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农学院的历史重要性及突出的几点

宁夏农学院的历史重要性及突出的几点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自治区成立宁夏农学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所以,自治区成立之初就首先建立一所农学院,这对宁夏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这几十年来,农学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四十多年来,农学院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两项任务,为自治区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在科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学院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宁夏农学院的历史重要性及突出的几点

光荣的历史 重要的贡献[1]

今天是新的宁夏大学组建后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也是我们新班子第一次和王太校区的师生员工同志们见面的一次大会。一到学院的校区,就感觉到了一种过节的气氛,会场上大家的情绪也感染了我,增强了我们做好合校工作的信心,更加看到了我们宁夏大学未来的希望。

1958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当时建立了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医学院和宁夏农学院三所高校,1962年三校合并为宁夏大学。1972年农学院分离出来搬迁到现在的王太校区,到现在我们已分离了30年。30年之后我们又相聚在一起,这是亲人的相聚,是兄弟部队的会师。我们有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想法,所以合校工作的推进很顺利。

1958年,自治区成立宁夏农学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大家知道,我们宁夏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业资源为主要资源的一个省区。这个地区有黄河灌溉的优势,自古以来农业的开发是这个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秦渠、汉渠这些名称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我们这个地区也是统一的中国最早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不管哪一个民族,谁进入这个地区,必须适应这个地区的客观条件,开发农业,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形成了这个地区悠久的精耕农业的传统,灌溉农业的传统。游牧民族进入到这个地区以后,在政治上要封建化,在经济上要走农耕化的道路,才能作为立国之基础,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党项族建立西夏就是这样。但是多少年来,我们这个地区的农业基本上是自然形态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大体维持了这种模式。新的历史时期要迈出新的步伐,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个跨越,由自然形态的经济走向现代农业经济,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新的科技,要有专门的人才。所以,自治区成立之初就首先建立一所农学院,这对宁夏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回过头来看这四十多年,这所学校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由此我们也想到,不仅过去的这个选择是重要的,今后在宁夏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农业的现代化,为农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农业注入高科技含量,依然是发展的关键之一。这一次合校,对于农学院打下的基础,今后只能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科学人才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看到了这一点,就是看到了合校应该产生的效益,应该体现的作用。合校对农学院今后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几十年来,农学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高等学校要出两项成果,第一要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二要进行科学研究,要出科研成果,出科技开发的成果。四十多年来,农学院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两项任务,为自治区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在科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在这里引用一些材料。农学院建立四十多年来,为自治区和全国培养了农业科技方面的专业人才有10000多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达8100多人,其中研究生18名,本科生4800名,专科生2300多人,成人大专毕业生1000多人。他们遍布宁夏山川,多数人已经成为自治区农业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农业科技专家,如裘志新、杜守宇、王兴盛、许兴、王玉炯等,也有相当一些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改革开放以来,农学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70多项,取得研究成果148项,其中120多项获得了国家及自治区的科技进步奖,撰写的研究著作有198部,发表学术论文1670多篇。这些成果不仅为宁夏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科学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已故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小麦栽培专家黄敬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春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宁夏春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累计增加产值达7亿多元。陈文泗教授主持完成的《两粮一肥耕作制度》为我区引黄灌区吨粮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为宁夏的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有现在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胡子诚教授,先后培育出宁粳5号、7号、10号等6个水稻新品种,五次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其中宁粳7号成为我区第三次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23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6亿元。郜吉祥教授、许强教授率先在彭阳县推广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故麻高云教授主持的《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研究》,历时十余年,为我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提供了样板。草业科学专家王宁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在草业生态农业研究中取得了瞩目的成果。我这里仅仅举了几个例子。我们宁夏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出许多成果,对我们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今天合校的时候,应该重温这段历史。

几十年来,农学院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自己的前进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好的传统和好的校风。我认为突出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紧密与实践相结合。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是农业各学科的特点,而且也成为整个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农学院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科建设从实际需要出发,培养的学生务实能力、实践意识很强。特别体现在科研上,其成果最终是实践检验了以后,才能作出评价。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要深入到农业第一线去,到田间地头亲自操作。科研的项目从立项、研究、试验、推广到应用,紧紧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www.xing528.com)

第二,很好地发挥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高等院校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几十年来,农学院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方面成绩非常突出,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推广,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了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我在银川市工作期间,了解到永宁县靠着农学院,在很多地方都依靠我们的专业人员,依靠我们的教学基地,依靠我们的帮助,改变了面貌,取得了效益。农学院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第三,由以上两方面形成了学院师生朴实、朴素的作风,与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这对于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他的专业,还要培养他的人格。人格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群众,怎么样联系群众,怎么样体贴群众,知道群众的甘苦,为群众办实事,这是一个人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学院师生的这种朴素、朴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一些朴实就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浮夸,多一些实干就少一些无谓的评论和清谈。

第四,由此也形成了农学院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这些年来,对农学院投入不足,农学院发展缓慢,离银川较远,有诸多不便,给教学、工作、生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农学院的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坚持了人才培养,坚持了科研实践,这是好的校风。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的条件改善了,我们的环境变化了,这种好的风气也应该继续发扬。

当然,我们也看到,农学院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些困难制约了发展。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始终成为学校发展的焦点问题。目前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基本建设缺口很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医疗费用严重超支。由此而引起的师资队伍稳定受到了很大影响,师资流失了不少,这种状况和宁夏大学前几年的状况基本相同,这也是西部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天,根据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定,宁夏大学和宁夏农学院合并,这次合校,不仅是学科的整合,规模的扩大,也应该是我们两校好的学风、好的传统、精神财富的整合和扩大。有一些困难,我们通过合校的进展来逐步加以克服;对有一些困难,我们还需要做较长时间的思想准备,这就是我在新宁夏大学成立大会上讲的,要做过紧日子的准备。合校并不能一次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大家应该有清醒认识,有足够的准备,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负重拼搏的精神,积极推进合校工作,迎接新的挑战。

【注释】

[1]*2002年3月5日在宁夏大学农学院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大会上演讲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