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关系与社会沟通的分析介绍

人际关系与社会沟通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在人际关系类型的划分中,以心理学家雷维奇的划分方法较有代表性。他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1000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雷维奇的八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是来自对夫妇关系的测试,但是对于大部分具有经常性的互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

人际关系与社会沟通的分析介绍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的行为等。在沟通过程中,由于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沟通障碍,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了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实现成功的沟通,交往者在不同的场合应选择相应的交往方式和技巧。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着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中,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情感因素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感情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因素则是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及稳定程度。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际关系的内涵,有必要了解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①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②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自己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自己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有多种分类方式:依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依关系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在人际关系类型的划分中,以心理学家雷维奇的划分方法较有代表性。他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1000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

(1)主从型。主从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或服从的地位。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八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的因素。同时,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活中,虽然一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会轻易离婚。

(2)合作型。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彼此能默契配合和互相忍让。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类型的关系。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系的双方更适宜做好朋友,而并不十分适宜做夫妇。因为尽管这样的夫妇能够和睦相处,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

(3)竞争型。竞争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令人兴奋、又使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竞争的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常常会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这种人际关系的主要优点是有生气、有活力,缺点是竞争时间过久,难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

(4)主从—竞争型。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作用时,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有时则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无所适从。而且,在这种混合型的关系中,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特点。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忍无可忍时,不得不中断他们的关系。

(5)主从—合作型。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6)竞争—合作型。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7)主从—合作—竞争型。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具有主从、合作、竞争三大类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比其他类型的关系要多。

(8)无规则型。这种类型的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毫无规则,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只要外界对他们施加一种外力,就会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

雷维奇的八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是来自对夫妇关系的测试,但是对于大部分具有经常性的互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对于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沟通障碍

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沟通障碍。这些社会沟通障碍的产生有社会文化、个性心理、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障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社会障碍

(1)地位障碍。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由于地位各异,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他们对同一政治、经济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宗教差别也会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各异;职业差别更有可能造成沟通的鸿沟,所谓“隔行如隔山”即是此意。大量实验表明,人们自发的沟通往往发生在同地位的人之间。同时,人们通常倾向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沟通,并觉得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的,而不重视信息本身的可靠性;相反的,他们却很少考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所发出的信息,有时甚至予以否定。

(2)组织结构障碍。有些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这会使传递的信息损耗和失真。也有一些组织结构不健全,沟通渠道堵塞,会导致信息无法传递。处于不同层次组织的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不相同,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3)时空距离障碍。时间限制也是常见的人际沟通障碍。人际沟通并不是某个时间片段中的独立事件,它与未来的事件必然有关联。在不能与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空间距离也是一种障碍。假如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很远,彼此间的中介环节也会随之增多,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造成的信息量的消耗及对信息的歪曲必然增多。

(二)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不言而喻的。如语言的不通带来的困难,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等等,这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1)语言障碍。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语言可分为多个不同的语系;语系内部又分为若干语族;即使是同一语族,也会由于地方不同而演变成不同的方言。如此多的语言种类,沟通时必然存在障碍。即使人们使用了同一种语言,语言沟通的障碍仍可能发生,一方面可能是信息传送者意思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收者的理解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语言如同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一样是不断创新的,一些专业词汇、一些市井俚语用于特定范围的小群体沟通没有问题,甚至在表达某些特殊的意义上会更加明白,但一旦超过了这个群体的范围这些语言词汇的使用就会造成沟通障碍。此外,语言障碍还容易因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而产生,甚至同词不同义,导致谬误产生。

(2)文化背景障碍。每个人出生以后所处的文化圈不一样,从小至大经历的事件不同,接受的教育培训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些都成为了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背景。我们难免会把以往所吸收的信息累积为一种经验,每个人都会以过去的经验过滤我们的信息,造成信息的失真。两个人沟通就像两个圆试行交合,两个圆重叠的部分越多,沟通的流畅度也就越高。朋友亲人间因为一起经历过许多生活事件,又多处于同样的风俗人情、民族、宗教、价值体系乃至流行风尚之中,故沟通起来非常顺畅。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则很可能因为缺少共有的参考架构而非常吃力。

