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西陵:泰陵与其建筑之最

清西陵:泰陵与其建筑之最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火焰牌楼:位于泰陵五孔桥南2500米的神石庄村,是泰陵最南端的建筑。石牌坊的不同部位,雕刻有龙、凤、狮子、麒麟以及多种图案,规模宏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清西陵:泰陵与其建筑之最

41.规模最大的泰陵及其建筑

雍正选定万年吉地以后,于1730年开始修建陵寝,到1737年完工,历时8年,建造了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典制最完备的泰陵。在长达2500米的神道上,共有建筑76座,占地面积127亩,所有祭祀礼仪应具有的设施一应俱全,整个陵寝从规模气势到礼制需要和建筑年代,都达到了西陵之首的程度。

火焰牌楼:位于泰陵五孔桥南2500米的神石庄村,是泰陵最南端的建筑。汉白玉石建造,东西走向,四柱三门顶,每顶有石雕火焰,象征逢凶化吉,皇族兴旺,是白差进入陵地的必经之路。帝后棺椁进入陵地前,嗣皇帝及群臣在牌楼前跪迎。

大雁桥:位于火焰牌楼北侧的大雁桥村,大理石建造,桥两侧有素平拦板。

平桥:位于大红门的案山元宝山北侧,大理石建造,桥两侧有拦板。

五孔桥:位于泰陵大红门前,是一座单孔式拱桥,长87.4米,宽10.94米,拱高4.9米,由606块汉白玉石铺墁而成。桥两侧有荷叶净瓶拦板和火焰柱头。五孔桥造型优美,如长弓壁立,横跨于北易水河上。

神道:与五孔桥北端紧紧相连,向北延伸至明楼前的导引道路。顾名思义,神道就是神走的道路,也就是帝后棺椁进入陵墓所走的道路。按照明清陵寝规制,首先神道不能从这端直接望到那端,中间必须有建筑物阻隔,如影壁山和龙凤门等,以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另外,除了大祭时抬祭品,送祝版,祝帛的龙亭,可以在神道上通行外,其他人禁止随意乱行,违者,“横走罚,竖走杀”。即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母仪天下的皇后,进入陵区后也不能随意乱行。

石牌坊:五孔桥北面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三架汉白玉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两座稍后分列左右,它们大小相等,结构相同,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石牌坊的不同部位,雕刻有龙、凤、狮子、麒麟以及多种图案,规模宏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曾被国家领导人称为“国粹”。它既是祭祀仪注的起点,也是对雍正功德的表彰,更是雍正所处盛世时期财力充盈的具体体现。

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建筑等级是最高级的庑殿顶式,高13.3米,进深11.35米,宽34.8米,它与南、东、西三架石牌坊构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大红门有三个拱券式门洞,中间的叫“神门”,是帝后棺椁通过的门户。其实这个门洞无法容纳128人所抬帝后棺椁大杠通过,那时要把大红门旁边的红墙拆开一个豁口,待帝后棺椁通过后,再垒砌好,按清代习俗应该在西面。东侧的称“君门”,是供后代帝王祭祀时出入的门户,西侧的称“臣门”,祭祀时随从大臣们出入的门户。东西两侧设的随墙门,是陵寝官员和夫役出入的门户。大红门两侧有21千米的风水围墙,从这里向外延伸。

下马碑:大红门前左右两侧有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坛庙乃至王府等处,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每到此处,必须下马、下轿步行而过,否则就是违制,要受到处罚。但是孝庄慈禧到其儿子陵祭奠,是在明楼前下轿。皇太后到其他陵寝,一般都在陵前院下轿,皇帝一般在朝房南下马或下轿,皇后、妃嫔、公主在宫门外降舆,扈从女官在三路三孔桥以北下马或下轿,真正在下马碑处下马的只有亲王、郡王、贝勒,三品官以上的宗室、觉罗、皇亲国戚以及国家官员在距下马碑稍远的地方提前下马,徒步而行,以示恭敬。谒陵完毕,所有人员在原下马、下轿处上马、上轿。

