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学科研究”评价的基本指标

“跨学科研究”评价的基本指标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前面对“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属性以及评价原则的讨论,下面从科技贡献、教育教学贡献和社会影响力等三个方面提出针对跨学科研究平台(或项目)评价的基本指标。对于跨学科研究平台或项目来说,资助是雨露,评价体系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当前高校还要尽快完善针对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教师的评价,以利于跨学科研究队伍的稳定与成长。

“跨学科研究”评价的基本指标

通过前面对“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属性以及评价原则的讨论,下面从科技贡献、教育教学贡献和社会影响力等三个方面提出针对跨学科研究平台(或项目)评价的基本指标。当然,某个跨学科中心的具体评价指标应根据其目标和任务由参与各方协商确定。

(一)科技贡献

(1)为科学知识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如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现有学科领域的新见解或新研究方向,或者新学科的形成。(2)为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带来实际的效果,如解决了实践上的难题,或开发了新的技术或产品,或研发新工具和证明新工具的价值。

(二)教育教学贡献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跨学科中心的灵魂,依托高校的跨学科中心内在地含有教育属性。对此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是否建立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科研团队,形成知识共享的网络,实现人才的集聚效应。(2)跨学科研究是否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学内容更新,实现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3)对师生的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如多大程度上帮助师生获得多学科的科研能力和语言;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师更快地获得职称晋升;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就业能力。(4)是否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教育资源共享。

(三)社会影响力(www.xing528.com)

(1)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平台是在传统的学科院系之外新设的机构,是处于学校与外界之间的边界机构,不能给学校增加过多的负担。“市场力”可采用这些指标衡量:跨学科中心的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到账情况、有多少企业成为跨学科中心的长期成员、有多少企业有兴趣联合开发产品。

(2)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主要表现在该平台的师生在该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地位得到外界的认可程度(如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如为政府提供咨询、提出公共政策的倡议、在大众媒体上发表观点等等知识分享方式。这些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分享方式,如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前文提到,校内的双聘教师科研成果归属问题容易引发跨学科中心与传统院系间的冲突。我们建议,对同时兼任院系教师和跨学科中心研究人员的教师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在两个单位各自进行重复的全额计算,然后,跨学科中心参加校内研究中心系列的绩效考核,院系参加院系系列的绩效考核。“重复计算”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励院系支持教师到跨学科中心从事研究,同时它也是促成跨学科中心真正地向教师们开放的有效机制。这还可以有效减少双聘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在年度考核、晋升评审上不会因为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而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高校推进跨学科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到跨学科中心与传统院系的组织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个人的需求以及可能面临的困境。目前,跨学科中心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教师的参与,如较为完备的设施设备、相对宽敞的空间;有些平台还给予一定额度的科研资助等。但是,高校评价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时,习惯性地将之纳入到传统学科院系的教师评价体系之中,较少考虑到跨学科研究的特殊性。我们建议:一方面,可考虑由校内外相近学科的专家组成专门的跨学科评审委员会。另一方面,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允许失败。不少高校近年来较大力度地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如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的年限内能晋升到高一级的职称,而跨学科研究具有特殊性,相应的年限需要适当延长。总之,要仔细考查从事跨学科研究教师的具体科研进展和师生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对于青年教师,更要注重评价其科研潜力。

在针对教师的评价指标选取上,我们建议:(1)在科研方面,一要考查其在团队科研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团队科研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的价值远大于所有教师个人独立所取得的成果累加的价值;二要考查其个人重要的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成果,而不是审核论文数量;三要考查该教师的研究重点是不是符合跨学科中心的方向,如果不符合可以考虑劝导其离开,以实现研究人员的有机流动,形成跨学科中心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在教育教学方面,一要考查教师的合作情况,如吸引了多少跨学科的合作者,是否在合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二要考查其所培养的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3)在社会服务方面,考查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情况,为政府、社会公益团体和学校提供咨询服务的情况。

项目评审和后期绩效考核起到择优汰劣的作用。不是所有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或项目有永续发展的能力,“2011计划”就确立“定期终止”的原则,即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满四年后,“对于评价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对于跨学科研究平台或项目来说,资助是雨露,评价体系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当前高校还要尽快完善针对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教师的评价,以利于跨学科研究队伍的稳定与成长。总之,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评价体制机制的创新,跨学科研究难以有效开展。“2011计划”强调观念转变和机制变革的重要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认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申请,就是这个道理。公正合理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从而使高校的跨学科研究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