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新思考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新思考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新思考刘亚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作者根据自身的高等教育管理实际,较全面论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精英人才、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提出“抓质量、抓建设、抓改革”等具体举措。这些规划和重要讲话都聚焦了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新思考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新思考

刘 亚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彰显了大学根本任务的回归。作者根据自身的高等教育管理实际,较全面论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精英人才、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提出“抓质量、抓建设、抓改革”等具体举措。

关键词: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 质量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实施。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再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这些规划和重要讲话都聚焦了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否得到成功实施。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下面就我校的人才培养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人才培养:在大学的地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温家宝总理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在整个社会存在浮躁心态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校也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有的把大学的三大功能本末倒置,有的对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而做起来次要,有的围绕大学排名的指挥棒转,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认真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去做,实现大学首要功能和根本任务的回归,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就培养什么人而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讲话中也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作出了明确的表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述讲话和表述都充分表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要通过一定的培养和教学模式,使知识能够转化为能力,能力能够内化为素质。

从我校的人才培养来看,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具有上述特质的人才,满足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培养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具备独到特质的人才,形成我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有名片,这些特有名片就是“精英人才、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

培养“精英人才”是由我校的地位和使命所决定的。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实现国家战略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继续承担培养精英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培养精英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层次、基本定位。毫无疑义,精英人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校在60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始终站在促进和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高度,坚持把国际化作为“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基”,主动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国家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适应国内外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一直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己任,从而形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我校在60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另一个鲜明特色。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和外延也伴随我校的发展在发展演进。从最初的培养“专业+外语”或“外语+经贸”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拓展到培养“专业+专业+外语”、“商务外语+专业”、“专业+外语A+外语B”等跨专业复合色彩更浓、层级更高的复合型人才。

再就我校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的一般能力结构而言,应当包括:(1)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的能力;(2)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书本中学、干中学)和选择能力(人生发展方向取向、职业取向、职位取向);(3)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礼仪、文化、表达(口才)能力等;(4)协调与组织能力,体现在社会和群体中;(5)判断与决策能力;(6)创新能力。在这些能力中,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在父母甚至更长一辈的呵护下成长,比较自我和缺乏独立性,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长期事实上进行的是应试教育,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人

1.抓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这里的基本要义主要有四点:(1)要树立基于大学使命的质量观。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使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评价大学的办学质量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标准。(2)要树立基于教师主导地位的质量观。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建立科学的检验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制度。(3)要树立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质量观。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不单纯是被动的受教育的客体,这就要求不能仅检验学生掌握老师教的知识的程度,而且更要注重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检验手段要过程化、多样化。(4)要树立基于能力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质量观。现代大学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能力培养型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明确通过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能力,确立检验和提升能力的路径;要明确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具备什么素质,确立检验和提升素质的路径。与此相适应,高校就要实现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转型,由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转为现代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2.抓建设:专业建设(www.xing528.com)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专业建设的纲领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思考、探索和经验的结晶。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既是专业建设的与时俱进,也是专业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确立了以专业建设统领整个教学体系建设的逻辑和路径。在所有的质量工程项目中,首当其冲的是特色专业建设,然后是支撑专业建设的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精品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项目建设。我们就是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和要求,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纲、为统领,纲举目张,其他项目建设就可以得到全面带动,取得纲目互动、纲带动目、目支撑纲的效果。

自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以来,我校有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9个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我校认真领会国家推出“质量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家没有具体明确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的情况下,以重在建设的态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对不同层级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建设过程管理作出了具体安排,并把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精品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优秀教学团队等建设统一纳入特色专业建设的体系,形成系统工程和不同项目建设间的联动。我校还要按照这一思路持续地坚持下去,并把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辐射到其他专业建设,从而带动我校各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消除专业建设中的短板和洼地。

3.抓改革:“双模式”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改革的精神,我校要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校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从传统的构建“一带四”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进一步构建“三位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一带四”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是一种横向拓宽型的改革,旨在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所谓“一”,就是一个主体培养模式,即面向全体本科生主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四”,就是“主修加辅修”、“本校双学位”、“本校与国外大学双学位”、“学术教育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选择性培养模式。

现在正致力构建的“三位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纵向分层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基于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主动适应国家战略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种改革是把人才培养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大力优化现行的“一带四”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在“一”的主体培养模式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着力打通同学科但不同专业之间的通识教育平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公共基础课,加强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增设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和紧密衔接,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充实丰富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素养相关的活动和内容。

第二,构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所有专业的“荣誉学士学位项目”为载体,构建全新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增设研究型课程,加强研究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强的研究型拔尖人才。这一改革实际是致力于培养“精英中的精英”。这一改革的探索也得到了北京市的大力支持,我校因而被北京市定为“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我校要根据北京市对“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的要求,把“荣誉学士学位项目”不断优化和完善。

第三,构建具有一定弹性和可替换性的通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改革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一些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在高中阶段外语、数学等课程的基础薄弱,进入我校后往往外语、数学类课程学习十分吃力而不能正常毕业或获得学位的学生,允许这些学生通过课程替换,学分替换,达到本科毕业的基本标准,从而能够正常毕业和获得通用学士学位。

通过上述改革,在我校建立起了既能弘扬长期优秀的办学传统,又能满足国家战略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长期以来的“一带四”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横向拓宽的、国际化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新推出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则体现的是纵向分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模式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我校长期倡导和不断推进的教学模式改革,体现了上述精神和要求,并将进一步贯彻上述精神和要求。我校构建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对教学模式持续地加以改革,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的能动参与者和主体,充满好奇心,积极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性学习,学思结合,勇于提问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全面推广研究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要持续推进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过程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学生考核制度改革。与此同时,注意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

四、结语

我们要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讲话精神,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个基本点(抓建设、抓改革)”,切实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氛围和文化,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全局与每个教师教学定位的关系,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的关系,学校、学院与系的关系,主管教学院长、学系主任与教学秘书的关系,以坚定的信心、真挚的爱心、全力的尽心、足够的耐心把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