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最简单地来讲就是“过犹不及”,这是孔子讲的。还有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这两个哲学观点是非常有用的。你过度地扩张,容易出毛病;你过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这都是很重要的。怎样从小型企业到中型企业,怎样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步步为营,这是一门学问。
——李嘉诚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然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急功近利地采取冒进的行为,使自己陷入危机之中。相反,他们会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经营企业时,他始终坚持稳健发展这一原则。
地产行业是一大块儿肥肉,商人们都想尝一口,因此竞争也就十分激烈。当时,房地产虽然还算不上是特别热的时候,但已经成行成市,很多房地产高手在进行市场运作,李嘉诚正是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投身房地产业的。作为一个新入行者,李嘉诚十分冷静。
当时有很多地产大亨都已经做出了不菲的成绩,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他在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令很多商人佩服。所谓的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楼或者是据以出租的做法,而是在楼房还没有盖起来之前,就将楼里的房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分别出售,得到预付款之后再动土兴建其他楼盘。
那时银行的按揭制度已经日趋完善,购房者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者20%的首付,那么就可以向银行按揭,将自己所要购买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按照约定每月还贷款和利息就可以了。霍英东这种卖楼方式可以加快楼房的销售,加快资金的回笼,是个不错的销售办法,一时之间,众多地产商纷纷效仿。
但李嘉诚却并不认为这个办法是十分保险的,他认为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是件好事。如果售楼花的话,地产商将和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制于银行,这是李嘉诚不愿意的。虽说高风险高收益,可是,李嘉诚还是决定稳中求进,资金再少也绝不卖楼花或按揭建房,尽量做到不在银行抵押贷款,以免客户挤兑,使企业声誉受损,进入险境。
总之,李嘉诚的投资原则就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他兴建收租物业,尽管资金回笼缓慢,也没有卖楼花那样获利丰厚,但是却让他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越长,越能显现出来。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出现了被挤兑现象。廖创兴银行是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的,为了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廖宝珊孤注一掷,几乎将所有存户的存款掏空,投入了房地产开发,这次挤兑竟然将有着“西环地产之王”之称的廖宝珊逼得脑溢血猝死。这证实了李嘉诚的经营理念是正确的。
后来,在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房地产业而发生了被挤兑现象,最终宣告破产。这之后全香港的挤兑风潮开始爆发,整个银行业一扫之前的风光无限,变得一片惨淡。广东信托商业银行关闭,就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是不得不卖出股权给汇丰银行,才避免了破产的灾难。银行自身难保,和银行绑在一起的房地产业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房地产业一落千丈,房价暴跌,那些投资房地产的商人赔得血本无归,很多地产商、建筑商破产,整个房地产行业一片惨淡。
李嘉诚虽然在那时算不上是地产界的大亨,但他却能始终坚持稳健的步伐,在那次大危机中,李嘉诚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李嘉诚总是善于从前辈身上吸取教训,在地产业稍经搏击便看到了地产与银行捆绑在一起的风险。他很想赚钱,却也时刻提防着一夜暴富后的朝不保夕。
李嘉诚曾说:“我注重的是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到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承担。”在稳中求胜的大方针下,李嘉诚始终坚持以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不能一味地贪心,被眼前的利益套牢,那到将来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想跑就来不及了。
在这个世界上,“火箭式”成长的“巨婴型”企业大多是短命的,基业长青的根基在于稳健发展,一个企业只要能够走得远,哪怕慢一点儿,终归还是“快”。与李嘉诚一样,“船王”包玉刚也十分重视公司的稳健发展。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包玉刚在朋友的协助下,东拼西凑了70多万美元,从英国购买了一艘旧货船,从此开始了他的海运生意。
当时的船舶租赁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船主随时可以提高价格,获取暴利。但是在创业之初,包玉刚并没有急于追求利润,而是独辟蹊径,在经营方式上采用薄利长租,即把船租给资信可靠的用户(为期都在一年以上),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然后包玉刚凭租约向银行贷款,增购船只,扩大船队。尽管采取这一方式,租金标准要低得多,不能获取暴利,却使包玉刚避免了由于市场动荡产生的种种风险,不但能保证所有船只不会空置蚀息,确保他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还为他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和合作。
