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绪珂: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程绪珂: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程绪珂先生和到会学者正式提出了生态园林概念,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反响。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生态园林的本质就是生态文明,生态园林的核心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创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居住区环境,程绪珂先生极力提倡保健型生态园林,她认为居住小区的环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程绪珂: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经历了“文革”的艰难岁月后,程绪珂与同伴们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资料,仔细梳理总结,深刻思索着园林的过去与未来,终于寻找到以往园林绿化重要误区在于单纯为了好看好玩,陷入“装饰性”,而没有重视园林本身应具有的生态功能,园林绿化应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5月,中国园林学会在温州召开“城市绿化系统、植物造景与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程绪珂先生和到会学者正式提出了生态园林概念,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反响。继温州会议后,1986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全国经济与管理学术会,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园林属性”,会议认为园林绿化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社会公共商品,它对城市提供的使用价值不是单一的,它同时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园林绿化以植物为主体,它创造的是物质产品和社会公共商品。社会把资本投入到园林绿化建设、生产、养护、管理和人民生活中去,是对环境资源的累积,是再生产能力的储备,也就是积累的自然资本为社会创造财富。

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程绪珂先生与王焘主持组织了全国性科研课题“园林经济与管理”,有天津杭州无锡、重庆等十个城市参加。天津方面根据原日本林业厅的计算生态效益的方法,得出了天津城市的环境效益数据。同时提出三个效益不能偏颇,特别不能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效益,而必须同步协调发展的观点。1992年该课题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不少城市都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术委员会,先后出版了《园林经济管理论文集》第一、第二、第三集,全国各城市都发表了园林管理新理念及新模式,为规范园林的市场化、招投标管理奠定了基础。

1989年,在时任副市长倪天增同志的支持下,上海市绿化委员会和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将“生态园林研究与实施”列为科研课题,在居住区、庭院、工厂、绿地等搞了26处试点,并设立了11个巡查点,注重景观与功能结合,强调环境的使用性、活动性、观赏性和保健性。199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主办了全国生态园林研讨班。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生态园林的研究队伍中来,像天津、石家庄宁波、中山等一些城市也进行了实践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肯定地认为:20世纪80年代,正当人们寻求摆脱环境困扰,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我国园林工作者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对城市绿化的性质和任务提出生态园林的概念,赋予园林绿化的时代特征(摘自《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序)。

北京大学教授陈昌笃指出:程绪珂提出的生态园林的定义明确了:“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简单地表述为:“按生态学原理,以人与自然和谐一致为目的而规划、设计的某一绿色空间”。这一定义比传统的生态园林的范围远远扩大了,因为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情况下,人们都渴望有接触自然、欣赏自然的去处,而人口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园林是无法满足其要求的,构建“生态园林”正是适应了人类的普遍要求(摘自《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前言)。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前人理论的总结、完善、修正和深化。而理论是由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的结论。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已故副市长倪天增在《生态园林论文集》序中写道:“生态园林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既有历史发展的积累和深化,也有时代背景的孕育。它既继承了传统园林的经验,又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从过去单纯的供观赏和作为城市装饰的性质,向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从而赋予园林绿化以新的含义和应有的地位。”

此期间上海组织全国相关城市,前后出版了《生态园林论文集》第一、第二、第三集。程绪珂在论文集中发表了对生态园林建设任务、目标、标准等内容的专论,并提出生态园林建设的六种类型,即: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知识型、生产型和文化环境型。(www.xing528.com)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环境成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要素。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其宗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落实到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生态园林的本质就是生态文明,生态园林的核心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程绪珂为首组织了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活跃在市区郊区,走访调查,研究方案,深入施工现场,总结完成竣工的生态园林六种类型绿地,将其建设经验,提升为理论。

绿地建设的三个主要环节是设计、施工、养护,三者之间,设计是源头。生态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要紧紧抓住生态园林的主要任务、目标、核心和原则。就是要按照生态园林原则和植物群落原则,设计各类公园、绿地、绿带、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城镇郊县绿化乃至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正是在生态园林设计思想指导下,上海园林设计院朱祥明院长率领了园林设计团队为上海及国内一些城市,设计出不少具有创新理念的绿地,如以回归自然加强体验,感悟教育为宗旨,创造了青少年求知和锻炼的上海东方绿舟乐园;利用原有地貌植被,营造出具有森林景色十分受人欢迎的滨江森林公园;因地制宜营造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绿色环境,并用当地野花、野菜与狗牙根混播成草地,营造出既环境优美,又养护便简,极具地方特色的金仓湖郊野公园。

为了创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居住区环境,程绪珂先生极力提倡保健型生态园林,她认为居住小区的环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小区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它演奏着两个交响曲,第一交响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第二交响曲是人人享受健康的权利。现代科学的发展,国内外的环境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已渗透到园林景观,以人类的身心健康、防止疾病、强身祛病、延长生命的潜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更深了。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园林就提出了保健型生态园林。我国保健型生态园林是利用植物中散发出很多各种不同的气体,这些物质通过肺部和皮肤进入人体、防病、强身、益寿,是融保健、科学、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植物景观。我国的保健型生态园林是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提升全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绿色环境。居住小区绿化建设要以新观念、新方法创作形式多样的保健绿地。以万里居住区为例,原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院长周在春,以祖国中医文化,运用保健植物,创造了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居住区。我国台湾建筑杂志约稿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为了取得生态效益的量化数据,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庞名瑜、崔心红前后两次立课题“常见园林植物气体挥发物及其保健效益研究”,分别对47种植物及60种植物进行研究,其中对6种裸子植物做了抗菌抑菌试验,通过总结规律观察测定得出的数据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切实的科学依据。

2003年,占地9.45平方公里的原江湾机场地区,拟打造为新型的生态型园林居住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先行环境建设,再建房入住。以胡运骅为首组织的技术团队,聘请了程绪珂、吴振千、严玲璋、史玉雪、柴锡贤为技术顾问,历经四年,以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保育的理念及技术,模拟自然,营建自然植物群落。其设计原则是“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并以生态保护为主,局部采取生态恢复的保护性设计原则,符合“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新江湾城的环境建设完成后,经测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国际当代园艺家阿兰·里谢尔(Alain Richert)曾指出:“园林艺术发展的趋势应主张回归自然,即完整地保护植物的原有生态体系。”新江湾城的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是将理论进一步提升,研究与实践引导着当代园林建设向健康发展方向。由于环境先行,新江湾城土地增值实际效益为80多亿,环境效益达1.6亿。该课题获EFLA风景园林一等奖。胡运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正是沿着程绪珂老局长生态园林理论的正确方向,才能有上海生态园林的创新实践”。

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学术上对生态园林曾有不同理解。程老局长本着虚怀若谷,广泛听取意见,十分尊重不同意见。她说:“听取不同意见是鞭策也是营养,可以使不完整观点得到更正,使观点理念更完善、更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