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简史:培根的论说文集真知灼见

哲学简史:培根的论说文集真知灼见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根最优美的《论说文集》表现出他依然在两种爱中难选其一:一是爱政治,一是爱哲学。培根的《论说文集》《论说文集》肯定属于少数应细嚼慢咽的书。培根从不多费笔墨,最厌恶藻饰铺张,他给我们的是言简意赅的作品,《论说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都只用一二页篇幅,却精练地表达了这位思想大师对人生某一主要问题的真知灼见。虽然培根十分知趣地信仰着基督教,但《论说文集》的伦理哲学却带有马基雅维里的味道。

哲学简史:培根的论说文集真知灼见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女王并不喜欢培根,尽管他是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的顾问。但是该伯爵因谋反女王而被捕后,培根作为女王的律师参与起诉,该伯爵被处以死刑。

他的升迁似乎实现了柏拉图哲学家国王的梦想。随着他一步步迈上政治权力的梯级,他同时也在攀登哲学的高峰。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渊博的学问和著作上的成就,仅仅是他动荡不安的政治生涯的插曲和消遣。他的格言是:最好的生活是私生活。他弄不清自己到底喜欢那一种生活,静思还是行动。他的希望像塞内加那样,集哲学家与政治家于一身,虽然他担心生活的双重方向会使他的才能分散,使他的成就减低。他写道[13]:“究竟那一种生活更不利于头脑,是静思与行动齐头并进呢,还是专门致力于静思?”他认为学问本身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智慧,如果 知识不用于行动,那么它就只能是毫无光彩的摆设。“在学问上耗时过多是懒惰,把学问过分用于藻饰是虚假,全凭条文判断是学究气……有一技之长的人看不起学问,无知的人则仰慕学问,只有聪明的人才善于使用学问,学问本身并不能教人怎样运用它,这种运用学问的智慧是在学问之外、学问之上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14]这是一个新的标志,它标志着经院哲学——即知识与运用、观察相分离的结束,并将重点放在经验与结果之上,从而让英国哲学拥有了自己的特征,最终在实用主义哲学那里达到顶峰。这并非说培根中断过对书本和静思的挚爱,在回忆苏格拉底的文章中,他写道:“没有哲学,我简直无法生活”[15]。他在描述自己的时候,说他毕竟是“一个生来最适于著作生涯的人,但在命运的安排下,违背他的天赋,踏上了仕途”[16]。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赞美知识》(1592),文中所表现的对哲学的热情有必要了解:

我把我的赞美献给心灵。心灵即人,知识即心灵。生而为人无非是他知道事情……情感的愉悦不是大于感官的享乐吗?理智的快乐不是大于情感的愉悦吗?难道不是唯一真实的、自然的快乐,才能使人永不厌倦吗?难道不是唯有知识,才能清除心灵中所有的困扰吗?有多少我们以为不存在的东西其实却存在着呢?又有多少东西被我们过高地评价和估量了它们的价值?这些妄想,这些不恰当的估计,它们是谬误的乌云,将化为困扰心灵的暴风骤雨。一个人的心灵有没有这样一个机遇,能够凌驾于万事万物的困感之上,居高临下地俯视自然的秩序与人类的谬误?他从那里看见的,难道唯一有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而没有切切实实的发现?难道只获得了满足而没获得利益?难道我们只能浮光掠影地欣赏大自然的风景,而不能深入地探明她的宝藏?难道真理只是赏心悦目的花而结不出有用的果实吗?难道我们不能凭借它去生产有价值的财富,从而献给人类生活以无穷无尽的物品吗?

培根最优美的《论说文集》(1597- 1623)表现出他依然在两种爱中难选其一:一是爱政治,一是爱哲学。在《论荣誉与名声》中,他把各种各样的荣誉都给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成就,一点也没给文学或哲学。然而,在《论真理》中他却写道:“追求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或求婚;认识真理,就是赞美它;信仰真理,就是享受它,这是人类天性最优秀的东西”。在书中,“我们与智者交谈,而在行动中,我们则与愚者交往。”然而,我们应该知道怎样选择书籍。“有的书可以全部吞下,有的书只能浅尝辄止。”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书籍汇成了墨水江河海洋,人们每天沐浴其中、受其浸染,直至被淹没。

培根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肯定属于少数应细嚼慢咽的书。你很难见到在这样小的一个盘子里有那么多肉,而且烹调得那么精细那么鲜美。培根从不多费笔墨,最厌恶藻饰铺张,他给我们的是言简意赅的作品,《论说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都只用一二页篇幅,却精练地表达了这位思想大师对人生某一主要问题的真知灼见。很难说内容和手法之间哪一方面更胜一筹,培根的散文可与莎士比亚的韵文相媲美。他的文风接近于塔西佗[17]的雄健文笔,简洁而极富文彩。实际上,他的简洁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拉丁语成语的熟练引用。但是,文中丰富的比喻却具有伊丽莎白时代的特色,反映出文艺复兴的繁荣景象。英国文学中还从没有人这么成功地运用过如此众多的简洁而又含蓄的比喻。

