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里巴人”引发的收视奇迹

“下里巴人”引发的收视奇迹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里巴人”引发的收视奇迹——采访丁志刚丁志刚,编导,浙江省绍兴电视台《莲花剧场》制片人。相对于其他地方剧种而言——说句玩笑话——绍兴莲花落确确实实只能归于“下里巴人”的范畴之内。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机遇终于降临到这个“下里巴人”的身上。认定绍兴莲花落这个“下里巴人”必能获得民众青睐。

“下里巴人”引发的收视奇迹

“下里巴人”引发的收视奇迹

——采访丁志刚

丁志刚,编导,浙江省绍兴电视台《莲花剧场》制片人。

采访人:虞婕,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虞 婕:丁导,您好!绍兴莲花落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在绍兴地区非常受欢迎。我在绍兴的时候时常听到人们嘴里哼着莲花落。我的一位叔叔是宁波人,在绍兴做生意,车上也放着许多莲花落的音带,他平时也看莲花落,唱得也颇有水平。在我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向我介绍了《莲花剧场》这档节目,都说《莲花剧场》是他们每晚必看的节目。这使我非常惊讶,一个戏曲栏目能引起这样的关注似乎是现在很难遇见的。您能先谈谈您是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戏曲栏目的吗?

丁志刚:我们知道,绍兴莲花落作为一种传统地方曲种,形成于上个世纪初期。近百年来,它如一条朴实无华的小溪,与世无争地静静流淌于坊间市井、乡村集镇。说句文一点的话,尽管数代艺人孜孜不息地求索于吴越大地,但却始终只能以草台班子的形式辗转于民间底层,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相对于其他地方剧种而言——说句玩笑话——绍兴莲花落确确实实只能归于“下里巴人”的范畴之内。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机遇终于降临到这个“下里巴人”的身上。

我总结的一句话就是“唱一方水土,开一片天地”。早在2003年年底前,绍兴电视台就决定推出一档以“本土化”为特色的节目,用来开发晚上七点钟以前的收视市场。当时我和我的同事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以前都没有做过这种类型的节目,全国城市电视台中也没有经验可供参考,一切从零开始。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些简单的戏曲节目、唱段播放之类。可是这样的节目式样并不能体现“本土化”的特色,况且也毫无新意可言。

万事开头难。我们后来总结,《莲花剧场》开播前的状况可总结为三个“零”:“零素材”、“零经验”、“零时间”。我们经过社会调研、充分酝酿、精心挑选,最后将目标锁定为绍兴莲花落这个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且极具生活气息的曲种。认定绍兴莲花落这个“下里巴人”必能获得民众青睐。于是,栏目组迅速成立,并把栏目定名为《莲花剧场》。但莲花落作为一个还处在发展阶段的曲种,很多剧本都未成熟,需要加工修改,而栏目制作组这群年轻人接到通知时已是年底。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栏目组的人马上分头行动,进行市场调查、联系演员、设计片头、制作节目样板。从12月15日到大年三十,制作组的人员没有休息一天,每天加班到凌晨两点多,但我们的工作人员的干劲一直很高,他们还笑称这是“无知无畏”。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莲花剧场》终于如期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了。

虞 婕:然而这样一个“下里巴人”却成为现在绍兴地区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在绍兴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节目在2004年1月开播,当月就创下了非黄金时段的高收视率(9. 55% ),2005年12月,收视率再创新高,达到12. 29% 。目前维持在10%~11% ,市场占有率为33. 43% ,并且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在绍兴地区,《莲花剧场》成为妇孺皆知的名牌栏目,并得到文艺界人士的肯定,他们将《莲花剧场》的轰动效应称为“莲花现象”。您怎样看待今天这种火暴的现象呢?当初想到栏目会这样受欢迎吗?

