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伦理学与幸福的本质:《哲学简史》

伦理学与幸福的本质:《哲学简史》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他深入探究了人和别的生物的根本区别,假设人的幸福在于充分发挥这种人类特有的性质。这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七艺象征”的绘画作品,毕达哥拉斯是数学的象征位于最高层,亚里士多德手捧一本书处在第一层,因为七艺的第一艺就是逻辑。但是讲究实事求是的亚里士多德又说,中庸之道并非幸福的全部秘诀。在有助于幸福的所有外界条件中,最高尚的莫过于友谊。

伦理学与幸福的本质:《哲学简史》

随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年轻人纷纷投到他的门下,期望得到他教育和修养方面的指点。但正在这个时候,他本人的心思却离开了科学的细节,转到更广泛更不可捉摸的行为与性格问题上去了。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包含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或者说,至善至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美德?我们怎样获得幸福和满足?

他的伦理学非常简单,并与当时的实际相符合。他受过科学训练,所以他既不宣扬超人的理想,也不空言怎样寻求完美的生活。桑塔亚那[51]说:“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的概念十分健全,每一理想都有自然的基础,每一自然事物都有理想的前途。”亚里士多德坦率地承认,人生的目的不是为善而善,而是为了幸福:“我们选择幸福是为了幸福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东西;有时我们之所以选择荣誉、快乐、智慧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它们我们能够获得幸福。”但是他也觉察到,将幸福说成是终极之善,纯粹是陈辞滥调,最需要说明的是幸福的本质和怎样得到幸福获取幸福。因此他深入探究了人和别的生物的根本区别,假设人的幸福在于充分发挥这种人类特有的性质。因为人的独特优势在于思维能力,人正是凭着这种能力才超越并统治着其它一切生命形式,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壮大,人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我们就可以假定:发展思维能力会给人带来满足和幸福。

所以,除了一定的物质前提条件以外,幸福的主要条件便是理智的生活——这是人类独有的光荣和能力。美德或者优点,全都依赖于明确的判断、自我控制、欲望的协调、手段的巧妙。美德不是粗俗的人所有的,也不是天真的意愿所得到的——它是发展充分的人凭经验获得的。然而,要获得美德也有路可走、有向导指点;有了它就可以不走弯路、少受耽误——那就是中间道路,即中庸之道。性格的各种特性可以一分为三,两头为极端和缺德,中间的便是美德或优越性。所以,位于怯懦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位于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位于怠惰和贪婪之间的是抱负,位于卑屈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缄默与多嘴之间是诚实,乖戾与滑稽之间为幽默,好斗与拍马之间是友谊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和堂吉诃德的莽撞冒失之间是自我克制。因此,伦理或行为上的“对”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对”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指的都是正确、恰当,也就是取得最好效果的最好方式。

但是,中庸之道并非数学上的平均数,它并非根据两个可以精确计算的数字得出的准确平均数,而是一种变量,它随着每种情况的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只有成熟、灵活的理智之人才能看得清、断得准。美德是一种艺术修养,只有经过训练才能掌握。我们并不是由于有了美德才正确合理地行动,而是由于正确合理地行动才有了美德。“人先有了行动,才形成这种行动的美德”。反复的行动构成了现在的我们。所以,美德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就像并非一次晴天或一只燕子就能构成春天一样,一个人的幸福、满足也并非一时为善而一劳永逸。”

青年处于易走极端的年龄:“如果一个青年犯了错误,那总是因为做事太过分。”对年轻人和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来说,困难的是不要摆脱一个极端却又陷入另一个极端,因为无论是“矫枉过正”还是什么别的方式,人们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没有诚意固然要招人非议,谦虚过分又会走上做作的边缘。处于某一极端而又能自知的人,会认为另一极端为美德,而不是赋予中庸之道。有时这是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陷入极端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指望另一极端,这样说不定能够走到中间位置上去。……就像人们弄直弯曲的板材时常常采用的做法那样”。但是,坚持极端而不自知的人们却把中庸之道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谁也容忍不了一位居中间立场的人,勇敢者被懦夫称作鲁莽,被鲁莽者说成懦夫,其他各种中庸行动,也分别遭到来自两个极端类似的指责”。因此,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称作“保守分子”,而被保守分子看成“激进分子”。

