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法要素-税法实务成果

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法要素-税法实务成果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义务人的确定,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则。

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法要素-税法实务成果

第三节 税收法律关系和税法要素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税收法律关系是由权利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方面构成的。

1.权利主体

权利主体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权利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对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义务人的确定,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则。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是因为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这是税收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关链接

(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试题多项选择题)

3.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税务部门   B.在我国境内有所得的外国企业

C.海关部门   D.在我国境内有所得的外籍个人

答案:ABCD

【解析】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分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税务部门和海关部门是征税主体,在我国境内有所得的外国企业和在我国境内有所得的外籍个人是纳税主体。

2.权利客体

权利客体即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例如,所得税法律关系客体就是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财产税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是财产;流转税法律关系客体就是货物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税收法律关系客体也是国家利用税收杠杆调整和控制的目标,国家在一定时期根据客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扩大或缩小征税范围调整征税对象,以达到限制或鼓励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行业发展的目的。

3.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就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也是税法的灵魂。

国家税务机关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依法进行征税、进行税务检查以及对违章者进行处罚;其义务主要是向纳税人宣传、咨询、辅导税法,及时把征收的税款解缴国库,依法受理纳税人对税收争议的申诉等。

纳税义务人的权利主要有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延期纳税权、依法申请减免税权、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权等;其义务主要是按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接受税务检查、依法交纳税款等。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也就是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税收法律事实,一般指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行为和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行为,发生这种行为才能产生、变更或消灭税收法律关系。例如:纳税人开业经营即产生税收法律关系,纳税人转业或停业就造成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形式和方法是很多的,税法中关于限期纳税、征收滞纳金和罚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构成偷税、抗税罪给予刑事处罚的规定,以及税法中对纳税人不服税务机关征税的处理决定,可以申请复议或提出诉讼的规定等都是对税收法律关系的直接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不能只对一方保护,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权利享有者的保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的制约。

四、税法的构成要素

税法的构成要素包括总则、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罚则、附则等项目。

(一)总则

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

(二)纳税义务人

即纳税主体,指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

(三)征税对象

即纳税客体,主要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这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比如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就是应税所得,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就是商品或劳务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增值额。(www.xing528.com)

(四)税目

是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它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比如消费税具体规定了烟、酒等14个税目。

(五)税率

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

(1)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款。采用这种税率的有个人所得税。

(3)定额税率即按征税对象确定的计算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采用定额税率的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

(4)超率累进税率即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六)纳税环节

主要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如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纳税、所得税在分配环节纳税等。

(七)纳税期限

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比如企业所得税在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营业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5日、10日、15日或者1个月。

(八)纳税地点

主要是指根据各个税种纳税对象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的源泉控制而规定的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的具体纳税地点。

(九)减税免税

主要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或者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

(十)罚则

主要是指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

(十一)附则

比如该法的解释权、生效时间等。

相关链接

(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税法》试题单项选择题)

4.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税目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B.税率是衡量税负轻重的重要标志

C.纳税人就是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

D.征税对象就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的物品

答案:B

【解析】税目是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纳税人是指一切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征税对象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