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活动,与大学生心理活动关系密切,自然也有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客观需求。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和应用这些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必要性。这些角色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是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特别是在与人的心理因素直接相关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活动,与大学生心理活动关系密切,自然也有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客观需求。国内外教育学者和专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和应用这些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心理问题概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内容和教学对象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教育的。这种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一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多是物质性的客体,而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又总是在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互动和思想交流。双方在心理互动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会显现出已经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不管这些心理问题是因何而产生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是整个大学生群体。这是一个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特殊群体,在心理上正处于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达到成熟和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还较弱,而其成才愿望又普遍强烈,自我定位往往偏高,当其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多的各种压力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情绪困扰,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出来。从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看,多数是由社会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及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引起的。比如,当极少数大学生受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生活,对社会主义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和偏激思想时,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当其对自身所选择的专业过分钟爱和投入而不愿为其他事情分散精力时,容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应付心理和排斥心理;当其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很不顺心的事,以致对干什么都没兴趣、没信心时,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没兴趣、没信心,产生厌倦心理和自卑心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所以容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现出来,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也与社会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不能因此而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相关,教师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情感情绪、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品质也都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直接地表现出来,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教师为人热情、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知识丰富,就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果相反,教师在思想观念、心理情绪以及人格品质方面存在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关,但也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甚至直接由教师的心理问题引出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一般特点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师生的心理特征是直接相关的,其解决的途径也就需要针对这两方面因素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如何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着手解决问题,需要结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办法及其他工作方法来解决。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就与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偏见有关。长期以来,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这样的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算不上什么专业、学科,没科学性、学术性可言,“太肤浅、没学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能当“雇佣兵”、“传声筒”。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吃亏”心理和畏难情绪,感到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处多:课难讲、学生难教、教研难搞、成效难现、职称难上,致使青年教师感到没前途,纷纷跳槽改行。像这样一类心理问题,就必须结合相应的政策手段、行政措施、管理办法来解决,不能单靠心理学方法。如何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师生的心理特征解决问题,主要属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范围,这是这里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心理特征是作为人所具有的一般心理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客体所具有的角色心理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所具有的一般心理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个性倾向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包括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特征是每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包括其气质、性格和能力。个性调控是自身对心理和行为的控制调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角色心理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综合产生的心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组织管理者”、“师长与朋友”、“学生德行的榜样”等多种角色;学生则兼有“大学生群体”、“青年学者”、“专业人才”、“教育对象”等角色。这些角色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从心理学角度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的心理问题,就要研究上述种种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握其中的心理规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看,单纯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少见的,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各种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思想问题、政治问题、业务问题以及其他实际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也不可能单纯使用心理学方法达到全部问题的解决。尽管如此,充分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教师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其实,不管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教师的心理问题,也都不是单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起的,而是种种社会问题、社会心理与个人因素及个性心理活动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心理问题。只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面广,与人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与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联系密切,才使得这种综合作用下的心理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比较突出地反映出来。既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不能单靠高校力量,甚至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而应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来抓。作为高校来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的主力作用,同时也要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协同解决。这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原则。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厌学心理,二是逆反心理。“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消极应付,不想上课,不愿听讲,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书,课外作业马虎对付,考试前临阵磨刀,强记硬背,考过后没留下任何印象。“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的原理、观点持怀疑态度、不认同、不接受,甚至产生抵触反感情绪、对抗反叛心理和背道而驰的行为。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受这种不正常心理情绪的驱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东西,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分析接受,反而会非常固执地去否定,提出反对意见,采取对抗性态度。学生中的这两种心理问题,都会直接地、比较严重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前者使之产生零效应,后者使之产生负效应。由于有些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厌学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着重研究这两种心理及其消除的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要解决这两种心理问题就需要分析和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对正规化的学习的一贯性态度外,在客观上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长期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和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窒息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学生专业不同、兴趣各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向全体大学生,学生们受着各自专业的培养和训练,在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兴趣爱好和所关注的问题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注意力、精力和兴趣统一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来。三是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实际上存在着名不符实的问题。从社会到学校,那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氛围还相当浓厚。受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非专业课性质的公共政治课,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相比,自然会被排到相当次要的位置,不为学生所重视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相对来说更为复杂。除了以上那些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还有如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或过激的做法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导致心理逆反。比如,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了不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某些理论观点进行了言辞过激的批判;对一些社会现象不作辩证的分析,或者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对问题的处理不实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而搞“一刀切”;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反感,产生对立情绪和对抗心理。二是由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正平等、民主、信赖、尊重的相互关系。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并不是口服心服,而是迫于教师的权势地位,在表面上表示服从,而内心是不赞成、不服从的。长期积累于内心的不服,其结果必然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三是由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与青年学生心理活动、意识活动的特点接轨。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活动特点来看,他们要求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活动和开拓性、批判性、逆向性思维方式表现突出,加之其情感与理智的发展尚不平衡、不稳定,情感容易冲动、性格热情豪放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特别不愿意受别人思想的控制,不愿意人云亦云、由别人说一不二,并且常常毫无顾忌地发表个人看法。应该说,这种意识品质是大学生思想解放、主体意识强的表现。但是,对于辨识能力不强、知识阅历有限、理论水平不高的人来讲,这种意识特点又容易导致盲目追求思想独立,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该信的话也不信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不注意研究这些特点,没有针对其长处和问题因势利导,反而一相情愿地坚持理论灌输教育,势必会滋生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四是由于长期以来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社会上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及时地纠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正确态度。大学生的一般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了解不多、涉世不深,很容易为社会表面现象所迷惑,易受社会中一些负面影响的感染,产生出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间强烈反差的感觉,进而认为政治是“虚”的、“假”的,学校政治教育是“无用”的、没有实际意义、更没必要重视;部分学生家长及业务课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学校中“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和“以德育为首位”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冲击专业教学与科研,同时对学生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方面也产生了某些误导和负面影响;再加上部分政工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不能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这些因素都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冷漠态度和逆反心理。(www.xing528.com)