獬豕:大红门前的两个石兽名叫獬豕,它是一种传说动物,《异兽志》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豕,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正因为如此,古代有些法官戴有仿效獬豕的独角做成的独角帽,表示其忠正。大红门前安放此兽,以象征皇帝的严正无私,为政清廉。

具服殿:大红门北面东侧,有一处座东朝西的小院,单檐歇山式建筑,此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更换衣服的地方。皇帝谒陵要到这里换上常服或素服或缟素。更衣殿后面还有一间琉璃瓦顶的小屋,与主殿相通,这个小屋叫净房,也就是现在的厕所

圣德神功碑亭:从具服殿北行,穿过一座石平桥,北面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它建于正方形青白石座上,重檐歇山式建筑,以黄色琉璃瓦盖顶,四面檐墙各开一券门,碑亭里面正中矗立着记载帝王一生功德的圣德神功碑。此建筑因为是歌颂先帝功德的,因此要由嗣皇帝营建。泰陵圣德神功碑为两通,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一生的功德,共五千余字。驮碑的石兽叫“龙趺”,传说它是龙的儿子,因为它的奢好是喜文好负重,所以就让它驮着这个巨大的刻有文字的石碑了。龙趺下面是地趺,上面刻有海水江崖图案。

华表:大碑楼广场四角矗立着四根华表,也叫“擎天柱”、“万云柱”。其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而庄重。华表由古代尧时向帝王传递百姓意见的“诽谤木”演变而来,东晋时期开始用于宫殿建筑,明、清时期用于陵寝建筑。华表顶端的动物是龙,因为它是蹲着的龙,所以又称蹲龙,缠绕华表柱身的称盘龙。四个蹲龙的姿态,两个面向南,两个面向北。据说向南的两个寓意“望君出”,是劝慰祭陵的帝王不要长时间沉湎于哀伤之中,要节哀而出,回京料理朝政;向北的两个寓意“盼君归”,是在劝告后嗣皇帝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要常到这里来祭祀。

七孔桥:大碑楼的北面是陵区最长的七孔石拱桥,桥长107米,宽21米,两侧有荷叶净瓶拦板和火焰望柱头。陵寝前导引部分的桥梁均为火焰望柱头,宫殿区的望柱头为龙凤造型,因为火焰有长明之意。火焰望柱头又称24节气望柱头,因为火焰望柱头的造型是由24道阴刻纹构成,代表着24个节气。河流上架设的桥梁与大地相通相连,大地与24节气相连,这种设计的寓意表明清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

望柱:俗称通天柱,中国古代称墓表,宋代以前均立于陵墓神道最前面,为神道入口的标志。明、清时期帝陵石牌坊成为陵区第一道入口的标志,望柱退居到次要位置,放置在七孔桥北石像生南端,变成一种纯装饰性标志。望柱的形状是一种图腾。原始社会的人把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用做本氏族的标志,这便是图腾的形成。夏朝时以男根作为图腾,汉朝以后都沿用之,有兴旺强盛之意。

石像生:陵墓前神道两旁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是石雕艺术的精品,石像生又称为“翁仲”,“翁仲”是人名,此人姓阮,叫阮翁仲,是秦始皇的一名武将,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深受秦始皇的喜爱。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的卓著功勋,特命工匠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后来,人们把陵墓前安置的石像生称为“翁仲”。

陵前安设石像生,一是起到装饰和点缀陵寝的作用,再者表示皇帝的仪仗銮驾,其次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雍正建泰陵时,因为风水地形的关系没有安设石像生,直到乾隆十三年乾隆为表孝心在泰陵补建了五对石像生。陵前安设的石像生,各有其含义,石狮:狮子是百兽之王,凶悍无比,瞋目如电,发声如雷,百兽闻之莫不惊恐万状。历代统治者均将其用在陵寝、宫殿、寺庙前,作为威慑邪恶和显示权势的象征。石象:大象驯服温顺而有力量,寓意皇帝广有善良顺从、真心拥戴他的臣民。石象背上驮着石雕宝瓶,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石马:马以勤劳善跑著称,在石像生中设置它,寓意国家疆域辽阔,任意驰骋。文臣、武将:他们是百官的代表,以此象征皇帝拥有生死相随的忠臣良将,显示王朝的巩固与天子的威望尊严

