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脉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洪脉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大的意思,指脉形极宽,波动幅度大的脉。洪脉极大,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且浮取明显,重按也不减弱。洪滑脉,热痰致,腹胀满,现洪急。洪紧为胸部胀满。现代临床认为,洪脉多提示心搏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

洪脉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1.脉象

洪脉大,似波涛,满指应,势滔滔。

来虽盛,去势衰,举即得,按有余。

[释文]

极宽为洪。洪,大的意思,指脉形极宽,波动幅度大的脉。洪脉极大,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且浮取明显,重按也不减弱。《濒湖脉学》载:“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滑伯仁曰:“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且大而去且长,腾腾满指。”洪脉乃似洪水暴涨,其势滔滔不绝,来时如惊涛拍岸,去时为水波漫长。

2.主病

洪阳盛,血应虚,火燔灼,热病居。

盛夏见,不为奇,兼浮沉,有表里。

洪滑脉,热痰致,腹胀满,现洪急。

[释文]

(1)主病:洪脉主阳热亢盛,邪火燔灼,多主热病。此当洪大而有力。如《景岳全书》载:“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侯。”临床若见洪大无力,多为阴血亏虚,阴不潜阳,虚阳上泛所致。如《诊宗三昧》曰:“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www.xing528.com)

(2)正常脉:夏令时节,因天暑下迫,热气蒸腾,气血为热所迫,出现洪脉,而无其他脉兼见,是属正常。《素问·玉机真藏论》载:“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3)相兼脉主病: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以脉现洪象。若兼有其他脉象,则各有其义。常见的是脉洪大,为热盛。脉浮洪,主表热。沉洪为里热。洪紧为胸部胀满。洪滑为热痰,腹泻胀痛,多见洪急。《景岳全书》曰:“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疼而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便不通,为动血。”

(4)脉理:热毒壅盛,机体阳气奋起抗敌,脉道气血涌腾贲张,状若波涛汹涌,而致脉形阔大,大起大落。若洪大而无力,乃因虚劳、失血、泻利太过,而致脉管虽扩大,而营气不足,现形大无力。现代临床认为,洪脉多提示心搏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

洪脉极大,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且浮取明显,重按也不减弱。

3.脉因证治

(1)阳明经证:《伤寒论》载:“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此当服桂枝汤辛温升散,表邪虽解,里热炽盛,津液受损,故以白虎汤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为治。方用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方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方面借苦寒润燥以滋阴;甘草粳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偏;人参益气生津,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故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暑热伤气,大汗伤津,故该方对于暑温热盛津伤之证,也颇为贴切。

(2)虫积腹痛:症见腹痛如绞,时发时止,甚或吐蛔。或腹有结聚,起伏聚散不定,重按结聚转移。《金匮要略》载:“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蛔)虫。”治宜驱虫消积,方用使君子散。药用炒使君子、川楝子、芜荑驱蛔杀虫,甘草调和诸药。

(3)热毒痈肿:疮疡热毒,肠痈结聚等均是气血壅遏,热毒蕴结,焮热肿痛,化腐成脓。《内经》曰:“诸痛疡疮,皆属于心。”《金匮要略》载:“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对于痈疡肿毒,热毒壅聚,气滞血瘀可用仙方活命饮治之。药用金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散外邪,透毒外解;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以消肿止痛;贝母、天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酒煎服,活血通络以助药效;陈皮理气;甘草化毒和中。

(4)脾胃气虚:症见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内外伤辨惑论》载: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方用补中益气汤。药用黄芪益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