包玉刚稳健的经营方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还使他获得了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有了资金的支持,包玉刚的船队迅速扩大。到1981年,他已拥有210艘巨型轮船,这让他成为香港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
在商界,有许多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稳公司”,如华为、娃哈哈等,它们与沈阳飞龙、德隆、PPG这类的“快公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看似发展缓慢,却能保证持续性地稳健增长。追求稳健而不盲目冒进,能够放弃短期利益以获得长远发展,才是一个成熟企业必须秉持的“王道”。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直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李嘉诚
如果将市场比作一辆疾驰的火车,将商人比作乘客,想在准点的时刻赶上火车,乘客就需要在上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对于商人来说,交易之前的准备往往比达成一项交易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李嘉诚曾说:“在未下决策之前,我们会多方面搜集材料,认真仔细地分析,重要的决策还要召集高层人士一起商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只要定下决心,就一往无前,全力以赴。”
作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李嘉诚对投资很有心得,在他的心目中,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是他考虑要不要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投资的环境不够成熟的话,李嘉诚就会谨慎观望,以免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李嘉诚当初选择在内地市场投资,正是因为他觉得内地市场的环境已经成熟了。
20世纪80年代,内地正值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许多港商都发现了内地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纷纷对内地进行投资。但李嘉诚一向谨慎,为了确定内地的环境是否真的良好,他专程飞到内地,亲自考察了解这里的投资环境。
在北京、汕头和深圳都转了一圈后,李嘉诚很快就做出了投资的决定。1992年5月1日,李嘉诚在内地注册的第一个联营公司宣布成立,叫作“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方是由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和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以及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联合组成,李嘉诚和内地合作方各占50%的股权,注册资本高达2亿港元。
这家公司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财务报告良好。李嘉诚财团的中期业绩报告出来后,明确指出了投资重点应该向内地转移,报告中称:“内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其增长幅度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在这之后,李嘉诚更是加紧了对内地的投资。在1992年10月,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和深圳财团就深圳盐田港发展权签署了合同。在进行这个项目时,港方财团占了70%的股权,深圳财团占了30%的股权,这个项目的计划是建成和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顶级盐田货柜码头,投资50亿人民币。
同时,李嘉诚还和他的老搭档胡应湘一起合作,达成了合作发展广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广州至珠海的协议。这是一项大工程,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但李嘉诚并不介意这一点,他认为虽然回报慢,但这个项目非常具有发展前景,有着长期性和稳定性,非常值得投资。
除了这些投资,李嘉诚还进行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投资,都是利国利民而且赚钱的投资。李嘉诚通过这些投资既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又提升了自己的名誉地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李嘉诚之所以屡屡投资都能获得成功,取得不菲的成绩,得益于他在投资前总是谨慎认真周详的考察态度,还有他精准毒辣的眼光。
在创业初期,很多经营者都会遇到举棋不定的情况,无法正确判断形势,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李嘉诚却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靠塑胶花起家,之后慢慢发展,周旋于好几个不同的领域做生意。但每进入一个领域,他都提前做好准备,掌握最准确、最新的资料,不会为了利益,盲目地跟风而去做。
对于自己的投资技巧,李嘉诚曾提出过一个“游泳哲学”的理论,他说:“我的泳术很普通,扒艇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扒到对岸,而是肯定有能力扒回来。等于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确保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自己。”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凡事都要事先做足准备的人,在进行每一项投资之前,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李嘉诚是不会贸然行动的。为了得到满意的结果,李嘉诚通常会做出细致周密的规划,正是因为李嘉诚的这种做事理念,才保证了他的生意总能一直稳赚不赔、蒸蒸日上。所以说,每一个成功者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想要成功,就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做起事情来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在那场泰森与霍利菲尔德的世纪之战中,名声在外的泰森根本没有把霍利菲尔德放在眼中,而外界也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泰森会赢得这场比赛,美国博彩公司甚至开出了22赔1泰森胜的悬殊赔率,这也更加让泰森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
