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主体应具备的素质

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主体应具备的素质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主体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来着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全球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信息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信息主体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

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主体应具备的素质

10.1.3 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主体应具备的素质

10.1.3.1 信息主体及其信息活动

信息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制度和经济理性等一切都仅仅是手段,用来实现非经济(也就是有关人和社会的)目的的手段。人在信息文化环境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信息技术创造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当今这个社会的信息主体,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是构成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将人的信息活动分为五个基本的层次:一是信息的自在活动,这是一种自在的生命状态;二是信息的直观识辨,这是人对环境与自身的感知;三是信息的记忆储存,这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四是信息的主体创造,在此层次人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包括综合、推理和判断;五是主体信息的社会实现,这是信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实践。人的信息活动的五个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不同层次的信息相互过渡、转化规定和控制。邬焜教授在《认识信息论》中进一步指出[1]:人的高层信息活动对低层信息活动存在着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导向,即人的高层信息活动总是从自身活动的目的、要求、性质和特点出发对低层信息活动加以规范、评价和引导,以便把低层信息活动纳入为自身活动服务的轨道;二是抑制,即高层信息活动对低层信息活动进行“导向”时,总是要求低层信息活动的方向、强度、过程和结果与自身活动目的的需求、性质和特点相一致,对那些不相一致的方面总是尽量地予以限制和纠正。“抑制”就是迫使低层信息活动减少盲目性、自由度,从而保证更为积极自觉地服从高层信息活动对其进行的“导向”作用。

10.1.3.2 信息主体素质建设

“信息主体素质”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主体能根据自我与劳动实践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活动,有意识地、批判地、自觉地进行信息选择与吸收的一种素质;是指具有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讲到,信息素质包括四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主体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来着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

(1)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灵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在信息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人们对信息所特有的能动反应,具体来说,就是捕捉、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一种能力。信息意识不是先天就有或通过传授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信息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主体的信息意识不强,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全球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信息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信息主体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一篇报道、一张照片、一粒尘土对一般人而言再普通不过,可是对于有信息意识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例如第八章所说的“照片泄密案”,日本情报机构首先是根据《人民日报》上“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判断出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然后以此为线索,开始全面搜集有关大庆油田的信息。他们从《中国画报》上大庆油田工人的照片判断出油田一定位于冬季极冷的我国东北部,并通过到访中国的日本客人的仔细观察,发现来往的油罐车身上总有一层厚土,从其颜色和厚度进一步证实了在东北的论断。后来,他们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看到王进喜的先进事迹,通过事迹介绍和查看地图,他们估计到了油田的具体位置和规模。就这样,他们通过一张照片、一粒尘土、一篇报道,从衣着与气候、土色与地理位置等信息,获取了极有价值信息。

培养信息意识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打牢信息意识的基础,即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在学生时代获取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类型的信息媒介,古籍典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都是培养信息意识的源泉。改变学习思路,摒弃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勤于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有了主动性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才能在纷繁芜杂的资讯当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面对信息做到有意识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利用。其次,要优化信息环境,创造便利的信息学习条件,加强信息意识的培养。优良的信息环境除了包括信息设备、信息媒介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信息氛围,促进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理解度和参与度,同时增强其信息紧迫感、危机感,以及责任感和利益归属感,使其提高信息需求意识、检索意识和信息交流意识。只有通过这样“内”、“外”兼修,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实践,个体才能更多地从信息角度、全方位地逐步提高信息意识。

(2)积累信息知识

仅仅具有信息意识是不够的,如果对信息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同样不能有效地获取、判断和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主体具备大量、系统的信息知识。我们在第一章做过介绍,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它们一个是理论基础,另一个是实践的前提。要积累信息知识,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信息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参加专门培训,例如高校图书馆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读者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包括针对本科新生的“图书馆利用指导”讲座和现场参观,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同学开展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分专业开展的学科数据库使用和信息检索培训等,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参加;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找到知识欠缺处,进行自我学习和补充。经过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结合主动性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积累信息知识,达到自身信息素质的趋于完善。

