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心理委员工作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探析心理委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高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校级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和院系辅导员队伍两个主体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有限的人手与急剧增加的工作量形成显著的矛盾,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心理委员制度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亮点。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 峰(1)

摘 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学业失败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弊端凸显,高校开始尝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心理委员制度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心理委员工作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探析心理委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 心理委员

一、引言

2004年,天津大学率先尝试在基层院系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应对心理健康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随后,国内其他高校也在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探索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弥补了高校传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的不足,然而作为一项新生制度,其自身的完善程度也需要不断提高。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国高校普遍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我国高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校级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和院系辅导员队伍两个主体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开始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件和学业失败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其弊端日益突出。

(一)人与事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心理咨询工作人手高度紧张,无法满足实际需要。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当年招收大学生总量为27.3万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以2010年为例,当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总数是657万名,由于计划增加,报名人数减少,2010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69%。然而,受制于人员编制的限制,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咨询队伍人手并未相应增加。按照教育部规定,每200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辅导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有限的人手与急剧增加的工作量形成显著的矛盾,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以治疗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效果较差

从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效果更好。心理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有其产生的诱因,其发展过程也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开展干预和治疗,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显著不同。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进行必要的预防工作,可以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大学生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降低发病率。原有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以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来访和咨询为主要工作方式,主要目标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由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往往试图掩盖和回避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轻易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给他人。以咨询和治疗为主要目标的工作模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心理委员制度的优势

为了改善原有工作模式的不足,各高校开始尝试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即以学生为主体,在基层院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体系,选拔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所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使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入“预防-发现-治疗”的新阶段。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以增强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在所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以发现问题为目标,关注周围同学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以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困惑为目标,通过朋辈咨询的方式接受身边同学的咨询。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解决了人手问题和时空问题。从人手的角度看,通过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可以实现为每个班或者每个宿舍配备一名心理委员,从而缓解人手不足的制约。从时空的角度看,学生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学习和生活在一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工作,能够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心理委员制度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亮点。

四、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心理委员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上述职责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心理委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愿意承担相应责任。(2)心理委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从高校的实践来看,心理委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显著问题。

(一)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不够规范

心理委员的选拔是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的起点。当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委员选拔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竞选和任命。任命,即辅导员或班主任直接挑选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效率比较高,直接成本比较低。任命的前提条件是,辅导员对全体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辅导员能够以公正公平的心态考虑问题。然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学生数量较大,通常情况下辅导员很难熟悉全体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采取任命方式不能保证选出最合适的心理委员。竞选,即在当事人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由当事人自主报名或者他人推荐,通过参加竞争性的选拔方式产生。竞选工作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人参与报名,选拔的标准要科学规范。由于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比较强,比较注重自身的直接利益。担任心理委员要参加各种培训和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愿意担任心理委员的人并不多。在竞选的过程中评委往往由辅导员和学生担任,他们对参选者的判断成为决定选拔水平的关键因素。由于评委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导致选拔的科学性不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难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导致选出来的心理委员要么没有足够的热情开展工作,要么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展工作,从而使一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不仅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对于各项常规工作也无法胜任,使心理委员工作流于形式。

(二)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不够科学

培训是提升心理委员工作能力,确保心理咨询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心理委员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本身并未系统地学习过有关技能和知识。所以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心理委员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委员工作时也把培训作为重要环节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对于那些未设心理学科的院校而言,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更加明显,学校只能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开展若干学时的培训,导致培训工作水平有限。通过几个学时的专题讲座,参训学生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甚至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存在显著差距,开展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较差。

(三)心理委员工作的成就感不强

工作成就感是保障心理委员积极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心理委员只有在工作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工作成就感。从学院的层面看,心理委员的工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从而使心理委员的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首先是一些高校的基层学院缺乏具备心理学背景的专业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心理委员的工作。而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因人手不足,没有足够的人力指导学院的具体工作。从而使心理委员在遇到难题时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心理问题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方能见到成效。这就需要心理委员具备坚韧的毅力,一些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为心理咨询工作见效慢而丧失热情。再次,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在真正运用时常显不足,面对别人的求助,心理委员会因为不知如何解决而导致他们自身强烈的无助感。(2)另外,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在心理委员身上也可能存在,这也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消极的评价,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四)心理委员工作的评价机制缺失(www.xing528.com)

考核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激励的有效机制,也是促进心理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机制。由于心理委员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很多工作并不见得能够立竿见影的产生效果。在工作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产生的工作成果并不是有形的,也导致对心理委员工作质量的评价比较困难。

五、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对策

(一)严格遵循标准做好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

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遴选出合适的人选。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承担这一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素养,因此其选拔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作为班级心理委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乐于助人、善于沟通、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必须情绪稳定、敏感性强、善于发现问题。随着心理科学的深入发展,各种先进的能力测量工具和心理识别技术日益成熟,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能够对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进行比较准确的鉴别和判断。因此在心理委员的选拔过程中,必须引入科学的测量和选拔技术,按照科学的标准对候选人进行考察,判断候选人是否具备上述特征。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筛查,因此在心理委员的选拔过程中,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对候选人进行面试的同时,也要根据候选人的心理筛查结果进行判断,从而遴选出最合适的人员,保证遴选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科学系统的对心理委员开展培训

对心理委员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提升心理委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培训应该有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主要目标是帮助心理委员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提升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训结束后,应该进行必要的考核,检测培训效果,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其次是专题培训,即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门培训,帮助心理委员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和应对措施,从而提升心理委员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恋爱、交友、情感、学业、就业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专题培训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困惑和问题进行安排,比如大一学生以大学适应为主要内容,大四学生可以以就业压力的应对为主要内容开展。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委员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类课程,或者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为心理委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等各种特色活动来提高心理委员的知识深度和技能水平。培训方法也需要合理的选择。实践证明,在团体辅导基础上辅以讲座、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其实战能力。(3)

(三)加强对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的指导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且多变,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需要心理委员长期跟踪处理,因此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这种挑战对于心理委员而言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同时,人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情绪也难免被工作对象影响,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波动。因此,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帮助心理委员科学妥当地处置难题。同时了解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辅导,保障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辅导员班主任要及时组织各种自我成长训练和业务研讨活动,利用心理工作坊、团体辅导、经验交流和工作例会等多种培训形式指导心理委员的各项工作。

(四)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成就感

考核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激励的有效机制,也是心理委员工作的重要保障机制。院系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心理委员工作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考核制度。一是建立心理委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自评和班级评议、学院评议相结合的评议制度。三是根据评议结果,对心理委员实施表彰和奖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是考核的关键。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应该设计定量和定性的指标,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考核。从定量的角度看,与学生谈话的次数和谈话人员的数量,涉及安全稳定的相关信息的上报数量都可以反映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情况。从定性的角度看,学生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评价可以反映心理委员的工作质量。

六、结语

班级心理委员作为一项新生制度,有助于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平台,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向纵深发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高校应该结合实际,严格遴选标准,做好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考核和表彰,增进心理委员工作的成就感,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小燕.高校设置心理委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彦农秋.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范晴岚.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

[4]芦茜.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委员的设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

【注释】

(1)李峰,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2)李蔓荻.加强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111918.html

(3)姚小燕.高校设置心理委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