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孔德与达尔文:哲学简史

孔德与达尔文:哲学简史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出生于蒙彼利埃,或依他父母的姓氏称他为伊西多·奥古斯特·马利·弗朗索瓦·泽维尔·孔德。形而上学是发展被阻碍的阶段;孔德认为已经到了抛弃这些幼稚的观念的时候了。孔德用整个晚年在为这种“人文宗教”设计一套繁复的祭司、圣礼、祈祷和戒律制度。但是,赞成孔德与斯宾塞观点的人却水到渠成地接受了这一用语,认为哲学就是一切科学成果的概括。

孔德与达尔文:哲学简史

自称为“未来所有形而上学之先河”的康德哲学,其本来用意是要置各种传统的思辨方式于死地;但恰恰相反,它却给了一切形而上学破坏性的打击。因为在整个思想史上,形而上学的意思,一直是试图发现现实的终极本质的一种方式。然而,人们从这位最可敬的权威那里得到的启发却是,现实是不可捉摸的;它是一个可以设想、却无从认知的“本体”;哪怕是最敏锐的人类智慧也不可能超越现象、穿透虚幻的面纱。费希特、黑格尔和谢林关于形而上学的高谈阔论,以及他们对这个古老的令人难解的谜做出的各种解释,还有他们的“自我”、“理念”和“意志”等等,都已经相互抵消而化为乌有了;到了19世纪30年代,大家依然普遍承认,宇宙还在严实地保守着它的奥秘。欧洲的思想界在沉醉于“绝对”了一代人之后,产生了反叛情绪,与一切类型的形而上学都不共戴天了。

既然法国人善于怀疑,在他们当中产生“实证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出生于蒙彼利埃,或依他父母的姓氏称他为伊西多·奥古斯特·马利·弗朗索瓦·泽维尔·孔德。在年轻时他对本杰明·富兰克林[1]非常推崇,将他当作现代的苏格拉底。“你们知道富兰克林在25岁时立志要做一个完完全全的智者,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尽管还不足20岁,却也敢于立下这个志向。”他一开始就干得不错,当了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圣西门不仅用杜尔哥[2]和孔多塞[3]的改革热忱感染了他,还向他传授了他的思想,即社会现象与物理现象相同,也可以整理出规律和科学。一切哲学都应注重于从道德和政治上提高人类素质。然而,孔德和我们大多数志在改造世界的人一样,发现单是治家就已使他焦头烂额了。1827年,维持了两年的糟糕婚姻搞得他精神崩溃,竟然投了塞纳河企图得到彻底解脱。因此,发表在1830至1842年间的5卷《实证哲学》和在1851年1854年间问世的4卷《实证哲学体系》都有当时前来营救孔德的人的一部分功劳。

这两部著作规模之大、作者的耐性之坚韧,在近代史上只有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可以与之匹敌。书中对各门科学依据论题从简到繁、由广到狭做了这样的排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各门科学都是以它前面的各门学科的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社会学是所有科学的巅峰,而别的科学只有在能对社会学有所启迪的时候才有其存在的理由。科学,作为精确的知识,已按上面所说的顺序从一个论题发展到另一个论题;而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直至最后才向科学屈服,这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在每个思想领域里,思想史学家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三阶段法则”:最早,人们按照神学的方法进行思考,一切问题都用一种神的意志来阐释——例如将天上的星星当作天神或者是神的战车;接着是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用形而上学的抽象观念来阐释上述问题——例如,星体沿圆形轨道运动是由于圆形是最完美的形状;最后,精确的观察、假设和实验将事物纳入了实际科学,事物的现象由自然的因果关系来阐释。“神的意志”被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类空幻的概念取而代之,这些概念又被科学规律取代。形而上学是发展被阻碍的阶段;孔德认为已经到了抛弃这些幼稚的观念的时候了。哲学和科学并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哲学的目的就是协调所有科学以改善人类生活。

