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记忆、观察力、思维和智力等心理过程及社会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集中和稳定注意的能力才能逐渐向高水平发展。从注意的转移上看,中学生注意的转移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灵活性。从注意的广度上看,中学生的注意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年人水平。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第一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记忆、观察力、思维和智力等心理过程及社会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一、中学生注意的发展

(一)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

儿童的注意是从无意注意开始发展的,无意注意的产生主要是依靠外界刺激物的作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达到一个高峰,在进入中学后会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如图2-1所示。

img3

图2-1 个体无意注意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有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加强,开始可能需要强迫自己克服困难,或者用顽强的意志力坚持,才能维持有意注意。而后,随着中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和自觉的学习态度及顽强的学习毅力,他们不仅能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而且还能把注意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或非常困难的学习活动上。

(二)注意品质进一步的发展

从注意的稳定性上看,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自制力的发展,青少年已经能较长时间地、稳定地集中注意于某项活动和某个内容上。他们的注意力保持45min已毫不困难,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仍有冲动和不稳定的特点,有时也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一些学生还有容易分心走神的毛病。到了高中阶段,学生集中和稳定注意的能力才能逐渐向高水平发展。

从注意的转移上看,中学生注意的转移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灵活性。研究表明,注意转移的发展趋势是小学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时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从注意的广度上看,中学生的注意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年人水平。

从注意的分配上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变化不大(具体见表2-1),主要与注意的分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关。只有当各种技能逐渐熟练,并加以严格训练之后,他们才可能在比较复杂的动作之间建立反应系统,使注意进行合理的分配,而这种技能熟练化和协调化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

表2-1 不同年级注意分配能力比较

img4

(三)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主要指集中注意的能力,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训练注意的方法是约束自己注意做每一件事情,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1.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

首先就是在课堂上,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的教材上。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最初都是源于对事物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愿意了解、愿意知道的事物上去,然后才能理解这个事物。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就越容易记住它、理解它。

2.培养注意的稳定性

人的注意稳定性是有限度的,一般中学生注意稳定性只能持续30min左右,因此在学习时可以把学习时间进行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学习时间分为10min或20min为一个时间段,到时间后觉得注意力分散了就休息一下。10min或20 min是一个较短的时间,即使是不喜欢的事情,人们也容易保持注意,所以能够以轻松、安然的心情去迎接这10min或20min,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坚持做到。

【经典案例】

神奇的十分钟

有一名刚上初中的学生,其他功课成绩都很好,只是英语一科的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的边缘。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去请教英语老师,老师给他的建议是:第一个月每天只花10min时间打开课本来看,不必念,更不必写;接下来一个月每天花20 min时间照书抄写;再接下来一个月每天花20min念英语课本。这个学生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在第一个月里,每天花10min面对英语课本,使他感觉很难熬,但熬过了这一个月,又抄写了一个星期的英语课本后,竟然产生了想学习英语的念头,仅仅两周便结束了每天20min的抄写,主动改为每天读30min英语课本,甚至有时持续1h也不感到疲劳,几年时间,他的英语成绩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

这其中的秘密是开始时的10min起了关键作用,如果当时老师让这位学生一开始就每天读1h,会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反而适得其反。学习英语是老师把一个复杂行为予以细化,整个训练过程分为几个小阶段,每完成一步,本身学习的结果加强了自己的学习行为,即继续学习,每完成一步就与最后目标越为接近。学习英语的行为就形成了,这也是行为塑造理论的观点。

3.培养注意转移的能力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善于从当时不需要的客体或活动转移到需要的客体或活动上。灵活、主动地转移注意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有了这种注意的主动性,学生就能及时地去从事那些必要的学习活动。

培养注意转移的能力,就要发展自己的有意注意。不但能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也能坚持做好自己虽然不喜欢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4.扩大注意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个别差异很明显地表现在阅读的速度上,凡是阅读快的学生,如“一目十行”者,其注意的范围必然较大;相反,凡是阅读慢的学生,如“十目一行”者,其注意的范围必然较小。

关于扩大注意范围方法,大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条件,充分运用五官去接受新的信息,在生活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接受新思想或思考问题时,要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的横向联系。