赛前,自负的泰森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他没有看霍利菲尔德以往的比赛录像,从中寻找对手的弱点,也没有保持充足的睡眠,而是彻夜与朋友狂欢。而此时的霍利菲尔德却认真研究着泰森以往的比赛录像,分析着泰森的技术特点。直到比赛开始后,泰森才惊奇地发现霍利菲尔德对自己的弱点了如指掌,而自己却找不到对方丝毫的漏洞,恼羞成怒的泰森最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一口咬掉了霍利菲尔德的半只耳朵,在拳坛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幕。
哈佛有一句谚语:每一次失败都因准备不足,每一次成功都和准备得充分有关。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准备充分,才能从容面对挑战;只有准备充分,才不会留下遗憾。
有一个美国小伙子,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管,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
长大后,这名小伙子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他没有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基础的专业—机械。因为他知道,在商品贸易中,工业品占了绝大多数,不了解诸如产品性能之类的情况,很难在贸易中获取收益。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立刻投身商海,而是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为期3年的经济学硕士,从而了解经济规律,了解经济学常识,为自己日后能够在商海中立足打下了基础。
硕士毕业以后,他仍然没有从事任何商业活动,而是考取了公务员,去政府部门供职。因为他深知经商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而扩展人脉在商业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政府部门工作5年后,他辞职下海,到通用公司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又经过两年,他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名成熟商人所拥有的素质,于是辞职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公司从最初的25万美元的资产发展成了现在的2亿美元,他就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比尔·拉福。
做事前只有真正地重视准备,扎实地把准备工作做到位,才会在机会来临时一气呵成,才不会因为某些环节的准备不足而遭受挫折。当事前准备的习惯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时,它就会帮助你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就。
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
——李嘉诚
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控制好现金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企业能否规避风险、稳健发展的关键。有很多企业,无论此前做了多少投入,但财务状况一直很差,在需要现金的时候拿不出来,最后企业家只能通过破产或者被收购清偿等方式,把自己辛苦做大的企业拱手送给他人,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其对风险高度戒备,并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他总是时刻确保自己旗下的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在需要资金的时候不必依靠他人。李嘉诚曾说:“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机会,李嘉诚就会继续持有现金,采取观望的态度。而一旦出现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他就会立刻进行投资,并最终能大赚一笔。正是因为其战略背后有着强大的财务支撑力,所以李嘉诚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收购和记黄埔、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等,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都望尘莫及。
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李嘉诚就敏锐地觉察到危险,他开始大手笔减持手中的股票,他旗下的公司也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从而回笼了大量现金。随后的金融危机使香港股市和楼市受到重创,两市持续下跌,但是李嘉诚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小。1998年香港房地产进入低潮期,李嘉诚在这一时期抓住竞争者减少的机会,成为竞标拿地的大赢家。他用手中现金以低价大举购入土地,用超低的成本建造房产,待香港经济复苏之后再以高价卖掉,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正是因为李嘉诚旗下的公司一直奉行“现金为王”的财务政策,在任何时候都确保能有大量现金,不仅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把握住了绝佳的投资机会,所以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无论全球经济繁荣还是萧条,李嘉诚旗下的公司都能保持盈利,长期屹立不倒。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在危机来临之际站得住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现金流。资金的周转速度和财务的能力对企业意义重大,所以,企业想要发展健康,就要有良好的财务状况。