这种实证主义含有某种独断的唯理智主义成分,这也许反映了这位醒悟后又陷入孤独的哲学家的心境。1845年,克罗第尔·德沃夫人(她的丈夫当时正在狱中服刑)征服了孔德的心,孔德对她的爱情激发并丰富了他的思想,从而导致他将情感作为一种改造力量而凌驾于理智之上,并且作出推断,认为这个世界只有通过一种新的宗教才能得到救赎;这种宗教的作用是将人提升到礼拜仪式中的崇拜偶像的高度,以培育和加强人性中薄弱的利他主义精神。孔德用整个晚年在为这种“人文宗教”设计一套繁复的祭司、圣礼、祈祷和戒律制度。他还建议使用一个新的历法,用那些曾经推动人类进步的英雄的名字取代异教神和中世纪圣徒的名字。一位有识之士说,孔德把整个天主教教义全盘奉献给了世界,却把基督教抛在一边[4]

实证主义运动正好符合英国的思潮。英国思潮的精神源于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物质现实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培根的传统使思维和精神转向物质世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洛克感觉论、休谟的怀疑论、边沁功利主义等等都是各种各样以忙碌、务实的现实生活为研究主题的哲学;但爱尔兰人贝克莱却在这个室内交响乐中奏出不和谐的音符。黑格尔曾嘲笑英国人惯于将物理和化学实验设备尊崇地称为“哲学之工具”。但是,赞成孔德与斯宾塞观点的人却水到渠成地接受了这一用语,认为哲学就是一切科学成果的概括。所以,实证主义运动在英国拥有的支持者超过了它的诞生地;他们虽然没有像慷慨大度的利特[5]那样热诚,但却有英国人特具的那种韧劲,这韧劲使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6]和弗里德里克·哈里森(1831—1923)[7]终生忠于孔德的哲学;但同时,英国人的审慎又使他们对孔德的注重仪式的宗教敬而远之。(www.xing528.com)

工业革命脱胎于初期的科学,反过来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牛顿和赫谢耳[8]给英国带来了天文知识;波义耳[9]以及戴维[10]打开了化学的宝藏;同时,法拉第[11]正在做出一系列即将震憾世界的科学发现,拉姆福德[12]焦耳[13]正在向人们证明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各门科学正发展到一个纷繁复杂的阶段,人们对此感到迷惘失措,他们期望有人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但是,在斯宾塞青年时代,在所有对人类努力影响最大的事件中,最使英国震惊的要算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化论了。进化论的产生充分证明了科学的世界性:康德提到过猿猴变人的可能性;歌德在他的著作中曾论及“植物的变异”;厄拉斯姆斯·达尔文拉马克[14]都提出了相同学说:物种是通过作为进退之结果的遗传作用,从比较简单的形式进化来的;在1830年的那场关于进化论的名闻遐迩的论战中,圣西莱尔几乎把居维叶[15]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事件就像歌剧《欧那尼》《欧那尼》[16]一样,是对认为世界是永远不变从而其规则和秩序也永远不变的传统观念的又一次背叛,使整个欧洲被震动了,也使老迈的歌德笑逐颜开。

(页下注)AR Wallace(1823—1913),英国博物学家,自然选择学说创立人之——译注。

在19世纪50年代,进化论传播甚广。早在达尔文之前,斯宾塞就在他的《发展假说》(The Development Hypothesis,1852)和《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u,1855)两篇论著中表达了这一观点。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在林奈学会宣读了他们举世闻名的论文;1859年,《物种起源》的问世,就像那些善良的主教们认为的那样,使整个旧世界土崩瓦解。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提出进化论的观点,即高级物种以某种方式从低级物种进化而来的概念,而是根据极为翔实丰富的资料,详细阐述了进化的实际方式和过程,指出进化是“凭借自然选择,或者说凭借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的方式”进行的。在整个50年代,全世界都在谈论进化论。斯宾塞之所以能够站在这个思想浪潮的浪尖上,一方面因为他拥有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进化学说可以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中;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广博的学问,使他能在自己的理论中容纳差不多所有的知识。在17世纪,数学统治了哲学,因而产生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和巴斯噶;心理学统治了哲学之后,产生了贝克莱、休谟、孔狄亚克和康德与此相似的是,到了19世纪,在谢林、叔本华、斯宾塞、尼采柏格森等人的著作中,生物学成了哲学思想的背景。在上述各个阶段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都是零碎地出于许多人,并且多少都有些模糊不清;但是,这些思想也都应归之于对它们加以整理协调和阐明的人,就像亚美利哥·韦斯普奇[17]因为绘制了一幅地图,那片新大陆便用他的名字命名一样。赫伯特·斯宾塞就是达尔文时代的韦斯普奇,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这个时代的哥伦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