5.培养注意的分配能力

一个善于分配注意的学生,能在同一时间里以较少的精力从事较多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较多的知识。在课堂上,一方面需要学生把注意集中在听教师的讲解和看教师的板书上;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把较少的注意分配到写字及记住教师前面的讲话上。学生必须把注意分配好,让自己在专心致志于某一客体或某一活动的基础上,把注意适当地分配到那些不太需要意识参与的其他学习活动上,这样就可以在完成主要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完成了与主要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其他一些熟练的活动。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注意的分配,一边听一边写,一边看一边做,等等;也可以在课堂上练习注意的分配能力,如训练你的视力听力,注意听同学朗诵、背诵并指出优缺点,继续别人的朗诵或背诵,边看教具边听教师讲解,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正确答案。

【心理小测验】

怎样知道自己注意力的好坏

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认为符合自己情况的,在括号内画“○”,不符合的打“×”。

(1)听别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          (  )

(2)学习时,往往急于想干另外的工作。        (  )

(3)一有担心的事,便终日萦绕在心。         (  )

(4)学习时,常常想起毫无关联的其他事情。      (  )

(5)学习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  )

(6)被别人指责的情景始终不会忘记。         (  )

(7)有时忙这忙那,什么都想干似的度过一天。     (  )

(8)想干的事情很多,却不能专心干一样事情。     (  )

(9)听课时常呵欠不断。               (  )

(10)说话时,有时会无意识地说出其他的事情。    (  )

(11)在等人时,感到时间长得难熬。         (  )

(12)对刚看完的笔记会重新阅读好几遍。       (  )

(13)读书不能坚持两个小时以上。          (  )

(14)做一件事的时间太长后,就会急躁地希望早点结束。(  )

(15)学习时,对周围人的说话声听得很清楚。     (  )

把打“×”的问题相加记分,每个“×”为1分。0~3分者为注意力差;4~7分者为注意力稍差;8~11分者为注意力一般;12~13分者为注意力好;14~15分者为注意力很好。

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一)中学生观察能力的特点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知觉事物的过程。观察过程总是与积极的思维相联系,所以它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即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知觉事物的能力。

小学生的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进入中学之后,中学生会逐步地学会根据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较长时间、集中地观察要认识的事物;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观察时,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该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从而更加全面地去感知该事物。因此,中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较小学阶段都有显著的发展。

1.目的性的发展

中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往往从被动地接受教师或家长的任务而进行观察,逐步发展到主动自觉地制定观察计划,进行有意识的观察。

2.持久性的发展

中学生观察力的持久性,往往以有意注意为研究指标,它既取决于观察的任务,也取决于年龄特征。例如林崇德等研究一个由不同年级组成的区级航模组,在一次寻找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二年级的组员平均坚持95min,高一年级的组员平均坚持180min。在一般的学习活动的观察中,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延长。

3.精确性的发展

中学生观察的精确性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观察细节的感受性逐步发展,对比事物的正确率逐步增加,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抽象程度逐步深刻。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比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视觉感受性高60%以上,初三、高一的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都能达到成人的水平,有的甚至超过成人。另外有人研究了中学生的图形辨别力,设计了九幅大照片和五十幅小照片,每一张小照片都是大照片的一部分。要求中学生迅速准确地辨认每一张小照片的图形是大照片的哪一部分(大照片的每一部分标有数码,辨认后按其数码写入答案栏内),测验时间为10min。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被试的正确率只有30%,而高中生被试的正确率普遍都超过50%。

另外,初中生对抽象几何空间的知觉和宏观的空间知觉逐渐发展起来,但对较为复杂的空间关系的观察,仍需要直观表象的支持;对于立体几何光年等抽象空间概念的理解,要到高中之后才能形成。

4.概括性的发展

中学生的观察力逐步变得全面而深刻,这主要是由于思维参加到知觉(观察)活动中,使得知觉的概括性有明显的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培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的明确程度。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越完整、越清晰;反之,学生如果没有目标,就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

在向学生指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可以通过讲解道理、设置悬念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观察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观察力的具体方法有:第一,让学生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第三,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第四,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实践训练

实践活动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训练。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色、观察人和其他事物,写一些比较复杂的观察日记或说明文。通过这类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就会逐步发展起来。

三、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记忆力水平一般分为四级:20~30岁属于第一级,即记忆的黄金时期;30~45岁属于第二级,是优等记忆力时期;12~20岁和45~65岁属于第三级,是中等记忆力时期;第四级见于12岁以下的儿童,列为次等记忆力时期。一般中学生的记忆力处于中等水平时期,因此,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心理学课题。

