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民俗特产:饶风雅的吟诗结社

江阴民俗特产:饶风雅的吟诗结社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吟诗结社饶风雅吾江名宿许伯清,沧洲领袖称诗伯。历代文人墨客,以诗会友,结社联吟,蔚然成风。江阴历史上的诗社常举行诗会,参加诗会活动的除了诗社成员外,还有许多江阴以及外地享有盛名的骚人墨客。他们在诗会上吟咏酬唱,对酒放歌,尽显风雅本色。诗社不仅举行诗会,还将本社成员平时的诗作以及诗会上吟酬的诗篇选编结集。23首诗,每首均以“清”字结尾,博得众社友交口称赞。

江阴民俗特产:饶风雅的吟诗结社

吟诗结社饶风雅

吾江名宿许伯清,沧洲领袖称诗伯。
大雅堂开刘尚书,骚人济济争浮白。

民国年间江阴陶社社长祝丹卿《拟陶社九老歌》中的这四句诗,记述的是明代江阴两个著名诗社。一个是万历年间以地方名宿许学夷为领袖的沧洲诗社,另一个是嘉靖年间担任过吏部尚书的刘光济创设的大雅堂诗社。

人文彬盛的江阴,历史上曾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东南人文之薮,自唐宋以来,诗脉延绵,盛而不衰,堪称诗歌之乡。历代文人墨客,以诗会友,结社联吟,蔚然成风。当年,有位云游的高僧来到江阴,目睹沧洲诗社的盛况,不无感慨,他说:江上文人结社真多,以不入社为耻。明清两代,除了沧洲诗社和大雅堂诗社外,江阴的诗社还有清顺治年间由章耿光、陈芝英、陈廷策等人组成的芳园雅集康熙年间由陶孚尹创建的五峰诗社,由朱廷倡建,盛树廉、吴永福、周荣起、黄安雅、徐章、赵鸣鸾、韩衮等人参与的从野堂诗社,乾隆年间由沈又约、胡梦锡、胡丕显、王世枢、曹仁方、文灿、僧人墨隐等人组成的涉江诗社等,其中许学夷领导的沧洲诗社是明清江阴最有影响的一个诗社。

许学夷,字伯清,他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叔丈,一生隐居家乡,未应科举考试,却对诗歌情有独钟。他用40年时光,易稿12次,手录并评述了从周朝明朝的万余首诗,写成30余万字的诗坛鸿篇巨著《诗源辨体》,可以说这部风行于世的诗论著作耗费了他的毕生精力。他与沈鹜、徐益、邱维贤、邓汝舟、莲舟等结成的沧洲诗社,是当时名闻江南的著名诗社之一。

江阴历史上的诗社常举行诗会,参加诗会活动的除了诗社成员外,还有许多江阴以及外地享有盛名的骚人墨客。他们在诗会上吟咏酬唱,对酒放歌,尽显风雅本色。许学夷主持的沧洲诗社曾在江阴君山举行过盛大诗会,大江南北的知名诗人应邀前来参加,成为江阴诗歌史上的一大盛举。许学夷去世后,著名戏曲理论家、徽州诗人潘之恒曾写下《沧洲诸子招集君山》一诗,从内容看,他便是当年江阴君山诗会的参加者之一。清代康熙年间的漫园诗会同样名盛一时。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被称为“都门十子”之冠的一代才子曹禾,邑志上说他天性简易,不阿附权贵而被罢官,回到江阴后,招吟唱和,曾在家中漫园举行诗会。参加者有《长生殿》作者、著名剧作家、诗人洪昇,时称“红豆词人”的文学家、湖州知府吴园次,以博学多才著称、诗文尤负重名的桐城钱澄之以及江阴五峰诗社创建者陶孚尹等。陶孚尹自己也曾在家乡苏墅举行五峰诗会,曹禾,洪昇,被誉之为“江左凤凰”的著名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著名学者钱湘灵以及地方知名文士沙张白、李逊之、孙雪亭等都应邀赴会,极一时之盛。

