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与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都源自1879年诞生的科学心理学,并伴随着现代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

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设计艺术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设计艺术产品,我们时时刻刻使用着形形色色的设计艺术产品,大到飞机、火车汽车电脑,小到电话、桌椅、餐具、衣物等。虽然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人类在造物中考虑人的心理感受的相关理论,如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等,由来已久。工业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都源自1879年诞生的科学心理学,并伴随着现代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心理美学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哲对于美和艺术的本体论认识论,19世纪下半叶走上科技心理美学之路,利用科学心理的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美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欧美国家,把设计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研究,最早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之中。

一、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形成

现代设计心理学的雏形大致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二战中,人机工程学和心理测量等应用心理学科得到迅速发展,战后转向民用,实验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中很大一部分研究都直接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为设计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时代,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样式设计、风格的交叠促销成为市场主流,盛行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设计成为了商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并出现了大批优秀的职业设计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认同单纯以样式为核心的设计,而想要真正为使用者设计,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设计师德雷夫斯(Henry Drefuss),他率先开始以诚实的态度来研究用户的需要,为人的需要进行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

美国著名设计师德雷夫斯原是一位舞台设计师,1929年开始工业设计事务所业务,他为美国贝尔公司设计了100多种电话,是影响现代电话形成的最重要的设计师,他在设计中强调产品的高度舒适性。图1.14所示就是德雷夫斯设计作品。他在1951年出版的《为人的设计》(Densign for People)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认为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该从内到外,而非从外到内”。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认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他的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德雷夫斯是美国工业设计的先驱者,虽然没有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设计心理学”,但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紧密围绕用户心理研究展开的,他的设计不仅应作为“人性化设计”的先驱,同时其针对用户心理的研究也应作为针对设计的心理学研究的先行之作。

img15

图1.14

1969年,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A.西蒙发表了现代设计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人机科学》,即《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有限理性说和满意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具有限度,人不可能达到最优选择,而只能寻求满意。作为行为系统的人,其行为表面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他认为,“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象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设计是几种方案的筛选过程,人们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优化计算,做出合理选择,但是人们几乎不可能做到最优选择,就像计算机中的不等式,满足大于或是小于的条件,就能达到目的。使人们满意,就是设计的目的。赫伯特.A.西蒙为设计结果风格差异的产生找到了一个极为科学的解释,认为这是由设计过程的差异所导致的,他将复杂的设计思维活动划分为问题的求解活动,其理论为人工智能、智能化设计等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依据,初步界定了设计心理学以有限理性和满意原则为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

二、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设计艺术心理学相关的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研究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并且与生产和消费实践结合也日趋紧密。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前期的用户研究、广告效果分析和测试、产品测试都已成为大型制造公司进行产品研发的必备环节。

第二,研究领域越来越广,研究课题划分越来越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与计算机(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其他数码产品)的对话成为了最重要的人机系统研究命题,界面控制普遍应用于生产、办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机界面设计成为工业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第三,研究方法、手段越来越丰富和先进。传统研究中的调查法、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仍是主要手段,但许多现代电子、数字技术设备被加入到研究方法中。例如焦点小组开始使用双面镜、录音录像设备等;研究结果分析从传播学语言学中借鉴的语义分析法等。此外,借助仪器作为工具研究成为一种潮流,包括了眼动仪、心电图脑电波分析仪、速示器、虚拟现实等。建立在工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和广告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分支基础上的设计应用心理学研究,还衍生出若干崭新的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感性工学和可用性工程等。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出现了以长町三生的研究为代表的另外一门新型学科——感性工学,它是一种将顾客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感性工学结合了设计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机工程学、工程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知识,试图以定量分析的方式来理性地研究设计中的感性问题,借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感性工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收集用户对产品的感性评价,建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感性数据库和计算机推理系统,以辅助设计师设计或帮助顾客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二是与生物学结合的研究方式,以心脑科学的研究为主要趋向和基点,代表人物是筑波大学的原田昭教授。他自1997年起,致力于通过眼睛记录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机器人等装置的记录和实验,描述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将感性的艺术品欣赏变成了可测量的、数字化的结果,使感性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可测量的理性结果。

设计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对于现代设计心理学以及可用性工程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撰写的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我国将其译为《设计心理学》)成为可用性设计的先声。他在书中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侧重研究如何使产品的设计符合用户的需要”,“重点在于研究如何设计出用户看得懂、知道怎么用的产品”。他将认知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降低因物品使用不当而导致的错误和事故的发生率,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质量。唐纳德·A.诺曼率先关注产品的可用性,同时提出不能因为追求产品的易用性而牺牲艺术美,认为设计师应设计出“既具有创造性、又好用,既具美感又运转良好的产品”。

2004年,唐纳德·A.诺曼发表了第二部关于设计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情感设计》,将注意力转向了设计中最为神秘但最重要的内容——情感和情绪。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解释了情感对于用户(或消费者)的作用及其产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他根据人脑信息加工的三种水平,将人们对于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内脏控制阶段、行为控制阶段及反思阶段。其中,内脏控制阶段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生物性的反应,反思阶段则是有高级思维活动参与,以记忆、经验等控制的反应,行为阶段则介于两者之间。他指出三种阶段对应于设计的三个方面,其中内脏控制阶段对应“外形”,行为阶段对应“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反思阶段对应“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和记忆”。

目前,我国关于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设计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开始逐渐得到共识和关注。以审美经验或者消费心理角度的研究为主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框架还未形成。例如,用户心理研究中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部分学者倾向研究艺术设计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或者从意味和趣味的角度出发,将设计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表现展开分析;另一部分学者则倾向于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着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心理规律提高设计的使用功能。这两个方面显然都是用户心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者甚少。

我国关于设计艺术心理学方面研究的专家,按照专业背景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曾接受了系统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并通过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而成为懂设计、会设计、能为设计师提供心理指导的专家。他们具有一定的设计艺术能力,在实践中能够与设计师很好地沟通。较一般的设计师而言,他们具有更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发现设计艺术心理学问题,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设计师的状态,提出更好的设计创意,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充当顾问角色,比设计师看得更远更高。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可以在把握设计师创意意图的同时调整设计,兼顾设计师的创意和客户的需求,更易被设计师接受。另一类是以心理学(包括认知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或是美学等)为专业背景,专门研究设计艺术领域活动的应用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较高的造诣。他们通过一定设计艺术知识(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模式)的研究积累,在采集设计参考信息、分析设计参数、训练设计师方面有前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设计团队中,设计师与心理学家及其他专业的专家结成一种相互依靠的关系,设计艺术创造思维的训练主要由心理学专家来指导进行,其专业知识使他们在训练方法、手段和结果测试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前者以设计指导的角色出现,主要指导设计,把握设计效果,主要是对设计中的心理现象进行一般的总结,但因缺乏严谨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内容也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内在机制的分析以及归纳、演绎的加工。后者主要还是进行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的范围锁定在设计艺术领域,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心理学的学科特色,更关注对人的研究,但针对性存在一定局限。

我国关于设计艺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面临着心理学与设计艺术学的紧密结合,设计艺术过程中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与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设计艺术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指导以及与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经济学、设计艺术社会学、设计艺术教育学交汇融合等诸多研究问题。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设计艺术心理学体系也是中国目前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的设计艺术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是学科建设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