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及课题设计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及课题设计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及课题设计[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最近发布了申报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公告。从今年11月15日开始至明年1月15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将在全国展开。现在已经发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度的《课题指南》。每年在4月份左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各个学科的专家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评审。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及课题设计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及课题设计[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最近发布了申报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公告。从今年11月15日开始至明年1月15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将在全国展开。大家都很关心社科基金项目如何申报,如何在课题设计中增强竞争力。因为我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的专家评审工作已整整10年,对这方面的情况有一点了解。下面,给大家作一些介绍,以期在课题申报时候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img15

指导科研人员申报课题(2002年12月)。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情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所设立的一项国家级基金。它的项目量最大,覆盖面最宽,资助力度最强,层次也最高,是推动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支柱性的基金。该基金依照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要求,通过对课题研究的支持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指导一个时期研究的重点。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相同步,每五年国家要编制这个期间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求以及每个学科的研究重点。了解这个规划,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学科发展和国家需要的把握,所以也是我们进行课题申报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个规划以及基金所支持的项目统一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进行具体管理。

这几年来,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发展很快。“九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立项3888项,比“八五”期间增加了40%。“九五”期间国家投入的立项资金总计1.625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了88%。总体来说,“九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是正确的,主旋律鲜明有力,成就显著,总体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特别是紧紧围绕着党中央关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的部署,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以当代中国的问题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研究和回答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及干部群众思想上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也为党和政府(包括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供了决策咨询。二是学科建设成就明显,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三是学科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了一批功底比较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专家学者。“九五”期间的不足,主要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不够平衡,在群众中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还有待加强。

今年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要点,指出了“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针、原则。依据规划要点的要求,结合各学科的具体需要,每年都要提出各学科研究的一些重点,这些重点就形成了每年的《课题指南》。现在已经发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度的《课题指南》。《课题指南》提出了当前要研究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实际上也是当年立项及国家给予资助的一个基本范围。所以在申报课题前,大家必须学一学《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要求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要着眼于新的时代特点和国际局势,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课题指南》分为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两大类。重点项目的研究对象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资助力度一般比较高。过去是每五年搞一次,从今年起作了调整,每年都列出一批重点课题。年度项目分为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选项目,其中自选项目虽然列入计划,但不予以资助,要自筹资金。现在国家社科规划中把哲学社会科学划分为22个学科或问题。《课题指南》把每个学科的重点问题都列了出来,提出了当前需要研究的范围。所以在申报以前,申请人必须考虑,要申请的课题是否在《课题指南》要求的范围里面。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2001年的申报情况:今年是“十五”规划的第一年,各地高校、科研单位和地方社科规划部门都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申报的形势非常好,申报的数量较之去年有了较大增长。今年全国共申报课题8669项,其中重点项目919项,一般项目6181项,青年项目1372项,自筹经费项目197项,总计比去年增长了1604项。今年计划立项总数为790项,比去年增加100项,立项率约为9.1%,比去年略有降低(去年立项率约为10%),其中重点项目立项90项,资助强度每项8万~10万元;一般项目560项,资助强度平均每项5.2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000元;青年项目140项,资助强度平均每项4.2万元,也比去年增加了2000元。今年还设立了一部分自筹经费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也必须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

每年在4月份左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各个学科的专家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评审。到今年,评审专家已达到350多位,组成了22个学科评审组。这些专家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工作部门,基本上都是教授和研究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科带头人。他们比较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了解本学科前沿的一些态势,也了解本学科科研队伍分布的情况和成果发表的情况。以往每年评审基本上采取专家集中进行会议评审的方式,由于申请书多、评审工作量大、时间紧,为了减轻专家评审的工作量,提高项目评审的精确度,将采取会议评审与通讯评审相结合的评审方式,在上会前首先通过通讯评审淘汰一批,留下的一批再提交会议请专家评审。

会议评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活页评审,第二阶段为申请表评审。活页评审阶段采用的是匿名评审方式,评审专家看到的只是课题名称和课题设计论证,根据名额限制,选出可进入第二阶段评审的项目。第二阶段评审专家看到的是整个申请表,可以了解课题申报人和课题组的研究实力,看他们具不具备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交换意见,也考虑到各种因素,特别是符合不符合《课题指南》要求,以及地区分布、扶持中青年等因素,最后由专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表决的立项数量严格控制在指标范围之内。经规划办审查以后,在5月份左右,确定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名单及资助经费数额,并直接通知课题负责人所在的单位。

