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时间:2024-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草根思潮的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在于其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关注弱势阶层,将呵护生命的意义视为教育的第一责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自由自觉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作用就是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而非强迫地成为具有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草根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卢 岚

任何范畴都具有视角的意义。使用新的概念、新的范畴的话语转换,也就是新的视角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纪教育,但却忽视了对个人存在、意义生存、生活质量的关心。特别是忽略了教育活动过程中“是什么”、“为什么”的追问,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低,往往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候处于“零效”的怪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应是解放思想,以人为主体、为中心,其范围应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切入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宣泄、疏导、释疑、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的作用。因此在今天多元、包容的时代,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容量显得更为必要。

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历史性的期待与任务,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注解,为大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表达自身利益提供了机会。这是千载难逢,而且失不再来的时代发展机会。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思潮的勃起,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提升,教育覆盖面的延伸和扩大,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继续社会化、终身化和全程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一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的一切”的理念得以彰显,一扫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沉闷状态。

一、复归: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思潮的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事情,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权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有一种草根性的关联。人们对思想道德的天然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烙上了草根的胎记。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应是基于群体意识上的一种自组织演化的过程,其模式应是开放的。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大众,由学科走向学生。它关注生命的教育历程,扎根于生命常态,链接实际生活,健康朴实,充满生机,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和发展,充分保留了原本的乡土特质,含蕴着丰富的生活意识的原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是一种自觉的探究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全体群众的教育,是群体生发基础上的有序生长,是自由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合理规律。它所具有的生命力、亲和力、内趋力和对生命存在的价值关切、悲悯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诉求,搭建了一个共同的话语平台,体现了普通民众更加希望过上安居乐业的健康生活的愿望。因此草根思潮的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欲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向草根思潮转向的逻辑起点

人的德性是以道德需要为逻辑起点的,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人对道德的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充分显示了个体对尊严的看法。其实,“人存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为了把握人生而给予生活以解释时,它才具有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人生最广大的意义在于揭示与构筑人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信仰中最令人神往的不只是“按需分配”的财富,而更可能是个人尊严、大公无私、互助友爱的道德行为。当道德需要成为确证其自身价值的方式时,成为从生物的人到现实的人再到完全的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时,道德需要和道德满足就成了人追求的价值目标,对它的追求便构成了推动人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才把心中的道德律与头上的星空相提并论,并将其作为人类最为敬畏的两种东西。因此,开启道德欲求是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就起源于人的道德普遍欲求。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草根的力量是普遍的,其价值辐射范围也是无限延伸的,它可以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的弥补和承接。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质言之,人对道德的普遍欲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思潮转向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向草根思潮转向的内在必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对生命的关照、爱护是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点。从教育的生命机制来看,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精神正是教育的生命机制的表现。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之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以人的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如同用“折筷子”故事来让人们认知“团结”,未必能进入其心灵。但如果让教育对象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克服物质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爱、合群融为本性。

进言之,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在于它的自由选择性。好的教育应是立足于丰富生命自觉基础之上,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导生命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在于其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关注弱势阶层,将呵护生命的意义视为教育的第一责任。让主体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崇高和被期待的责任,使其在自我生命的历练过程中扩宽识见,提升境界,增长智慧,完善行为。

(三)草根性思潮的转向是复杂性思维的逻辑必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草根化的过程就是其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从生成论上来说,“学生是自身品德的形成和建构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要求只是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它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动的作用。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实践的理论也罢,榜样也罢,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自由自觉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作用就是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而非强迫地成为具有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应有助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和道德自律的生成,让教育者明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达到理想人生境界。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无序与有序的结合中动态生成。

当埃德加·莫兰在系统论的范围内提出“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避免把整体性原则绝对化时,就意味着系统中应允许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让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这种无序、复杂的社会生态信息中,有用信息的汲取要靠众多个体自己去分析、体验和鉴别,使自上而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自下而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相衔接、融合、共生,这样,就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整体的协调性。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遵循了系统的复杂性自组织特点,并通过草根化在教育双方的共同建构的基础上,实现他组织与自组织的有机统一。

总之,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不断提示人们,在所有的危机中,人自身的危机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危险的、最可怕的。而人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如果说人的转型是教育转型的根本旨归,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视角的转型则是改变其说起来无可非议,做起来无从下手的空对空现象的关键。