这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七艺象征”的绘画作品,毕达哥拉斯是数学的象征位于最高层,亚里士多德手捧一本书处在第一层,因为七艺的第一艺就是逻辑。

非常明显,这种中庸之道几乎是古代希腊哲学一切流派的共同特点。柏拉图将美德叫作和谐的行为,是因为他心里有了中庸思想;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起来,也是因为他心里有了中庸思想。七贤人[52]开创了中庸传统,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下了那句“物极必反”的箴言,或许就像尼采所说,所有这些都是古希腊人想克制自己火爆脾气、克服好冲动的性格的努力。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一切都反映出古希腊人认识到:“情感本身无所谓好坏”,要看它所起的作用是过度还是不足,或者说是否有节制、讲和谐,情感是罪恶的本源,也是美德的本源。(www.xing528.com)

但是讲究实事求是的亚里士多德又说,中庸之道并非幸福的全部秘诀。我们还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世间财富,因为贫穷让人变得既吝啬又贪婪,而富有则可以使人无忧无虑并且不再贪婪——这是优闲舒适、心地平和的根本保证。在有助于幸福的所有外界条件中,最高尚的莫过于友谊。幸福比不幸更需要友谊,因为幸福与人分享便可成倍增长。幸福比公正重要得多,因为“如果人人都成了朋友,公正就变得可有可无;但如果人们都公正,友谊仍然是额外的思惠”。“朋友是两个肉体共有一个灵魂”。然而友谊又意味着有少数朋友而不是很多朋友,因为“谁的朋友最多,谁就一个朋友也没有”,“同时与许多朋友保持完善的友谊是不可能的”。真诚的友谊要求的是持久,而不是一时的亲热,这说明交朋友需要性格稳定。许多友谊昙花一现,性格善变是主要原因。友谊的先决条件是平等,因为出于感恩的友谊,充共量是种以流沙为基础的苟合关系。

虽然财富和友谊都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幸福的核心还在于我们内在的东西:在于全面的知识和纯洁的灵魂。感官之乐当然不是幸福,因为它是个圆圈,就像苏格拉底形容比较粗鄙的伊壁鸠鲁[53]享乐主义思想时说的:挠是为了痒,痒是为了挠。谋取功名也不是幸福,因为踏上仕途,就得依照民众的心思走路,而最反复无常的就是民众。因此,幸福必然是理智之乐,而且只有来自对真理的追求而获得的幸福才真实可信。“理智的行动目的只在自身,在自身之中寻求愉悦,它又激励进一步的行动。由于自给自足,不知疲倦,悠闲自得等特点显然属于这种智力活动,所以它本身之中肯定就包含有美满的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把骷髅作为死亡的象征,其蕴涵的意义就是:“活着时享受生活。”

然而,亚里士多德理想的人,并不仅仅是位玄学家。

他不会无端地冒风险,因为他在世上关心的事情很少。但在关键时刻,他也会自觉地牺牲生命——因为在某些条件下,他深知不值得苟且偷生。他乐于助人,虽然他不乐意受人服侍。赐人恩惠显得高人一等,受人恩惠表明低人一头;……他不喜欢在大众面前招摇,他爱憎分明,表里如一 光明磊落;他对世人俗事,一律轻视……他从不热烈地赞美什么,因为在他眼中根本没有什么东西称得上伟大;除了朋友,他决不去奉承别人,因为那是奴仆的特征……他从来没有起过恶念,受了伤害从不放在心上……他不喜欢高谈阔论……自己受夸奖、别人遭指责都与他无关;他从不背后议论别人,甚至不说敌人的坏话,除非是当着他们的面;他举止沉稳、语音低沉、言词很注意分寸,从不仓促慌张,因为他所关心的事情只是很少几件;他从不激动,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尖利的叫喊、匆匆的脚步,都是心神不安无神的表现……对人生中的意外与不测,他坦然而又从容地面对,力求悲中求乐,苦中寻甜,像个指挥若定的将军,即使兵力有限,他也照样成竹在胸地调兵遣将……他以自己为挚友,所以喜爱静处自娱。无德无能之人是他自己最坏的敌人,所以,独处时便会惶恐不安六神无主。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心中的卓越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