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荀萍沈小静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新媒体已经是今天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新媒体技术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荀 萍 沈小静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

新媒体已经是今天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北京物资学院2009年3月针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8份,范围覆盖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调查显示在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方面,29.6%的学生选择电视新闻,28.8%选择网络(其中10.7%来自校园网,18.1%来自外网),19.4%通过同学间的交流,15.5%通过报纸刊物,14.6%通过手机资讯,另有0.2%来自校园广播。在被问及对于近期北京高校发生的两起学生暴力伤害案件的了解渠道时,29.6%的学生是通过网络,高于选择从其他同学听闻,通过新闻、报纸了解的比例。具体到网络使用方面,在学校白天限制供电的前提下,在校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平均为34分钟,其中45.3%是用来聊天交流,38.7%是浏览新闻。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主要有这样一些方式:手机短信、飞信收发信息和资讯,通过网络浏览新闻、查询资料、阅读文献、发表言论等。仅以阅读文献为例,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以往学生博览古今要到图书馆翻阅大量书籍,现在真正达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程度,据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处于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群体的网络阅读率高达60%,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他们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新媒体技术功能的不断扩展和服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很多学生的电脑只要在电源、网源不中断的情况下就一直挂在网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随时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接收器;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已经成为与外界联系的最主要通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作用

新媒体技术提供了大学生思想交流的新平台。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协同合作等方面呈现出特立独行的倾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我,但同时他们也有被人尊重和认可的需要,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参与群体的场所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而已。比如在QQ、MSN这样的网络社区内,大学生自主地按照同学、同乡、同好等属性组成一个个小众文化圈,在这个圈里畅所欲言,就自己感兴趣的校园话题甚至社会话题发表一己之见。

新媒体技术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据调查,71.9%的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为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而网络表达在推进高校的民主治校、发挥大学生的民主权利方面更是已经切实地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各个高校的BBS已经成为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发表评论、建言献策的公共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民主、便捷特点,满足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实际需求,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调动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学校发展建设、营造民主文明的和谐校园环境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新渠道。

新媒体技术提高了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覆盖面。以往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是一对一的信息传递,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同时信息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受限。如今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无论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还是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近年来短信群发、小区短信、飞信、博客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满足了信息时代对学生工作效率的要求。

2.冲击和影响

新媒体技术在方便交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现实距离的疏远,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传统的人际关系提出挑战。网络上亲密交往的人在现实世界里可能熟视无睹。这对传统的以院系、专业、年级、宿舍等为单位的组织关系无疑是一种挑战,宿舍、班级成员的集体观念淡化,网络上的群族关系可能比宿舍更有吸引力,网友可能比舍友更加亲密无间。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导致部分学生逐渐脱离了对现实的求证探索和对实践环节的体验,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生物钟紊乱,增大了被干扰甚至是骚扰的可能,加速了心理压力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的浮躁和焦虑。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部分参与者的猎奇心理膨胀,责任意识淡化,传统道德规范受到挑战。网上流行的一些暴力倾向的游戏、混淆正义邪恶之分的警匪对弈、戏说历史真相的传奇故事,让参与者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涉猎不健康的信息而不受道德的谴责,肆意使用暴力手段而逃避法律,可以建立帮会组织改变历史事实,甚至可以交易虚拟的“装备”获得现实的财富。2007年一项针对北京市高中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显示了网络的负面影响:29.2%的高中生会花很长时间玩网络游戏,38.0%曾在网上骂人,20.4%受到过黄色网站的诱惑,可以说大学生未入校门就已经受到网络的负面干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增长与传播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造成了诸多的影响,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无疑是个现实的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消极的、不健康的、阴暗的信息往往被有意识地回避,或者是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学生要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它所传播的信息是未经筛选和屏蔽的,并且当信息量大到目不暇接时,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的思考,就会无形之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媒介帝国主义”所营造的文化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不可小视的冲击。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转变思想教育的观念

应对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首先就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

一方面,客观全面地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技术是引导社会舆论、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途径,它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为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既然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创新,那么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进行创新。只有走在新技术的前沿,引领时代的潮流,才会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会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确立平等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者需要和大学生同步学习,需要放下姿态,营造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师生关系虽然还在,但是教师并非先知先觉的权威。如果教育者是以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姿态和学生们探讨各类思想问题,自然就会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他们心悦诚服地认同教育内容。

