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一种享受生活与生命的方式

阅读,一种享受生活与生命的方式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

阅读,一种享受生活与生命的方式

时间:2009年7月

媒体:《中国家教高端访谈》

采访者:鱼朝霞

阅读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寻找生活的榜样,在书籍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一、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将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

记者: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竞相花高价为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但是,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家长们就有些顾虑了,害怕顾此失彼:读书越多,学习成绩越差。对于阅读,家长们有必要这样担心吗?

朱永新: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很重,很多家长都担心,在课业负担外再让孩子大量阅读,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从大量的实践来看,家长的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味寡淡,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而且越往后走,越容易学习古板、思维僵化,学习必将会越发吃紧;而喜欢阅读的孩子,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发现很多乐趣,而且可以开阔思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发展潜力,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实验所证明。

我们所说的课外阅读,不是读那些消遣、娱乐、搞笑的漫画书,而是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开发智力、启迪人心的优质图书。当然,孩子们学习累了,偶尔翻翻、看看那些漫画书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把课余时间都用来读那些不用太动脑子的、打打杀杀的消遣娱乐书,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了。

尽管孩子的课外书不都是好书,但家长切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排斥一些消遣娱乐的劣质书,就禁止孩子阅读其他好的课外书。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读什么、怎么读多加关心、过问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一旦他们步入正轨,有了高品质的阅读需求,或者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时,就没有必要再干涉了。

记者:为什么教科书、教辅书不能代替孩子的课外书呢?

朱永新:对于孩子们来说,教科书和教辅书是必要的。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是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不读教科书和教辅书,孩子们容易不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道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简而言之,不受正规教育的孩子往往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又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其中。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

人的物质食粮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精神食粮同样需要丰富多彩、营养均衡。我曾经说过,教科书就像母乳,在孩子最初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给孩子最初的生命力量。但是,如果孩子到了两三岁还继续吃母乳,甚至只吃母乳,那就肯定会发育不良了。所以我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记者:在当今的读图时代、读屏时代,为什么您偏偏要强调读纸质图书的重要性呢?

朱永新:当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水平堪忧。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全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率下降的背后是民族素质的下降。现在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现在“三屏”(手机电视电脑)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界,增加了知识和娱乐的选择,也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读书、读报的生活方式。但是,网络生活的过度化导致了人们“浅思辄止”、“精神矮化”的现象,这使人们鲜活的思想失去了积深、积厚、升华的机会。读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它只是一种点击、浏览的方式,不能像书籍那样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沉思默想的空间。所以,在读图时代、读屏时代,我们更要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我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的阅读。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这是我们的理想。

三、童年读过的书会给人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记者:玩是孩子的天性,怎么才能把孩子的玩心收回来,像爱玩一样爱书呢?(www.xing528.com)

朱永新: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经典图书,都是最好的书。但是,最好的书不一定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所以,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儿童,选择阅读时机和阅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阅读毕竟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其他游戏那么轻松、随意,阅读是一个眼到、脑到、心到的智力过程,所以,只重阅读不重兴趣培养是不行的。

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里,我们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的实验,为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儿童选择不同的图书,如在一至三年级,我们进行了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一体化实验。同时,我们为孩子的阅读开展了非常多的有意义的活动,比如配画,儿童看名著后为名著配画、绘图;再比如书中人物表演,你演孙悟空,他演猪八戒,搞情景剧,让孩子们到台上现场表演;还有续写童话等,孩子们根据自身的体验、爱好续写童话,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不鼓励孩子阅读,他们不会自行寻找、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把一堆好书扔给孩子,不加引导,不调动情绪,也很难使他们爱上这些书。把书和孩子的年龄、性格、爱好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品尝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提升玩的品味,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儿童14岁前读过的好书,会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我曾多次讲过,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儿童早期的阅读、体验、经验等,是其成年后建设属于他的世界的基本工具。

记者:在浩如烟海的书中,孩子是不具备分辨力的,如果见书就读,是否有可能迷失在消遣娱乐、搞笑怪异、低级乏味的书中不能自拔?如何才能规避这种阅读的危险呢?

朱永新:我们鼓励儿童读书,但不主张儿童随意滥读。因为,儿童最初见到的是什么,那东西就将成为他的图腾,最终他也会成为那样的人。童年的秘密远没有被揭示出来,阅读的秘密也远没有被揭示出来。还是那句话——人的一生都是围绕童年展开的。童年见识真、善、美越多,他心中的真、善、美越多,他就会成为真、善、美的人。那真、善、美在哪里呢?就在童书里。

我早就想为小学生选100本书,为中学生选100本书,为大学生选100本书,为教师也选100本书。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完成这个工作。这100本书应该是一套开放性的营养大餐。在这100本书中,有20种左右是最基本的读物,所有的小学生都应该读,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致小读者》、《爱的教育》、《稻草人》等。在这20本书中我希望有一本是最基本的、一定要背诵的。

从小就给孩子们推荐健康、有益的书,孩子们有了基本的价值取向,长大后,看见那些红红绿绿的、低级劣质的书, 自然就会退避三舍。如同一个孩子品尝过真正的美食以后,对于那些垃圾食品自然就不会感兴趣了。当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家长、老师随时都得强化他们的精品意识、健康意识,不能放任自流。

2000年7月,当时刚刚担任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的高万祥在给首届高一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里,就夹着一封《走进名著世界,你才能享受到精神富有的欢乐》的公开信。信中写道:阅读名家名著,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让最好的书籍永远陪伴自己,是善待时间、珍惜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随信寄出的还有一份《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必读书目》,并对学生的假期读书提出了具体要求。信末的署名是“你的书友、校长高万祥”。这是他们学校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也是学校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从此,同学们与书结缘,与这个爱书的校长结缘,阅读名著成了这个学校的特色和风景

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就要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他独特的读书体系。孩子有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就不会随意滥读、受不良思想影响了。

四、阅读应成为生活和生命中享受的一部分

记者:阅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怎么才能净化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精神滋养呢?

朱永新:阅读不是说教,不是讲大道理,阅读是一种情感陶冶、精神享受,许多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震撼力。例如,孩子们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让他们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必然会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寻找生活的榜样,在书籍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相反,不读书、不重视自身修养的人,往往是不幸福、不快乐的人。

有人问智者:“为什么这里除了我,每个人都这么快乐?”“因为他们已学会在每一个地方看到善和美。”智者说道。“为什么我在每一个地方都看不到善和美?”“因为你无法在内在看到的,也无法在外在看到。”怎么才能提升自身内在的“法眼”呢?阅读是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捧起书本,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存一笔精神财富,我们将享用一生,荫及子孙。

有句话说得好:“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改变,从阅读开始!当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走进内在世界的价值,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什么样的阅读状态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呢?

朱永新: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英国牛津大学访问讲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淘书。有一天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看到这种“不协调”的景象,一种莫名的感动在他心里油然而生。他问乞丐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英国名家凡尔纳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在伦敦,需要阅读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

叶先生所说的情况我也是感同身受。多次出国,我都会看到,无论是在火车车厢还是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有许多老外在静静地看书。在他们的行囊里,书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现在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证书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享受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的阅读,这才是我们希冀的、全民受益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