这几年,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这个新的管理办法的指导思想,一是努力遵循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规律,增强课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性;二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立项机制;三是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既严格要求又避免过于繁琐;四是建立健全成果的鉴定机制。

申请的项目一经批准立项,第一批经费随之到达。一年之内完成的项目,第一次拨入70%的课题经费,等课题完成经过检查验收以后,再拨付剩余的30%;跨年度的项目,第一次拨入30%,课题实行中间再拨入30%~40%,经过检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的部分。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一般要委托当地的社科规划办公室进行检查,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课题设计的进度来完成研究任务。为了提高课题立项和成果的质量,要严把项目的入口关和出口关。各类项目的成果都要实行通讯鉴定,由同行专家通讯评审。

二、课题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0年来我一方面参加了“民族问题”评审组课题的评审,看了许多课题申请书,另一方面自己也申报了课题,作过课题的设计,对课题的设计有了一些体会。我认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除了要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外,还要会选题,会设计。在选题和设计上下工夫,会大大提高项目入选的几率。选题不仅仅是提出一个题目,还必须搞清楚选题的根据是什么,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目的和效果是什么,是否是重复性研究,自身的特点和创新在什么地方,自身承担的能力怎么样?对这些因素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申报人还应该具备一些科研的基本素质——学术的敏感、信息的灵通、思想的积累和对所从事研究领域前沿情况的了解,这样才可能发现和提出新的课题。不论是哪个学科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都是大量存在的,关键是看你能否抓住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提不出问题,不知要在哪里突破,那么你的研究就不可能创新。课题设计是整个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做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在课题设计的过程中,学术的敏感、信息的灵通、思想的积累集中在一点爆发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视角,同样一个题目,就会作出两样的效果。在这方面平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自身的训练,提高自己选题和设计的能力。

我在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述论》,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这个杂志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界最权威、最高层次的刊物,每一期都有英文版发向国外。我当时在内蒙古工作,比较早地提出了这个地区怎么变成荒漠化严重地区的问题。我从研究这个地区的历史出发,把史料中关于沙漠化演进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写出了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的演进过程。《中国社会科学》的总编李学昆先生知道了这件事,把我叫到北京,谈这篇文章,并委托一位老编辑帮助修改。稿子前后修改了7次,用了一年的时间。我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工夫写一篇文章,但也是一生难得写出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这么修改?就是因为李学昆先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文章看上去写得很流畅,把这一地区沙漠化的演进过程描述得很清楚,但文章的内涵究竟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向我指出:你要回答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的问题,要以这个地区历史演变的事实,告诉人们怎么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我当时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经人家点化,才抓住了新视角,有了新深度。这说明,同样一个题目,有了不同的角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就有了不同的结论,这在课题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具体地说一下课题设计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www.xing528.com)

一要认真研究《课题指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是站在国家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高度上来制定的,具体体现了现实生活的要求和学科建设的要求。《课题指南》中每个学科列出的条目,基本涵盖了该学科当前的研究重点。申报前一定要了解《课题指南》的内容,使自己的课题设计紧紧地贴近《课题指南》的要求。如果脱离了《课题指南》的范围,除了十分特殊的一些选题,一般在评审中不会予以考虑。

二要明确要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时,对课题内容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申请表中“课题设计论证”部分。“课题设计论证”包括四个栏目,需要申请人用精炼的语言回答四个问题(有字数限制)。第一个栏目“目前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这个问题主要是了解申报人对这个课题研究前沿的情况是不是真正了解,熟悉的程度怎样,提出的课题能不能在目前的研究状况下有所突破,是不是重复研究?这是能否立项的基础。第二个栏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主要观点”,这部分要了解申请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是否有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发现、新的进展,有没有新意。第三个栏目“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是判断该选题是否有理论意义,是否有实际应用价值。第四个栏目“已有的相关成果和主要的参考文献”,主要是了解申报人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判断他在这个领域是否具有比较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比较强的研究能力。

