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宁夏历史图经》:宁夏千秋史触手可及

读《宁夏历史图经》:宁夏千秋史触手可及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藏宁夏千秋史品德文章皆吾师——读《宁夏历史图经》盛世的繁华淡化了历史的烽火烟尘,现代的文明湮没了远去的刀耕火种。2009年元旦期间,有幸阅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史志界著名学者吴忠礼编著的《宁夏历史图经》。通读全书后,深为《图经》编者坚韧不拔、广征博引的精神所感动,深感“书藏宁夏千秋史,品德文章皆吾师”。

读《宁夏历史图经》:宁夏千秋史触手可及

书藏宁夏千秋史 品德文章皆吾师——读《宁夏历史图经》

盛世的繁华淡化了历史的烽火烟尘,现代的文明湮没了远去的刀耕火种。2009年元旦期间,有幸阅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史志界著名学者吴忠礼编著的《宁夏历史图经》(以下简称《图经》)。该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图经》是宁夏第一部自远古、先秦至中华民国(1949年9月)的通史性彩图版鸿篇巨制,为宁夏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全书资料鲜活,地域特色明显、语言朴实通畅、图文并茂,可称得上是史志苑中的一朵瑰丽奇葩。通读全书后,深为《图经》编者坚韧不拔、广征博引的精神所感动,深感“书藏宁夏千秋史,品德文章皆吾师”。

一、独树一帜,谋篇布局巧梳理

《图经》的书名独树一帜。《图经》在体裁上既尊重传统,又别具特点,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巧以图照为主,妙以用分述、注记和少量表格等形式进行记述,与书名恰如其分。《图经》在谋篇布局上形成自己的特点,既注意处理图照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又注意到宁夏历史文化本身的渊源和发展过程,坚持做到章节有帽(小序)、纲举目张,编者独具匠心,使读者叹为观止。

(一)展现了宁夏历史舞台

《图经》书首由图照、序言、凡例等组成,下设章、节、目等。《图经》从“引子”说起,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高度概述了宁夏的地理环境,展现出人类在宁夏活动的平台。第一章先从地质时期写起,设置“远古时代”“石器时代”“传说时代”“农牧文明开创时代”和“贺兰山岩画”。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地质时期——宁夏大地之“山地隆起”中,论述了贺兰山形成于“晚期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六盘山形成年代基本与贺兰山“同期而稍晚”;第一章第二节远古时代——人类起源区域之一的“灵武龙“和恐龙化石”;第一章第五节农牧文明开创时代——第一批郡县设立,其中有隆德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壶、固原市原州区出土的西周铜像,等等。这些图照,把宁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上百万年,乃至数亿年,无疑矫正了过去许多学者们对宁夏历史认识上的差距,这是一位史志学家对宁夏的一种特殊贡献。从第二章开始,编著者按照时间顺序依历史朝代分章设节,一直写到宁夏省人民政府建立(1949年)。书末设“附注”“后记”,等等。

(二)厘清了宁夏历史脉络

《图经》从第二章秦朝开始,采取纪事本末体,根据历朝历代的历史更替设置,一直到中华民国38年(1949年)宁夏省解放。所设9章,没有断代,把收集的宁夏历史图照分别放在各朝代中记述,归属得十分得当、合理,使宁夏的历史有迹可循,给人以整体、连贯的感觉。书中第二章至第十章,每章都有大量的要图、示意图和行政略图,记述了当时宁夏的重要活动情况。例如,第二章秦朝所设3节,虽然秦朝仅有16个年头(前221年~前206年),资料较少、且难收集,全章还是收集了图照26幅(张)。其中,“秦统一形势图”、固原市原州区头营乡出土的“秦错金铜镦”等,明确告诉读者: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宁夏全境已经纳入秦国版图;秦军大将蒙恬屯军“河南地”,首次拉开开发今宁夏地区的序幕。又如,第六章宋、西夏和辽、金之第九节“蒙古大军灭西夏”,在记述成吉思汗六次发动对西夏战争的同时,专题收录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灭西夏之战要图”,还拍摄了“西夏王陵6号陵及陪葬墓”,图照结合、古今对照,不但对西夏王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给读者增加了历史沧桑之感。再如,作者在第九章清朝中,先后列出10节进行记述。其中,人物画像、图画达40余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给人贴近历史、贴近宁夏之感。与此同时,还收录了历史照片30余张,这些照片十分珍贵,尤其是“清代农村一户人家”“清代驿站驿卒驿马”“老牛车”等,使读者大开眼界,阅后对宁夏历史有一种形象直观的感觉。总之,这些看似繁杂的资料照片,经编者梳理,精心谋篇布局,使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三)反映了宁夏的历史全貌