2.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以平等的姿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放弃引导和灌输,而是必须时刻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应当在新媒体的空间里发扬民主,只要不是违法的、过激的言论,学校没有必要视若洪水猛兽,一味屏蔽和删除;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必须在纷杂的学生言论和思想表达中及时发现思想动态,特别是针对失实的、错误的言论信息,迅速做出反应,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和引导。

必须明确,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对媒体作用发挥的宏观掌控能力同样属于党的执政能力的范畴。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今天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意识形态斗争仍然艰巨的时候,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的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1)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远离丑恶颓废,引导青年学生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有人形容,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里每增加1倍需要50年,进入20世纪后每增加1倍需要10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每增加1倍需要5年,到了21世纪每增加1倍需要3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和教师都将无法及时更新如此大量的知识,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也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不仅无限拓展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而且打破了学校教育对知识的垄断,知识检索的功能不再限于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网络搜索引擎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比教育者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能适应知识的高速更新,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搜索便捷、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的优势,及时更新教育素材,关注社会焦点热点,以大量新颖的有说服力的事例,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和网友网上交流时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由于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学生与学生组织之间、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适应和利用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将教育的触角延展到每个学生,覆盖到整个学生群体。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被尝试使用,例如手机短信、飞信、小区短信、短信群发、博客、QQ群以及BBS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方式拓展学生的民主言论渠道,进行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和征集合理化建议,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和创新,实践证明这些方式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能够全面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引导。

四、北京物资学院的实践探索(www.xing528.com)

北京物资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不断提高驾驭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探索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高等学校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迄今,北京物资学院探索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着力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百万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自主学习机制;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上,建立了动态更新的形势与政策题库,开通网上考核系统,检验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程度——由于题库信息量很大,不受试卷篇幅限制,每一位同学分散随机抽题,不受统一考试时间的限制,解决了全校学生公平考核的难题;在教学效果的反馈上,利用网上评教系统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意见与建议,确保每个学期都能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另外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学校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方面充分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更多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而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新媒体技术拓展了语言以外的辅助手段例如图片、动画等,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使得教育内容更加直观,教育反馈更加快捷,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教育“灌输”的效果更好,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通过心理网站开展学生心理状况测评、心灵倾诉、心里互助等教育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的非直接性接触消除心理隔阂,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动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启动预警机制,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状况网络调查平台,将以往对学生的不定期的动态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以常规化的工作形式固定下来,尝试建立网络调查数据库和数据模型,每次根据调查重点的需要变更调查项目的数量和内容,开发信息系统,实现对调查样本的随时统计和汇总功能,以期达到扩大随机样本、节省调查成本、减少人工劳动、增强数据真实性、提高调研效率的效果。

在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上,允许和鼓励辅导员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开展深度辅导,包括利用博客、QQ群、网络BBS等交互平台进行平等的交流,改变传统的面对面说教的教育形式;在工作绩效考核上,重在考察教育的深度和效果,给辅导员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3.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

校内建立了用于信息发布的电子显示屏管理体系,及时发布德育信息、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实现对目标学生的全面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鼓励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方面,设立专门邮箱,定期分类整理学生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为畅通民意、建立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出了努力。

在2008年发生雪灾、震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学校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群发告知了来自灾区的学生,与被大雪困住的学生取得了联系,做到随时跟踪学生动态。

在关心资助贫困生工作方面,学校每年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手机;每逢节日都向贫困生提供手机话费资助,督促学生恪尽孝道、弘扬传统美德。

近年来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德育教育档案”,包括学生的政治表现、参加各种教育性质的讲座记录、参加不同主题的教育情况、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表现、参与第二课堂的成绩、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担任学生干部的履历,以及素质评价的等级和各种表彰或处分记录、各种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内容等,通过公开公正透明地记载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期客观、全面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正在设计通过“校园一卡通”读取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等信息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接口对接,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

正是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探索应用,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改善了学生服务的质量,提升了学生工作的水平,为构建和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大德育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要完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关键取决于今天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为建设和接班的重任要落到这代90后大学生的肩上,而他们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长大的新一代,时代因为技术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时代而创新,人才质量才能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而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舒,季明.虚拟世界“话语权”增强新媒体产生巨大冲撞力.瞭望新闻周刊,2009-02-16.

[2]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丁力.组织传播语境中的育人新阵地——论学生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兰州学刊,2008(11).

[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注释】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4.

(2)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OL].(2008-06-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406621.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