(3)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知识只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要从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要具备相关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需求分析和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提高信息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媒体等技能。在信息文化环境中,计算机是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重要工具,在新的信息社会,没有计算机技能,就像漫游在图书馆那样大的藏书地方而束手无策一样。计算机技能是新型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检索技巧,就能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媒体技能,是技能概念的延伸,它包含了帮助人理解、制造和交流在强大的图像、文字和声音背景下的出版媒体。在信息文化环境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对大众媒体进行分析、评价、制作以及利用。媒体素质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是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提供的服务。图书馆、博物馆等信息部门,是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人类文明成果并提供学习和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是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得以传承的不可或缺的中介性信息机构,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和提供文化娱乐等职能。在信息文化环境下,这些传统的信息机构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现代网络搜索引擎相比,网络信息服务机构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随时随地解答用户咨询,提供经过信息加工、整理的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例如图书馆提供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E-mail、BBS、电话或专门的网络聊天室图书馆员咨询,获得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更有正在发展中的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汇集全球的资深图书馆员,为用户提供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不间断信息服务。

三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有效处理信息及生成和创造有用信息的能力。对于从多渠道收集来的信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掌握区别普通信息和学术信息对同一主题的处理方法,能区别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进而针对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信息进行区别利用。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锻炼自己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的能力。并且,将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交互作用,结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最终目的。

四是锻炼自己的信息协作能力。尝试着运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并利用信息和信息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之成为自己社交手段的延伸,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四个方面信息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信息化社会而提出的,对能力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在自觉而有意识的培养和实践中逐渐积累。

(4)加强信息道德修养

开放性的信息环境,容纳了所有机构提供的信息和个人观点,既含有丰富的知识,也存在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如散布虚假信息、制造不良信息、传播计算机病毒、侵害知识产权等问题,带来一些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在这样一个良莠不齐的信息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信息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信息垃圾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害。这部分内容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论述。

习题三十六

判断题

1.因为文化是精神文明的客观表现,所以信息文化也是在信息社会精神领域的文化。(  )

2.信息文化的虚拟现实性不会对现实社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

3.在信息文化环境中,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

案例分析

[案例1]

来自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牛津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天文学家们向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发出邀请信,请全球的天文爱好者们帮忙从一百万张星系图片中分拣出不同类型的星系。给世界顶尖的天文学家们当义工,不仅有机会看到首次公之于众的美丽星系,没准还能发现来自外太空的蛛丝马迹。(www.xing528.com)

这些星系图由一台安置于美国“阿帕奇顶点天文台”的天文望远镜自动拍摄,数量之大令科学家们非常头痛,而要把这些照片分类的话需要耗时数年。科学家们想出了请网友帮忙的办法,并于上周向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们发出邀请。

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上世纪初将星系分为两大类:像橄榄球一样的被称为“椭圆星系”,像漩涡一样的被称为“螺旋星系”。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有一两万名网友一起来判断那些星系是螺旋形还是椭圆形,大约一个月就能把这一百万张照片处理完。

这个邀请计划被称作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组织者之一的克里斯·林妥特博士说:“我们现在最需要天文爱好者们的帮助。星系到底是‘椭圆’还是‘螺旋’,科技几乎帮不上忙,人眼的辨识比计算机更准确。任何一个对宇宙感兴趣的人,只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具备电脑和网络条件,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可以加入‘星系动物园’。”

朴茨茅斯大学的鲍勃·尼克教授也真诚呼吁:“现在正值天文研究的黄金时间,我们得到的资料比任何时候都多,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普通人也能参与天文研究,这将给天文学带来新的视角。”

