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基础知要-倡导中西医汇通派

中医基础知要-倡导中西医汇通派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因受西洋医学影响而出现的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流派。而一些医药界的有识之士则看重中西医各自所长,逐渐形成了中西汇通学派。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医家是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和张锡纯等四人。唐宗海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中医基础知要-倡导中西医汇通派

中国传统医学因受西洋医学影响而出现的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流派。早在明末清初,西洋医学已在中国传播,西方来华的耶稣传教士带来一些西方医药知识,如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已出现。这时中医界已有一些医家开始接受西医学说,如毕拱辰、金正希等接受记忆在脑说。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要全盘接受西医学的内容。而一些医药界的有识之士则看重中西医各自所长,逐渐形成了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医家是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和张锡纯等四人。

1.唐宗海 唐宗海(公元1846-1897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唐氏早年已有很高明医疗技术,以行医为业。嗣后,迁居京、沪、粤等地。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世。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在具体措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唐宗海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唐宗海的著作有《血证论》(公元1864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当时曾经官方示谕刊印,广为流传。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

唐宗海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虽然唐氏也说:“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

2.朱沛文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叶),字少廉,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朱氏生于清末,又生长在岭南一带,正是西方医学在我国广为传播兴盛之地。故他自幼随父学医,除苦读《内经》、《难经》以及多种医书外,还学习了当时传入的一些西医知识,并曾到西医院亲眼观看人体解剖,这些对他形成中西医汇通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汇通中西医活动方面,其中最早的一位先驱者为他于1892年编撰了《中西脏腑图像合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方生理解剖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内容较系统、丰富,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

同时,他在反对封建礼教和评价前人的成就与错误方面,也持比较正确的态度。他对宋以后取得成就的医学家如刘完素、李时珍、吴有性等,都予以肯定,对陈念祖等人“率意嗜古”以及王清任《医林改错》在记载脏腑方面的一些错误,也都予以指出。因此,就其学术思想来看,比唐容川等人要进步得多,被后世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中一“开明医家”。(www.xing528.com)

3.恽铁樵 恽铁樵(公元1878-1935年),名树珏。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1903-1906年入上海南洋公学专修英文,早年任教,曾抽暇翻译欧美小说,发表之后风行一时。后受知于张菊生,入商务印书局任编译,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由商务印书局发行)。恽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3个儿子相继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长儿科。其后,西医传播渐广,中医备受排斥、歧视。余云岫著《灵素商兑》诋毁中医。恽氏通过亲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与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1922年著《群经见智录》,直斥余氏论调。嗣后,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弘扬中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疾呼中医务须改进。为倡导中医革新,他于1925年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3年复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恽氏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宗”。

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他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

恽氏一生,日为人看病,夜握笔著书,十几年间著作达25种。集有《群经风智录》、《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辑义按》、《保赤新书》等,统名《药庵医学丛书》。晚年瘫痪在床,仍口授其女慧庄代为笔录著述,直到临终还在改定《霍乱新论》一书,可谓为中医事业奋斗一生。

4.张锡纯 张锡纯(公元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少时广涉农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授徒并开业行医。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且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张锡纯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必获良效。他的探索,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汇通学派虽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却不明显。然而,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是符合我国医学发展需要的,较之民族虚无主义和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显然是进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