(一)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中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有许多质的变化,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www.xing528.com)

1.记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在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方面,学前儿童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小学阶段是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向有意识记占优势转化的过渡时期,但小学生的有意识记被动成分多,主动成分少;而中学阶段则是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与小学不同的是,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被动成分逐步减少,主动成分逐年增多,他们不再满足完成教师和家长提出的任务,而是主动给自己规定识记任务,并自查记忆效果。在识记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记忆任务。此外,他们也开始探索良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2.记忆的理解性明显提高,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

在记忆方法的发展上,学前儿童是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小学阶段是由机械识记占优势逐渐转化为意义识记占优势的过渡时期。到了中学阶段,尽管机械识记依然存在,但其成分随学生年级升高而逐步减少,意义识记的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增加,并居于主导地位(如图2-2所示)。即使无意义的材料,一些学生也能人为赋予其意义联系,以利于记忆。

img5

图2-2 中小学生机械识记与理解识记成分的变化

3.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学前期儿童是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小学阶段是由形象记忆占优势逐渐转化为抽象记忆占优势的过渡时期,自初中起则是抽象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中学生已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概念,并据此进行判断和推理

(二)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出来为己所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明确了为什么学习以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记忆,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学习目的教育置于首位。

2.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既是完成记忆任务的保证,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已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教师要把方法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效率。

3.讲究记忆卫生

记忆卫生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和科学用脑等,都能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能力。

【心理拓展】

记忆教材的有效方法和步骤

怎样才能提高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效果呢?实验表明,采取以下6个步骤会显著提高记忆的效率。

(1)预习:涉猎全部内容,了解它所讨论的一些总课题。

(2)提问:对各分段提出问题,通常只要把各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就可以了。例如,可以将“提取过程”的标题改为“什么是提取过程”或“提取过程有哪些特点”。

(3)阅读:仔细阅读这一分段的课文,尝试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

(4)思考:在阅读课文时要积极思考,力图理解,要想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把教材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

(5)复述:在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的内容,力图回答自己就本分段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回忆,就重读记忆困难的部分。

(6)复习:学完一章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最好把各要点写出来,并再一次试着回答各节中提出的每个问题。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些;熟记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

四、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而且人的思维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阶段称为“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以正常发展。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其中,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高中阶段就明显实现了这种转化,思维能力基本成熟,接近成人水平。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如下所述。

1.初中生的思维处在从“经验型”思维到“理论型”思维的过渡阶段

初中生已能领会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形成每一学科的概念体系,掌握一定的定理,假设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有所发展,能对许多想象进行概括和抽象。但初中生在掌握复杂的概念和原理时,还需要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做思维的“支柱”。例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知识,需要通过实验亲自观察到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才能加深对有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理解掌握抽象概念为例,有研究表明,初一学生学习字、词概念还不会从事物的本质下定义,只会从事物的功用或具体形象方面加以描述。因此,初一学生学习社会概念和哲学概念感到特别困难。初三学生一般能从事物的功用或本质方面下定义,能学习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但仍需要一定感性材料作支撑。

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学要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具体形象作为支撑,帮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充分运用变式,使他们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掌握科学概念。紧紧抓住初中二年级这一关键期,以开设的几何、物理等课程为重点,强化抽象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觉、独立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促进学生向理论型转化。

2.高中生思维具有抽象概括性与理论性,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经历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从初二开始,到高二基本过渡完毕。研究表明,高中一年级学生经验型思维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作支持,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逻辑推理。而在他们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理论,这就需要使用严密的逻辑来分析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从高二开始,他们不仅能够以经验材料为基础作理论的说明,而且可以摆脱具体材料在理论上进行推导、论证即依据理论命题去获得新知识的方式,并能用理论把材料贯穿起来。例如,他们在论述“容器内盛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气体温度升高时,如果容器的体积适当增大,可以使气体压强保持不变”的道理时,能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去加以解释,即“当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而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增大,因而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容器壁的碰撞次数增多,每次撞击的作用增强,有使压强增大的倾向;如果体积适当增大,可使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容器壁的碰撞次数减少,有使压强减少的倾向。这两种相反的倾向相互抵消,就可以使气体压强保持不变。”由此可见,高中学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性,他们能从一般原理、原则出发,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这种理论思维已经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已初步形成。研究表明,高中生已基本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辩证关系,能初步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是个体在一般思维能力培养发展的基础上,在创造活动中逐步训练和培养出来的。中学阶段是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用教育的手段来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良好的教育可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博学广识