史玉柱二次创业成功后,曾有记者问过他:“对于你曾经历过的那次失败,你最大的梦魇是什么?”史玉柱的回答是:“就是被追债。现在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我一定要留着充足的资金。现在我的账上趴着69亿现金,几乎是网游行业现金储备的总和。我觉得踏实。”经历了那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之后,史玉柱明白了现金流的重要性,他知道一个企业最怕在现金流上出问题,企业亏损不一定会破产,但现金流一断,企业就会陷入危机,现金流决定着一家企业的生死。
同李嘉诚、史玉柱一样,华为老总任正非对资金也是十分看重的。因为在创业初期,华为一直被资金匮乏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很多机会就在眼前,却无法施展拳脚,严重影响了华为早期的发展。那个时候,为了能让企业渡过难关,任正非还借过高利贷,带头只领一半的工资,甚至不领工资,让财务给自己打个白条。
创业初期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让任正非认识到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即便在外有着很多款项,但如果企业的财务账上资金不充足,那也是无济于事的,企业会很快陷入濒临倒闭的困境,所以,任正非在经营华为的过程中,对现金流特别重视。他曾经对同事这样说道:“家有粮,心不慌。在深圳,口袋里有钱,心就不慌。在最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一定要重视现金流对公司的支持。在销售方法和销售模式上,要改变以前的粗放经营模式。我宁肯卖得便宜一些,也一定要拿到现金。这个冬天过去,没有足够现金流支撑的公司,春天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竞争环境就会有大幅度的改善。由于巨大的财务泡沫对西方公司已产生了打击的影响,所以他们乱了阵脚。这个时候我们做什么呢?乘胜追击,争取更多的市场、更多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活到春天。活到春天,我们存的粮食吃光了,再种。”
因此,一向很有危机意识的任正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现金流和回款。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就是海外回款期长、风险大等问题,对于华为这种要将业务开拓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市场拓展无比迅猛的企业来说,现金流的压力就特别大。所以在2004年前,任正非就非常有预见性地设置了专门负责回款的市场财经部门。为了尽可能减少回款危机,华为一般采取三种方式避免海外贸易的回款风险。第一种: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前,让对方先预付30%的预付款,抽样产品后再付40%的款项,剩下的30%等到全部交货后付清。第二种: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国家,可以利用政府的协议,比如华为要和一个石油国家有项目合作,华为可以通过中国政府与这个国家建立合作,中国和这个石油国家进行贸易交易,然后华为再从政府那里获得资金。第三种:针对非洲一些国家,利用当地的资源,华为和其他公司合作,这样风险会均摊,不会只让华为一家企业承受风险。
一直维持充裕的现金流是华为在海外市场发展顺利并突飞猛进的基本保障,是华为持续发展壮大的物质保障。
众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导致许多企业倒闭的原因并不是管理不善,而是财务危机—投资失误导致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不论什么时候,确保企业拥有有备无患的现金流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体现出一个商人睿智的经营策略。
对某一项业务,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买家、合适的价格,则果断出售;但如果没有机会,则可以耐心等待,自己做下去。
——李嘉诚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当机遇没有来临之前,我们唯有耐心地等待。有的时候,等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
说起恒昌行,在香港可谓是家喻户晓,它的前身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46年,由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共计65%)。由于三大股东年事已高,后代又无心涉足商界,所以他们就萌生了将恒昌行出售的想法。
恒昌行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经营状况非常好,业绩也颇为优良,并且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0多亿港元,因此当恒昌行要出售的消息传出后,一时间竟然无人敢轻易接手。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北海集团的徐展堂等联合起来,成立备贻公司,提出以254港元/股的价格全面收购恒昌,涉及资金56亿港元。
与此同时,荣智健、李嘉诚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收购,但因为备贻已经占了先机,如果这时贸然出击,备贻必然会加大竞争筹码,这样对双方都会造成损害,因此他们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出手。
没过多久,李嘉诚就等来了好消息,备贻公司出师不利,因为根据市场披露的消息,备贻的三大股东已事先做出三分恒昌的计划:郑裕彤获得恒昌行的物业,林氏家族获得恒昌行的汽车经销代理权,徐展堂则获得恒昌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这种瓜分恒昌行的企图显然是恒昌行大股东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恒昌行倾注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尽管他们是在无奈之下出售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但也不希望它被拆分得四分五裂,而是希望它能够永久地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没有了大股东的支持,备贻还没有进入价格谈判阶段,就已经关闭了幕后洽商的后门。
