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异乡人:农民工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城市异乡人:农民工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担任保安期间,王军常无故晕倒,后经诊断为严重贫血。由于进入城市后的就业、婚姻、子女教育等社会压力骤然增加,许多农民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一)农民工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农民工”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这种因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心理。

城市异乡人:农民工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案例

2010年12月20日上午,湖南省长沙市心理学会办公室主任刘立京接到一个陌生男子打来的求救电话:“我不想活了,生活让我很绝望。”打来电话的男子名叫王军,今年只有30岁,原本是一名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投资建筑业失败后,王军另谋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担任保安期间,王军常无故晕倒,后经诊断为严重贫血。由于身体不适,一个月前,王军不得不辞掉工作,开始孤独地流浪。受到失业的打击和病痛的折磨,在开福区一个桥洞里睡了三天三夜后,他动了轻生的念头,幸而偶然间看到了心理学会的热线电话。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心理干预,王军终于打消了自杀念头,随弟弟返乡治病。[1]

案例

3年前从安徽来绍兴的阿强,勤快地送着外卖,每个月至少有1700元的收入,却一分钱都没能攒下。“舍不得吃,舍不得穿,3万多元全塞进‘老虎机’了 。”阿强说:“我知道不对,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我出生3个月,妈妈就去世了。爸爸一直没找伴儿,辛苦把我养大,我发誓要赚了钱回去开家店,给他养老送终的。可是来绍兴3年了,却一无所获。”23岁的阿强因为从小失去母亲,敏感、自尊心强,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衣锦还乡,使父亲过上好日子,让村里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但事与愿违,眼下,他陷入了“老虎机”中不能自拔。两个月前,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我国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后来成为整个社会一种通用的说法。农民工作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进城农民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 年3 月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达到1.5亿,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冗余劳动力,他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报酬来到城市,成为各行各业的员工。由于进入城市后的就业婚姻、子女教育等社会压力骤然增加,许多农民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一)农民工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民工”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客观上讲,这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制度不公平,以及文化偏见等问题有关;主观上讲,也和农民工自身的心理特点与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农民工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和孤独感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20 多年,有的农民工进城已经10年甚至将近20年,但农民工在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仍无法享有和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城市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够享受到诸多特权,在社会竞争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无论在现实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种优越感。这种因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虽然农民工心里非常希望得到城里人的承认和接纳,但农民身份又使他们在面对城里人时往往显得非常自卑,甚至会不自觉地回避与城里人交往,形成自我隔离的状况。很多农民工进城多年,却几乎没有城里人朋友。农民工远离家乡和亲人,没有社会支持和社会联系,很容易陷入孤独苦闷的境地。再加上经济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农民工基本上没有文化娱乐生活,长年累月重复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生活,很多农民工将上街闲逛、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2.相对剥夺感与反社会行为

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而所产生的受剥夺感。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都会引发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近年来,城市职工的工资普遍有所提高,又有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加上农产品物价比较稳定,大多数城市居民都能够较为从容地生活。而农民工虽然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的工作,但在收益分配上,却是受益较少的群体。农民工干的是较重、较脏、较苦、较累、较险的工作,拿的却是很低的报酬,并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拖欠。微薄的工资收入和繁重的家庭负担,使得农民工在生活上只能维持很低的水平。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而言,由于农户与农户之间贫富差距较小,对农民个人的心理刺激也小,而农民工身处城市,对城乡差别有直接而强烈的心理体验。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心理。

与生活上的贫困相比,更难以忍受的是农民工不被城市接受,不能与城里人正常交往与合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感受到平等与尊严。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有的城市居民歧视农民工,将农民工视为“外来人”,将他们看做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甚至故意在公共场所欺侮、捉弄农民工。有些城市居民对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农民工(装修工、保姆等)缺乏信任、理解和尊重,甚至故意刁难,丢了东西就认定是农民工所为,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有些城市执法人员在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对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持双重标准,对农民工动辄罚款、毁坏东西甚至任意打骂;有些商场、酒店、浴池等公共场所以衣冠不整、有碍店容或影响其他人消费等种种借口拒绝农民工进入。

长期的相对剥夺感容易引发农民工对现实社会产生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近年来,一些城市不断发生因老板克扣农民工工资和虐待工人而导致农民工绑架甚至杀害老板及家人的恶性案件;有些地方还多次发生农民工因对政府和社会不满而冲击政府机关、制造突发事件、报复富人群体的事件。

3.安全感缺失

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农民工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城市居民的社会组织,遇到困难时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通过相关机构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条件差、危险性高的职业,如建筑工、清洁工、服务员等,劳动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农民工从事的多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很少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加之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维权,导致农民工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人们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生活条件能给人们带来秩序和安全感。农民工在城市里是游离在城市社区、正规组织和制度以外的弱势群体,在城市里缺乏归宿感和安全感。这一切使农民工把自己定位在权利、社会地位方面处于劣势的边缘人,使他们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产生消沉、自责、悲观等不良情绪。