丁志刚: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下里巴人”只能是“下里巴人”,而收看这档节目的观众基本上都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中老年人及农民。带着这种认识,我们曾于2004年年末,在闻名全国的古镇安昌、酒乡东浦、轻纺城柯桥等地做了一个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其结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收看《莲花剧场》的人中不仅有中老年人,更有相当数量的初高中学生、中小学教师,高校生及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亦不乏其人。一位在绍兴文理学院读本科的大三男生直言不讳地说:“看莲花落就像吃厌了西餐大菜后突然尝到了一盘鲜嫩爽滑的家乡小菜一般可口。”而另一位中学退休教师则说:“晚饭之后,泡一杯清茶,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就等这个节目出现,每当那醉人的越音响起,片头上两只彩蝶翩翩舞来,‘莲花剧场’四个字如行云流水般地舒展开来,那一刻的心情之熨帖,绝非语言和笔墨所能形容。”更有一位在上海生活、工作了五十余年的退休工程师,为了收看《莲花剧场》,竟然不惜离家别子,回到阔别的故乡,独居于乡村老家。用他的话说:“阿拉上海收勿到这个节目,为了《莲花剧场》,还是落叶归根吧。”我们也没有想到老百姓会这么喜欢这档“下里巴人”的节目,这让我们也有所思考。为什么?“本土化”、“原创性”我想是答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这种在他们周围长期存在的艺术有着一种近乎于执著的感情。

虞 婕:说到这里,让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莲花剧场》。您曾经谈到过,可以说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让《莲花剧场》站稳了脚跟,来自外部的凝聚力合成了它的成功,观众热心捧场则是《莲花剧场》前进的支持和动力。您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莲花剧场》吗?诸如栏目的定位、播出时间、播出内容、播出形式等。

丁志刚:好的。前面我已经谈到了我们栏目组内部的紧密合作。莲花落本身是一门朴素的,从群众中来的曲艺,而它的受众正是广大城乡居民。经过市场调查,栏目组人员对节目价值核心做出准确的把握,确定了“在‘土’字上做文章”的节目制作方向。栏目组人员不仅请名家名角,也从乡土莲花落艺人中选出优秀艺人,精选有浓郁地方气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段子,如《乾隆下江南》、《一夜夫妻》、《阿Q的辫子》等。同时,根据城乡人民收看节目的时间规律,将节目时间定在第三套节目晚上6 :00~6 :30,为了使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具有连续性,就采用连续剧的形式播出,每日一集。在2005年的版面调整中,争取到把每周六期的节目增加到每周七期,使一年365天,《莲花剧场》天天能与观众见面。又在第二套节目中,在周日的黄金时段内,争取到一个小时,开辟出一个莲花剧场的子栏目《精品版》,专门重播观众喜闻乐见的名家演唱剧目,以满足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欣赏需求。

来自外部的凝聚力则要提到许多支持我们的专家以及民间艺人。 《莲花剧场》的主持人由大名鼎鼎的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老师担任。翁老师是浙江曲艺家协会主席,有多年莲花落演唱经验,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听众。翁老师的加盟无疑提高了《莲花剧场》的整体实力。当初找到翁仁康老师时,他一听说是一档专门制作播出莲花落的节目,就欣然答应来做主持。怀着对莲花落的特殊感情,翁老师绍兴、杭州两头跑,安排出档期录像。正是由于翁仁康老师个性化的主持风格、极具人气的个人魅力,《莲花剧场》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收看节目。

莲花落艺人是《莲花剧场》得以唱响的台柱,而《莲花剧场》聚集了绍兴地区最好的艺人。这里有来自各大曲艺团的演员,也有来自田园舞台的土艺人,而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将莲花落发扬光大。

上虞曲艺团团长吴宝炎为了录一档节目天天在家对自己的脚本进行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字还特地跑来和制作组人员探讨,那种认真劲让大家敬佩不已。他说,《莲花剧场》做了三件好事,它不仅推广了莲花落这一传统曲艺,还能促进莲花落演员对艺术的不断求精,最重要的是它扩大了受众面,使更多的人看到莲花落。王宝根是绍兴地区的一位土艺人,在乡下很有名,但他的文化素养不高,很难改进自己的作品。在《莲花剧场》,他的作品被专家精心修改后,品位大大提高,他高兴地表示《莲花剧场》给他提供了新的平台,他认识了一些只听过名,却从来没见过面的艺术家,以后可以相互切磋技艺了。在这些艺人中,还有歇唱二十余年又重新出山的徐国荣老师。他本不想再唱,制作组的工作人员三顾茅庐,他被《莲花剧场》制作组人员的诚意所感动,才答应重新出山。