诗社不仅举行诗会,还将本社成员平时的诗作以及诗会上吟酬的诗篇选编结集。如明万历年间,沧洲诗社许学夷与邱维贤合选,并由邱维贤倾囊付梓的《澄江诗选》,共三十七卷;清初芳园雅集由沈芝英主持,章耿光、夏声、陈玫等共相参赞,选梓《江阴诗粹》;清乾隆年间,涉江诗社沈又约、胡梦锡、胡丕显、王世枢等选编了《涉江诗社录》,共六集。

江阴人酷爱诗歌,向有编纂诗集的传统,除了诗社结集外,历代诗人所编选的诗集更是卷帙浩繁,仅明清流传于世的便近三百部,如明代卞荣的《卞郎中诗集》、李诩的《世德堂吟稿》、王穉登的《南有堂诗集》、沈鹜的《梅花百咏》、许学夷的《许山人诗集》、许蓉的《近川诗集》、清代徐恪的《玉带翁诗钞》、沙张白的《定峰诗钞》、夏敬渠的《浣玉集诗钞》、杨敦厚的《江阴诗存》、徐辰的《耕经堂诗钞》、祝百十的《草堂诗钞》、缪征甲的《存希阁诗稿》、吴隽的《劫余吟诗草》、陈式金的《适园自娱草》等。清代咸丰年间顾季慈编辑的《江上诗钞》一百七十五卷,更是汇集了唐宋至清道光、咸丰八百五十多位江阴诗人的诗作一万六千九百余首,可见江阴历史上诗风之盛。

民国年间,尽管时局动荡,地处军事要塞的江阴战乱频仍,然而,诚如一代词人夏孙桐在《江上诗钞》序中所言“自来诗道盛衰,往往世愈乱而诗益昌”。江阴诗坛在这一时期并未沉寂,而是承袭历史传统,结诗社,编诗集,吟咏之声前辍后继,经久不绝。如发起南雅诗社的曹家达著《梅花诗集》,组建紫云诗社的吴研因著《凤吹集》,更有祝丹卿创立陶社,刊印《江上诗钞》、《怡园诗文钞》等,其历时之久、声势之盛、成果之丰,远超前代。

陶社成立于1926年,设于江阴城内祝氏怡园,由祝丹卿发起,首批成员有谢鼎镕、吴亦遇、陈宗彝、章松庵等14人,最盛时多达七十余人。祝丹卿在《江上诗钞》跋中曾这样记述陶社成立后的活动:“自斯以后,春秋佳日,风雨萧辰,诗酒流连,兴会飙举。顾终岁唱酬之作,无非消夏消寒;平时杖履相遭,不过赏荷赏菊。”

每年的诗会从夏至、冬至后第九天开始,九天举行一次,社友轮流作东道主。诗会上,先由东道主吟诗若干首征和。应和者以次韵、步韵为贵,要求和诗用东道主诗中原韵、原字并按原次序相和,以见其诗之技巧。有时亦拈字选韵或命题为诗。1933年2月4日立春那天举行的消寒诗会上,年齿最高的曹远模老人命题拈得“清”字,祝丹卿赋诗23首,分赠给在座者。第一首末句“霜风透骨清”,第二首“天虚风物清”,第三首“得一自然清”……23首诗,每首均以“清”字结尾,博得众社友交口称赞。

陶社社友间次韵相和,往往一叠再叠,甚至三四叠,而诗意却绝无雷同。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八日,为庆贺《江上诗钞》开印,祝丹卿用唐魏璞题舜山牛迹石韵先吟一诗:“顾氏留遗集,鸿编敦抗衡。精神堪寿世,著作此题名。山斗群伦望,江花百代荣。砚田今再熟,快看子孙耕。”接着,他叠前韵,诗赠《江上诗钞》总校谢鼎镕:“诗集陶元亮,文章陆士衡。宦途留政绩,江介有才名。雠校良工苦,流传奕世荣。西成赖东作,努力劝深耕。”其后,诗友们叠韵相和,竟至三十五叠和章松庵:“才华文待诏,器识武元衡。出塞浑忘瘁,游梁早得名。笏山遗泽远,苍石著书荣。舒啸东皋叟,南郊又策耕。”

