元增长11.6%,达2563亿美元。公司2003年的国际市场销售收入表现强劲,在全部近270亿的销售额增加值中,有70亿来自海外。

国内连锁企业30强2003年销售额全部加起来,也只有沃尔玛年营业收入的七分之一左右。在国内连锁企业30强中,没有一家杭州企业。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是否该多想想为什么?2000年7月16日,我写了《连锁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一文,这是研究了许多国外零售业巨头发展历程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我曾就此与一些业内有识之士和专家探讨过这个问题,都达成共识。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提请本地零售业注意,尽快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还须修正,似提“连锁经营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为好。

现在,服务业对连锁经营的认识问题应当说已经基本解决了,接下去要做的是如何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跨国公司进入市场的势头会越来越强,如果企业不想在竞争中被淘汰的话,除了消除“小农”意识、树立合作的观念、加快发展连锁经营之外,恐怕没有什么路好走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规律——已为实践证明了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客观上服务业正面临这样的命题:怎样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

来自商务部的消息说:培育大型商贸集团是国家的基本方针,国家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连锁经营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政府部门对任何企业都会一视同仁,并努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希望有更多的国外投资者和国内企业到西部去发展。有迹象表明,在连锁经营领域已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在大城市的繁华地区大型超市“扎堆”,其结果是以降价为主要竞争手段,这不利于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商务部正在进一步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原有大型城市、省会城市已制定规划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地级城市、省辖市进行规划,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到有序发展。

(2004-3-1)  

前几天媒体报道:杭州联华华商集团即将开出的超市,启用一个全新的品牌——“世纪联华”;现有的“家友超市”品牌也将根据卖场大小和经营方向的不同,陆续更名为“世纪联华”或者“联华”。

1997年12月,家友超市在庆春路开出了第一家门店,标志着杭州连锁超市进入了发展期。此后三四年中,我一直关注“家友”和杭州连锁超市的发展,并参与了业内人士的专业探讨,写了不少相关的深度报道。因此,对于“家友”换牌,自然而然会有一些想法。

“家友”的换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杭州四家家电企业的换牌。杭州生产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四家家电企业,在同行业中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消费者认知度较高。在做大做强的名义下,用行政手段将四家家电企业合而为一,不但企业的牌子都换了,而且产品的品牌也都换成了统一的。结果怎样呢?没有几年,新的产品牌子销声匿迹了,连所谓的大集团也不见了。当初美好的愿望是由某些经营理论支撑的,但是市场及种种的现实因素并不买账。

要说如今“家友”的换牌与当初四家家电企业的换牌,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标准化是连锁超市最基本的特性,杭州联华华商集团在资产重组之后,统一企业品牌十分必要,不然就很难进行标准化管理,难以避免企业运行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因此,“家友”的换牌从实质上说,是遵循了连锁超市的经营规律,没有必要惋惜。

“家友”的换牌,让我们再一次看到资本的力量。杭州发展超市、发展连锁经营起步于1995年,在国内也算早的,但六七年下来,企业规模小、门店少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虽然业内人士都看到了这一影响连锁经营发展的症结,但始终没有什么改变经营格局、整合资源的动作。后来“上海联华”进入了,先进入“万家福”超市,再进入“家友”超市(杭州华商集团),杭州连锁超市的经营格局改变了、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多年前没有办到的事,现在在外地资本强有力的作用下办到了。

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资本的强大力量。现实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的市场化运作,其能量要比行政手段大得多,其效果要比行政手段好得多。如此看来,尊重市场实在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明智选择。

(2004-8-16)  

新年伊始,我市将有159家零售药店停止营业。对老百姓来说,今后购药用药的安全系数会更大,是好事。对零售药店这一行来说,恐怕受到的震动不小,毕竟一下子关门的药店有159家,占杭城500多家零售药店的30%以上。不过,我这里想说的是,要以平常心看药店关门。