虞 婕:的确,正是这样的合力造就了《莲花剧场》,让我们看到戏曲栏目在今天依然可以取得很高的收视率。事实证明了一切,《莲花剧场》的收视率以及市场占有率在绍兴地区超过了电视剧,甚至有时超越新闻。您能谈谈您对“收视率”的理解吗?您认为收视率是衡量一个电视栏目的关键指标吗?

丁志刚:是的。首先,我很看重收视率。谈到收视率,“下里巴人”不负众望,一经亮相,便声名鹊起,反响强烈。男女老少,晚饭之后,无不锁定频道,等待越音响起。一时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莲花剧场》竟成了坊间谈资、家常话题,这都是我们调查到的真实结果。在18 :00~18 :30这个公认的非黄金时段内,收视率迅速提升到了12. 29%的新高,市场占有率达33. 43% 。这种现象被许多圈内人士惊呼为“莲花现象”。一年多过去了,我们的“下里巴人”保持着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可以说我们的栏目是以出类拔萃的感染力,无可比拟的亲和力稳稳地把剧场架搭在荧屏之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艺人的参与,没有广大电视观众的支持就是失败的。而《莲花剧场》的优势正在于其以强大的亲和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莲花落艺人,而艺人们也因在《莲花剧场》的亮相扩大了知名度,因此,他们亦乐此不疲。由于艺人们的蜂聚,《莲花剧场》也逐渐拥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收视率居高不下。

在古镇安昌这片民风淳朴的黑土地上,《莲花剧场》的收视率几乎达到100% ,一些人说起这档节目来,眉飞色舞、兴致盎然。他们评价某位艺人的演唱特征如何如何,某位艺人的表演艺术又如何如何,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甚至有人说:“香烟、老酒、饭,再加《莲花剧场》,有这四样东西,做人就满足了。”大有一日不可无此君的意味。他们唯一的遗憾是节目的时间太短,“正唱到好处,主持人翁仁康便来和我们说再见了,而星期六又要中断一天。有些好剧目,其实你们重播几次我们也要看的。”一位观众这么说。

崔永元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目前收视率是最好的电视节目价值衡量指标。作为制片人,我认为收视率可以反映出受众对栏目的满意度、忠诚度,栏目的人气指数、受众规模,还可以据此进行投入和产出的价值衡量。节目的经营确实要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我对传媒的理解是:传,传播方式;媒,谋略。我觉得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消费多元化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时代,必须将栏目推向市场,必须打造收视注意力。收视率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在2004~2005年,我们《莲花剧场》实行的是承包制。文艺的东西走市场化是一个探索。我是制片人,台里在30分钟的节目里给我们1分钟广告,我们就要去拉广告。央视“拍卖广告”,而我们地方台是“拉广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我们还是做到了。我们还要上交给台里40%的利润,剩下的60%就作为节目的经营费用,包括税金、节目制作费用以及演员、职员的劳务费等,所有的开支都在里面。

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全新的工作模式来制作节目,依靠节目本身的号召力给它自身注入新的血液,这正是绍兴电视台的改革性栏目《莲花剧场》成功的秘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莲花剧场》的制作人员间达到了一种默契,在节目制作中形成了流水线式的新方法。

虞 婕:能具体说一说这种新方法吗?