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

对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并不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而是对它的承接和反哺,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尝试。它通过触及社会生活基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完善载体,以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草根化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某种原生性的特性,将教育者独特内在的生活经验、脾性,乃至背景自然地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与独特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就不只是换了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而是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能否成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自觉,这才是我们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关键。

(一)草根性暗合着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转换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在草根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无孔不入,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以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注入心扉,并在内心深处积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也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话中角色的频繁转换,社会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就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教育双方位置的互移,角色的互换,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用草根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它直接催生了教育对象的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普通民众也开始自觉对“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行追问,在这些追问中,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使教育对象真正理解自身所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增强自身的是非判断能力,在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不再盲目紧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放心,草根不会摧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但它会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因为有了草根民众的充分参与,教育活动就真正拥有了群众的基础,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过程也更加完善。教育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草根的融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里以最无我的角色表达最真我的生活梦想,以生命本色的内心表述替代了主旋律的独奏。在这里“引领”与“原发”已经融为一体,让受教育者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是非鉴别能力。草根的特性向着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方向充分得以展示。

(二)草根性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移(www.xing528.com)

话语并不外在于人,而是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不能将其视为可以随便拾起也可以随便“悬置”的生活与实践的工具。现代哲学存在论认为,“语言不是外在于‘生活’,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生活’和‘人’的‘存在方式’”。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不仅内在于人,具有本体意义,同时也是“教育的存在方式”,“没有语言,教育便不可能,因为教育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在交流中完成的”。同样,没有话语也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换。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环境说什么话。“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是抗日时期的歌,“互惠双赢”是21世纪的话语,二者是不能互换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草根话语的转换是当今百姓生活状态最真实的表达。因此,草根性促进了民间话语内容的丰富发展,成为时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语言资源。过去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我,而今是我说思想政治教育。由一人说变成了众人说。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的讨论,从中心转移到了边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霸权,也从少数精英扩展到广大草根。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不讲政治,因为没有政治就失去了方向。政治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但是讲政治不能把政治庸俗化,因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不露痕迹。全民都是政治家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好社会,“文革”时期,就是一个例证。政府要用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的方式关心百姓,帮助百姓,使普通百姓能腾出手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达到医生多送健康,工人多出产品,农民多打粮食,各尽其能,各享其乐。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健康和谐的社会。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把现实生活中民众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管好,管好了,人民就会从内心拥护你,热爱你,把你当做自己人。不要忘了10亿农民用抽水马桶的日子还早,要做的工作还多得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就意味着将意识形态化的语言变成现实利益的通俗语言,将高尚的革命情操变成改良范畴的思潮。从“万寿无疆”到“小平您好”再到“涛涛宝宝”,老百姓话语的变迁就反映了人们思想的进步、认识的提升,素质和鉴别是非能力的升华与增强。这是党和国家领导关心百姓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它实现了从“神”到“人”再到“一家人”的历史性突破,是历史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了不起的事。

三、辨析:两个相关问题的解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忽略的是对广大草根的关注,当今无论是社会结构的变革还是文化的革命都将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理念。因此草根不仅需要关怀,更需要发展。围绕这一发展,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进一步明确。

(一)正确认识一竿子插到底的问题

关于发动群众、深入底层的问题,不仅学问很大,而且教训也很深。思想政治教育一竿子插到底了,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十年动乱中,中央各项指示、政治目标、口号等等24小时就能贯彻到每家每户。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很惊人的。但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对“是什么”与“为什么”进行追问,而出现了精英不敢说,违心顺从;广大群众不理解,盲目紧跟。表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热火朝天,实际上人们的思想是麻木的、僵化的。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呈“板结”状态,即人们用一个头脑思考,一个声音说话,一种饰品装饰,一个颜色着装,从不问为什么。其原因便是草根疯长形成的“道德民兵”现象。思想的捆绑是可怕的,所留下的后遗症现在也未消除,不然为什么还要提出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呢?其实平民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是一种自觉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一竿子插到社会最基层,取决于它是否与民众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民众的意识更为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国家的发展意图才能深入到民众的发展意识中。国家可以吸纳尽量多的普通居民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行动,以实现国家意识。否则就很难了解群众,更谈不上为群众谋利了。

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环境,才能真正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