杭州药品市场的“宽进严管”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近几年零售药业发展很快,零售药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上升,经营零售药店的利润没有像投资者预期的那样高。随着零售药店销售抗菌药须凭医生处方的规定的实施,零售药店获利的空间进一步缩小。那些原本以为可以在零售药店行业里掘一大桶金的投资者感到失望而“撤退”,这很正常。到2005年底,所有的处方药也必须凭处方销售,可以预料,零售药店的经营压力会更重,也许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从零售药店行业里“撤退”。

另一方面,药品事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推行药品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以加强药品经营管理,提高药品经营质量。由于国家GSP认证的要求很高,不少零售药店,尤其是单体药店达不到要求,被强制淘汰,这也很正常。

因此,虽然现在一下子关门的药店有159家,但因果关系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可以从中领悟的有两点:一是管要管得严。规范市场必须靠法规制度建设,执行法规制度必须毫不含糊,决不手软。这样行业的经营秩序才不会乱。二是放要放得公平。既然是放开经营的行业,就不能搞投资限制,对各种资本的准入要一视同仁。不必担心放开经营投资者会一拥而上,投资的盲目性在所有的行业里都在所难免。要相信投资者的经营理性会在投资效益面前很快回归,因为资本的流向总是跟着回报走的。市场调节的过程,会使行业进入供需平衡的区间。

(2005-1-4)  

这几天,盘点“五一”黄金周的“收成”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照理,许多闪着金黄色的统计数字在重复了多次以后,不应再重复了,但出于行文的需要,请允许我简单地重复两个数字:据市假日办统计,杭州7天迎客663.52万人次,为历史之最,其中5月1日至4日连续4天游客量都突破了百万大关;共实现旅游收入20.06亿元人民币

在众多反映“五一”黄金周“收成”的数字中,为什么单单挑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这两个数字来说事?一来,是这两个数字集中反映出今年“五一”黄金周杭州旅游的“井喷”程度;二来,是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杭州旅游业升级转型的紧迫性。

让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五一”黄金周,旅游者在杭州的人均消费是多少?我算过了,是300元。300元是什么样的消费概念?——是一家子(10人以内)在普通的餐馆吃一顿普通的饭,是两个人在二星级宾馆标准间住一宿,是三五好友在茶馆闲坐每人喝一杯明前龙井茶……如果我们把人均消费300元拆分一下,住宿、吃饭、交通景点、购物等等各占其中的多少元?我们是否得想一想,这样的消费量有多少休闲度假享受的味道?我们的景点、道路、交通、餐饮以及服务人员等旅游资源承载了600多万匆匆过场的观光客,在经历了人满为患的超负荷运转之后,我们得到的回报是超值、等值,还是有其他说法?

5月8日,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06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5亿元,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01元。我们把这些数字与杭州的两个数字对应起来看,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杭州“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杭州旅游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变”——这个要求,现在已经是非常紧迫了!

任何商品都有目标客户,任何资源都有提高利用效率的问题,杭州的旅游也是如此。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市场的细化、旅游产品的分层是必然的,作为旅游城市,要想“统吃”天下旅游者,没这个必要。倒是那些视“六桥风月是知音”者,现在着实来得不够多呢。我想,杭州已到了该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只有立足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设计出适销于目标客户的旅游产品,我们才能用同样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多的“收成”。接待旅游者的能力才用到80%,而旅游者在杭州的人均消费却是600元,甚至更高,这样不好吗?

(2006-5-10)  

听说这几天“山外山”在做“西湖鱼宴”。不起眼的“包头鱼”,居然可以做出30多种吃法来,也算得上稀奇的事情。其中,既有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做法,又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最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杭州近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西泠印社金石篆刻艺术、小热昏、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胡庆余堂丹药制作工艺以及由杭州与其他城市同步申报的“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余杭滚灯,杭州共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技艺等,也被认可、挖掘、保护、弘扬。拂去尘封的岁月,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我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了“传统名菜烹饪技艺”。