这四个问题是课题设计的核心问题。通过对这四个栏目内容的了解,评审专家对课题的设计作出一个综合评价,决定项目是否能进入第二阶段评审。在设计课题的时候,课题组要充分讨论,把每个成员闪光的思想集中进来,从这四个方面作出充分的论证和设计,不要只是简单地列出一个提纲或一般性的表述。要能打动人心,使人一看就有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

三要侧重应用。除了一些基础性学科外,我们地方上大多数学科要注重应用研究,要把社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是理论问题也要针对现实中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进行研究。一般来讲,像我们西部地区缺乏基础研究的实力,它需要多年的各方面的综合积累。选题的时候要侧重应用方面。应用范围比较广,选题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应用性的选题比较灵活,设计上容易产生新意。

历史系梁向明老师申请的《宁夏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已获准立项。这个课题的设计不是一般地阐述旅游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而是分析了在宁夏这样一个具体的人文历史资源环境下旅游业如何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都比较清楚,应用性很强。不过我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也要提醒大家,到全国去争课题的时候,题目太细小、太具体也不行,如果过于微观、过于具体,就会被认为国家没有支持的必要。另一个获准立项的是历史系张天政老师的《关于近代人开发宁夏思想研究》,选择了开发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角度,把近代以来对宁夏地区怎么开发的思想串起来,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近代以来许多人提出了引进现代意识的问题,今天的一些开发思想也是近代以来接触先进文化理论逐渐形成的。这个课题有我们自己地区的特点,应用性比较强。

四要有特色、有创新。这是最能打动人心,争取到项目的一个因素。比如我们西部地区关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可以构成我们自身的特点。要抓有特色的东西,但也要注意并不是提出一些无依据的、猎奇的东西,提出的观点要有实际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持。例如政法系周传斌老师的项目《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今年作为青年项目通过了。这是一个理论性的题目,课题的特点就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而且言之成理。新在什么地方?他提出,既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又要总结我们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一些成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力求形成指导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问题的新的理论模式。比如在课题设计中提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费老的观点非常切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实际,可以把它上升成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的归纳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是没有的。这个理论性的课题有依据、有创新、有特色,有自己的思考,所以被立项了。

要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从结合点上找选题,用新视角、新方法推动研究。1999年自治区社科院秦均平同志的《移民回族社会文化变迁》课题获准立项。这个课题设计把民族学社会学的交叉作为研究的一个立足点。在这个课题里,他把移民问题同一个少数民族的发展、民族的文化变迁和社会演进结合起来,研究移民对回族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针对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应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这个问题又是从宁夏多年的反贫困战略实施实践中提出来的,这个课题比较有新意。

在这里,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我从1992年开始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到现在将近10年时间,我主持申报了三次课题,三次申报都获得了成功。已经完成了两项,还有一项是今年批准立项的,正在进行当中。今天回过头看,之所以能申报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体会是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新视角。

1992年我主持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过去我较长时间接触了中国民族史特别是北方民族史,面对大量的史实,综合起来考虑时就提出了一些问题——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是个什么关系,民族经济怎么才能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历史人物怎样给予评价,怎么看待民族之间的战争,统一和分裂怎么看,民族和国家怎么看?类似这样的理论性问题很多。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这个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从研究实践中提炼、归纳出来的。我就想,这么些问题有没有一个内在的线索把它们串起来呢?能不能把它作一个理论的概括,形成我们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个理论体系,并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欧洲的很多国家历史上由于民族分裂,最终导致国家分裂,而我国历史上尽管也有过民族之间的战争,有过多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民族之间打打和和,和和打打,分裂统一,统一分裂,但总是打不散离不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这里面一定有一些根本的原因,于是就找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样一条线索,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的框架。这就有了设计上的新意,按这个思路设计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完成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书,《红旗》杂志对这本书还发表了评论,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的学术专著,还获得了中国图书奖。