1991年8月初,由荣智健、李嘉诚等组成的新财团GreatStyle公司向恒昌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元/股(高出备贻82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经过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9月22日,香港收购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最终完成,而在这次交易中,李嘉诚仅靠售股就盈利2.3亿港元。
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沉得住气,静观其变,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1984年,中英两国代表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恒生指数回升,地产业又开始见到了阳光,李嘉诚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很久了。在当年年底,和黄投资40亿港元兴建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地点就选在黄埔船坞旧址。
李嘉诚早在1981年就盯上了这块儿地,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业发展得还不错,若要建黄埔花园屋村,和黄需补上28亿港元的低价,这对和黄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而李嘉诚故意拖延与当时香港政府的谈判,一直到1983年年底,地产业开始低迷,当时的香港政府以3.9亿港元的价格将这块儿土地的商业住宅开发权转给了李嘉诚。李嘉诚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开发权,降低了成本,算下来,屋村每平方英尺的成本还不到100元。屋村计划还没面世,李嘉诚就赚了一大笔。(www.xing528.com)
1978年,李嘉诚打算收购和黄的时候,就一直做着精心的准备,随后经过了长达10年的漫长等待,但这种漫长的等待并没有消磨李嘉诚的斗志,1988年收购计划推出后,李嘉诚所获的利润突破百亿元。
一对情侣在咖啡馆争吵后,男人摔门离去,留下女人伤心哭泣。女人心烦意乱地拿勺子搅拌面前的柠檬茶,柠檬片被她戳得不像样子,茶中泛起淡淡的苦涩,女人叫侍者给自己上一杯新的柠檬茶,并特意强调茶里的柠檬要去皮。
片刻后,侍者端上一杯柠檬茶,女人发现茶里的柠檬依然带皮,感到大为光火,她训斥侍者,侍者并不生气,淡定地说道:“请您不要着急,柠檬皮经过充分浸泡后,苦味溶解于水中,将会呈现出一种甘甜的味道,但一定要等上一会儿,不要想着在几分钟内就品尝到可口的柠檬茶,那样只会喝到一杯苦茶。”
女人被侍者的话触动了,她问侍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柠檬皮的香味都浸泡出来。侍者告诉她需要12个小时。如果想要喝到最可口的柠檬茶,那么就需要耐心地等上12个小时。女人心里有所感悟,其实不止是泡柠檬茶,生命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在前期长时间地等待和忍耐,那么后面会变得顺利许多。
就在女人慢慢感悟柠檬茶的道理时,之前冲动出走的男人抱着一大捧玫瑰花回来了。男人向女人道歉时,女人向他讲了柠檬水的道理。两个人都平心静气下来,耐心地等待那杯柠檬水泡成最可口的味道。
耐心是成功的磨刀石,学会了等待时机,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只有学会忍耐,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幸福,生命也才会更有价值。
一天,一位方丈带着小徒弟出去化缘。在经过一片树林时,方丈觉得口渴难耐,就告诉徒弟:“我记得前边有一条小溪,你去取一些水来。”
徒弟按照方丈的指点来到小溪前,发现这条小溪简直太小了,甚至连小水沟都不如,再加上有一些车子经过,留下了许多泥沙,水根本不能喝了。
于是徒弟回去告诉方丈:“溪水已经脏了,不能喝了。”
方丈对徒弟说:“你再回去看看。”
等到徒弟回到小溪旁,惊奇地发现,溪水中的泥沙已经顺流而下,溪水变得清澈起来。徒弟兴奋地打好水,快速跑回去对方丈说:“方丈,今天你教会我一个道理,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只要有耐心。”
富兰克林曾说过:“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胜。”机会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而且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当机会还没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学会等待,你就能在意想不到中获得成功。
唯有多元化企业才能避开风暴冲击,新经济是一个持久的方向,企业须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才会成功。
——李嘉诚
在生意场上,许多商人都坚守着“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这一原则。之所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是因为这样做风险很大,如果篮子被打翻了,那么鸡蛋就会全部碎掉,最终一无所有。做企业也是这个道理,如果经营单一化,那么一旦这一行业遭遇巨大的冲击,企业就会在狂风暴雨前轰然倒下,最终满盘皆输。
李嘉诚也十分认同这一原则,因此他倡导企业多元化经营,这样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经营多种业务,还可以分摊风险,共渡难关。
在从事了多年制造业、地产业之后,从2000年开始,李嘉诚扩展了业务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塑胶花和地产业,而是进军IT行业。李嘉诚突围出传统的行业并一举成功的典型事例发生在1999年。他成功抛售英国电讯Orange49%股权,获得了220亿美元的高额利润。李嘉诚“低买高卖”的手法运用得极其熟练,他一般选择在市场低迷时投资购买,过了低迷期就高价抛售,赚的是这一高一低之间的差价。