丁志刚:节目经营是我们电视人还不太熟悉的一个领域。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制作方法,《莲花剧场》的工作人员在节目制作中更加注重合作,互通有无,并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按策划组织—成本核算—宣传包装—制作播出这样一套工作流程,既有合作又有分工,达到优势互补,形成质量稳定,品质一致,风格统一的节目制作模式,使创意能最快转化为效益。

策划组织,我们要在做节目前到下面去做调研: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本子,艺人那有什么本子适合。你知道,艺人的本子有很多是非常“土”的,是在民间走南闯北时形成的,用在电视上就不一定合适,所以我们必须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至于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核算艺人的成本。有些艺人非常有名,有的不怎么有名,我们的投入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我们对每一个艺人都是给报酬的。过去有种观念认为,让你上电视就是很抬举你了,不可能再给你钱。我们不这样,我们知道,这些民间艺人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除了艺人的成本,还有一些摄制成本,这些都要进行核算。

栏目包装组人员不仅在演员的总体形象设计上下足了工夫,节目本身的制作也是完全原创的。节目的片花、预告、片头设计运用了大量传统的木质护栏、国画人物、书法篆刻,整体设计如一幅幅水墨画,使栏目显得古朴而富有文化气息。虽然设计上是以传统的土文化为主,但在制作上却是完全现代化的,包装组人员运用了大量动画、特技等新工艺。这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制作方式的有机结合。

在宣传上,节目品牌当然是硬道理,但通过节目本身的可看性促使观众互相推荐,以这样的方式来宣传一档栏目,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节目品牌推广要求。《莲花剧场》采取了一套新的宣传手段。为确立品牌形象,《莲花剧场》推出了它自己的视觉标志,观众只要一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是该栏目的节目。宣传上,栏目组人员确立了两种宣传形式,即在播宣传和离播宣传。通过电视屏幕,首先确定该栏目节目的整点播出机制,从根本上避免观众流失;其次是增加栏目的预告,保证其在黄金档节目中的曝光率;同时在广告间隔的头尾增加栏目宣传,使更多的观众知道《莲花剧场》,收看《莲花剧场》。离开电视,大家也可以了解到《莲花剧场》,因为观众朋友可以通过报纸、栏目的互动活动来了解《莲花剧场》。

虞 婕:您提到过,《莲花剧场》在一开始就采用的是“承包制”,也就是说现在它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栏目,而《莲花剧场》不仅能自给自足,甚至为台里创造出经济效益。这是很多戏曲栏目都很难做到的。这里面固然有体制的问题,但作为制片人,您能谈谈是怎样让栏目做到开源节流的吗?

丁志刚:以往一档栏目的推出往往是靠台吃台的,节目收视率的好坏由电视台负责,这往往不利于提高节目制作者的积极性。而《莲花剧场》作为绍兴电视台改制的试点节目,采取了不同的运作模式,在投入启动资金后由栏目组自负盈亏。为了使节目能生存发展,节目组人员另辟蹊径,走市场化道路,采用开源节流的经营方式,将节目直接推向市场。(www.xing528.com)

制作组成本核算人员对每期节目的成本及每一位演员的使用率都要进行精确的核算,力争用最低的包装宣传成本换取最大利润,来弥补节目制作中经费的不足,真正做到以节目养节目。同时《莲花剧场》多次争取省级出版社的合作,通过市场回报来解决部分节目成本问题,降低运作费用,不花一分钱赚取了电视版的节目播出权与交流权。由于节目本身引起了一系列社会效应,吸引了广告商的投资,经过挑选,选择适合栏目风格的广告,达到经济与品质的双赢。

虞 婕:回到栏目内容上来,《莲花剧场》播出的许多作品不只作品本身精彩,作品以外也存在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莲花剧场》就像一个亲切的朋友活在观众的周围。您能给我们举两个例子吗?您认为这样一档戏曲栏目对观众的生活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栏目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戏曲,也在于人生,是吗?

