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向全党全社会更向所有的高等学校提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境遇。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向全党全社会更向所有的高等学校提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境遇并从而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构成、发展、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并从而确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境遇,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认识前提。而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境遇。新的境遇,蕴含着新的课题,揭示着新的问题,召示着新的要求,从而更加现实具体也更加深刻地凸显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的独特战略意义。

可以说,敏锐把握并全面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具体思路、实际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早在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团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便在深刻分析高校学生新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多重视角深刻而全面地概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并明确指出:“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1994年8月31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则更加系统地分析了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境遇、新要求和新课题,指出:“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对上述课题的精辟概括,实质上也便极其深刻地向人们阐明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着崭新的境遇。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重要动力和载体的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国际间政治、经济力量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曲折前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推动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大等,都是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境遇的重要方面。这一崭新的境遇,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课题更加集中、更加多样、更加复杂。概括而言,这种新境遇一方面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更加鲜明、具体地摆到了人们面前,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在对比中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境遇、新要求面前表现出的许多不够适应的地方、尚且薄弱的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更加全面、透彻地研究这一新的境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新境遇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作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等重要论断,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二、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成、发展、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实践路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全面的思想道德素质观。坚持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路。看不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的内在关系,就思想道德素质谈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在一种孤立与封闭的状态中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看不到思想道德素质内在构成的丰富性与有机性,就思想谈思想、就道德谈道德、就心理谈心理,进而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中本是有机一体的各个相关方面的建设,如此等,都是由于在思想道德素质观上的片面和偏误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路上的片面和偏误。全面的思想道德素质观要求我们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认识到健康素质在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中的基础性,同时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互促共进性,从而确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思路。全面的思想道德素质观还要求我们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内在构成的丰富性和有机一体性,认识到科学的思想道德认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态、正确的观念意识和理想信念、文明的行为和习惯等,都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内容,认识到这些具体内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而确立在思想道德素质诸构成要素的整体性提升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路。(www.xing528.com)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教育,有其客观规律。是否能够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具有创造性、获得实效性的前提。在这一方面,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尚处于“待成熟期”,但与此同时,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方面,大学生又处于主体性日趋增强、日趋活跃的时期,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其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的主体性,是一种必须充分尊重、注重培育、注重激活但又尚不成熟、不完善、必须加强引导和教育的主体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的这一规律和特点,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尊重发展规律与加强教育引导的统一,是尊重大学生主体性与强化教育者主体性的统一,是发展和教育的统一。离开或偏重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又如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特殊性问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与其他人群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之间,与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之间,共性客观存在,但特殊性同样不容忽视。共性决定了其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必要性,但这种借鉴只有基于对特殊性的把握即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把握之上,才不至于简单移植和生硬照搬,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和生命力。此外,大学生的范围非常之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概括,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对于这一构成成分复杂多样的独特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我们区分层次,探讨、把握其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理解和展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这四个方面,内涵非常丰富,有着很多需要我们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规律给出科学、具体阐释的内容。如,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而言,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如何更高地举起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如何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模范地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规律和特点的把握为基础,科学理解和阐释这些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得以全面落实的前提性条件。透彻把握了这些问题,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才有所依托,才能有的放矢。在透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还要能够贴切地向大学生展现这些主要任务及其科学内涵。这种展现的过程,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大学生易于、乐于理解和接受与明确价值导向、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陷入抽象的道德说教和理论演绎,也不能片面地理解对大学生的贴近,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需的超前引导性;既不能把本来构成成分极其复杂的大学生成人化,片面地按成年人的思维、想象和标准来宣传、讲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丰富内涵,也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全都“孩童化”;既不能不顾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和思维的自主性和活跃性而流为强制性地灌输,也不能片面地理解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而忽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明确的价值导向性。

三、深化理论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级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当前,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指导意义、支撑意义,已经愈益凸显。

在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特别需要强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自信。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用论”、“专有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是中国的特色,西方国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也便无法与国际“接轨”等)、“无空间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来实现,没有必要将之作为专门的学科、专门的专业予以建设;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仅仅是一种政策注释、政治宣传,不可能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因此也没有真正的学术发展空间)等,还在社会上有一定程度的存在。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自信,进而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价值,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革命性与科学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内在统一,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

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克服似有日趋强化之势的以“体系建构”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有学者指出:当前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不尽如人意,“一个内在的、起着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是思维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是‘体系本位意识’的消极作用”,所谓“体系本位意识”,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以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完整性和包容性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具体表现在研究工作中,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还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主要是以学科体系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1)。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也有不少存在。我们不否认学科或学术体系建构的重要意义,但是简单以“体系建构”为出发点而推进的研究,却无法有力地、及时地回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从而这些研究成果本身也会失去鲜活的理论生命力。更多地关注实践、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深化的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沈壮海,《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