杭州的传统名菜,大多是有来历的。比如,“宋嫂鱼羹”。“鱼羹自从五嫂乞”,说的是南宋时,家住涌金门外的五嫂,做得一手鱼羹,宋高宗慕名请她进宫掌勺,对她的厨艺大加赞赏,一时民间纷纷仿效,从此“宋嫂鱼羹”就成为杭州名菜,这是《武林旧事》里有记载的。又比如,“东坡肉”。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市长(太守)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就是“苏堤”的来历。当时,杭城百姓感激苏东坡为民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猪肉,很多人送猪肉给他表示谢意。苏东坡将收到的猪肉,让家人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方块肉,送给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民工们把这种方块肉叫做“东坡肉”,从此就有了“东坡肉”的美名。另外还有“西湖醋鱼”“叫化童鸡”……几百年来,在杭州的酒家菜馆都可以吃到这些传统名菜,杭州还有老字号食府“楼外楼”“山外山”“知味观”等,现在仍然在把这些传统名菜作为招牌菜介绍给中外客人。这里面有文化,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有鲜明的杭州城市烙印,是杭州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说“活化石”也不过分。

所以,我觉得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不能少了“传统名菜烹饪技艺”的。希望杭州餐饮界来做这件事——编纂《杭州传统名菜烹饪技艺大全》。为杭州建设文化名城添上一笔。

(2006-7-12)  

新年伊始,杭州市政府公布了《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1月—12月)》,明确规定了鼓励、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鼓励发展的当然是环保型产业;那些技术落后、高能耗、耗水多、污染环境的项目,进一步受到限制;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项目则被列入了禁止发展类。尤其是后两类,表述得很细,连项目规模、设施水平等都说得明明白白,让人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无心者“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这样做,从大处说,当然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极有必要;从小处看,可以避免不当投资,避免先建后拆,不但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而且可以引导投资者把资金投向我们这个城市鼓励发展的产业,以求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因此,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导向还得阶段性地发布,以此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还有个建议,能不能再阶段性地发布产业预警信息?

提这样的建议,也许有点“得陇望蜀”,可是企业非常需要产业预警信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例子,却非常说明问题,不妨说一说。去年菊黄蟹肥时,有生意眼光的人在杭州开起了湖蟹专卖店。9月至10月中旬短短三四十天,杭州各种湖蟹专卖店一下子开出近60家,几乎平均每天开一家,其中70%为阳澄湖大闸蟹。然而,仅过了20来天,一些湖蟹专卖店关门了,最短命的专卖店只有一个月的寿命。真是开也匆匆,关也匆匆。虽然开湖蟹专卖店不是搞什么像模像样的大项目,只是一笔小小的投资,但用经济学的眼光看,这样的现象毫无疑问是典型的盲目投资。为什么会出现盲目投资?是因为投资者对市场了解不透。是投资者没有做过市场调查、投资分析、风险预测?还是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或者是这样做的成本过高而使他们觉得犯不着?假如投资者了解了杭州市场湖蟹的供求信息,还会每天开一家湖蟹专卖店吗?还会“开也匆匆,关也匆匆”吗?开湖蟹专卖店,只是小额投资,成与败对经济发展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大额,甚至是巨额投资呢?

任选一个产业,目前它本地的产能有多少(有的产业还要有国际国内的信息)?在建项目有多少?未来市场需求状况如何?如果了解了这些产业信息,企业对自己的实力、对参与市场竞争,容易作出理性的判断,投资失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发布产业预警信息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许有人会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主体,了解市场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话是没有错,但是目前未必完全行得通。一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建立各自的市场调查系统既没有能力,也不经济;二是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调查机构能够担当起发布产业预警信息的重任;三是调查机构如果是企业,由它来做这件事情不合适,容易受到操纵而发布不实的信息,反而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反作用。想来想去,觉得由政府来发布产业预警信息最合适。只是,发布产业预警信息比产业发展导向更难做。

不好意思,出难题了。

(2007-1-13)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月28日两则有关零售业的消息折射出同一个聚焦点,而且都与杭州相关。

其一,今年3月底,在杭州开了三年的商场连卡佛即将关门。2001年11月,中商股份有限公司将公司所属国大百货商场整体出售给浙江汉帛服饰有限公司,汉帛同时与香港连卡佛签订合作经营协议,将营业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国大百货更名为连卡佛商场。去年6月国大集团从汉帛手中回购商场物业,决定不再和连卡佛续约,他们计划在现有物业上重新开出一家中型商场。

