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升级

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升级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在日趋繁荣、多需求的新的旅游市场之下怎样打造黔东南旅游资源,提高黔东南民族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呢?

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升级

如何提升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

贵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何 武

摘 要:旅游资源文化含量的提升是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一个反映,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一个新的需求,因此,只有提升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才能保证黔东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文化含量 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

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既是大自然对黔东南这片热土的慷慨惠赠,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奇山秀水和世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几百年的原生态组合、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世界级的垄断资源,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十大返璞归真旅游胜地”的称号。这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建设黔东南旅游大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对黔东南旅游产品现状的调查

(一)歌舞展示型——以凯里兰花村为例

兰花苗寨充分展现了苗族服饰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歌舞的魅力,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再配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具有悦耳悦目的观赏性,人们在这里可以融入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二)民族建筑型——以雷山郎德为例

郎德是苗寨的经典,被称为“苗族村寨的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苗族生活形态和民族歌舞表演,而且这里的吊脚楼、芦笙堂、风雨桥一个也不少,集中体现了苗族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三)民族节庆型——以黎平肇兴为例

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黎平肇兴侗乡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除了有闻名遐迩的鼓楼花桥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节日,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在这里,民族节日是侗乡民俗文化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杀猪、吃泡汤、做寨客、古楼摆古、花桥对歌、侗戏表演、祭萨、踩歌堂等,让您领略侗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和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四)传统手工艺型——以丹寨石桥为例

丹寨石桥古法造纸工序的展示,可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探究和了解的欲望。

(五)民族民俗型——以从江岜沙为例

岜沙是南部为数不多的苗族风情景点之一,这是一个充满了“原始英武气息”的寨子,充满了魅力,充满了故事。

(六)民族文化博物馆型——以黎平为例

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黎平侗族生态旅游区,集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一体,珠联璧合,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30多家新闻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旅游者》推荐为2007年全球33个“最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的繁荣、多种旅游产品的推出,人们旅游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陶醉在优美壮丽的大自然怀抱中,而是从求乐、求奇、求异的感官享受转向求知、求新的精神文化享受。显然,以上旅游产品大多属观光型旅游产品,规模小且分散,产品类型单一,由于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因此难以提升产品档次,这与日趋繁荣的旅游市场和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显得不相协调。黔东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旅游资源的核心,如何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壮丽景观的同时,能领略其深刻的人文内涵,满足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是一个必要而且迫切的课题。(www.xing528.com)

那么,在日趋繁荣、多需求的新的旅游市场之下怎样打造黔东南旅游资源,提高黔东南民族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呢?

二、提高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文化含量的途径

(一)优化旅游景区环境,准确定位旅游景区特色

由于黔东南目前的旅游产品大多还是观光型旅游产品,规模小、档次低且分散,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肴的品质、分量、味道和价格方面,而对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意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上花钱。以凯里周边旅游设施和环境为例,卫生设施原始简陋,活动区域设施单一,往往是茅棚加麻将,或是“包房”加麻将,菜肴是地道的大众菜,鲜有苗、侗民族风味菜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村寨的环境氛围很难彰显其地域性和文化性。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抑制或刺激的作用,而黔东南的旅游资源优势很难转换为经济优势。

旅游活动是一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感知和体验活动,而旅游环境是实现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优良的自然环境可使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开放、稳定、和谐社会环境,充足的物质供给能使游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需求上的满足,优美、和谐的旅游环境无疑会提升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还会充分显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因此,提升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清新、自然的外部旅游环境,使游客在悦心悦意的氛围中,感受审美物体——民俗旅游资源的民俗特色和文化魅力。