(三)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如需要和动机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个性偏见、信任度、情绪状态等因素也对沟通顺畅产生极大影响。怀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对他人持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态度、情绪低落或持有敌对情绪的人,容易形成沟通障碍。这种沟通障碍除直接对沟通产生影响外,还会因为沟通者不能获得人际沟通所附带的积极意义,造成其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说,在生活习惯上比较孤独封闭;在学习态度上会比较消极退缩;在人际接触中会逃避,因此减少了被认识与被赏识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被误解与被排斥的机会……这样的经验持续时间久了会降低个人的自尊心。

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为人接受。

(四)环境障碍和其他干扰因素

环境障碍在这里主要指一些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或低冷、空气不佳、气味不好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受到干扰而突然中断,当然会形成障碍,而且这种情况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许多次。情景不同,有时干扰被克服,沟通者能继续沟通,有时干扰就会直接导致沟通失败。各种大大小小的干扰,尤其是日常工作环境里的一些噪音。例如,文书处理机﹑电脑终端机﹑电话铃声﹑其他同事的交谈声,等等,经常会打断我们的沟通。由于这些干扰无所不在,我们很容易忽略这类的障碍。但是任何挡在传达信息者和接收信息者之间的事物都是沟通的障碍,就算它不会完全阻隔信息的传递,也会扭曲信息的内容。要想达到一个良好的沟通效果,沟通者必须予以重视,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排除各种干扰。

三、社会沟通的策略

(一)遵守沟通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自尊,一是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平等地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特殊遗传基因的组合,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理条件;出身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等决定了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妨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也不能消除这种差异。

2.诚信原则

诚信包含两层意义:①真,即真实,言行一致,不虚伪;②诚恳,始终善意待人。表现在为人处事上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心地坦诚、纯洁无私的人,对他人应该永远心口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那种矫饰、伪装、抑制自己的真情,闪烁其词,敷衍搪塞的人是难以获得美好的真情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诚信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但并不是唯一要素。

3.宽容原则

宽容,指对他人的思想、观念、举止和行为的容忍态度,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友善的态度待人。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宽容厚道,对他人予以充分理解、体谅,不求全责备,要多看他人的善和功,多想他人的恩与德,做到宽以待人。的确,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经历、文化、修养等差异的存在,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交往主体遵循宽容的原则,宽以待人,求同存异。

4.互助原则

互相帮助,是指人与人在思想、感情、行为、利益等方面的礼尚往来。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间的交流和影响,也就是说交往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自己的需要与合理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交往不仅要利己,而且要利他。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关心的需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就必须考虑他人也有这种需要。互助表现在交往的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互助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相互间的联系,深化了感情。如果一方只索取不给予,交往就会中断。

(二)运用沟通中的吸引因素

如果把人际关系看做是一幅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图,它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产生人际吸引力,被别人接受和喜欢。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为什么喜欢别人或为别人喜欢呢?在人际交往中能否吸引他人,除了受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阿龙森通过调查得出以下几点:一是信仰与利益与自己相同;二是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三是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质;四是自我悦纳。了解这些因素,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因素,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总结起来,制约人际吸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因素

人对有能力的人的态度往往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能受到欢迎。为了满足精神和物质需要,人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觉得与能力强的人结交是一种幸福并感到自豪。为此,不少人常拜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为良师益友。但是,能力与吸引并不永远成正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这是因为,一方面人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关系圈,但如果别人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即,则会产生心理压力。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显然,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选择一个总是贬显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去喜欢。因此,一个才能出众但偶尔有点小错误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比没有错误的人更受欢迎。社会心理学上有“犯错误效应”理论,有能力的人犯了错误反而更加招人喜欢。这或许是人们对能力极强的人敬而远之,或者感到自惭形秽,因而产生排斥心理。相反,有能力的人暴露出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错误,能使人感到更加亲近,因而更加喜欢。

2.外表因素

外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加喜欢与那些外貌漂亮、衣着得体、举止优雅的人交往。漂亮的外表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促进人们间的继续交往。同时人们也往往赋予漂亮的人以更多的理想人格,产生外貌“晕轮效应”。加上同外貌漂亮的人在一起,可以感受到美的精神酬偿,因而外表美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对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形成更差的人际印象。

