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解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解读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在其中一处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自然要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但是必须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当代,紧紧扣住现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解读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解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比较多的。这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抓紧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建设。而要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建设,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学科本身。本文是就这一问题做一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涵

在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以下称“简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有两处界定,这两处的表述基本一致,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并在其中一处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把握这一界定,需要区分三个既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一个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按毛泽东的解释,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26)。它的核心和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统一,或者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它的基本出发点、立足点(或根本立场)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利益放在一切关系的首要地位,独立自主地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考察一切问题,制定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所要求的民族形式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历史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和生动性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一般性同特殊性的关系的体现。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生动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固有本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普遍真理的体系,又是工人阶级伟大的认识工具。作为前者,它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功用在于给一种科学奠定基础,它所“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8)。它是普遍真理,又是具体真理,绝不是抽象的真理。作为后者,它从创立那一天起,就以鲜明的阶级性和科学的实践性,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针。这两者内在地统一,形成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固有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这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力量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色,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学科的概念,它是从研究领域、研究范围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门二级学科的规定: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专门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奠基人。他最先“从总体上、战略上、根本方向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杰出代表。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和建设的任务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和建设的任务,《简介》明确指出: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把握这一任务,需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历史地把握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它的研究主题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看,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它的主题经过了三次大的转换,即是: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逐渐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第三阶段主题的基本内容是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自然要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但是必须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当代,紧紧扣住现时代的主题,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研究重点。正如《简介》所指出的,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且把这些科学成果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要系统地掌握理论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带有标志性的理论成果还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高度,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上,最崇高的理想上,在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上,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这一研究,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历史观念,让受教育者知道,只有历史地、相互联系地、联系具体实际的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这正如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9)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实践中,在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www.xing528.com)

三是要深刻地揭示理论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刻地揭示这些规律是我们研究的根本任务。然而在这个方面,我们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理论发展本身的要求不相适应,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党把自己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三条:一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二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三是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30)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又论述了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动力、源泉和目的等,为我们研究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培养目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培养目标问题,实质上是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教学体系的角度,对这一学科建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培养目标分本科生教育目标和研究生教育目标两个层次。在本科生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又分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两个层次。博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和良好学风;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熟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进程;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专业教学、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熟悉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经典著作;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宣传和党政工作。

从上述培养目标可见,1.对培养对象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的要求;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严格要求,这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把握)、运用技能(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的要求)、历史文化知识的要求;3.重视研究生的外语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对外交流亦会不断加强,提高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是必需的。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业务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业务范围包括学科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前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思想和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通史,马克思主义国别史和阶段史,马克思主义专题史,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后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当代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业务范围,一是要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教育层次,既要看到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共同要求,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层次性的差别,要根据教育的对象和任务实事求是地规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而且要把这一精神贯穿到教材教学当中去。二是《简介》中关于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全是规范性的表述,主要是对研究范围、研究领域的一种指向。具体到一个单位的一个学科点,有关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包括区域发展)的要求,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和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来确定。各个高校和研究机关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简介》中的有关规定是很重要的,这种重要性在于,它根据一般与特殊的辨证关系,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属性、研究领域,这是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者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如果脱离了这些原则,仅仅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在实际上就会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的本质属性而变成另外的学科。因为脱离事物共性的个性,不能不转化为其他的事物。现在学科建设中流行的一句话: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大抵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相关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按现行的学科分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外的相关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是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外,是指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党史党建等学科的关系。从学科发展趋势说,我以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党史党建应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是从相关学科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门二级学科的边界和属性的进一步规定,同时,也是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同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从前者说,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相关学科研究的联系与差异。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过程、发展脉络和与时俱进的轨迹,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作为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旨在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必须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转化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各相关学科之间在研究对象上、主要内容上、范畴及学科体系和发挥功能作用上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所以要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刚刚确定,为了保证它的健康发展,避免重复劳动,我以为在最近一个时期要更多地注意它同相关学科之间的差异。但是从目前的主要倾向看,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多,而关注它们之间的差异少,甚至将本学科与上述学科中某一学科简单等同,不注意研究本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特有的范畴及科学体系,这是不利于本学科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它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群提供了客观依据。按大学科群的理念建设本学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突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梅荣政,《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