丁志刚:是的,我这里有几个感人的例子。对一个艺人来说,36岁这个年龄或许应该是各方面走向成熟,开始收获名利的季节,然而,上虞的吴宝炎在这一年才刚刚跨入莲花落艺术的门槛。有人嘲笑他是“八十三岁学跌打”,更有人讽刺挖苦他说,“等你的鸭嘴磨尖,鸡嘴早就贱了!”但他却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开始了旁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的求索之路。

天道酬勤,在度过几年苦行僧般的奋斗岁月后,吴宝炎终于成功了,如今的他硕果累累、桃李盈门。他先后改编和自编了108部莲花落剧本;他的唱腔如珠落玉盘,字正腔圆;他的表现艺术丝丝入扣,炉火纯青。在他的艺术名声远播四方之时,各种各样的荣誉、光环和社会职务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沾沾自喜地陶醉于既得成绩。尽管社会活动频繁,但他每年的演出场数仍保持在150场以上,其中不拿一分钱的公益演出也在30场左右。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社会里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更难得的是他至今仍坚持每天收看《莲花剧场》,即使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之演出,他也一场不落。许多人不理解,他却说:“艺无止境,人人都有可取之长,我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尽管我年近花甲,但我还要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另一位令人动容的艺人是酒乡东浦的郭虎友,他是一位极其普通的莲花落艺术爱好者和表演者。他在2004年元月的一天,突然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绍兴电视台《莲花剧场》栏目组,手里拎着一只极不显眼的拎包,包里装的是他毕生唱得最多的10部莲花落戏稿。他对我说出了想上一回荧屏的心愿,他说他等这一天太久了。我请他试唱了一段,觉得比较专业,便答应了他的要求,谁知在演播室,摄录将近尾声时,我们突然发现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手按肝部,呈难以支撑状。他对我说:“我是肝癌病人,已是晚期,无药可救了,要是身体好,真想把这10部戏全录下来。”这突如其来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愣住。这份对艺术的钟情,这份对艺术的痴迷,试问世上几人会有!这次录像后,郭虎友就此不起,癌细胞无情地吞噬着他的身体。尽管发作时痛苦不堪,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按时收看《莲花剧场》,盼望自己的节目早日与观众见面,他打电话给我:“能否把我的节目录像早点播出,因为我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

我接到电话后心情十分沉重,立刻安排编辑制作,并决定在2月1日首播。首播那天,他那枯槁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神采。郭虎友终于如愿以偿地走了,那天是2月8日,遗体前,他的《大堂团圆》播完了最后一集,《大堂团圆》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陈云珍,一个越剧和莲花落的爱好者。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就看过许多越剧和莲花落的剧本,令老人遗憾的是,《泪洒相思》这个剧本已50年未见,甚至连唱其中几个片段的人都没有。由此,老人萌生了将这个剧本默出来的想法。为了完成这个愿望,老太太还真吃了不少苦头。她的眼睛有白内障,本来看东西就不太清楚,更别说写字了。每天黄昏时分,老太太就戴上她的老花眼镜伏案写作,由于无法把握自己写的字,老人写出来的字就会大小不一。她的外孙女想为她代笔,但老人不放心让一个不懂戏曲的小孩子来写,坚持要自己写。每天,她都工作到晚上十点多,在老伴的再三催促下才肯睡。老伴和她的孩子们对她的身体很担心,多次要她放弃,说她写了也没用,但倔强的陈老太执意要将它完成。历时一个月,陈老太的剧本已初步成型,她把默写好的剧本拿给以前的朋友看,让他们给她修改、补充其中的内容,并将它影印出来,做了简易的装订。剧本是默写出来了,但随之问题也出来了,谁会修改这个剧本并将它表演出来呢?陈老太想到了绍兴电视台的《莲花剧场》,因为那里有很多能修改剧本并进行演唱的优秀莲花落艺人。于是老人给《莲花剧场》打了电话,并亲自将《泪洒相思》这个剧本送到了电视台。

我们做过收视人群调查,结果显示,销售对象——也就是你们通常说的受众——在45~88岁。他们都经历过较大的社会动荡,容易接受简单的娱乐方式。地方戏曲是他们最直接的选择,他们甚至会对地方戏曲产生依赖,上面说过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我看来,戏曲和人生有时是交错的,人生离不开戏曲,戏曲也在演绎着人生。

虞 婕:我们知道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记录传播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引导和教化功能,您觉得《莲花剧场》承载了这样的功能吗?

