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必定为社会所承认,为国家的职业管理部门所认可,并具有相应的职业标准。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经过教育和训练及社会辅导,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认识环境世界,协助建立自我观念和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并借由职业

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第二节 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

一、职业

职业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职业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概括起来看,主要是从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进行了界定。总结诸多社会学家对职业的界定,社会学的职业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这种位置是个人进入社会生产过程之后获得的,其取得途径可能是通过社会资本继承或获取。但职业位置一般不是继承性的,而是获得性的。

②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已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它是从事某种相同工作内容的职业群体。

③职业同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第一,拥有垄断权,每一种职业(群体)在社会分工中都有自身的位置和作用,使别人依赖于他们,需要他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他人的权利,而且总是要维护这种权利,保持自身的垄断领域。第二,经济收益权,任何一种职业(群体)都是凭其被他人所需要、所依赖,获得经济收入的。

④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必定为社会所承认,为国家的职业管理部门所认可,并具有相应的职业标准。因此,职业存在必须有法律效力,为国家授予和认可。

经济学上的职业概念与社会学上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法国的一个权威词典将职业界定为:“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

美国学者阿瑟·萨尔兹撰写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将“职业”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可见,经济学的职业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概言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职业根源于社会分工,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有诸多工种、岗位或特定环节的职业赋予劳动者以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劳动规范和行为模式,于是劳动者便具有特定的社会标记和专门的劳动角色,如农民、工人、医生、教师、企业家、科学家、编辑、邮递员、乘务员等。

②职业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是劳动者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均为他人所必需并为国家所认可,所以,职业是社会的职业。

③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劳动者连续、不间断地从事某种社会工作,这种工作才能成为劳动者的职业,或者相对稳定地从事某种工作的劳动者,才成为该职业的劳动者。如果不相对固定地从事某项专门工作,朝秦暮楚,离开了工作的稳定性,就无所谓职业。

④职业具有经济性。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定要从中取得经济收入。换言之,劳动者就是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才较为长期、稳定地承担某项社会分工,从事该项社会职业的。没有经济报酬的工作,即使其劳动活动较为稳固,也非职业工作。例如家庭主妇,便没有职业可言。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一词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有的认为“职业”是指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职业的统称;有的则认为,“职业”指人的生涯,即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观、态度以及动机的变化过程。由于当今企业组织本身及其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发展,对许多人来说,“职业”这个词意味着一连串的工作,每项工作包括更强的责任感或更高的收入以及向上流动的形式。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是指人们为获取一系列的需要(既包括获取物质报酬的需要也包括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满足而从事的连续的、相对稳定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工作,是人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方面。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定的含义和特征:

①职业是个体进入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位置和劳动角色;

②职业是从事某一专门工作的活动和社会分工;

③职业是具有专门性、具体性、稳定性、连续性特征的社会活动;

④劳动者通过从事某项社会职业工作,能获取一定的报酬并得到满足。

二、生涯

其实生涯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篇》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逐渐演变为生活之计,故有人称为“生计”。生涯的意义,不仅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略有转变,而且个人之间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就整体而言,生涯的理念,已经从过去单指个人终生所从事工作或职位的总称,逐渐扩大到包含非工作或非职业的活动,也就是指整体生活形态的开展。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对生涯的定义,也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含义。狭义的生涯是指与个人终生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过程,与一般我们所谓的“事业”同义。广义的生涯则是指整体人生的发展,除了终生的事业外,尚包含个人整体生活形态的开展。的确,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及其价值观往往与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很难绝对将之分开。本书主要聚焦于狭义的职场领域,探讨个人在职场上的生涯发展,故称职业生涯。

关于生涯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表1-1所示,列出了学者们对生涯的定义。

表1-1 生涯的定义

img1

续表

img2

从上面的归纳可以看出:生涯不仅是一份工作所能代表的意义,实际上,它更是个人发挥潜能、表现自我的人生舞台,因此,生涯规划的目的,应有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和自我实现等三重积极的意义(张添洲,2000)。而本书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目的来了解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

三、职业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在20世纪50年代前,被称为职业发展(Vocational Development/Occupational Development),它所强调的重点在于对职业选择的重视,并且使个人特质与工作条件相配合。之后,其范围不断扩大,将强调的重点转变为重视个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与事业,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生涯发展已经逐渐取代职业发展一词,并且为学术界及各界大量引用和提倡。

生涯发展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过程,含有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以促成自我实现目标的达成。为适应社会的多元发展,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以及价值观的分歧,个人需要更多的技能及更广博的见闻,以追求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独立自主性,促进终生的成长进步,实现自我实现的理想。

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经过教育和训练及社会辅导,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认识环境世界,协助建立自我观念和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并借由职业生涯路径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增强,从而激励自我成长、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六项:

①自我认知能力的养成。主要是增进自我的了解,使个人能认识自我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从而能踏实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和追求成功美满并有利于社会的职业生涯发展。

②工作世界的了解。增进对职业资料、外在工作世界等的了解,从而能安心工作,促进职业发展。

③职业生涯试探、规划和准备的完成。以便对职业生涯发展有理性的、正确的选择。

④职业生涯能力的增进。通过教育训练等方式的养成,拥有专长、职业甚至副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才能随时发展潜能。