武林商圈将再掀商战,不过不是竞争主体的增加,而是竞争主体的改变。也就是说,舞台还是那个舞台,只是舞台的所有者换了,演戏的班子换了。

其二,沃尔玛收购好又多35%股权。风传两年多的沃尔玛并购好又多之事终于尘埃落定,这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首次在中国出手并购。1996年,好又多进入中国零售业,目前共在全国16个省的34个城市开设了101家商场。在杭州,好又多共拥有近江、黄龙、凤起和朝晖四家门店。通过并购好又多超市在杭城的四家直营店,加上今年即将在香积寺路、古墩路、余杭临平开出的三家沃尔玛购物广场,沃尔玛在杭城的网点数量将远远超过其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法国家乐福和德国麦德龙。(www.xing528.com)

沃尔玛进入中国零售业的速度没有家乐福、麦德龙那样快,许多大城市的商业网点已基本被瓜分,沃尔玛要想在中国零售业进一步发展,如果自建网点,不但成本更高,而且已很少有插足之地。以杭州为例,目前,华润万家、物美、世纪联华、欧尚、易初莲花、乐购等中外知名超市都已在杭城布好局,相比之下,沃尔玛只能在城市外围驻足。通过对好又多的投资,沃尔玛以不算太高的代价,将使其在中国实现从未有过的快速扩张。网点还是这些网点,只是网点的所有者换了。

这两则消息折射出同一个聚焦点——零售业资本时代的到来。也就是说,零售业的竞争已经从商品的竞争,服务品牌的竞争,转向资本的竞争。在一定的区域内,当商业竞争的舞台数量已经趋于饱和时,再建舞台是不经济的,不明智的。要想演戏的话,最快捷的办法是将别人的舞台买过来。在同一个舞台,你走我来,登台唱我的戏,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资本时代的到来将大大加快零售业的并购步伐,大大加快零售业集约经营的程度,这是商业竞争的一种新趋势。希望杭州的零售业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2007-3-2)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商贸企业竞争在业态上的新体现,也许是零售业发展的规律,也许是……有多少推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杭州三大商贸巨头的新动作显示:“摩尔”(Mall)时代或将登陆杭城?

Mall全称Shopping Mall,音译“摩尔”或“销品贸”,意为大型购物中心或大型商业广场,是一种复合型商业业态。通常,国际零售业将“摩尔”定义为:“在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建筑物中,许多商店和餐馆组成的大型零售综合体。”“摩尔”产生于上世纪初,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后流行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以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综合性经营与完美的环境配套设施而受消费者青睐。其显著特征是:规模大,由若干个主力店、众多专业店和商业走廊形成封闭式商业集合体,面积通常在10万平方米以上;功能全,集购物和其他商业服务,甚至金融、文化功能于一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直以主营精品百货,多次创下国内百货零售业单店年营业收入第一的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正在打造多业态、多层次的“杭州大厦购物城”,经营面积将拓展到20万平方米,目前物业装修和招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年内开业。规划中的杭州大厦购物城呈“Z”字形分布,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会议展览、住宿、办公写字楼、金融理财、文化旅游为一体,通过天桥及连廊实现杭州大厦A座、B座、C座(华浙广场)和D座(坤和中心)等多个物业楼群的无缝隙连接。杭州大厦购物城不同楼宇有不同的定位,A座、B座(即目前的杭州大厦购物中心)仍保持精品百货公司定位,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做强、做大国内外精品名品服饰。C座(华浙广场)主要经营年轻、新潮、另类服饰为主,同时经营城市超市、美食。D座(坤和中心)突出大品牌主力店、旗舰店特色;做精做好家庭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家居建材类商品;增加汽车、游艇、书店、电影院、高档SPA、商务会馆、展示中心和服务中心等经营配套项目;扩大商场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金融理财等业种。很明显,杭州大厦将变身为“摩尔”。