如何针对上述种种原因,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这当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面力量和多种教育方法的结合来达到,但就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运用心理学关于注意的一般规律,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和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第二,运用心理学关于感觉知觉的一般规律,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感觉知觉水平和认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第三,运用心理学关于思维的一般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效率,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使之尽快进入学习佳境,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第四,运用心理学关于记忆的一般规律,发挥多种记忆方式的作用,采取多种途径优化识记,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第五,运用心理学关于能力的一般规律,以各种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第六,运用心理学关于情感的一般规律,准确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情感的动力、感染和调控功能,使学生能以“兴趣—愉悦”的最佳情绪状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之中。第七,运用心理学关于性格的一般规律,准确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性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平等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并力求因材施教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看,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方面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心理。具体表现为怕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或者教材、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认识得不够深刻,认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得越多越好、教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量越大越好、讲授的内容知识性越强越好。而相反,对另外一些涉及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问题,如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持有什么态度?学了这些知识后在实践中用不用?会不会用?怎么样用?诸如这类更为重要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反倒忽视了,或者是摆到次要位置上了。虽然有的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认真,但对教学内容关注得多,而对教学对象关注得少,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主要承担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职责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者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同。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这一心理误区,需要遵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外部因素的激励和教师自身的从认知到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转化过程来解决。其中首要的是解决好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书与育人关系的认知问题。

在学校教育总体的培养目标上,教书与育人是和谐的统一,这种统一应体现在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各业务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教书育人。假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教师都只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培养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会失去其真正存在的意义,教书育人也只能是徒有虚名而已。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1890~1972)曾说过,一个数学老师不要认为“我是教数学的老师”,而应认为“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从立足于教师“教”转变到立足于学生“学”,更符合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这样的目标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然不能认为自己只是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或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而应当是教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思想境界。

只有教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才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长久地坚持和不断创新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说的是教师要给予学生的不是真理知识本身,而是要使他获得发现真理的方法和能力。而发现真理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真理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以真理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按客观规律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规类篇》)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讲,最根本的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发展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要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况且,靠老师的“奉送”,也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因为硬塞进头脑的或靠强记硬背得到的只能是没有经过自身消化吸收的东西,派不上什么用场。

恩格斯曾批评过当时在一所学校里流行的“背书制度”,说“这种制度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固然是很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条件,但是,教师必须要研究应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理论知识?以什么方法促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尽快发展提高?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解决好这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甚至整个学校教学的质量。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整心态,走出“重知识传授”的心理误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前提。

二是在科研方面存在重学术价值、轻教育价值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愿在教学研究上多下功夫,怕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平时多关注那些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而对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关注得较少;在制定教案时,往往容易从教师自身的学术专长出发,而对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考虑不够;在学术研究方面对教师自己出科研成果考虑较多,而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考虑较少。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成果看,存在着学术研究成果多而教学研究成果太少、教师的科研成果多而指导学生出科研成果太少的明显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反映出教师存在着重视自己的学术研究,而对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搞科研重视不够的心理偏向。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这一心理误区,同样需要遵从心理活动规律,在外部因素激励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心理转化过程来达到。其中首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同时还要明确指导学生搞科研,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学,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承担的职责。由于这个问题另有专章论述,这里就不再阐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