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做出新解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①要创设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教学环境;②善于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考察社会生活;③重视学生在观察和考察中发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④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解答;⑤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乐意且又需动脑筋思考才能解答的有趣的思考题。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的动力因素之一,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有促进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孜孜不倦地去学习钻研,才可能博学广识,积累大量的知识经验。博学广识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师应树立创造教育观念,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加强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有方法和技术可供学习和训练的,学习掌握诸如质疑法、发散法、结合法、逆向法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加强训练,养成行为习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发展提高。

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

学生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其创造欲望和创造灵感。通过尝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手工制作小组和文艺创作小组等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自由丰富。对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活动所取得的新成果要给予鼓励和奖励,维护其创造权益,使创造型人才茁壮成长。

【心理拓展】

发散思维的训练

1.流畅性训练方法

(1)用词的流畅性训练。例如,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来,并提供范例进行训练。

(2)联想的流畅性训练。例如,在限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对一个指定的词说出尽可能多的意思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并提供范例进行训练。

(3)表达的流畅性训练。例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与语意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句子来。

(4)观念的流畅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即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前三种训练都要运用语言,后一种既可借助语言也可借助动作。

2.变通性训练方法

(1)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普通物体如桌子、木块等提出尽可能多的用途来。

(2)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例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距离相隔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

(3)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一个不同的策略,从而增强思维灵活性的意识。

3.独特性训练方法

(1)命题独特性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对所给予的一段故事情节给出一个适当的富有新意的题目,并且越有新意越好。

(2)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给出一些独特性的事情,如“如果国家和地方的法律都突然被废止”,“在宇宙飞船上分娩”等,让学生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3)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例如,给出一些没有结尾的故事或寓言,要求学生作出独特性的结尾来完成这些故事或寓言。

(4)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五、中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智力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一般而言,人的智力发展在3~13岁之间呈现匀加速趋势发展,13岁以后发展速度变慢,大约在25岁达到智力发展的顶峰,26~36岁保持稳定,36岁之后则出现下降。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高中二年级迅速发展;智力的批判性也比较明显。所以,中学时期不仅是身体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智力的发展

中学时期虽然创造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创造力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小于成人,而且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兴趣广泛,所以,中学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

(二)中学生智力的培养

1.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例如:语文课的学习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培养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等得到发展。可以说,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训练人的智能的一套形式不同的体操。教师应在讲授自己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尽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各种技能和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健康、丰富的科技活动和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形成和观察、思维、想象能多种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棋类、谜语、球类、航模、桥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培养勇敢、团结、互助的道德品质;还可提高反应灵活性等智力品质。

3.注意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有区别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一般学校多实行班级授课制,即将一部分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进行统一教学,这种方式称“同质分组”,开设“重点学校”、“补课班”等都是同质分组的不同形式,但同质分组是相对的。在相对同质的一个班里,个别差异不仅存在,而且可能还很突出。教师如果对所有学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么,能力强、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就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能力较低学生则可能因跟不上进度、达不到要求、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至于大多数中等生,他们的实际智力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贯彻统一要求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因材施教方针。

【研究发现】

人类智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新西兰奥塔戈大学教授詹姆斯·弗林于20世纪中期首次发现人的IQ测试分在上升,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弗林效应”。

新南威尔士大学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霍华德认为,营养改善、家庭缩小、教育面扩大和其他的环境变化使我们的总体智力的确有所提高。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人们不得不更努力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霍华德在对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韩国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澳大利亚的老师说这些年来学生没有变聪明;而新加坡和韩国的绝大多数老师说孩子们变得聪明了。他说:“我的解释是,工业化国家的整体智力很早以前就停止了上升。”霍华德推测,在工业化社会,促进整体智力提高的社会变化已经变慢,只有视觉空间技能仍在继续提高。相反,亚洲新兴国家进入现代化社会只有大约40年的时间,所以仍然在产生迅速的变化。

弗林说:“在人类历史上,富足常常导致堕落。看看当初的罗马人:他们变得懒惰,雇佣希腊人替他们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