3.空间与频率因素(www.xing528.com)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个体交往也好,群体交往也好,距离越近,越容易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邻近产生吸引力的原因有二,一是邻近是有用的,二是因为邻近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邻近的人在生活上彼此之间容易有共同语言,情投意合,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自然而然地,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同时随着交往次数增多,相互越熟悉,彼此的吸引力越大。

4.相似与互补因素

相似对于人际吸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与兴趣,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乃至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疾病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心理学认知理论认为,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归纳为与自己类似的人产生好感,愿意与之进行交往。与相似相联系的是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增加。互补可以产生吸引力,因此,人们往往选择与那些能够补充自己人格的人进行交往。互补对于吸引的作用,明显地表现在需求满足的条件下。当两个人的特征可以彼此满足对方的需要时,两人就趋向于彼此吸引。由此可知互补导致吸引是由于报答作用,人们从这种相互报答中建立起感情的桥梁。互补对吸引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高雅与平庸,庄重与轻浮等,尽管特征相反,但由于不能相互满足需要,也不能导致吸引。从表面上看,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是协同的。建立在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上一致性的相似与互补有着重要意义,在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关键因素和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比相似更重要。

5.报酬因素

在社会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能给对方带来收益和酬偿,就能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这种互惠主要表现为感情互惠、人格互尊、目标互促、困境互助、过失互谅等,可能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在报酬与吸引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吸引的相互性,人们喜欢的是喜欢自己的人,这是社会沟通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吸引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不仅与报酬的量相关,而且与报酬是递增还是递减有关。我们最喜欢的是那些对自己喜欢的程度逐渐增加的人。但也有例外,人们有时会喜欢某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有时会讨厌某个喜欢自己的人。

6.个性品质因素

在众多的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中,大量的研究表明,优良的个性是最为关键的吸引因素。人们愿意与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进行交往,而对那些道德品质低劣、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康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有社会心理学家把对人际交往有影响的个性品质分为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类型的个性品质,其人际交往状况也是不同的。表7-3为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从196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得出的结论。

表7-3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个性品质

img14

(三)学习掌握社会沟通的技巧

由沟通技巧造成沟通障碍不在少数,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条件。人们应该进行有意识的沟通技巧的学习,以保证与他人的沟通能够顺利完成。

1.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把彼此陌生的人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直观感受叫做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沟通成功、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通过有意识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来修饰自己,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下几种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1)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礼貌待人首先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这些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其次是举止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不忸怩作态也不随意放肆。主动热情要求在交往中表现为喜欢、赞美和关注他人。同时良好的卫生习惯、机灵勤快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投其所好、符合标准。外貌的修饰、美好人格特质的养成、符合社会公认标准及社会角色行为的展现等都属于此项。比如说,按社会公认的标准或按沟通对象的套路来打扮自己;在约会中准确守时,能使对方感到言而有信,便能创造良好的沟通情境。

(3)恭维、逢迎策略。赞扬沟通对象的优点可以提升沟通对象的自我效能感或尊严感;通过表达与沟通对象相同的意见和观念和他关心的信息,也可帮助对方肯定自我。这就相当于给了沟通对象极大的回馈,符合人际吸引的回馈原则。恭维、逢迎有些具体的技巧,如应选择对方不肯定但又很在乎的内容进行,向恭维、逢迎对象表示已经知道他一些明确的缺点的同时称赞他另一方面的优点,恭维、逢迎不要选择会被别人认为是例行公事的场合下进行,最好让一些关系较亲密的第三者转达等。

(4)意见服从。服从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甚至某些时候在人际沟通中会比一个人的能力更加有用。这里也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在你服从沟通对象的意见之前可以就一些无关重要的问题发表看法或者针对第三者发表看法。这有助于表达你不是一味服从,即你的服从是针对沟通对象的。

2.聆听以及非言语行为的掌握

(1)聆听技巧。在人际沟通中并不是一味地诉说表达,让自己的意见清楚地为沟通对象所知就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人际沟通应该是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的统一,同时,专注的聆听能显示出对沟通对象以及对沟通问题的重视,这对人际沟通的顺畅进行是非常有利的。聆听者在聆听时,在非言语行为的各方面都要予以配合,流露全神贯注的神情,视线经常投注在对方身上,身体略微倾向沟通对象,全身展现一种轻松、自然、开放的姿态,这些都是好的聆听者所必备的。