《图经》确为“一方之信史”,政治、文化、军事、经济、民生等应有尽有,就连工业、农业商业水利交通等,也无不囊括其中,凸显了编者知识之深厚和兴趣的宽广,也是其一生用心经营的结果。仅以第十章“中华民国”为例,从辛亥革命开始,到宁夏解放,共11节,地理地形图片达20多幅,地貌、地物、遗址达30多幅,人物照片120张,金石碑帖、文献影印、纸币票据等40余张(贴)。就马家军来讲,从马福祥率昭武军绥靖宁夏始,至马鸿逵逃离宁夏止,先后涉及马家军将领者照片有22张之多。其中,清末民初的马福祥、马鸿逵与胡宗南及白崇僖合影、1942年蒋介石在宁夏与军政官员合影等照片存史价值极高,八十一军官兵参加绥西抗战、狙击日军的照片十分珍贵。再如,1936年红军西征,仅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书中有照片近20张,彭德怀邓小平、徐海东红军将领20余人均收入书中,那“抗日之声”(西征红军小号手在豫旺堡城墙上)、那马上的美国记者斯诺在同心县采访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成为红军传人的千古绝唱。《图经》中历代古长城遗址、唐代始建牛首山寺全景、明代宁夏镇城书院、清代宁夏府城图长卷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都有体现。

《图经》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与宁夏历史有机结合,融思想性、时代性和资料性为一体,基本覆盖了宁夏的历史。总而言之,编者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使全书浑然一体,宁夏历史脉络清晰可见,读后使人爱不释手。

二、图照鲜活,经世致用流芳远

“图纬”和“图经”,都是我国方志的书名。《说文解字》中解释:“经,凡织纵曰经,横曰纬。”“图纬”在《辞海》中有解释,而“图经”则没有具体解释。古代“经”“志”二字常有互用现象。学者们对“图经”的解释也不尽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图经即图志,“图经是以图为主并加以文字说明”。有的学者认为,“图经也是史”。据文献记载,在东汉时期有《巴郡图经》《广陵郡图经》,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笔者曾经在编著《宁夏战史》时,绘制了一些作战要图和示意图,前一段时间审查《当代宁夏史图鉴》军事方面的图片,现在正在绘制《宁夏通志·行政建置卷》历代行政建置图,仅仅对图经有一些初步了解。仔细阅读《图经》,会感到其最大特点就是图照鲜活、经世致用,有许多图照鲜为人知。

翻开《图经》,宛如一幅宁夏历史长卷。首先映入眼帘的灵武市水洞沟、青铜峡市鸽子山和彭阳县菜岭儿、刘河等大量的旧石器文化遗址、遗物以及海原县西安乡菜园村、隆德县神林乡周家嘴等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让读者实实在在地感到宁夏的“悠久历史”。当翻阅到“湫渊出龙的传说”后,看到一幅美丽的照片,即“古湫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东湖(海)子”。作者引经据典说明“龙之所处”的湫渊,伏羲后世子孙视为“圣湖”,是其祭祀先祖的地方。当看到分布在贺兰山南北那一组组神奇的岩画时,联想到古人类就在宁夏大地上劳作、生息和繁衍,似乎隐约地看到早现的文明之火。当翻阅到“灵武龙”“灵武恐龙复原图”和“恐龙蛋化石”照片后,好像立刻到了“灵武恐龙博物馆”,1.6亿年以前身躯高大的恐龙仿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当看到一幅幅“大唇犀头骨化石”“大象下颌骨化石”“羚羊头颅”“灵武海鱼”等化石图片后,在肯定、赞叹考古专家业绩的同时,那些犀牛、大象、羚羊、海鱼的形象立刻浮现在脑海中。当看到在中卫市境内出土的11亿年前的藻类化石照片和石嘴山市境内的那些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四合木照片时,不禁使人发出对“生命起源”的许多感慨,想到远古时期宁夏地区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综观《图经》全书10 章99节,共选用图、照、画1400余幅(张)。其中,图190余幅(有的图已列入画统计),照片(含碑刻、岩画)700多张,画(含画像)310余张,其余近200幅(张)。

