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改良运动和民国初期上海戏曲

戏曲改良运动和民国初期上海戏曲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改良运动和民国初期上海戏曲上海的被“打开大门”,受西方的影响程度在全国可算首屈一指。蔡元培号召戏曲艺人,关心国家命运,进行戏曲改良。宣传戏曲改良的文章在上海的报纸、刊物不断出现。汪笑侬受民主革命运动和戏剧改良思潮的影响,试图利用戏剧宣传救亡图存。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了戏剧创作,使之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且多关系时局大事。

戏曲改良运动和民国初期上海戏曲

戏曲改良运动和民国初期上海戏曲

上海的被“打开大门”,受西方的影响程度在全国可算首屈一指。一方面是传统的封建文化,一方面是不断被吹进的西方文化之风。两种文化相互浸润,有时甚至是不伦不类的杂糅,就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洋泾浜”语言文化。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小河,虽不起眼却四通八达,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以后,洋泾浜成为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沿岸也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英语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

洋泾浜这个地块有外轮经常停靠的码头,外国商人与码头搬运工人之间的接触交流,促使一些中国工人学习了少量英语词汇,以应付沟通的需要。这种情况,在上海租界渐成风气,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以汉语语法为主,使用英语词汇,语音上受上海话影响。这种混杂的英语,被称为“洋泾浜英语”,也简称“洋泾浜”。

旅沪宁波商人冯泽夫等在1860年编写了《英话注解》,出版了上海第一本“洋泾浜英语”手册。洋泾浜英语用上海方言来为英文表音,例如——

谚语

大世界共和厅,滑稽摇篮育新人。(共和厅系大世界游乐场内专演滑稽曲艺的场子)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发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谚语

台下噱天噱地,台上哑口无言。(比喻有些演员在后台闲聊时妙语连珠,可一上台一点不会逗乐。)(www.xing528.com)

上海戏曲的发展远非“洋泾浜”那样简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高涨,戏剧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当时以上海为发源地,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掀起了一场涉及很多剧种的戏曲改良运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名为《劫灰梦》的传奇,直抒国家兴亡感慨,他决心“把俺眼中所看着那几桩事情,俺心中所想着那几片道理,编成一部小小传奇,等那大人先生、儿童走卒,茶前酒后,作一消遣,总比读那《西厢记》、《牡丹亭》强得些些,这就算我尽我自己本分的国民责任罢了。”此后,梁启超又写了《新罗马传奇》和《侠情记传奇》,“以中国戏演外国事”,利用戏剧形式来编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学界有人把梁启超的三个传奇看作近代戏剧改良的序幕和先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蔡元培主编之《俄事警闻》连续发表了七十余篇以《告×××》为题的文章,其中《告优》一文,要求中国戏曲艺人能像古代的优孟和西方戏剧演员那样,忧国忧民,针砭时弊,而不要粉饰太平,麻痹民众。蔡元培号召戏曲艺人,关心国家命运,进行戏曲改良。

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去病又联合汪笑侬等创办我国第一个戏曲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标举“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简章》),柳亚子撰《发刊词》,说明创刊目的是“戏剧改良”,要高张“梨园革命军”大旗,呼吁“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则中国万岁!《二十世纪大舞台》万岁”;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蒋观云的《中国演剧界》、三爱(陈独秀)的《论戏曲》等文章,也大力鼓吹戏剧改良。《论戏曲》还从理论上阐述了戏剧的教育功能:“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这一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编写剧本,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记载,这些剧本约有一百五十余种,大部分发表在上海的报纸刊物上。这些作品积极配合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及时反映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歌颂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歌颂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反对民族压迫,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宣传戏曲改良的文章在上海的报纸、刊物不断出现。他们从戏曲的社会功能和对群众的影响入手,呼吁运用戏曲“移风易俗”、“开发民智”,主张编演宣传民主爱国思想的新戏。光绪三十四年年底(1905年),潘月樵与夏氏兄弟夏月珊、夏月润联合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沈缦云、姚紫若等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拥有先进设备的近代化剧场新舞台,从而把戏曲改良运动推向新的高潮。新舞台建立后不仅继续编演了《新茶花》、《明末遗恨》、《拿破仑》、《秋瑾》等大量时装京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革命思想,展开京剧改良运动。还在表演艺术、舞台装置、灯光、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大胆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灯光设备和新的技术。

上海是京剧改革的大本营,其代表人物汪笑侬(1858—1918年),原名德克金,满族人,中过举人,曾任河南太康知县,禀性刚直,因不肯奉承上司而遭革职,于是专门从事戏剧活动。汪笑侬受民主革命运动和戏剧改良思潮的影响,试图利用戏剧宣传救亡图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先在天仙茶园上演了“以刺满酋之扑杀民党”的《党人碑》,此后又编撰了三十多个剧本,借古喻今,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他还与新剧家王钟声、京剧艺人王鸿寿(三麻子)、赵如泉等合作演出了《张汶祥刺马》、《宦海潮》等揭露清朝官场黑暗的戏。汪笑侬被誉为“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他的剧作唱词不受格律束缚,形成自由化、散文化的新体诗句式;他善于以大段唱腔抒发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以此充分揭示人物多方面的性格。

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了戏剧创作,使之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且多关系时局大事。内容有歌颂碧血丹心的革命英烈的戏剧,如讲述徐锡麟刺杀恩铭而壮烈牺牲的《苍鹰击》,讲述秋瑾慷慨就义的《六月霜》等;有表彰历史上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的戏剧,如颂扬文天祥浩然正气的《爱国魂》,颂扬明末瞿式耜不屈殉国的《风洞山》,还有展现张煌言视死如归的《悬岙猿》等;再有讴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伟人的戏剧,如写“少年意大利”党的《新罗马》,写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等;更有揭示国家民族沦亡危机的《警黄钟》、《后南柯》等。郑振铎在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里作序,称这些剧作“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

谚语

搭档“抢口”,糟蹋噱头。

谚语

同台只怕“抢羹饭”,末脚一档口难开。(“抢羹饭”暗喻“抢噱头”,会串时,前几档把“噱头”抢演光了,最后一档十分难演)

上海是个五方杂处的国际性大都会,南北各地的戏曲剧种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知音。而开埠后早期移居上海的居民中,以广东和浙江宁(波)、绍(兴)二邑人最多,所以继京剧之后,最早来到上海的戏曲剧种还有粤剧绍剧

粤剧来沪时间约在同治中叶;绍剧(绍兴大班)传入上海比粤剧稍晚,清末民初在三马路外滩建有专演绍兴大班的镜花园戏院。这两个剧种那时在上海的演出一直是时断时续,影响不大。

清末民初,原在上海四郊农村活动,以花鼓戏为名的沪剧,随着上海市区的发展,也纷纷涌向租界、南市虹口地区,其间历经了上海地方和租界当局的一再禁查,改坐唱为立唱,废弃了若干淫秽剧目,称为改良本滩。

19世纪末,上海已有学生演出没有戏曲程式和唱功的演剧活动。不久,一批外国留学生又将新剧的表演形式带到上海,结合学生的演剧活动,编演“时事新剧”,开创了演艺的新局面。

——上海的滑稽戏、独脚戏,就是在这样的氛围、背景下,在上海人文和各种戏曲曲艺熏陶下,在戏曲改良运动的带动下,在上海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借助着新剧这个载体,诞生、形成并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