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的需要。现在正处于戏曲振兴之路的探索阶段,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戏曲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态,那么,就应该在不蓄意改变戏曲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容许作多种途径的探索。

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的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等经典剧目不能删改;梅派、程派、马派、袁派、范派的唱腔不能改调;程式性动作及服饰、脸谱不能走样,否则,斥之为背祖忘宗,葬送戏曲。另一种观点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让它跟着时代的步伐一道前进,否则,戏曲这一民族的戏剧形式非被新的时代抛弃不可。持前一种观点的,可以称为“保守派”,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可以视作“激进派”。保守派的人往往以一些农村地区戏曲市场的火爆情况做证据,以证明这样的观点:戏曲是农民的艺术,它生存的土壤是在广阔的农村,如果硬要用现代的都市文化来改造戏曲,势必逼迫农民观众最终也远离戏曲,戏曲则必死无疑。激进派则认为都市文化已经成了主流文化,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市民而不是农民,如果戏曲再不以当代市民的美学趣味为标的,那就是自取灭亡。于是,他们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戏曲都市化”。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后起,就在不断地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是今日之京剧既不同于“同光十三绝”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三十年前的农民,尤其是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农民,而这样的人至少占到农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激进派者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他们不了解底层社会生活状况,更没有对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商贩等草根阶层的人们其审美要求做过深入的调查,他们自以为是地将自己这一阶层人的审美要求看做是全中国人民的审美要求。

就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其原因有三点:(www.xing528.com)

一是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的需要。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过去驾驭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的思想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在偏僻乡村中生活、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们,农业文化在他们的思想中,所占的成分自然是很大的,其行为仍然由农业文化来决定。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虽然身体常年在城市中,干的也不是农活,但由于生活没有融入城市之中,城市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很难触及其灵魂,当然,影响的程度比起足不出户的农民要深得多了。但是,他们考量事物的角度往往还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农业文化。就是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坚定地信奉西方文化,认为西化是中国走向文明、富强的必由之路,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他们甚至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将指引着世界前进方向的观点;还有的知识分子,既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也不完全肯定本国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看来,中西方文化都有优长之处,也都有缺陷。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的内容。由此可见,在这个较为自由、开明的时代,客观上存在着若干个文化信奉不同的人群。如若我们采取排他性的态度,要么只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要么让向话剧等表演艺术靠拢的戏曲形式完全占据舞台,势必会流失很多的观众群体,将本来是大众的艺术人为地变成了小众的艺术。显然,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的园地百花齐放,用传统剧目、传统的表现方式来满足今日依然认为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是保障社会健康的法宝的观众群体;用“话剧+唱”让热爱西方文化的人从剧中先进深刻的思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寓意丰富的潜台词中获得美感;用既保持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又吸收了现代艺术元素的舞台艺术形态,来满足希望中西文化交汇之人的审美要求;甚至在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允许一些剧目的舞台美术搞“大制作”,以让有钱的追求时尚的观众达到视觉冲击的目的。

二是为剧种之间的艺术形态的差异性所决定。我们将二三百个地方戏笼统地称之为“戏曲”,是就其有相同的本质特征而言的,其实,他们的表现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且不说唱腔各自不同,就是故事内容,也是各有各的特色。譬如同出于滩簧的锡剧、苏剧、沪剧、甬剧等,所常演的剧目就不一样。锡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着意向大剧种看齐,配齐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练出翎子、把子、毯子等功夫,能够上演大型的历史剧战争戏;苏剧继承了前滩的传统,上演的多是由昆剧改编的生旦戏;沪剧紧跟时事,扣紧时代的脉搏,以《罗汉钱》、《红灯记》、《芦荡火种》、《张志新》等现代戏见长;甬剧则一以贯之,剧目多是表现小女子不平常的爱情婚姻生活。如果让它们以统一的艺术形态来呈现,消弭去剧中的个性,必然会使它们因放弃了艺术传统而手足无措,其结局毫无疑问是走向死亡。我们很难想象,让二人转这样的以风趣欢快为特色的剧种所演的剧目去表达报国爱民、反奸尽忠的主题,我们更难想象让昆剧、秦腔川剧、京剧等古老的剧种,其语言一律改成普通话,减少甚或去掉程式化的表演,没有了水袖、大靠、翎子等,唱腔因吸收了过多外来的与流行的音乐元素而失去了原先的韵味,那时的它们还能被称之为戏曲吗?很明显,这样的做法会彻底地摧毁每一个剧种的根基,所有剧种的观众群体都将被强行赶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只剩下一个被话剧、音乐剧、舞剧等深度改造了的不再有戏曲艺术特征的剧种。

三是为今日的探索和日后的借鉴所需要。现在正处于戏曲振兴之路的探索阶段,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戏曲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态,那么,就应该在不蓄意改变戏曲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容许作多种途径的探索。可以在剧本文学、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融入当代人喜欢的的艺术元素,譬如故事不一定非要具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与情节线,可以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表演可以是外在表现与心理体验相结合;音乐可以在剧情需要和声腔音乐的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加进一些非声腔的音乐;舞美可以将具象与抽象、写意与写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等等。也可以坚持用传统的表现方式来演出传统的剧目,这不仅能够满足当下的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保存了戏曲的“祖本”。当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而最终又失败之后,我们还可以回到基因纯正的“祖本”上来。如若丢掉了“祖本”,而我们舞台上有的只是“转基因”戏曲,若发现转基因戏曲缺乏生命力的时候,再想回到原点,却没有了可能。今日各级政府通过“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将许多濒临灭亡的剧种保护起来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积极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这一做法的根本意义在于保护戏曲艺术形态的多样性,为我们日后的戏曲艺术的发展、改革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样本。我们断定能够风靡元代都市的北杂剧,一定有它独特的艺术特点,若能传承到今日,必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可惜的是,留给我们的,除了160多部剧本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了。我们不知道窦娥这一人物形象是如何表演的,也不知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曲子是怎么行腔的。倘若我们对今日的戏曲艺术的多元化形态不但不加保护、鼓励,反而用一种想当然的“理想”模式去规范它们,我们的后代再想寻找借鉴的东西,就只能像我们一样地抱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