在欣赏图照的同时,感到《图经》编者不但通晓宁夏历史,而且熟悉宁夏地理。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六盘山“陇干锁钥”“贺兰山下战如云”。《图经》涉及兵事、战事较多。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几乎都到过宁夏,黄帝“问道广成子”、秦始皇西巡、汉武帝挥鞭、唐太宗赋诗、唐肃宗登基、西夏李元昊建国、宋夏灵州大战、成吉思汗六征西夏、康熙大帝御驾亲征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中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编者用大量的略图、要图、示意图等190余幅图,其中有汉武帝御击匈奴之战要图、刘秀灭隗嚣之战示意图、东汉末年起义军与官军交战图(画)、成吉思汗灭西夏之战要图、西征红军在宁夏要图和解放宁夏经过要图等;还有从秦代蒙恬到现代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等历代名将的画像和照片。特别应提到的是,对宁夏有重大影响的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均收录入志,东汉固原名门望族梁氏家族、灵州傅氏家族两组画像及明代驻宁夏镇叶盛堡(今宁夏青铜峡市叶盛镇)、固原镇沐家营(今宁夏西吉县城)的叶盛、沐英等将领也收入志中,民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将领冯玉祥刘伯坚、宣侠父、吉鸿昌,红军西征时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徐海东等一批红军名将,宁夏解放时期的彭德怀和杨得志、李志民等西北野战军和十九兵团的将领,这些珍贵的画像和照片,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曾影响西北乃至全国的惊天动地的历代战争风云,千古名将风貌跃然纸上。(www.xing528.com)

一本《图经》在手,犹如看到在宁夏地区的千军万马、千家万户,真是博览约取千百事,不尽波涛书中来。

三、看文似山,书蕴才气文有骨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史德》一书中,写到著书立说者应有“纯正的心术”。他说:“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章氏遗书·文史通义·方志略例》卷一四)在章学诚看来,只有编纂者具有德、才、学、识,才能面对大量的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不为势力所趋。《图经》按照纵述历史、详略适当的原则,略写共性,突出个性,图照与记述相得益彰,避免与其他史书千篇一律。编者始终不离开宁夏历史上主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这个主题,这是《图经》的第三大特点。

看文似山,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看到《图经》就好像看到六盘山麓、贺兰山和黄河宁夏平原。虽然不能与《清明上河图》相比,但的确像一位历史长者漫游在宁夏山川之间。全书有80余处谈到六盘山(陇山、龙山的转音),编者从第一章起就写到,六盘山“中国祖龙——最早以龙为图腾部落联盟首领、华夏人文共同始祖伏羲、女娲等古圣贤们活动的范围和故里”;在第二章第一节的标题,就是“大牧主、大商人乌氏倮对发展六盘山经济的贡献”;第三章之第五节,直接记述在六盘山地区“汉光武帝刘秀灭隗嚣之战示意图”和“汉光武帝涉水图”等等,直到第十章全书接近结束时,还专门记述了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一部“经4小时激战,占领(六盘山)三关口”。再如,全书从引子开始,有60余处谈到贺兰山,不但写其地质、地貌、矿产、特产,而且还写其人文、历史和战争。其中,“贺兰山岩画——先民凿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作为第一章的第六节专门予以特殊记述;在第八章之第七节“塞上诗坛与方志”,把“贺兰晴雪”作为古代“宁夏八景”来介绍。《图经》还收录牛首山、香山罗山等大量图照,记述了与其相关的大量历史典故,等等。又如,对母亲河——黄河及其宁夏平原的记述,从其形成、发育开始,到“天下黄河富宁夏”,从引黄自流灌溉到现代的青铜峡、沙坡头水利工程建设,从古代浑脱(羊皮筏子)、渡口到现代化公路、铁路大桥,突显其历史沧桑和巨变,加深了“塞北江南”的理解和热爱。“文似看山不喜平”,从《图经》中可以看到宁夏的山水、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祥瑞等等。“文章不是无情物”“于细微处见精神”,《图经》从大处着眼、落笔惊人,拜读后使读者深受教益、对编者肃然起敬。

在欣赏图照的同时阅读章、节前小序和图照说明时,先是各章、节、目标题成为全书的骨架,特别是节的标题很有说服力。例如,“秦始皇巡边至六盘”“享有民族自治的安定属国”“汉武帝巡边六出萧关”“刁雍重新开发宁夏黄灌区”“威震中外的朔方节度使”“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郭守敬宁夏治水”,等等,这样醒目的标题,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再如,第七章蒙元时期之第三节的节前小序:“西夏亡国后,对这个曾是西部军事强国,又具有‘万里之国’疆域的大国故土如何进行有效统治、管理和建设,就摆在蒙古汗国最高统治者的面前。根据蒙古汗国治国的基本政策,建立行省是蒙古贵族当时的首选。”这一段简要的节前概述,确实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字里行间透露出着一股才气、大气。书中每段文字,坚持做到简洁文雅,考信核实无误,通过编者自身之才气,用图照突出历史上宁夏的地位和作用。编者通晓宁夏历史、驾驭文字的能力,堪称“修志行家”和“大手笔”。