4.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大多新生代农民工起初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跳出“农门”,扎根城市。由于城市户籍限制,加上自己的文化水平较低,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而且报酬很低,面对城市高额的房价以及其他开销,很难在城市立足,而农村的土地则可以给农民工最后一块保障。这些都导致农民工群体从最初梦想成为城市人的理想心理过渡到城市“过客”心理,渐渐对城市失去归属感。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也就不会产生主观为城市服务的意愿。有些农民工为图取轻松和快速致富,甚至铤而走险,利用一些违法手段来谋取利益,走向犯罪道路。

(二)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要解决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打破不公平的制度,消除歧视和偏见;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也要学会一些心理调试的方法,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积极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面就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试的方法。

1.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

不同的人对压力的反应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与压力的大小和性质有关,更重要的则取决于个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常见的应对方式有六种,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个人的应对行为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对方式在个体身上不同的组合形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这些组合形式可以分为:

(1)“解决问题——求助”。这种类型属于成熟型,典型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这类人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www.xing528.com)

(2)“退避——自责”。属于不成熟型,这类人群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幻想”等方式来对待困难与挫折,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使得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缺乏稳定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合理化”这类人群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是“知难而进”,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去解决;还是感到难事临头,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个体的态度会直接决定具体的行为以及事件的后果。不难发现,案例中的两位当事人在受挫后都采取了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一个是“退避”,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回避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困境;一个是“自责”和“幻想”,沉浸于对梦想的憧憬之中,而缺乏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从而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导致消极退缩的行为,妨碍了他们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

改变不成熟应对方式的关键,首先在于清楚地觉察自己应对问题的方式:面临某一具体问题时,我总是理性地分析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还是退缩逃避、得过且过、不愿面对现实?当自己无力解决问题时,我总是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还是轻易放弃、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还能帮助我们拓宽思路,发现其他更为有效的应对方式。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用成熟的应对方式逐渐取代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2.脚踏实地 ,付诸行动

(1)降低期望值,增强自信心

现在很多农民工眼高手低,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太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不愿意从事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使自己的收入无法养家糊口,时间长了导致自己的自信心下降,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自己对社会没有用。对于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先把自己的生活问题解决,然后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刻苦学习,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求生技能和自信心,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2)主动学习,增强务工技能

由于近些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在劳务市场找不着工作,找到工作的农民觉得工作也不太理想。很多农民工为了能够找到工作,在夜校学习增强自己的工作技能,以帮助自己进入企业、工厂,不再让自己从事于简单体力劳动,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3)组建团队,培育安全感、归属感

原来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出现了诸如安全事故、人员走失等情况,使农民工对进城务工产生了恐惧。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都三五成群,这样在大家找到工作后,可以互相照应,谁有困难还有人帮助,这样让大家在异地他乡都可以找到家的感觉。不至于自己一个人感到寂寞,也好让在家乡的亲人放心。

(4)树立生活目标

降低期望值并不代表放弃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是空虚的,也是容易焦虑的。农民工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短则一年两年,长则十年二十年之后,要过一个怎样的生活。一旦有了目标,生活就有了希望,困难和压力就不那么强大,变得容易克服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加上勤奋不懈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下面是一个农民工创业成功的真实案例,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农民工创业:让梦想变成现实

如今,大批年轻的农村人走出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繁华的大都市,他们努力地工作着、生活着。艰难而又斗志昂扬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理想。他们虽然未曾真正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但因为始终有着理想相伴,能够做名城里人成了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张天目就是这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之一。幸运的是,通过努力,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老家住在桐城市嬉子湖镇偏僻农村的他,今年35岁。20年前他在亲戚的带领下,在河南开封打了一年的零工。见到了外面世界的他决定,来年一个人出去闯一闯。

张天目独自在外闯荡了近20年,收过破烂,在养猪场待过,开过三轮车,甚至没钱的时候还偷过零售店的饼干。吃了无数苦也流了无数次的眼泪,但他坚持了过来。

岁月的磨炼和积累,让张天目看起来格外的健谈。“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机遇,稍加留心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一生。”7年前偶然一次机会,他开始跟人合伙做起了油漆生意。这些年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在成都拥有自己的店面。而现在,他在成都已经拥有三家油漆店了。

去年中旬,通过业务往来他认识了一位比他小7岁的成都女孩子。多次接触后,张天目对姑娘产生了好感。想想自己30多岁了还单身一人,于是张天目对姑娘展开了追求。春节过年回家,他带上已经成为他女朋友的姑娘,开着宝马车风风光光回到老家举办了婚礼。

谈到自己的身份,张天目认为自己其实也是农民工。因为他从农村出来,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努力地想在大城市生根发芽,只不过他成功了。在说到现在的年轻农民工和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时,他说:“我认为,现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出去并没有给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计划,一味地认为农民工除了挣钱还是挣钱。我始终认为年轻人要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很多年轻人一味地想怎么挣钱,为了挣钱什么活都能干。”张天目认为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多看书、多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张天目还拿自己举例子:“不要认为读书无用,因为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你才希望懂得越多越好。如果我文化水平再高点的话,我想我现在可能会做一名拥有更大成就的农民工。”

“既然来到了大城市,你就要断了退路。让自己适应城市的生活并通过努力最终留在城市生活。”张天目总结说,“最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的农民工身份而苦恼。”[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