《江上诗钞》陶社刊印本扉页(www.xing528.com)

盛况空前的陶社名播大江南北,各地诗友纷纷前来江阴联吟。著名闽派诗人陈石遗两次应邀临社赋诗,并欣然应允担任陶社名誉社长。诗酒高会,盛极一时。陶社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余年间,历尽艰辛,将顾季慈当年留下的《江上诗钞》手钞本刊印传世,并续补4卷。此外,还完成了十余种《江阴先哲遗书》的编印工作。1939年祝丹卿病殁后,陶社于1941年在上海复兴,继续举行诗会,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抗战前后,江阴还有洪流诗社在《澄清日报》、《江声报》辟设附刊,每周出版诗歌一期。

诗歌之乡的江阴,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光是录入《江上诗钞》及补集闺秀卷中的便有明清40位女诗人的300多首诗作。有的女诗人还有诗集传世,其中钱洁著有《青螺稿》一册,陶婉如著有《安素草》一册,夏荪著有《纫佩集》,庄镜清著有《椒花室诗草》一卷,汤百纯著有《山烟楼草》一卷、《玉琴余韵词》一卷,周兰仙著有《竹香楼稿》一册,韩绛玉著有《清廉诗草》一册,刘荫著有《梦蟾楼诗钞》一卷,缪孟翘著有《恤纬吟草》,陈司兰著有《春晖阁诗草》,陈蕴莲著有《信芳阁诗草》五卷,沈绮著有《环碧轩集》,王甥稙著有《茗韵室遗诗》一卷。

清末女诗人六懿和在《柴门》一诗中写道:

柴门尽被白云遮,绿水溪边听暮鸦。
邻媪偶来茶当酒,且谈诗句且锄花。

邻近的老妇前来串门,作者边锄花,边与她谈论起了诗句。可见当时的江阴女性中,对诗歌有浓厚兴趣者不乏其人。

江阴市诗词协会诗集《暨湖诗钞》扉页

新中国成立后,江阴众多诗词爱好者踵接先辈遗风,钟情诗词创作。“文化大革命”前后,江阴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民间诗社,既不题社名,也无社长,但是诗词活动却很活跃。成员廖慕禹、杨民任、叶云峰、吴天鹏、陈以光、王益初、胡心斋、李西庚、吕兆堂、刘晓光,十个人大多是教师,分布于江阴城区、华士、周庄等地,有的还在上海、苏州工作。他们坚持以诗会友,一个月活动两次,或品茗唱和,或品评诗作,并互相约定,定期活动雷打不动,不准停止,也不再接纳新成员,十个人死一个少一个,直至最后一人。三十余年间,他们留下了两千多首诗词。直到1987年,9个人相继离世,这个耐人寻味的诗社才停止了活动。如今,硕果仅存的陈以光老人已年逾九旬。

家山望断白云深,风雨鸡鸣结寸心。
梁燕未归春欲去,何当剪烛慰知音。

华士叶云峰作于1975年的这首《乙卯春日寄怀乡中各吟友》,道出了他们十人以诗结友的共同心声。

1990年江阴市诗词协会成立,十多年间出版了两集《暨湖诗钞》。随后又成立了江阴市老干部诗词协会,并定期编印《虹园诗草》。2003年,江阴暨阳名贤研究院觅得民国年间原本,组织重印《江上诗钞》,6年后,又编纂出版《江上诗钞续》,千秋诗脉由此得以绵延垂远。此外,还有多个民间诗社先后成立,他们举办诗友交流会、诗歌朗诵会,江阴人吟诗结社的传统正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