形式、内容、价值,决定史书的生命力。《图经》以图领文,遵循详大略小,以重大事件展示、再现宁夏历史。编者对先秦、秦汉时期,黄帝“登鸡头”、武丁西征之战、秦穆公征战今宁夏地区,灭西戎;秦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夺取河南地;汉武帝大败匈奴等,记述较为简单,文字也十分洗练。唐代以后的历史以及一些重大事记件记载比较详细。例如,在第五章第二节“唐太宗灵州会‘百王’”中,无论叙述和图照都比较详细,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再如,对地震的记述也很值得一提。书中用两节分别列举“乾隆三年大地震与府城重建”(第九章第六节)、“海固大地震”(第十章第三节)。在“海固大地震”一节中,作者详细地转引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记述。配置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害状况”“尸骸露野”两幅照片,阅后让读者对海原大地震至今还心有余悸;现今保留的“堰塞湖——西吉县党家岔水堰”“大地震劈开的天都山古柳”使人难以忘怀。《图经》编者精雕细刻,不忘细节描述,其“存史、资治、教化”作用毋庸置疑。

《图经》的编纂粗中有细,粗细结合,评述生动,语言中肯,使浩瀚的历史长河在宁夏历史中连绵呈现,如波涛烟云、滚滚不绝。纵观《图经》,文笔流畅、力求完美,可谓“书蕴才气文有骨”。

四、可读可藏,丹青不渝史志情

“史笔点窜涂改,全贵陶铸群言,不可私矜一家机巧”(章学城《文史通义》补遗)。即史家编写历史,必须有所凭借,所写之书才能取信于后世。《图经》编者在编纂过程中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同时参考了大量的史书、志书、资料,内容真实,可读可藏,文字十分洗练,有些评论“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图经》内容十分丰富,每一史实、每一事件、每一人物,注意行文简洁、修饰文辞。如第十章第六节“马鸿逵入主宁夏”,用3000余字、19幅图照,记述了马鸿逵入主宁夏近20年的历史。文章从马鸿逵入主宁夏开始,到逃离宁夏结束,让读者看到了四个“点”。其一是“起点”,1930年10月,蒋介石宣布马鸿宾为代理甘肃省主席、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其二是“拐点”(转折点),因“雷马事变”,马鸿宾为为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于1933年3月1日正式为宁夏省主席。其三是“终点”,马鸿逵于1949年9月逃离宁夏,最后“流亡国外、客死他乡”(第十六节“马家军参加蒋介石集团打内战”)。其四是“亮点”,马家军参加对日作战(第十三节马家军参加绥西抗战)。当然,像东汉布衣名士皇甫谧、唐朝宁夏少数民族将领群、西夏地方割据政权的奠基者——李继迁李德明父子、庆王朱栴藩封宁夏、赵良栋率宁夏子弟兵平定吴三桂叛乱等,都有各自的“亮点”。对重大事件的记述,十分注重来龙去脉,也很注意“亮点”中的细枝末节。《图经》的编纂,是编者数十年心血的结果,也是一名老人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种贡献。

《图经》涉及多处宁夏风光,如唐代韩愈在《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中云:“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节便开看。”难怪大诗人未到韶州前,就给著名诗人张籍寄诗借阅“图经”,欲求每逢佳节时,先打开“图经”了解韶州风土人情,以备参观游览。编者巧妙地将宁夏各类艺文志中的有关内容融入书中。全书收录从汉代至当代诗、词、赋40余首,不但为宁夏地域地貌特点增添光彩,也为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增色不少。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之一),诗中的“陇水”“长城”,使人联想到宁夏南部地区的萧关古道(回中道、萧关道)。当读到《上之回》和《饮马长城窟》几首诗时,也可以想象到汉武帝六次驱马击剑出萧关的壮举;当读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时,会看到唐太宗灵州会“百王”、主持民族团结大会盟的历史意义的深远。当读到杜甫、王维、白居易描述宁夏的唐诗时,不但了解了古代诗人在宁夏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诗篇,而且这些诗文具有史料价值,更有欣赏价值,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吴忠礼先生为人沉静儒雅,情感朴素真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宁夏的热爱,治学态度严谨。他是宁夏学术界公认的史志领域的领军人物,曾获“全国修志先进工作者”和特别嘉奖,书中既有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许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增加了文本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另外,《图经》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校对不细致,目录缺第二章标题;“古湫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东湖子’”,其“湖”字当改为“海”字,当地称“东海子”,固原县(今宁夏原州区)川口乡甘海村,当地称“西海子”。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图经》仍为上乘珍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吴先生皓首穷经,但他仍负责《宁夏通志》的总纂,埋头于青灯古卷之中,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宁夏“史、志、鉴”这块热土上,祝愿他早日再有新作。

(原文发表在《宁夏史志》2009年第1期,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