丁志刚:从《莲花剧场》播出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栏目组收到了大量的观众来信,从这些来信中不难看出,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底蕴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一封来自稽东山区的来信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户人家的两个儿子都是极其老实本分的山区农民,偏偏他们各自的妻子却都很泼辣。由于某种家庭矛盾,这两位媳妇都不愿奉养自己的公婆,老公公八十多岁了,还不得不耕田、种菜,养活自己和老妻。当地村、镇干部调解和劝导过多次,都作用不大。但忽然有一日,二位媳妇竟自发地达成了协议,分别叫丈夫把年迈的双亲接到各自家中去奉养了。村里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倒是这两个女人在不经意的闲谈中自己道出了原委,说是在电视中看了某莲花落的故事后,怕自己今后也会有恶报,而且自己的儿子也大起来了,要做榜样给孩子看了。这两个女人虽然泼辣,却又都是直爽人,反过来又现身说法,去说教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家庭。一时间,这个村的尊老风气竟好了许多。写这封信的人是一位小学教师,他说现在农村的许多地方都还相对封闭、落后,而莲花落这种图文声情并茂的曲艺形式实际上比枯燥的政治说教要强许多,有一种不可估量的潜在教化作用。他要求《莲花剧场》适量多播一些与之相关的剧目,以弥补现代法制教育的盲区与不足。类似的信件还有许多,这些信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莲花剧场》的工作人员。我个人认为,艺术的教化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单纯的说教并不能引起观众的任何感觉。我觉得我们的栏目能起到这样一种潜在的教化作用。我还想说的一点是,从现实意义而言,电视的教化作用只能局限在经济情况较好的地区。而且我觉得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只有当它有收视率了,有人看了,它才能发挥这一系列的作用。

虞 婕:我听说您也拍摄过一些戏曲音乐电视作品。您是怎样理解电视文艺与您现在所做的戏曲栏目的不同的?

丁志刚:是的,我做过一些电视的纯文艺的东西。对此,我的观念就是迎合专家的口味。面对的是专家,可能也有一些评奖评职称的功利因素在里面。自从我做了《莲花剧场》后,我觉得应该把经营放在第一位,不可能是文化放在第一位。电视靠什么生存?靠打造注意力。媒体就是靠注意力卖钱。戏曲是传播的内容,是一个产品。现在把一个电视文艺片拿出去,它能卖得了钱吗?它能引来广告吗?不能。不是有一句戏言吗?电视戏曲是用来填广告时间的不足的。虽是戏言,可也说明电视戏曲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不管做的内容是什么,经营是第一,市场是关键,一切在这个基础上谈才有意义。当然,我不否认文化的东西有其自身的价值存在。它可以作为一种探索、一种趋势,但绝对不是电视的主流。

虞 婕:理论指导实践,这句话被很多人引用。就像提到电视戏曲,理论上都说要将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有机结合,但是理论的认识并不代表它为实践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丁志刚:就我做《莲花剧场》的体会而言,我觉得一些研究戏曲的专家不理解草根艺术,甚至对它们连起码的尊重也没有。其实以前,在做栏目之前,我也不理解。不过做了以后,我发现这样的草根艺术创造出的收视率、注意力、经济效益却远远大于那些所谓的高雅艺术。当那些东西还在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的节目却能自给自足,甚至每年还能给台里创造收益。所以我觉得理论可能不能完全指导实践,有时实践的时候并没有理论可以给我指导。不过在想不通某些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看看书的。 (笑)

虞 婕:许多电视戏曲工作者将“创新”着重强调,我们知道,如何把握“创新”的“度”其实也是电视工作者一直感到困惑和在思考的问题。守旧与创新,真与伪始终纠缠在一起,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丁志刚:首先我想说的是,大部分电视工作者都热于探索,但是有一点很现实的是,许多年轻人需要作品来评职称,所以他们需要去评奖,去迎合专家的口味,做出来的东西就会不那么尽如人意了。而我们在做这种草根的东西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市场,考虑的是怎样做老百姓才喜欢看。我们追求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存在伪作品。我认为还是得看出发点,才能掌握好度。

虞 婕:您认为在电视戏曲节目中观众的参与是不是有着重要作用?您认为电视戏曲的编导与演员、观众间应该建立怎样一种沟通方式,来弥补传统戏曲中“场”的缺失所带来的缺陷?