李嘉诚从1999年开始就高度关注全球电信业,寻找新的发财契机。而李嘉诚抛售的英国电讯Orange第二代电话业务,到第三代时总成本要低于140亿美元,而李嘉诚则卖到了317亿美元。
李嘉诚非常看重企业家的思维,他说企业家要懂得何事该为何事不该为,何事可行何事不可行。2000年上半年,李嘉诚做出了很多人认为荒唐的事,就是在第三代电话业务发展态势正好的时候退出了德国、瑞士和法国等之间的电话经营竞标。他认为,第三代电话业务虽然发展得不错,可是,在商家的追捧中,它的竞标价已经超出了能盈利的范围,所以,自己选择退出。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对的,第三代电话业务很快进入低谷。等到大家对该市场不热捧时,李嘉诚又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这个领域。他以90亿元美金的高价取得了英国和意大利第三代电话的经营权,意图抢占未来第三代移动电话的经营权和市场,这一举动促进了第三代电话业务的良性发展。
在IT行业,李嘉诚再次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李嘉诚不局限于只做一种生意,他只要嗅到可以盈利的商机,就会放手去做。从最初创业时生产塑胶花开始,到后来挺进房地产行业,再到投资IT行业,李嘉诚所经营的企业已经遍及塑胶、地产、股票、货运码头、通讯、电力等多个行业,这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他没有局限于某一个业务,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企业在进行经营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风险,一招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所以精明的投资者都懂得通过分散经营来降低风险,即将资金分散在不同的投资市场里,最终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在这方面,传媒大亨默多克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靠报业起家的默多克一直对文字传播情有独钟,但是从1980年开始,他敏锐地发现,自己过去那种把资金全部投入报业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因为在全球信息化的社会中,世界范围的卫星电视将来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因此他立刻转变投资方向。1983年,默多克首先在伦敦买下一家卫星电视公司69%的股权,接着在美国收购了好莱坞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半股权。1985年,默多克又以1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电视集团都城媒介公司属下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达拉斯和华盛顿6家地方电视台,这充分表明了默多克把经营重点从报纸转向电视和电子媒体的决心。
结果证明,默多克的投资思路是正确的。时至今日,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的核心业务已经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等多个领域,堪称全世界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默多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掌握了分散经营的原理。
被称为“飞机大王”的霍华德·休斯是美国少有的几个享有世界声望的富豪之一,他之所以能够收获成功,正是缘于他独特的经营方法—分散经营法。在进行投资时,霍华德·休斯不只限于经营一个企业,而是同时经营多种企业。
霍华德·休斯在经营休斯机床公司的同时,开始向好莱坞的各个公司投资,并因为收益颇丰而取得了一家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全部控股权。与此同时,他的注意力又转移到飞机制造业,进而开设飞机制造厂,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最终成立世界上有名的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他也因此被称为“环球航空公司之父”。
最初对于霍华德·休斯的这种投资方式,很多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资金过于分散,而投资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那么一些企业他们就会无暇顾及,最终会导致它们衰败。
然而,霍华德·休斯却认为,多种企业同时发展,也许有一项事业可能失败,但其他事业得到机会就可能成功,生出“金蛋”,那么这样算下来,总的成功率仍然要高得多,而结果证明,霍华德·休斯的这种做法是成功的。
分散经营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风险,这个项目赔钱的话,还有其他的项目在赚钱,从而避免了因为企业经营项目单一及经营不善而导致全盘皆输的危险。分散经营,在每个市场上都有机会,投资者可以轻松地把握各个机会。
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李嘉诚
“经商而不沉迷于商业活动。”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是有着丰富经商经历的人自在出入于商界的纯熟经验。对于成功的商场人士来说,只有盈利的生意,没有永远的生意。他们懂得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
靠着做塑胶花的生意,李嘉诚迎来了事业上第一个高峰期。如果李嘉诚一直靠着塑胶花生意来发展企业,那今时今日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李超人”了,李嘉诚可能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李嘉诚靠着塑胶花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并且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但是李嘉诚非常明白塑胶花的生意并非长久之计,如果自己始终坚持以其为主打产品,必然会让公司走向破产,想要长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另辟蹊径才可以。
