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进与应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

引进与应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亦成立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逐步在中国形成了类似西方临床心理治疗体系的雏形。当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如果治疗者仅机械式生搬硬套这类技术方法,那将是不恰当的,应该考虑结合中国的文化底蕴。分析性治疗的技术掌握与否与治疗者的悟性、人格品质等有关,其基本技术已成为诸多心理治疗方法的基础,学习和灵活应用这类技术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者水平提高的关键。

引进与应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

近20年来,西方许多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先后不断地被介绍和应用到国内,各种短期培训班、学习班不断,有关病例报告、经验总结、研究论文以及学术专著和译作逐步增多,可用难计其数来形容之。其中,影响较大的学术活动有“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系列)、“中国人心理治疗研讨会”(香港,举办两届)、“全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年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举办3届)、“中美认知心理治疗讲习班”(上海,举办两届)、心理治疗与咨询学习 培训班(上海,1990年以来每年一期),以及一系列的森田治疗讲习班(日本冈本财团资助)等。从事的专业人员不仅有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精神卫生人员,而且有为数甚多的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医生、护士,以及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亦成立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逐步在中国形成了类似西方临床心理治疗体系的雏形。

根据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统计资料,世界上现有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已多达400余种,对中国的心理治疗工作者而言,问题是如何来看待和引进如此众多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既然是作为实践者,就应该以临床实用为主,归纳起来,不外乎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1.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

这是近30年来发展、应用最广的一大类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类行为 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后天习得的,与个体的态度或认识问题的角度(认知偏见)有关,可以通过再学习或认知改变(换个角度看问题)来纠正其心理障碍。因为方法直观、实用、技术比较简便、易操作、疗效易见、可测量等特点,而得以广泛接受和应用。国内对这一类方法已有系统介绍和应用研究,可能是目前应用最广和最适合国情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当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如果治疗者仅机械式生搬硬套这类技术方法,那将是不恰当的,应该考虑结合中国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做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时,用“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少见多怪,多见则不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通俗易懂的道理,来代替“交互抑制”、“经典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介绍更能被患者接受,因为诊室毕竟不是教室,患者毕竟不是学生。同样,做认知转变治疗时,用“瞎子摸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典故来代替“自动性思想”、“功能失调性认知图式”等专业术语的灌输更为恰当。再如,自信心训练、社交应对技巧指导和行为强化等实际操作,治疗者多用些“该出手时就出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要做先生,先做学生”等语汇,可以减少或避免简单的说教和生硬的指导。

2.侧重关系的治疗技术

这其中包括家庭治疗 夫妻治疗、人际心理治疗、集体治疗等,它强调关系分析和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动力作用对心理 行为问题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每人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家庭矛盾、夫妻不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心理障碍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国内在某些地方作了系统引进,并用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疗效,这其中“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工作功不可没。

同样,在此一大类关系治疗的方法应用中,也面临着如何进行关系分析的问题。国外学者的理论介绍专业术语甚多,有时中国的治疗者在学习时自己都一时难以理解,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患者及其求治的家庭来说则更难领会。治疗者如何将书本上的这类关系理论由繁化简、深入浅出地移植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既要避免“街道居委会式”的简单化,又要避免“高谈阔论”之后对方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的现象。如何诠释“一娘生九等子”、“三人行,必有我师”、“青菜萝卜,各有所长”、“五十步笑百步”、“鸾凤和鸣”、“少年夫妻老来伴”等,均是治疗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www.xing528.com)

3.精神动力学与分析性治疗技术

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和治疗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一大类心理治疗的方法。历史上曾经是心理治疗的主流,理论流派纷呈,主要侧重治疗性关系的建立,强调成年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潜意识的内心冲突、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人际关系、环境)等有关。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其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已从最初的长程经典精神分析发展到目前包括短程动力学心理治疗在内的数十种技术方法,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已被其他各类心理治疗方法所采纳和应用。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翻译著作甚多,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有《精神分析引论》的中译本。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译作目不暇接,曾风靡各地的大专院校,读者如潮。然而,由于大多数的中文译作是介绍早期的精神分析和动力学理论,少有系统性和实用性,甚少介绍7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新进展,结果是如同观众进剧场看古装戏,戏虽精彩、激动人心,但终究是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戏终观众散。

分析性治疗的技术掌握与否与治疗者的悟性、人格品质等有关,其基本技术已成为诸多心理治疗方法的基础,学习和灵活应用这类技术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者水平提高的关键。但对一些传统的分析理论与解释,有必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实情作很大的改良和修正,否则患者难以认同与接受。再者,国外近20年来已逐步放弃冗长、费高的经典精神分析,代之以趋于实用和手册指导的短程动力学心理治疗,应该值得同行们借鉴。

意识的分层、人格的解释与梦的释意等可以在书本、教学上详细说明,但在实践上需注意“中国化”和患者的可接受性。这方面已做了较好探索的是对心理防卫机制的阐述,如“掩耳盗铃”、“阿Q精神”、“指桑骂槐”、“此地无银三百两”等中国典故已有机地结合到理论中去,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人生的8个转折阶段)已在发展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亦可借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加以形象化说明和贯穿。总之,虽然躺椅式的自由联想、治疗者过分被动式倾听不再被提倡,但强调治疗性关系(工作同盟)、基本的倾听和不轻易打断患者的叙述等心理治疗技术仍应是治疗者必须掌握的;同样,澄清、分析问题的症结,注意移情与反移情,提供恰当、可接受的解释等也不应被忽视。

4.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技术

这类方法一般广泛应用于非临床的普通心理咨询,强调咨询的对象为正常人,主张理解、支持、神入(empathy)和情感的共鸣,调动和发挥人的潜能,提高自信,使之更能适应社会和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主要以Rogers的《患者(或译来访者)中心疗法》为代表。国内的学校心理咨询、青年心理咨询、职业与管理心理咨询等大多是以这类方法为主要心理治疗技术的。由于它强调受治对象都是正常的,忽略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理学的存在,因此临床心理工作中不宜提倡,以免造成病人的误诊和延误及时诊治。当然,在正常人的心理咨询中,也要避免精神科医生精神病理诊断的扩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