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语文考试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现代语文考试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语文考试是在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尤其是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后逐步发展而确立的。三是无法将检查结果视为语文能力的绝对衡量,考试的用处极其有限。现代考试制度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北洋政府成立后,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这一举措影响了语文考试的导向和语文试题的编制。

现代语文考试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现代语文考试是在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尤其是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后逐步发展而确立的。究其原因,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语文考试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传统语文考试在考查范围、内容、方法等方面适应当时时代发展需要,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科举制度废除,新学校的建立,使得传统语文考试不能满足近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逐步废止。但传统论文式的考试方式却被沿用下来,直到民国末年还有一定的市场,在个别高校入学招生考试时还存在语文试题中仅考一篇作文的现象,但此时作文评分标准已经吸收了一些科学的因素,如有的采取百分制,有的还按逻辑、结构、文法、修辞等进行分项打分等。不可否认,传统的论文式语文考试方法在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逻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然而,在19世纪末期以来的科学主义思潮和现代教育思潮中,其局限性暴露无遗:一是考查范围过窄,内容太少,考题一般不超过十个,题目的覆盖面也很小,以此方式取样,不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二是没有一致的、客观的评分标准,试卷仅凭评分者的主观判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常常使人觉得评定结果不甚公平。三是无法将检查结果视为语文能力的绝对衡量,考试的用处极其有限。该考试带有比较浓厚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色彩,结果必然是笼统而模糊的。传统的语文考试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急需一种科学的评价标准介入语文考试领域,以增加考试分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教育测量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的结果

“五四”前后,随着科学主义思潮的不断高涨,西方的教育测量理论传入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以学务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验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测量运动,并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教育测验的发展较为成熟,成为推动考试评价的重要力量。当时,语文教学方面的测验主要有:俞子夷编造的小学书法楷书行书)测验、量表以及小学缀法量表,陈鹤琴编造的初小、高小和中学默读系列测验以及小学默字和文法测验,华超编造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阅读测验,张耀翔编造的识字测验,艾伟编造的识字测验和默读能力测验,廖世承编造的中学文学常识和文法测验等等。此外,还有字汇词汇、成语典故、默写背诵、解释辞句、读文提要、古文今译等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测验,如国文常识和文法测验。

廖世承曾专为东南大学附中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设计了文学常识测验。本测验共有一百个问题,每题有四个答案,答案中只有一个是对的,其余三个均是错的,测验时让学生把正确答案前面的数目字写在答题纸的相应括号内。考查的范围涉及作家、字、诗词、新文学及应用文等材料。例如[51]

(1)作家,作汉书的是1/杨雄2/班固/3/刘向4/司马迁

(2)字,李斯造1/大篆2/小篆3/隶书4/楷书

(3)诗词,沁园春是1/古戏名2/古书名3/词曲名4/小说

(4)新文学,海上夫人是1/古典主义的作品2/写实主义的作品3/象征主义的作品4/享乐主义的作品(www.xing528.com)

(5)应用文,平行公文当用1/呈2/令3/咨4/详

文法测验一般都采用改正错误、辨别正误、填充空白、加添标点等方式,最早者为斯塔琪1915年为中学和大学所编的那一种,内容分为文法运用和文法知识两部分。我国编造的文法测验主要有两种:一为陈鹤琴所编,适合于小学五六年级,其方式主要为改错;另一个为廖世承所编,适合于两级中学,其方式均为填充式。现以廖世承所编的文法测验为例说明。该测验要求学生在每个句子的虚线上填入相当的字。从填字的句子方面可以看出被测验者的造句能力及文法的通顺与否。本测验共分两类,每类有30个句子,各个句子都按照由易到难排列。例如[52]

(1)________上海到南京有________远?

(2)窗帘后________,________地透进清光来。

(3)你________晓得他是无心之失,________还是这样责备他。

(4)他穿了一件外衣,________拿了一把伞。

以上几乎所有的语文测验都被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平时考查、期末考试以及选拔性考试中,从而革新了传统语文考试的面貌,为现代语文考试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考试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语文考试的形成受着现代考试制度的制约,现代考试制度影响着现代语文考试发展的趋向。现代考试制度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初步形成于“癸卯学制”的颁行,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又得到进一步变通和调适。1904年1月《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和《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详细规定各学堂考试的类型、组织管理、评价方法与标准、考试的功能与地位、毕业奖励出身办法。语文作为各门功课的一个科目,其考试也必然受清末学校考试制度的影响,在学校考试制度的规范和指导下,考查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有些学校的国文试题,尽量注意联系时政情况,注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上海龙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06年底国文毕业考试题目是:问吾国学生现在宜居何等宗旨,将来当建何等事业?这样的作文考试题,既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建国思想。[53]

中华民国不同时期的政府都很重视现代考试改革。北洋政府成立后,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这一举措影响了语文考试的导向和语文试题的编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实行毕业会考制度。会考制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宏观控制中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强化了学校的管理;加强了教师管理;加强了学生管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其弊端和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忽视教学方法,搞注入式以求速效;忽视了不会考的科目;会考中的舞弊行为,亦时有发生”[54]。会考制度的毕业规定及相关要求在语文毕业会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1935年北京、广东、河南、上海、浙江等十四个省市的高中会考试题,内容有作文、国文常识测验、文白翻译、文法四项。有的地区只一两项。作文一共二十四个题,文言题十七个,白话题七个,江苏的会考题“救国必先读书”,北京市的是“试述我之治学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