龙凤门:石像生北面,绕过蜘蛛山,一个横向的琉璃建筑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龙凤门。它是三门六柱四壁的形式,石质建筑,额枋上雕有火焰宝珠,四壁中心正中各嵌一条盘龙,背面各嵌鸳鸯荷花,象征帝后共穴,永远合好。龙凤门横跨神道,给人以穿门入室的感觉。整座建筑华丽、庄重、轻巧。

神道碑亭:穿过龙凤门,沿神道北行,过一石拱桥,三路三孔桥,迎面便看到一座重檐歇山式的建筑,由于它与大碑楼形式完全相同,只是体积缩小,所以又称它为小碑楼。神道碑亭内设一通龙趺石碑,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的徽谥号。谥号就是帝王死后,嗣皇帝根据他生前的事迹所给予褒扬的称号。如雍正的徽、谥号全称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清代帝后谥号遵循一定的规律。正常情况下,帝后死后,由继位的子辈皇帝第一次上至二十个字,以后的帝王每人只能增加两个字。因为帝后陵的谥号都是帝后死后,入葬前刻上去的,只是子辈皇帝一人赠送的,而没有孙辈、曾孙辈的,所以,有时人们看到的谥号碑亭内的谥号的字数少于有些书籍中的字数。祭祀时,楮桌设于碑亭空处。

神厨库:在小碑亭的东侧,有一座座东朝西的院落,它由神厨、南北神库和省牲厅三部分组成。院内座东朝西的建筑是神厨,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是制作供品的地方。房内设锅灶、长案,每逢祭祀之前,礼部的差役们在这里制作各种肉食供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放置在牲匣的太牢,太牢由一牛二羊组成。神厨以西南北两侧的建筑叫南北神库,均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存放原料,存放制作好了的供品的地方。神厨南侧重檐歇山顶的方形建筑叫省牲厅,是宰杀牛羊的地方。亭内地面中心有一个方池,池底和池的四壁均为条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以排出池内之水。东墙处有一组锅灶,有三个大铜锅。房内还有一口大铜水缸,为了便于舀水,缸的下部埋进地下,并稍微偏斜。(www.xing528.com)

井亭:神厨库院外南侧,有一座盝顶式建筑,四柱飞檐,亭顶露天,井口与亭顶露天的洞口垂直,井的直径为1.5米,井盖为空心圆柱形,有铁条一根,横穿井盖便可上锁。祭祀所有用水都从此井提取。

东西朝房:在神道碑亭以北的月台之上,以神道为对称轴线,相对而建的东西两座建筑,均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后面有高大的砖砌的烟筒。东朝房是熬制奶茶、制办膳品的地方,所以又叫茶膳房。西朝房是制做面食点心的地方,所以又称饽饽房。

东西班房:朝房北面,隆恩殿南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低矮的灰布瓦卷棚顶的建筑,叫东西班房,也叫守护班房,是守护陵寝的八旗兵躲避风雨和休息的地方。

隆恩门:位于班房北,神道正中的建筑就是隆恩门,它是陵区前面引导部分和后面宫殿区的分界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门上方悬挂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隆恩门”三字。它座北朝南的方向,东门是君门,西门是臣门,中间是神门。所谓神门并非只有神才能出入,如嘉庆皇帝到昌陵祭奠孝淑皇后、孝庄祭奠顺治、慈禧祭奠同治,都是从神门出入。清代时隆恩门前两旁还摆放撒袋、枪架、红杠子等。

焚帛炉:进入隆恩门首先看到的是东西配殿南面的琉璃构件制成的建筑,那就是焚帛炉,也叫燎炉,是祭祀时焚烧五彩纸和金银锞的地方。金银锞就是用金银制成的小元宝。每次大祭,在这里烧五色纸一万张、金银锞一万张。