(二)精英与草根的和谐发展问题

草根只能发展,但不能疯长,否则就失去引领,陷入盲目。所以,它必须与精英的发展保持一个适度。十年动乱中的那些做法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如此,最近台湾绿营民众在两岸“大三通”和陈水扁贪污案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反过来,精英发展到所谓精英时代,草根就会被遗忘,出现两者间的发展失调,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草根只有在精英的发展引领下,才能充分唤醒草根最本源的朴实人性的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利用草根挤石、钻土、走沙的顽强生命力的特点,全面提高他们的是非辨别力、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克服其盲目性、散漫性,使其与精英保持相互协调发展,使二者相互滋养,相互依存,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四、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价值彰显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就是要立足于基层,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的危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一次新的理论体系的梳理和重构,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社会最基层,扩大以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与以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相得益彰和谐共处。这不是以政府、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草根性的单向收编,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向国家政府、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靠拢;而是在中心的引领下,发挥各自的长处,互补,互融,实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反哺、和谐统一与普及提高的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具有适应性、自我调控性和主动协调性的动态过程,从而不断走向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草根性立足于现实,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立足于现实。现代社会是高风险、高变化的社会,这种风险性与流动性无疑也会消解道德的力量。无论是“华南虎事件”还是“贵州瓮安事件”,都说明当今道德缺失后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社会公德的面子问题,还要付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沉重代价。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诚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旨归在于为生活实际,通过接触、感受与思考生活世界状态,发现、提炼、解释与回答生活世界存在着的各种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以及如何生活,如何获得幸福;通过建构开放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本质、需要、使命、尊严、权力及其利害关系联系起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

其次作为一种软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还肩负着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社会冲突与矛盾的任务。“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并不是只让这一部分人富起来,而是让富起来的这一部分人去支持、关怀弱势群体的发展,使之共同富裕。因为在依法治国的社会,一个人不论财富多少,人格是平等的,享受国家和资源的权力是平等的,享受政府关怀是平等的。当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恰恰遗忘了草根,忽视了对农民、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与农户脱贫致富、产权维权等法律上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有愚弄农民,袒护富人的做法。须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力资源的重要一环。“其实一切导致农民家庭贫困和人口素质低下的原因都可以在思想观念素质低下那里找到终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贫困就是提高广大农民兄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人的道德素质能促进或阻碍人的家庭、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提升。因此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者思想和精神的崩溃。当下全球金融风暴中救市也首先是救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经济、科技扶贫的同时,不要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扶贫。

(二)草根性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在什么理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终极价值是人的自由发展。其具体活动的展开也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人来实施,又以人为归属。人的发展是人的潜在可能性逐渐转化为现实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赖于人在草根化的过程中自组织形式的自我意识,人的价值观、自我选择以及实践中的投入和反思力即人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它赋予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性。正如叶澜先生所说:“人不仅是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自我选择的产物。”因此,从现实的人出发,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像解除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一样,要靠疏导,通过导流逐波,使其自组织演化。因为当今人们已经不再处于一个仍然存在“个人”的社会,我们都不再是“个人”了,而只是被人们引导的人群。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实现“管住”社会成员,保持稳定,完成上级下达给下级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是对人的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占有自己的本质,推动人们自觉追求终极关怀,教化人们学会追求觉悟,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自我塑造生成的过程,其最终表现应该是:人整体素质提升,趋向人性完美,自身健康发展,从一切“非人”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

(三)草根性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和全程化

社会文化的主体是人,人创造、传承、演绎着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关系,由此,社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关于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在人,它以人为目的,承蕴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生成是有助于个人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应然状态),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实然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构及其实践的展开,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虽然教育问题本身也就是社会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其表现形式也就是当社会矛盾加剧,思想政治教育也随着出现危机。然而无论是在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中,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均被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首先把思想道德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看待,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建构起一条通往两者之间的桥梁来缩短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距离,通过牵引“人之生成”,达到“人之引出”最终回到“人之目的”这个元点上,生成全面、完善自由的人。

总之,草根性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如果说“足球要想崛起,必须从娃娃抓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就应从草根抓起。因此,再也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生命活动,而应看作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自我寻思的终极意义的生存方式。应当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的生命探寻活动,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价值取向,以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民性、自觉性、持久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的终身修炼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夯实理论基础,促使其不断发展。

(原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项目编号:06BKS037]的研究成果之一,被《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