我们能从这些提纯过的智慧中吸收些什么呢?也许,最好的出发点,以及和中世纪哲学时尚最惹人注目的相异之处,是培根坦率地接受了伊壁鸠鲁伦理观。“‘不用则无所求,不求则无所惧’,这种哲学主张看来是一种软弱、自卑、胆怯的心理。的确,哲学家们的大部分学说都显得太没有信心,对人类的关注超出了自然的限度。这样,他们用来对抗死神的方法反而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他们将人生说成抵御为死亡所作的准备和修炼;假如无休止地防御敌人,敌人一定会显得更可怕。”[18]禁欲主义压制欲望的主张最不利于健康。如果淡泊使人未享天年即死去,那么再谈延年益寿又有什么用处?再说,这种哲学本来就是行不通的,因为本能总是要体现出来。“本性常常被掩盖,有时被压抑,但很少能灭绝。压制得越厉害,它反抗得越凶猛。学说与教条可以驯服本性,习俗可以改变或压抑本性……但是,且莫过于确信人类彻底征服了本性,因为虽然本性可以长期潜伏着,但一遇到合适的机会或诱惑,必然会故态复萌。就像《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猫,像一位文静端庄的淑女端坐桌旁,然而,当一只老鼠从她跟前跑过时,她便会露出原形。所以,一个人既没有必要禁绝欲望,也没有必要放纵欲望,这样他便不会被欲望困扰。”[19]的确,培根认为人的身体应当既习惯节制,又能习惯放纵,稍有放纵就会导致不可收拾。(因此,吃惯了洁净美味食物的人,如果一旦疏忽或贫困吃了较脏较差的食物,就容易生病。)但是,“与其欢乐过度,不如花样翻新”,“因为一个人青年时期往往随心所欲、不知节制,这等于给自己的老年借下了债。”[20]成熟要用青春来交换,通向健康的捷径是花园。培根赞同《创世纪》作者所说的:“万能的上帝首先种下一个花园。”他也赞同伏尔泰的看法,即我们必须使我们的生话的地方变成花园。

虽然培根十分知趣地信仰着基督教,但《论说文集》的伦理哲学却带有马基雅维里的味道。“我们感激马基雅维里和他这类作家的恩赐,他们公开而不掩饰地道出了人们真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应当如何作为;如果不预知邪恶的本质,就不可能把蛇的才智同鸽子的天真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这种预知美德就毫无防备地裸露在危险之中。”[21]意大利人有一条不厚道的谚语:人太善则无用[22]。培根是身体力行自己主张的人,建议世人要把欺瞒与坦诚结合在一起,随机应变,就像合金能使较纯较软的金属经久耐用。他渴望一种既充实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涯,以便他能熟悉一切事情,只要这些事情能让他思想更加开阔、深远、健康和敏捷。他不喜欢一味静思的生活,像歌德那样,他不屑于学习不能导向行动的知识:“人们应当知道,在人生的剧场里,只有上帝与天使才是观众。”[23](www.xing528.com)

他的宗教信仰与英王一样,这是由于他的极富爱国的精神。尽管他多次被指责为无神论者,并且他的哲学整个倾向是世俗的和理性的,但他却雄辩地、而且似乎也是真诚地否认了对上帝的怀疑:“我宁愿相信《圣徒传》、《犹太法典》和《古兰经》中的一切传说,而不愿相信宇宙是没有意志的……稍有点哲学知识的人倾向于无神论,但深刻了解哲学的人会回到宗教上来。当人类的心灵只看到那些次要的分散的原因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心满意足,而不再向深入探究了。但倘若他们探索相互联系起来的事物间的因果链条,就会必然地飞向天意和神明。”[24]对宗教淡漠是教派过多所致。“教派分裂了无神论。一次分裂可使双方热情倍增,多次分裂就会各说各理,争论不休,于是便出现了无神论……最后,无神论还源于知识盛行的时代,尤其是当这个时代繁荣的时候,因为忧患和逆境更能使人相信宗教。”[25]