东西配殿:隆恩殿前左右两侧以神道为对称的建筑,即是东西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祝版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祝文,用后在焚帛炉焚毁。制帛是神位前供放的一种供物,种类很多,其中有郊祀制帛、告祀制帛、奉先制帛、礼神制帛、展亲制帛、报功制帛、素帛等。颜色有红、黄、黑、白、青五种。帝后陵所用的是白色的奉先制帛。另外,东配殿还有临时供放神牌的作用。如果遇到隆恩殿大修,帝后神牌先在东配殿存放,祭祀也在东配殿举行。其次,帝后来祭祀,有时也在东配殿休息。东配殿前南北两侧的砖墁地上有两块带孔的大理石,是支搭凉棚时固定绳子用的。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祭辰,永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到西配殿念经,超度帝后亡灵,除此之外,西配殿长期关闭不开。

隆恩殿:位于隆恩门内高大石须弥座上的隆恩殿是陵区的主体建筑,祭祀的主要场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盖顶,殿宇外围用汉白玉石栏板环绕。

隆恩殿前的月台上陈设着铜香炉、铜鹤、铜鹿。铜香炉在祭祀时是用来烧香的,铜鹤、铜鹿是取其谐音以示吉祥的,鹿与六谐音,鹤与合谐音,两字放在一起,就是六合,东、南、西、北、天、地为六合,陵寝周围遍植四季常青的松柏树,与鹿鹤两种表示祥瑞的禽兽联系在一起,就是暗寓“六合同春”之意,寓意大清江山万古长青。

隆恩殿是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的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农历十月初一)、岁暮四时大祭,帝、后祭辰,每月的初一、十五朔、望两小祭、帝、后梓宫(棺椁)入葬前三天停放在殿内,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将帝、后的神牌从中间的暖阁内请出放在宝座上,殿内两侧放祭文案,正中是供果案,群桌供于月台两旁。宝座前是供案,上面摆放簋(犵狌ǐ,古代盛食物的祭器)、簠(犳ǔ,古代盛谷物的祭器)、豆(古代盛食物的祭器)、鉶(狓í狀犵,古代盛菜羹的祭器)、笾(犫犻ā狀,古代盛肉食的祭器)、爵等供器。供案前设牲匣,祭祀时,将太牢(一牛、二羊)放入匣内。牲匣前是五供桌,即香炉、蜡千、花瓶。供案两旁设膳品桌、饽饽桌陈设供品。祭祀时,后嗣皇帝在殿内拜石上行三拜九叩礼,给陵墓的主人上香、进帛、献爵,场面隆重,气氛庄严肃穆。

隆恩殿内天花板上的彩绘图案是三朵睡莲,衬以十八点金的旋子彩绘。睡莲是荷花的一种,因为它每日开得最早,离水面最近,象征着洁净安祥。寓意帝后安安静静地休息。

陵寝门:隆恩殿后面的三座琉璃花门,也称三座门,它是整个陵寝前朝(进入隆恩门后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院落)和后寝(宝城、宝顶、地宫部分组成的院落)的分界线。中门称神门,帝后的棺椁安放地宫时,从中间的神门通过。东边的叫君门,是后嗣帝王给祖先祭祀时出入的门户。西边的叫臣门,是大臣们祭祀时出入的门户。

二柱门:位于三座门的北面,又叫“冲天牌楼”、“照牌”。门为一间,其上面有一悬山式琉璃瓦屋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柱顶上的动物称“蹲龙”。

石五供:二柱门北面横跨神道正中的石建筑。它是一个象征性的祭台,每次帝、后、妃嫔来谒陵,都要在石五供前奠酒、举哀、行礼。

祭台上陈设五件石雕制品,正中的是香炉(又称海山),二耳三足,上面刻有万福如意流云回纹及灵芝、旋螺、宝珠等纹饰。炉中立“紫石火焰”,香炉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千各一对。石花瓶上也立有紫石,其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代之意。

