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体族图腾的人类图像,图腾图像

集体族图腾的人类图像,图腾图像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学家曾试图用各种理论揭示人类艺术最早形式——图像的产生根源,诸如艺术说、巫术说、神话说、性繁殖说等不一而足,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史前人类思维仍处于主客不分的前逻辑状态,艺术活动更是处于本能冲动阶段,一切行动都源于生存本能,生存的要义便是相信万物有灵,致使原始思维和原始行为都打上了神秘主义的烙印,而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神秘力量的集中体现,并成为原始初民的族群信仰。

集体族图腾的人类图像,图腾图像

第二节 图腾图像

人类图像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我们很难清晰地在历史时间的谱系中划出一道确凿的切口。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最古老的艺术品大约距今四五万年,我们虽然无法论证到底哪一件图像是最古老的,但科学已经确认图像作为史前人类表达生存状态和生存欲望的真正发生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学家曾试图用各种理论揭示人类艺术最早形式——图像的产生根源,诸如艺术说、巫术说、神话说、性繁殖说等不一而足,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史前人类思维仍处于主客不分的前逻辑状态,艺术活动更是处于本能冲动阶段,一切行动都源于生存本能,生存的要义便是相信万物有灵,致使原始思维和原始行为都打上了神秘主义的烙印,而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神秘力量的集中体现,并成为原始初民的族群信仰。(8)人和神灵的沟通方式便是举办各种巫术和祭祀的仪式,为了使这种仪式更具操作性和神圣性,人们创造了图像并将图像作为心目中神灵世界的替代性想象,图像便是灵性世界的象征和隐喻。因此说,在“图腾信仰中,有一个可视的图形世界,但图形只不过是代表另一个实体力量的符号,人们的脑子中还有一个不可视的神秘的幻想世界。幻想世界与人类创造的可视的符号世界,是通过互文性支撑起来的”(9)

图像在最原始的图腾崇拜时期便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初级的语言形式,它通过互文性将实体世界和幻想的神性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原始人类运用现实世界的图像来指示一个不可见的神秘世界,这个神秘世界存在于幻想中,原始图像既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又是幻想世界的替代物,也就是说,原始图像在数万年的史前时期甚至更早,便已经自发地与写实和表现功能发生了联系,并同时具有了写实与表现这样两种艺术倾向性。应该说,图像支撑了图腾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或者说,图腾信仰即是图像信仰,没有图像也就没有了图腾,图腾与图像在互为文本的表达中各自成熟壮大,而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和诗性智慧也就在图腾仪式活动中萌芽发展,构成后续一切艺术之根本。

“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于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以强有力的影响”。(10)伴随着图腾巫术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想象能力,使图腾时期的图像慢慢经历了由自然再现到内心外化,由具象向抽象的发展过程。具象的图像包括各种动物植物或其他一些人们能够观察到的自然事物,原始人将这些形象视作部落图腾,画在部落的旗帜、洞穴岩石或者画在身体上,以表达对图腾的崇拜。旧石器时代后半期,图像多以画在小型装饰品或岩壁上的动物和动物纹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由渔猎生活向农耕阶段过渡,对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占有开启了人类最初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集体族群性的图腾仪式中也孕育了人类最初的情感和美感因素,代表图腾的图像造型也开始发生变化,由具象式的直接表达向内聚式的抽象符号演变,最终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几何图像。

对于图像的抽象化演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解释为是对树叶脉络、水波纹等的模拟;有的解释为美观装饰化的需要;另外一种比较受到重视的解释认为这种几何图像仍旧与图腾相关,几何图像是由动物的写实形象逐渐演化而来,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由模拟再现到表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演变。这种抽象化、象征化的演化过程,并不仅仅是图像形式上的变更,而是原始图腾文化和观念在图像中的更为丰富的凝缩,或者说越为简单的形式其实包含了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图腾内容。抽象的几何形式不仅仅是线条,而且是一个蕴涵丰富内容和想象的合体,这种合体是原始人类想象能力发展的结果,它同时又更有效地激发人类的想象能力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图像也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想象性替代,而发展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纯形式的图像已被融聚了更多内容和观念的图像所取代。(www.xing528.com)