塑胶花只是快节奏时代的一种产物而已,只能风行一时,因为塑胶花无法替代真花的美艳和鲜活,人们最终还是会回归自然,喜欢真的鲜花。李嘉诚那时也已经知道,在国外一些地方塑胶花已经不再那么受欢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家庭已经开始将塑胶花当作垃圾扔掉,人们开始种植鲜花,在家中也摆放鲜花,不再是塑胶花了。
同时,塑胶花的市场已经开始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拓展了,但是南美等地的国家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塑胶花的,这一点在香港是无法办到的,香港的人工工资在逐年上涨,塑胶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业一定不会有长远发展。而且在香港已经出现了几次塑胶花积压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塑胶花生产得太多了,而国际市场出现了萎缩,没有那么多需求了。
虽然塑胶花市场逐渐衰败暂时还没有危及长江实业的发展,但李嘉诚却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他意识到整个塑胶花行业会走下坡路,就算眼下长江实业拥有很多大客户,还能挣到钱,而且还不断有人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但这个行业毕竟是“夕阳行业”了。作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李嘉诚认为必须要考虑新的出路。日本的著名商人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李嘉诚正是这样的“枪手”,他对于塑胶花行业并没有刻意地收手,而是选择逐渐淡出,一边做着塑胶花的生意,一边寻找着新的发展机会。
1960年,香港的塑胶花厂家有近600家。到1968年,短短的8年时间,塑胶花厂家已经达到1900家。到1972年甚至已经接近3500家,塑胶花市场已经严重饱和。然而,就在大多数人还为塑胶花生意如何发展而发愁时,李嘉诚已经在新的领域大展拳脚了。李嘉诚非常有智慧,他的经商战略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很多商人之所以会被困在生意中,是因为这些商人总是既想要抓住手中的利益,又想要抓住别的利益。李嘉诚不会这样贪心,他收放自如,在经营战略上,他非常明白“月盈必亏”的道理。他也非常欣赏战国时期范蠡的做法,范蠡在辅佐了越王勾践成功复国、自己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贪恋高官权位,而是毅然辞官离去,泛舟西湖,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并通过经商成为著名的商人。而与他同朝为官的文种,却在越国灭吴之后仍滞留在越国为相,最终被勾践所杀。
范蠡的做法被李嘉诚运用得炉火纯青,李嘉诚明白应该如何把握市场,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来。李嘉诚最早进入塑胶花领域,大赚一笔后能够审时度势,抽身退出,无论进退都抢占了先机,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经营手法。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西汉初年,韩信、张良助刘邦夺得天下,张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韩信在功成名就时未及时隐退,后来被吕后以“谋反”之名所杀。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当一件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人就应该调整心态,接受失败,而不应该强求成功。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权利之争,也适用于当代的商界竞争。
2000年,有一个人曾发现IP拨号器这个新兴的事物能够为自己带来商机,因为当时整台机器的成本只有50多元钱,但是由于是新兴事物,市场价水涨船高,可以卖出1000多元的高价。这个人看到机会后立刻行动,花费数万元买来生产调试设备,并招聘了一批技术人员日夜兼程地设计生产,产品一推向市场,自然很受欢迎,他也大赚了一笔。
然而,赚到钱之后,这个人并没有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卖掉了设备,解散了员工,然后手握资金寻找下一个机会。因为他清楚由于IP拨号器利润极高,其他竞争对手很快就会纷纷涉足这个领域,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并且自己虽然有钱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仍然远不及那些实力雄厚的生产商,一旦他们介入,自己必然会失去市场,一败涂地。与其等待被别人击败,不如自己主动退出,寻找新的商机。
在20世纪90年代,沈阳飞龙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正是这家公司策划了今天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大战,在一系列的“广告歼灭战”中,沈阳飞龙赚取了巨额利润,但是公司的领导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停留在这个行业中。没过多久,在沈阳飞龙暴利和销售红火的刺激下,全国一下子冒出了2.8万种保健品,鳖精、鱼油泛滥成灾,在这种保健品市场群雄并起的恶性竞争中,沈阳飞龙逐渐销声匿迹。
有的时候,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只有那些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企业,才能够腾出精力,在其他领域再创佳绩。
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形容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还是50%,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的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损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来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想象的。
——李嘉诚