石五供分上枋、下枋和束腰三部分。上枋雕刻缠枝莲及宝相花。下枋雕刻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也称罐)、金鱼、盘肠等“佛八宝”。这些器物的雕饰象征吉祥如意。轮寓意誓不退转,螺可以召唤天使,伞可以滋荫众生,盖可以庄严佛土,花象征洁净无染,罐寓意福智圆满,甘露清凉,鱼象征福德有余,肠象征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吉祥如意。另外还有汉钟离的温凉扇、曹国舅的洞箫、吕洞宾的阴阳剑、兰彩和的八卦云板、铁拐李的火葫芦、何仙姑的竹笊篱、韩湘子的花篮和张果老的渔鼓等道家“八仙”使用的器物。又叫“暗八仙”,这些“八宝”、“八仙”的雕饰,寓意佛仙们把所有宝物都奉献给了帝王。除此之外,石祭台上还雕刻一些图案用它们的谐音来表示吉祥。柿子旁雕如意,表示“事事如意”,净瓶旁雕鹌鹑,表示“平平安安”,磬上雕戟,旁边雕鱼,表示“吉庆有余”。

方城、明楼:在石五供北面高大的月台上的一方形城台建筑是方城。方城上重檐歇山、黄瓦盖顶的建筑是明楼。明楼内石制须弥座上竖一通朱砂石碑,碑身正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世宗宪皇帝之陵”。庙号即是皇帝死后,没有埋葬之前在太庙奉祀时用的名号。明楼外额坊上挂一面匾额,上面书写着“泰陵”二字。

“泰”字本意有平安、通畅、安宁之意。在封建社会时对泰字的美好解释是“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雍正整顿吏治、惩治贪污、勤于政务,使社会秩序安宁、生产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他的陵寝的修建,规模宏伟、建筑齐全、气势可观,也是太平盛世的一种体现。因此,雍正的陵寝用“泰”字表示,是当之无愧的。

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方城下有一条南北贯通的隧道,隧道的北端有一个小院落,处于方城和宝城之间。院落的北墙正中贴砌黄色琉璃影壁。院落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砖砌的转向蹬道通向明楼、宝城。因为砖砌蹬道南侧宝城的形状为月牙形,所以,又称月牙城。那么,为什么这个小院又俗称哑巴院呢?月牙城院落正中的黄色琉璃影壁,表面上看是起美化装饰作用的,其实,它的更重要的作用是遮挡地宫入口的,因为这个影壁墙的下面是进入地宫的第一道石门。帝、后的棺椁和大量的珍贵的随葬物品都由此门运送到地宫,因此,为了保密起见,此处工程修建时役使的工匠和壮工都是哑巴,并且他们只能在夜间做工,白天休息,施工结束后,把他们发配到边疆充当苦役,就因为这部分工程是哑巴们修建的,所以,人们又称这里为哑巴院。

宝城、宝顶、地宫、金井:从明楼北墙的东西两端向后面延伸环绕宝顶的低矮的围墙就叫宝城,宝城内高大的圆土丘就是宝顶,也就是俗话说的坟头。宝顶下面是安放帝、后、妃棺椁的石制地下宫殿。整个陵寝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就是地宫,它是陵寝的心脏部分。清代地宫按规制,为九券四门形式组成。九券由外至内的顺序是:墓道券、闪当券、罩券、第一道门洞券、明堂券、第二道门洞券、穿堂券、第三道门洞券、金券。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的棺椁就安放在金券内。在四道石门的八个门扇上,各雕一尊菩萨石像,称“八大菩萨”。

皇帝棺椁正中下方有一眼“金井”,直径14厘米,深不足1米。金井是地宫的核心,修建陵寝时,首先要确定金井的位置和井内吉土的高低,即点穴。穴位点好后,在此处搭盖罩棚,避免日、月、星三光的照射。破土动工时,取少量穴中心处的原山吉土呈递给皇帝验看后,妥善保存在陵寝事务衙门,待帝后入葬前,将原山吉土放回穴中,同时将一些奇珍异宝放入穴中,以求铁墓,息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