无独有偶,今年3月中旬,解百成功收购了与它一街之隔的元华,3月底在元华开出特卖商场。与此同时,解百着手将解百新世纪大酒店1至6层改造成商场,将与解百新世纪商厦对接,预计将在9月份全部完成。届时元华商场的经营定位和装修改造工作也将基本完成,10月“黄金周”时解百的营业面积将比现在增加一倍,达到8万多平方米。虽然,目前解百尚未透露新世纪商厦和A楼、B楼以及元华的商品架构和经营定位,但是,作为毗邻西湖的湖滨商圈的商业综合体,解百应当不会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场所。那么,“摩尔”就将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去年4月底在吴山商圈开业的银泰西湖店,有7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单个楼层的营业面积有1.5万平方米。它以百货为主力,集聚了一批品牌店,最大店中店的营业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此外,餐饮休闲区域有饮食店、咖啡吧、超市,还提供健身SPA等服务,还有游泳馆和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和星巴克、麦当劳、美容美发店等配套设施。这当然是“摩尔”了。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杭州延安路上将相继出现三处“摩尔”。“摩尔”时代或将登陆杭城?此后还会不会有新的“摩尔”出现?由此而对杭州百货零售业、商贸旅游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商贸旅游界人士研究。

(2009-4-9)  

用“火爆”来形容2009年上海国际车展,毫不过分。本次车展不管在展馆面积还是参展企业数目上,都大大超过了2007的上海车展。在主要的国际汽车制造企业中,只有菲亚特和雷诺没有来。中国本土汽车厂商推出的新车型之多,显示出中国汽车制造业正快速发展。

暂且不说车展集聚天下靓车,美女如云,观者如潮,“火爆”还体现在国人购车的阵势。有消息说:20名富豪组成的购车团在保时捷展台浏览,其中有14人有意订购,每辆车售价在180万—250万元。另外,如宾利、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豪车也在车展中觅到买家。阿斯顿·马丁有两辆价格分别为200多万元和300多万元的豪车被订购。兰博基尼的一位工作人员称,该品牌价格高达750万元的全新跑车LP670SV尽管要等一年才可提车,但也于这两天顺利找到了买家。还有一位富豪在车展首日便订下了一款劳斯莱斯幻影Coupe。宾利展台的工作人员表示,宾利在车展前四天共销售了6辆车,其中最贵的一款车价格为600万元。

眼下国际大牌汽车厂商正为汽车销量下滑发愁呢,连通用公司也日子难过,上海国际车展这样的阵势还不把老外给乐疯了?

中国本土汽车厂商也喜笑颜开。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消息,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7万辆和268万辆。其中2月份汽车产销突破了80万辆,3月份产销量又超过了100万辆,连续两个月超过美国。

厂商们对此倍感自豪——中国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业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汽车销售必将在长期内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厂商们充满信心——目前美国人口为3亿左右,汽车保有量为2.35亿辆,普及率为78.7%;而中国人口为13亿,汽车保有量只有6000多万辆,普及率不足5%。中国汽车市场空间大得很,有人预计中国汽车销量2015年将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这样的信息似乎应当令人鼓舞,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低迷时期,汽车制造和销售具有长长的产业链,对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和明显的。

但是,当我们仰望火爆的车市的上空,会看到的是越来越朦胧的天空。来自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已占总量的50%以上,一氧化碳占85%。可以预料,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继续快速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将加剧,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将更大。

在我们着力推进汽车产销的同时,是否应该把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建立和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如何及时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和燃油品质,如何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如何坚决遏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增长的趋势,还有如何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增加的速度,都迫在眉睫!

许多时候得与失是并存的。当你得到一个东西时往往就会失去一个东西。有的时候得与失比较容易取舍,有的时候得与失的取舍会非常艰难。无可选择是一种无奈,难以选择是一种痛苦。然而,我们现在真的必须作出选择了!

(2009-5-7)  

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一条不足500米的街上,开着4家药店。据说药店遍地开花已经是中国城市的一大“景观”了。近年房租、人工等费用越来越高,这么多药店要生存,怎么办?药价不高才怪呢!