然而,培根在心理学方面的价值超过了他在神学与伦理学方面的价值。他是人性的坦诚的分析家,他的理论深入了每一个心灵。甚至在许多世界最陈旧的话题上,他也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一个男人结婚的头一天,思想便老了七年。”[26]“坏丈夫有好妻子”,这种事很常见。“神职人员应过单身生活,因为慈善之水如果要先注满一个池子,那它就很难浇灌土地了……有妻子儿女的人等于把自己抵押给了命运,因为他们会拖累得你干不成大事业,不管是善事还是恶事都干不成。”[27]培根似乎工作太努力,以至连爱的时间都失去了,或许他从没有深切地体验过爱的滋味。“这种过度的情感好像是一件离奇的事情……无论一个人多么骄傲,都不会这么荒谬地将自己想象得如同情人眼中的恋人那样完美无缺……你可以考察一下那些伟大而有价值的人物(古今所有的),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因为爱情而达到疯狂的程度,可见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事业都要远离这种脆弱的感情。”[28]

他看重的是友谊而非爱情,尽管他对友谊也十分怀疑。“世间的友谊,在地位相当的人之间尤其罕见,它常常是被夸大了的。只有地位不同的人之间才容易产生友谊,他们的命运相互包容……友谊的主要用处,是放松和宣泄心中的郁闷之气,因为种种情感常使得心胸抑郁不畅。”朋友就是耳朵。“需要向朋友倾诉的人,是想让他们与他一起平息自己心中的情感……满腹心事的人,若能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便会头脑清醒,豁然开朗;他更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思想,使它们变得更有条理,并看到它们成为语句时是怎样的,最终他会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一小时的交谈胜过一天的沉思。”[29]

在《论青年与老年》一文中,他的一段话相当于一本书。“年轻人长于发明而短于判断,长于实干而短于谋划,长于创新而短于循规蹈矩。因为老年人在经验范围内的事情上可以指导他们,但在新事物上却会误了他们……年轻人办理事务,往往包揽过多而无法做到,激起风波而不能平息,只问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掌握分寸,只知道除旧革新而看不到潜在的麻烦,偶然发觉几条死理便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年人异议太多、考虑太久、冒险太少、后悔太快,他们很少一鼓作气将事情办利索,而满足于平庸的成绩。显然,最理想的是两者结合起来……因为这样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然而,他认为,如果青少年自由太多,容易变得不守规矩和过于散漫。做父母的应该及早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未来的职业和道路,因为这时他们最容易塑造。父母不应该太放任孩子,不要以为他们最愿干的事就能干得最好。当然,如果孩子聪慧超群,就不必限制他们。但一般而言,毕达哥拉斯的箴言是对的:“选择最好的,习惯会使它变得轻松愉快并非常容易”[30],因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31]

《论说文集》在政治上提倡保守主义,对于一个渴望统治别人的人来说,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培根想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他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权力的集中程度决定了国家的实力。政府“有三项事务做准备、讨论或审核、完成”(或执行)。“如果你要派遣人做事,并且要将事情办得又快又好,那么中间的事只有让多数人去干,头尾之事让少数人去干。”[32]他是一个非常坦率的军国主义者。他痛恨工业的发展使男人们不适宜于战争,他悲叹长期的和平磨去了人类的斗志。不过,他也问到了原料的重要:“梭伦[33]对克罗伊斯[34]说得好(当克罗伊斯对他炫耀黄金时):‘陛下,如果有另外一个人,他的铁比你的金更多,他将成为这些金子的主人’。”[35]

与亚里士多德相同,培根对于怎样免于革命也有一些警世之语:“预防暴乱最稳妥的办法……是消除暴乱的根源,因为如果燃料具备了,不定什么时候冒出一点火星,就会燃起冲天大火……用过于严厉的手段压制舆论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给人们言论自由往往更能使人闭嘴,而千方百计去禁止言论,反而会有禁无止……暴乱的根源有两种:诸多贫穷和诸多不满……暴乱的原因和动机是:宗教改革、苛捐杂税、法律和习俗的变更、废除特权、普遍的压迫、小人得势、异族入侵、连年饥馑、遣散士兵、党派内讧,以及任何一种触犯民众并使他们为同一个目标联合起来的事情。”当然,给每个领袖的忠告是,分化他的敌人,团结他的朋友:“一般而言,瓦解那些于政府不利的党派,使它们的成员相互疏远或至少是互不信任,并不是一种最坏的预防办法。如果拥护政府的人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反对政府的人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就非常危险了。”[36]避免革命的更好办法是均分财富:“金钱就像肥料,抛散均匀才最见效。”[37]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甚至连民主也算不上,培根非常不相信民众,认为他们当时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最庸俗的谄媚是平民的谄媚”[38],“福基翁[39]的做法是对的,当人们称赞他时,他便自问是否做错了什么事”[40]。培根希望的,首先是拥有耕地的农民,然后是管理国家的贵族,而在这一切之上的,是哲学家国王。“有学问的统治者领导下的政府,没有不繁荣昌盛的”。[41]他提到了塞内加、安东尼·庇护以及奥利乌斯,他希望后人会将他的名字与这些名字并列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