图腾时期的图像,是否已经具有了美的形式和观念?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羊大为美”,羊大所以美,在于“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种功利之用符合了原始初民的行为出发性,在饥饿中求生存自然羊大为好,所以,在原始图腾时期,“美与善是同意”的。但从最早的象形文字看,美也可以解释为冠带羊头或羊形装饰的大人,而人类只有在图腾和巫术活动中才佩戴这样的动物装束,美的意识和观念便产生于这些图腾巫术活动之中,如果图像之中没有了图腾的含义,美的含义便会大部分地消失。热烈而持久的图腾活动将渔猎采集时期的原始智人以迷狂的歌舞形式组织在一起,人们在共同的情绪控制下体验着原始的社会组织性和群体感。可以说,是图腾巫术活动将人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推进,人类开始慢慢体验和适应群体舞蹈的节奏和旋律感。新石器时代,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人类对劳动、生活和自然界合规律性形式的感受远比渔猎的旧石器时代要突出、确定和清晰,人们不停地观照自然生活中存在的旋律、节奏、起伏、错综、流动、一致和变化,并将这种统一的形式规律用于图腾和图像中,渐渐内化并自觉掌握,进而凝聚成为看似僵硬却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的陶器抽象纹饰。此时的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也不只是自然的模拟,而是将热烈疯狂的巫术情感凝结在线条的勾连和流动之中,就像音乐的几个音符并非是线性时间再现,而是空间情绪的宣泄一样。抽象的图像在图腾巫术的神性光辉笼罩之下,不断被复制和重写,随着时代的推进,便慢慢冲淡了神性的痕迹而凸显为纯形式的努力,当“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发展,使形式的规律更自由地展现,使线的特性更充分地发挥……”,(11)图像美的形式和理念,便在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征服自然的劳动中产生。

人类在原始图腾时期,便已经具有了图像叙事的能力,在现今发现的原始岩洞壁画中,都能读出某些故事,它是最早媒介叙述故事的开始。在甘肃大地湾四期遗址中出土(约5000年前)的一件彩陶罐上绘着罕见的双兽相斗图,用两组情节连续的画面来表现双兽相斗:一组绘有两只猛兽怒目对峙,尾巴耸举,正欲奋起相斗;另一组绘着两只猛兽已跃起,作格斗相扑状。先人们不仅用连续画面表达着叙事的冲动和对故事的迷恋,而且还试图进行在一幅画面中表现连续运动的努力:在距今约5000~4500年之间的马家窑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盆的内壁绘有四圈平行带纹,有3组相同的集体舞蹈图像,每组5人,舞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手踏歌而舞。每组两边舞者的外侧手臂都画成两道,表示空着的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这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舞蹈图不仅巧妙地反映出原始人的舞乐活动,而且生动地证实了人类在童年时期便具有的叙事冲动,而图像便是人类叙事努力的最早载体

图像,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人类内世界和外世界的关节点,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想象性占有,伴随着激烈迷狂的图腾巫术活动,图像进而凝缩为人类激越情绪和精神意念的出口。图像经由写实到写意,由再现到表现,由具象到抽象,由模拟到臆造,都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结果,并受制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规定性,呈现为不同的特征和样貌。早期图像,是一种“意念”的形式,它蕴涵着初期审美的萌芽,但所有艺术活动并非出自审美本身,而是出于图腾崇拜。因此,早期的图像是关于“羊大”之美和神性之美的表述,形式积淀为内容,内容亦即形式,形式和内容在图腾的意义上合而为一。随着人类对节奏、旋律、流动、线条的充分认识和把握,形式之美便慢慢从众多的线条复制之中脱离出来,摆脱了实用功能和神性功能的限制,获得了独立性生存,并发展成为图形的艺术。图腾图像寄寓了远古人类奔放的生命热情和迷狂的神明崇拜,而由于摄影术的出现,人类才真正开始与自己的影像对视,将生命的旅程定格为时间与空间的平面,将无可把握的生命化为瞬间的具象,人类拥有了另外一个光影的世界,那就是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