前不久商务部领导介绍,现在全国有1.3万个药品批发企业,但是大部分是中小批发企业,另外还有几十万个遍布城乡的药店和药房。5000万元以上的大的药品流通企业只有491个,占全国医药市场的份额仅20%。而在美国,药品的销售批发企业只有70家,却占了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40%。

为什么药品市场这块“蛋糕”吃的人这么多?进入药品流通领域的门槛过于低是一个主要原因。一瓶药厂出厂价几元的药,消费者要花几十元甚至更多的钱才能够买到,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流通环节一头吃药厂(压价),另一头吃消费者(加价)。药品生产经营的利润不低,其主要利润都在流通环节被瓜分了。要降低药品价格,让消费者买得起药,降低药品流通成本是关键。

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因其特殊性,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也就不适用普通的市场机制。即便是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上百年的国家,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有着严格的限制,不但准入门槛高,而且对经营利润规定了上限,不允许完全的市场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正在完善之中。如何完善?首先要有符合实际的思想认识。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市场化也不是一张解决一切问题的“药方”。我们在更多的领域推行市场机制,但许多领域的发展离不开计划性。事实证明,在宏观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化发展,能够减少发展的盲目性,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资源。即便是在市场化比较充分的领域,或者称为竞争性充分的领域,进行一定的限制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一定规模的居民小区中,允许开设几家便利超市,而不是谁想开就开,想开几家就开几家。这样做,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已经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区域内通行的、被业内广泛接受的做法。

至于药店的开设,就更应当有严格的限制、更高的门槛。提高药品生产和流通的集中度,得有国家层面的法规和举措。

(2010-4-29)  

2010年8月,我以《忧喜交加说汽车》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忍不住要再说几句。

来自新华社的消息说,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真正触目惊心!

去年,参与城市大气污染专项调查时,我就听环保专家描述过机动车尾气排放如何污染城市大气,当时就感到触目惊心,真想立马就远离城市。但是不可能,有家有室,上有老、下有小,岂能天马行空?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涛声依旧”。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2009年初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效果最为显著的是汽车工业。这主要是因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调控政策的立足点是扩大内需、引导消费。通过鼓励汽车下乡、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鼓励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再加上国人对奢侈消费的挚爱,终于使中国的汽车消费一飞冲天,成为全球汽车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据专家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销量将突破1600万辆,稳据全球第一,再创奇迹不在话下,对GDP的增长立下汗马功劳。放眼全球汽车市场,风景这边独好!

且慢得意!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有专家指出,一些城市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转成以机动车排放污染为主。国内一些区域出现灰煤现象,能见度明显下降。研究表明灰煤现象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明显的关系。一些城市臭氧浓度逐步在增高,个别城市发生光化学污染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臭氧浓度增高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有密切的关系。

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利弊,我们不是不知道,国家也采取了一些除弊措施,如不断提高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引导促进车辆低碳减排等,在“十一五”期间虽然有了一定的减排效果,但排放总量还是快速上升。据估计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24倍,排放总量则增加12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必将更加突出。

怎么办?

有消息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健全汽车排放标准体系、加强机动车排放控制。重点是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制度,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另外还要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止的税费政策。同时要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管理。

有专家指出,中国汽车业亟须解决两个重大课题,一是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近两年来各地都在搞电动汽车,都在不断地上新项目,但是很多企业都是靠购买一些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做出成品,来享受国家的补贴政策。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并不多。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很多地方仍有欠缺,尤其是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仍有很大差距,在传统汽车领域如此,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如此。

解决这两个重大课题,需要假以时日。但即便若干年以后在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那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目前、当下、每天,中国的单个城市都在新增数百辆汽车上路,每时每刻都在加重对城市空气的污染,我们肺的颜色正在加速变黑。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以为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yes或no的绝对化选择当然不必,至少在污染与减排之间、在便捷与环保之间、在享受与健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我们还是能够做到并且使切实可行的——能不能减缓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潮流?每辆汽车都有承载量,若超过了承载量,汽车行驶起来就会出事故,这是常识。城市也有承载量,比如城市居住的人口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就跟不上,就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样,我们居住的城市对于汽车的保有也有一个承载量,超过了承载量,不但交通拥堵,而且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就会更严重。我们目前能够做的是科学评估一个城市对于汽车的保有量,以此指导减缓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潮流,以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这是既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所作的明智选择。

(2010-9-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