1994年我申请并立项的课题《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缩小东西部差距研究》,结题后,1997年以《路在何方——迈向21世纪的西北民族地区》为题正式出版。对这个课题我有一个思考积累的过程。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当年秋天十四大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种重新组合资源的体制推行开了以后,政策向东部倾斜,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发展速度、规模、投资也拉开了。西部人关注到这个问题,难免有一种恐慌心理。1994年自治区政协开会,我就这个问题向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个观点:西部不是西部人的西部,是国家的西部。中国是个巨人,东部西部是两条腿,两条腿都健壮,这个巨人就跑得快,现在东部这条腿很健壮,西部这条腿萎缩,怎么能跑得快呢?从此我开始关注东西部的问题。通过收集的很多材料了解到,每个国家都有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但是每个国家都不敢把这个差距拉得太大。有的经济学家找出五个评价地区差距的指标,这五个指标综合起来考评,如果地区差距发展到三倍以上,那就会出现整个国家政治的不稳定,政权的不稳定。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材料的积累,提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三个途径:第一,要靠国家的支持、资金的支持、政策的支持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第二,西部自身的努力、观念的转变、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第三,要靠东西部合作。这个想法形成的时候是1996年,当年国务院决定,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对口支援,开始实行闽宁合作,从这里又受到了启发——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互补可能缩小这个差距。我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因为思考比较成熟,设计的思路比较清晰,课题进展也很顺利。

img16

课题组在南部山区调研退耕还林还草情况(2002年7月)。

今年我申报的课题是“宁夏南部山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关于宁夏南部山区区域贫困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这个课题的新意是采取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到底退耕还林还草应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使区域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生态环境有所恢复,农民收入有所增加,这需要依据具体的调查研究数据来检验和调整我们的政策和办法。这个课题设计在南部山区选择干旱、半干旱、阴湿地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确定了300个农户,委托当地的农调队根据我们的调查表跟踪三年作调查,每年把几万个调查数据汇总并进行分析,看看实施的效果怎么样,来实证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是不是可行,可行到什么程度,在哪些地区还需要作局部的调整。这种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的方法,更扎实、更有效。这个项目被批准为今年的重点项目。

五要在课题设计上克服老、大、虚,提倡新、小、实。所谓老就是重复,提不出新意,这说明我们的思考不够深入,了解信息不够全面,把握学科的前沿不够准确。搞研究的人要有创新的意识,灵感和激情有可能产生一些研究题目。很多科学家就是从幻想中激发了灵感和激情从而产生了创造发明的。牛顿躺在树下,看到苹果掉下来,通过幻想最终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所谓大,就是题目设计太大,太大难以把握。科研不等于宣传,科研是探索未知,宣传是解释已知,不要把研究的文章写成宣传的文章、解释的文章,更不要把一些现成的东西抄来抄去。不要小看小题目,小的东西往往可能以小见大,得出大结论。我曾听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位教授讲的一个例子,他讲有一位专家多年从事世界各地民居的研究,研究民居的形状、特点及文化内涵等。就这么一个看似是小题目,通过多年的研究,把世界上具有相同民居特点的区域归纳在一起,竟然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的世界26个文明的结论不谋而合!这说明汤因比对文明的认识在民居上得到了一个体现和实证。这个结论的意义就很大。有的题目往往论述伟大意义、历史意义的空话说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却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所谓虚,是指有的课题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依据和材料,缺乏充分的调查数据和新的信息,给人感觉只有观点、概念和空洞的论述。要有研究依据,有能充分证实观点的材料,这样的研究就比较实在了。

六要组织好研究队伍。在第二阶段评审中,评审专家在对课题设计了解的基础上,主要是要了解申请人以及课题组成员相关的学术背景情况,重点考虑项目负责人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以及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情况,这是获准立项很重要的条件。在组织课题组队伍时要注意:第一,组成人员的专业一定要符合项目的要求。前期研究成果不在多,但一定要和项目相关。第二,对于调研较多的应用性课题或者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选题,要重视课题组组成人员的搭配。应用性比较强、调研比较多的课题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跨学科的课题要注意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员。第三,在基础理论研究中,有的纯粹是个人的创造,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从事多年的研究,这个项目就需要他一个人承担,这种情况下也不一定非要组成一个班子,主要还是看申报的内容。第四,课题的主持人除了要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外,还要对课题具有全面驾驭的能力。评审中如果发现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相当部分不是课题负责人的,而是其他成员的,这可能会使评审专家认为,项目主持人不具备主持的能力和基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以集体项目为主,主持人一定要做到课题设计心中有数,课题实施时管理要到位。集体的研究项目要求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要求、统一的风格、统一的体例,这些都需要课题主持人来统领和驾驭。

【注释】

[1]*2001年11月29日在宁夏大学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讲座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