老话说:“防患于未然。”多思虑一些并不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很多时候,考虑周全一点儿,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商海沉浮,更得小心谨慎,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损失巨大。
李嘉诚始终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他曾说过:“一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儿毛病,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当李嘉诚凭着自己的睿智开了塑胶花的先河后,一夜间,香港便冒出许多家塑胶花工厂,李嘉诚由开始的一枝独秀,变成不得不和他人分割天下。
在长江塑胶厂发展的过程中,李嘉诚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按照眼前塑胶花的发展态势,长江塑胶厂很难一直领先。落后就等于利润的降低甚至不保。经过冷静的思考,李嘉诚决定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效益。扩大规模,意味着得增添设备、改进工作条件,但是,扩大规模、增加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尚不算强的个体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看来,这个路子走不通。
李嘉诚又开始思索新的办法,他想,有没有一种既可以提高效率而又不用大幅度增加规模的办法呢?他去意大利考察市场,研究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现欧洲的企业管理模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保障不小。李嘉诚感兴趣的西方管理模式就是股份制,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融资,又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这对于像长江实业这样缺少资金的企业非常有利。
这时,李嘉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改组企业组织结构。为此,他准备分两步走:首先是寻找合伙人组建有限公司;其次,申请上市,引导企业成为公众性的股份有限公司。
这时的李嘉诚对现代管理和资本运营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为他后来在股市中大展宏图做了有效准备。
1957年,长江塑胶厂正式改名为长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李嘉诚兼职董事长和经理,完成了他改组企业的第一步。长江公司的长发也开始分开运营,一处生产塑胶花,一处生产塑胶玩具。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开始在长江公司的管理中见出效益。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危机感很强的人,在他的企业经营中,经常会设想企业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他会经过周密的思考去找寻最好的解决方法。每天早上阅读当天的全球新闻列表是李嘉诚的习惯,这有助于他能够敏锐地把握全球经济动态,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过无数波折与困难,但他与他的企业都未曾倒下。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时至今日,他所取得的成就十分辉煌。李嘉诚做的生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香港,而是遍布全世界。在李嘉诚看来,他能够将生意做得这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总是未雨绸缪,在未成功之前,先考虑失败,从而使他稳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危险?是在处处险象环生,前有悬崖后无退路时,还是在四周处处鸟语花香,非常惬意时?答案当然是后者。比尔·盖茨就曾屡次告诫他的员工,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也曾说过:“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
当华为在2000年以年销售额高达220亿元而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别人看到的是它辉煌的成绩,但是在任正非的眼中,却只看到失败和危机。他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也许正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由此可见,防微杜渐历来是一个企业家获取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总能在危机来临之前规避风险,避免损失,并能借此有更好的发展。安于享受只会使自己的财富缩水,而居安思危则会将可能的危险扼杀在襁褓之中。
在草原上,一匹狼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这时另一只奔跑的狼从它身边经过,并对它说:“狮子快来了,听说它跑得很快,你怎么还不起来锻炼自己的奔跑速度。”
躺着的狼懒洋洋地说:“狮子和咱们是同盟,又不会伤害咱们,你着什么急?跑你的去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果然来了,尽管它是狼群的同盟,不会伤害它们,但是由于它的出现,草原上的羚羊为了逃命,奔跑的速度逐渐变快,而懒散的狼由于追不上羚羊,不久就饿死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避免自己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唯有随时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从商几十年的李嘉诚,在眼花缭乱、险象环生的商业大战中屡屡获胜,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也能够全身而退,正是因为他总是会对失败做出预测,事事都想到了极致。任何一个商家,想要生存、发展、取胜,首先要对形势做出精准的判断,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一个出色的生意人,总是能够在顺境中窥见不良因素,及时将这些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