(二)加强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对景区文化底蕴的理解

民俗风情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投入动态的、活生生的文化氛围中,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黔东南是一个活脱脱的天然“民族大观园”,黔东南连绵不断的群山里,居住着苗、侗、壮、瑶、水、布依等多个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带有独特的地方性和民族特征,如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待客之道等,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这些古朴、独特、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和观赏价值,能满足游客对异域文化的探究和求知心理。但笔者却耳闻这么一件事:某旅游局一官员到某地考察当地的民俗资源,但当地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却劝阻他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一些很‘土’的玩意儿”。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这位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会对身边美的事物毫无感知呢?正如泰戈尔所说的:“生活中不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究其原因,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新崛起的行业,旅游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中途转岗而来的,缺乏必要的旅游基础知识,而且培训机会很少。美学家叶郎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而审美能力的高低与审美主体文化素养的高低密不可分,大自然的云、雾、日、月、湖光山色以及灿烂辉煌的人文资源的魅力,都是需要通过审美主体——人——的感知来体会和传达,没有人参与的审美对象则是无法实现审美价值的,因此,虽然置身于美的环境之中,却没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旅游景区的文化含量从何体现和传递呢?可见,要想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含量,其根本途径首先要提高旅游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对景区旅游吸引物文化底蕴的理解。如前所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是中途转岗而来的,缺乏必要的旅游基础知识,因此,可以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牵头、学院教学的培训制度,如开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关旅游基础知识的培训、民族旅游知识的培训、民俗服饰和风土人情知识的培训、美学知识的培训等。只有人的文化素质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民俗旅游资源文化含量才有望提高。

(三)加强黔东南地区景点导游人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人文景观赏析重在挖掘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特别是对民俗文化底蕴的理解。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导游人员作为美的使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是旅游主体通向审美客体——旅游审美物——的桥梁,导游通过讲解,将审美物体的美学价值传递给广大游客,起着传播与引导的作用。导游对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等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审美质量。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审美能力的高低,还决定了审美主体对山水、人文景观之美接受的多少、体味的深浅。因此,游客对民俗资源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把握与体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引导和讲解,这就必须使我们的导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形成对旅游欣赏物敏锐的感悟力、欣赏力以及与游客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导游富有技巧的引导,游客领悟到民俗资源的文化内涵,使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得以体现和提升。

(四)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景区的开发层次

黔东南民族旅游资源是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思想、观念、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在表达形式上的一个载体,它是苗、侗、壮、瑶、水、布依等多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反映了黔东南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色,不可复制和迁移,进而形成了“垄断性”,正因为如此,为我们打造独具个性魅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黔东南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随着“多彩贵州”等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打造黔东南旅游大州的一系列决策的实施,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开发,但在发掘的深度和特色的定位上尚待进一步深化,以突出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1.尽显“区域”个性,展示独特魅力

民俗风情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重视对民俗风情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民族风情之所以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是由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所决定的。虽然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产品形式雷同,档次低,没有强化产品的特色和差异性,无法深层次展现民族旅游资源的魅力。如像兰花村这样交通方便、旅游开发程度比较好的苗寨村寨,民族风情、寨貌服饰和苗族歌舞都是充满了地域特色的民俗资源,特别是舞蹈和民族服饰,都深刻地蕴涵、再现了苗族历史以及苗族人民对本民族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对美的执著的追求,然而现在其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民俗资源却没有完美的形式作为载体,游客经常看到的是动作机械、表情僵硬的“舞台式”展演,模式化和商业化的痕迹严重,文化内涵难以表达出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产品,应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开发文化型旅游产品,并以其适当的载体形式予以表达,才能彰显民俗旅游资源区域性的优势,体现民俗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个性。

2.充分利用民俗风情的体验性,开发参与性产品,使游客真切地体会到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杨桂华、陶犁主编的《旅游资源学》中指出:“自然山水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进行游览观赏时,可观、可闻、可触、可感,但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去参与美的创造。”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观赏过程,可以成为旅游者的参与过程。正是由于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可以开发成为体验型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在体验型旅游活动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究竟在哪里发现了美呢?人类形体的和运动的美,自然对象的美,风景的美,艺术的美,甚至科学创造物的美。”

由于民族旅游资源具有异地性、神秘性,所以总使得人们有一种“尝试”心理。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中的民族礼仪、节庆活动、饮食文化、游艺竞技等无不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对异地游客很容易产生“诱惑力”,使其萌发“试一试”的审美需求。因此,应注重开发“体验型”产品,让旅游者参与进去,掀起活动的高潮,创造活动的氛围。黔东南具有“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美誉,游客在这里能够融入歌的世界、舞的海洋,能够穿上民族服装,感受民族节日的氛围,体验民族情感和观念,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使民俗资源的文化性得以体现和传播。

总之,旅游资源文化含量的提升是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一个反映,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新需求。因此,只有提升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才能保证黔东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