丁志刚:我认为观众的参与非常重要,那意味着你的栏目会受到关注。前面我一直强调注意力经济,这是栏目生存的基础。我觉得我的栏目不存在因为电视屏幕而带来的什么缺陷。互动还是存在的,我们和观众有很多的来信沟通,上面提到的很多故事都是通过来信而得知的。我说过,我们的消费群体对栏目的忠诚度非常高,主持人会把他们在信里反映的内容通过莲花落唱出来,这就更加拉近了观众与我们的距离。我们可以说,老观众和主持人、和我们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就像自家兄弟姐妹交流一样自然。我们还搞过“收视点对点”活动——当然,这是由广告商赞助的。就是在节目播出的同时,我们走访观众,给正在收看的观众提供奖品。这样的活动,观众开心,广告商也开心,他也亲眼看到了收视率。还是那句话,收视率高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

虞 婕:很多地方台的编导们都说电视戏曲的传播面非常小,有些节目不评奖就很难看到,各个城市电视台不能做到资源共享。您能否谈一下您认为怎样运作才有利于各地电视戏曲共同发展?

丁志刚:我一开始就说“唱一方水土,开一片天地”。我觉得对于各地方台来说,突出本土性、原创性非常重要,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我觉得在这点上我们绍兴台走在了前面。我认为不存在各地电视台合作的必要,原创的本土节目,不同的曲种很难进行合作。我这里受欢迎的东西到你那里可能没人看,这样就没有注意力、没有效益。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

虞 婕:最后,您是怎样看待《莲花剧场》日后的发展的?您又是怎样思考电视戏曲的发展的?

丁志刚:毋庸讳言,任何一档有影响的电视节目在演播进程中,也不可能一步而臻完美的化境,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固定于某种模式,更不可能有永远崇拜它的观众群。 《莲花剧场》正是在热烈的掌声中清醒地意识到了现存的和未来发展中的许多不足,例如许多剧本的陈旧、故事情节的雷同、艺术语言的匮乏,以及部分艺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等都制约着莲花落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一位即将跨进高校大门的高三学生来信说:“如果莲花落有一天能用普通话演唱的话,那么,发展的前景就会更加广阔……”主持人翁仁康老师在答复这位高三学生的来信时说:“曙光的出现意味着旭日必然东升,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作后继力量,绍兴莲花落必将走出绍兴,走出浙江,走向全中国。”

我个人提出三个问题,希望和全国的广大戏曲工作者共同探讨:首先是差异化生存,其次是寻求市场空白地带,最后是整合社会资源。希望我们这些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可以使电视戏曲的发展更进一步。

虞 婕:谢谢丁导接受我们的访问,我们也预祝《莲花剧场》可以走向更加成功的明天!

【访谈小结】

《莲花剧场》的成功使我们对“本土化”的戏曲栏目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体会。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绍兴人来说,莲花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虽然总有人说,戏曲是行将就木的艺术,特别是在娱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可是,我们在古越大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绍兴莲花落借助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工具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电视戏曲一个潜在的庞大收视市场。对于电视戏曲人来说,如何抓住这个市场就显得极为重要。收视率一直是某些专家学者们不屑提及的话题,他们认为它伤害了戏曲艺术高雅的本质。其实,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承认,电视戏曲无法逃避收视率。收视率是一个无情的杠杆,它将电视戏曲与别的类型的电视节目放在了一个公平的领域进行比较,观众的选择反映出他们的兴趣取向。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提高收视率,都是一个成熟的电视戏曲栏目应该考虑的问题。 《莲花剧场》无疑是成功的,它用科学的手段经营着戏曲艺术,使其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引用丁导的一句话:“唱一方水土,开一片天地”,希望我们的电视戏曲栏目能根据本土化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创办出观众乐于接受的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