⑤完善人际关系。体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沟通、社交等技巧,促进团体的和谐、进步、成长,才能保证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⑥自我实现动机的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确立了动机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逐一克服较低层次的需求,以带动社会的进步。

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人终生的发展历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并不相同,其发展需要与发展目标层次也有所不同,然而从幼年期以至老年阶段,却具有前后关联、持续影响、逐渐发展的特质,这样才能建构个人独特的职业生涯历程。

不同的专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义并不相同,如表1-2所示。

表1-2 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义

img3

续表

img4

从上述学者的定义可以知道,要了解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必须使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则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目标有所规划。而职业生涯选择是一种长期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个人有不同的自我定位、生活角色和发展任务,因此,应注重个人发展阶段中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各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与职业生涯成熟的意义。

四、职业指导

1.职业指导的含义(www.xing528.com)

职业指导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职业、定向学习和选择职业的过程,也是帮助人们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开始进入职场,一般都缺乏社会知识和职业阅历,所以,职业指导十分需要。对个人来讲,职业指导是具体地帮助人们合理塑造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职业指导对于搞好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也有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的原则

(1)匹配性原则

人—职匹配是人们处理职业生涯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职业指导的首要原则。在职业指导活动中,要注意帮助被指导者判断和寻找尽可能适合个人条件,即与人的特点最匹配的职业,退而言之,也要帮助被指导者确定基本合适的职业。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也叫现实性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就业形势和个人所具备的现实职业技能为依据,帮助人们认识明智的、现实的选择是什么。

(3)辅助性原则

职业指导是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力求提高其认识水平与职业决策水平,而不是简单地代替被指导者做出判断性的结论。

(4)发展性原则

在职业指导中,要看到被指导者的能力、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注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其处理好择业、从业问题并给予思想方面的帮助,使其尽快适应职业和得到尽快的发展。

3.职业指导系统的完善

(1)科学设置指导工作组织

根据职业指导的内容,可以设置不同的指导工作组织。

在政府就业服务机构中,可以分设科、室、工作窗口,主要有一般接待、供求查询、问题咨询、职业测验、资料信息分析、对外或集中性指导(如到学校、企业进行指导)。在学校,可以设立职业指导咨询室、职业心理测验室,开设求职技巧等课程,安排提高专项职业能力的活动,开展学生职业探索活动和建立自我培训组织。

(2)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

要保证职业指导业务工作有依托、能落实,必须有合适的机构和足够的人员,这是最基本的组织前提。公立职业指导机构担负着对各种非公立职业指导机构进行指导、协调的职能,要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才。

(3)设立资料中心

职业指导机构要收集各种职业资料,建立资料库或资料中心。职业资料的内容包括图书、工具书、案例、有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有关报纸杂志、工作情况记载等。

(4)提供职业供求信息

职业指导机构应当设立职业信息中心,采用计算机查询系统,提供全新的职业供求信息。计算机系统要有很好的用户界面,其标准是简单、快速、可进行人机对话,以便、迅速地进行职业指导与介绍。一些公立的职业介绍机构采用的触摸屏式查询系统,就是一种方便、高效的技术手段。

五、职业选择

1.职业选择及类型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于自己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类别的比较、挑选和确定,是一种人生决策。职业选择有以下类型:

(1)标准型选择

标准型选择,即在人的职业生涯历程中顺利完成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期,比较成功地进入职业稳定期。

(2)先期确定型选择

先期确定型选择,即人们在职业准备期接受方向明确的职业、专业教育,并在准备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时教育培训单位还协助介绍对口的职业。

(3)反复型选择

反复型选择,即当一个人选择职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顺利完成职业适应,或者自己的职业期望提高,导致的二次选择,以至于三次、四次的选择。

2.职业选择要素

(1)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项职业,必须具备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能力”是一个人择业的“筹码”。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以及一定的实践活动的积累才能完成;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充实。能力除了先天条件,还要经过后期教育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形成。

(2)职业意向

在职业问题上,人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意志与志向。所谓职业意向是指个人对于社会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偏好。一个人可以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做出评判:哪个最好,哪个适合自己,哪个自己不愿从事,哪个自己难以胜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职业意向,使得人们趋向于从事某种职业。

(3)职业岗位

职业岗位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对象和前提,在社会总劳动体系中,各种职业的劳动体现为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它们构成人们选择的对象。社会职业岗位的状况影响着职业选择:社会上存在着某种职业岗位人们才能选择;社会现实的空闲岗位能否作为一个人的选择对象,还要受择业者能力与意向、就业体制、职业信息传播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劳动特点,它们要对求业人员的能力及其他条件进行选择。

3.职业选择原则

(1)客观原则

客观原则包括个人素质条件状况、社会需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情况。

(2)主观原则

对于要进入职场的人来说,不应消极地等待,而应积极准备条件,主动寻找就业门路,能力、项目、财务都具备的要积极独立创业。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就取得都大有益处。

(3)比较原则

职业选择是岗位和个人双方相互的选择,因此,在职业选择中必须要把人和岗位结合起来相互比较,看岗位对人的要求和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否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比较,才能保证个人作出最优的职业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