科学家们专门制作了“星系动物园”网站,提供了大量星系的照片,具体介绍了区分各种星系的方法。

在星系动物园网站上注册之后,你得先接受点儿培训。网页上的模拟教程从最简单的图片开始,首先教你辨认星系是螺旋的,还是椭圆的。如果是螺旋的,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测试一共有15道题,如果你做对了8道以上,恭喜你,你已经获得“星系义工”资格,可以正式开始参与分辨星系了。接下来义工们将看到数不清的美丽而神秘的太空图片。每张照片都会被不同的网友反复观察,科学家最后将采用认知度最一致的结果。

该计划自2007年7月12日正式启动,60个小时内就有4万人报名,“星系动物园”网站的点击量达到了650万,服务器曾因不堪重负而短暂中断。最初天文学家们估计,每一两秒钟会确定一个识别结果,可事实上的效果是预测的20倍。迄今为止,已经有65万张星系图片经过了初步鉴定。

浙江杭高天文社前社长、刚刚高三毕业的赵晋收到邀请信后进入“星系动物园”做上了义务分拣工。他告诉记者,虽然分拣员做的是最初级的工作,但“星系动物园”网站上的照片都是哈勃望远镜拍到的,非常有价值。普通人参加这个活动,能学到更多天文知识,增强对神秘太空的探知欲望。

来自广东梅州的网友小慧也加入了“火眼辨星”的大军。她告诉记者:“仅花了半个小时就做完了培训,一口气在电脑前坐了三个小时,保存了很多罕见的照片。”

1.根据以上活动分析信息文化的特征。

2.结合该案例谈谈信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3.如果想当“史上最酷的义工”,试分析需要具备哪些信息素质?

[案例2]

现在网络社交领域最流行的是组群、建圈子,在网上寻找和你有同样兴趣爱好、关心同一个话题、喜欢同一个艺人,甚至对某件事有同样看法的新朋友。网络时代的群和圈子不仅是扎堆凑热闹或躲避孤单,它给了我们新的社交体验,你所属的群和圈子越多,你的现实生活就越丰富。

群,是网友撮堆儿的组织,它或许是QQ群和MSN群上的一列名字,或许是你博客上的一串好友链接,或许是论坛上的一个讨论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希望身边充满认同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们乐此不疲地寻找适合我们的群。

比如买房前得上搜房网加入“业主论坛”;孩子半夜啼哭不睡觉,就可以去“育儿群”里求助。要知道“人肉搜索”的威力在群里能得到最准确的体现。

进了群,就都是自己人,大家的关系就是群友。群友的概念或许最接近朋友:没有利益关系、没有冲突、组织形式自由而随意,想来来爱走走,但是我们总有一样共同的属性。

当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或身份背景的人集中在一起,讨论彼此关心的共性话题,交流知识,或是组织活动,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圈子”。校友录是圈子,博客是圈子,豆瓣网也是圈子……百度网、新浪网也都有各自的“圈子”频道。“圈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网友们看来,通过“圈子”找朋友是一种更纯洁、更有黏性的交往方式,有点像精神恋爱,尤其在信用体制还不那么完善,人们之间还存有戒心的现在,脱离了功利心的“群体精神”显得非常可贵。

网友“远远”,IT公司职员,疯狂的圈子爱好者,常年混迹于几十个互不搭界的群中,每周都跟不同的群友出去玩。

“远远”爱看电影,当然要加入“就是爱看电影”群了,大家讨论喜欢的片子,还一起组团去看电影。平时逛街必买碟,就入了“黑胶碟@音乐my love”群,不仅能听到以前没听过的歌,还能知道群友们都上哪些小店淘盘。后来收养了一只狗,就加入了“喜欢小动物”群。

到底为什么混群?“远远”坦言,其实都是为了玩!“都市生活实在无聊,大家都在找乐子。圈子能给我什么?我认识华纳的一个朋友,唱片都白送。有一次去海南,在当地群友家白住了一个月。认识了群友,就连买房也能打折,虽然没钱买……我最大的财富就是认识了很多朋友,如果没这些圈子,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认识那些人。”

1.结合该案例谈谈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2.根据该案例,你认为“群居”生活有哪些优缺点?

3.试比较现实交友与网络交友的有何异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