(2)非言语行为的掌握。人际沟通中,人们认为非言语行为比言语行为透露出更多沟通者的真实意图,事实也经常如此。因此,与沟通言语一致的非言语行为或者能表达对沟通对象关心、关注的非言语行为是有助于人际沟通的,而与沟通言语不一致的非言语行为会让沟通对象觉得非常不舒服,因而妨碍沟通。非言语行为的掌握需要注意许多方面,包括面部表情、目光、身体姿势、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一切以传达沟通者的真诚、尊重与关注为好的标准。

3.自我坦露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灵顿·英厄姆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Jo-hari Window)的理论。“Johari”是从两人的名字“Joseph Luft”和“Harry Ingram”中截取的,“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见表7-4。

表7-4 约哈里窗

img15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是当局者清旁观者亦清的部分;盲目区,代表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部分;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是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的部分;未知区,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当局者迷而旁观者亦迷的部分。约瑟夫·鲁夫特和哈灵顿·英厄姆认为,对他人扩大自己的秘密区域,即扩大“自我坦露”,可以提高人际沟通的效率,密切人际关系。

自我坦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沟通过程,是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坦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自我坦露让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如社会交易理论认为,个人对他人的自我坦露程度,可以反应双方的关系发展阶段;累进交易理论认为,关系是遵循认识、表面接触,进而深入相交的渐进式发展,随着关系愈深,自我坦露亲密度也愈高;社会渗透理论认为,自我坦露是人际关系发展的一部分,从对方获得的酬赏与付给对方的代价,会影响自我坦露的深度。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与人沟通的主要源动力就是自我坦露,同时,自我坦露也有助于亲密关系的维持,故自我袒露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重要影响来源。“自我坦露”之所以能改善人际关系,是因为适当向对方袒露自己,对方也会相应地将情感坦露给你。双方通过相互坦露自己,人际关系会在不知不觉中趋于密切。此外,通过双方率直的交谈,还可以从对方那里得知自己未曾注意过的一面。因为很多时候,的确“当局者迷”,周围所有人都很清楚,唯独自己最不了解自己。这种情况可以随着自我坦露的加深得到改善,也能鞭策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自我坦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坦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坦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自我坦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坦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4.养成换位思维的习惯

换位思考,也叫角色转换,就是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你和对方所处的位置关系交换一下,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当你本来想发怒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的情绪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会真切地理解他此时此地的真正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你会变得宽容;通过换位思考,你会变得善解人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的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一下位,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对方的需求,体谅对方的感受,从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达成共识。社会沟通的双方都是人,这决定了沟通双方都有主体性。当别人作为对象与自己沟通时,他也具有需要、情感和思想,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以理解对方作为基础的。沟通的双方能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时,就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心理换个角色,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不仅可能改变自己不良的自以为是的习惯,而且能够与对方顺利进行交往。

本章小结

社会沟通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情感而利用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互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社会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这样七个要素构成。社会沟通具有沟通双方均为主体,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社会沟通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按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关系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照沟通者的相互关系分为假相倚、非对称性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按沟通的方式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按信息传播的方向划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社会沟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功能、心理保健功能、心理发展动力功能和社会心理构建功能等方面。

人际沟通根据借助符号系统的不同,分为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人类最普遍的沟通形式,它借助于谈话的规则和语义来实现言语的沟通功能。非言语沟通分为无声的非言语沟通和有声的非言语沟通。无声的非言语沟通包括手势、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触摸等动态符号系统和静态姿势、个体空间距离等静态符号系统;有声的非言语沟通包括辅助语言系统和类语言系统。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等特征。人际关系具有多种类型。人际沟通障碍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障碍包括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时空距离障碍;文化方面的障碍有语言障碍、文化背景障碍;个性方面的障碍是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个人在与他人或群体沟通时所产生的害怕与焦虑;环境障碍和其他干扰因素也会影响人际沟通的顺利进行。遵循沟通的基本原则、运用沟通中的人际吸引因素和学习社会沟通的技巧的是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沟通的策略。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沟通?社会沟通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2.举例说明怎样使用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来增强人际关系?

3.社会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怎样克服?

4.结合实例,说明社会沟通技巧的具体运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11页。

[4]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9~50页。

[5]〔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3页。

[6]〔美〕海登、罗森伯格《妇女心理学》,范志强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