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临床功夫的重要性与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相关

临床功夫的重要性与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相关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生不但要有理论功夫,而且要有临床功夫。临床在疗效,疗效是检验医生本领的标尺。医生应竭力避免治疗失当。临床功夫是多方面的,我觉得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最为重要。也可以说,辨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集中体现,辨证正确与否是疗效好坏与否的关键。依据我个人的感悟,归纳出辨证思维六要,供临床参考。二诊:服上药月经已干净5天。有心肌缺血病史。

临床功夫的重要性与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相关

医生不但要有理论功夫,而且要有临床功夫。临床在疗效,疗效是检验医生本领的标尺。说得天花乱坠,但治不好病,无异于纸上谈兵。诚然,医生也不可能把每个病都治痊愈,但要看你治疗是否得当。治疗是否得当,医应知之。医生应竭力避免治疗失当。避免治疗失当,一是要有高度责任心,二是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从另一方面,患者也有个选医的问题。一般说,患者有病乱投医,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若投错了医(如庸医、假医、江湖骗子),会造成不良后果。明代张景岳曾说:“病有缓急,效有迟速。若以迟病而求速效,则未免易医。易医多,则高明本少,庸浅极多,少不胜多,事必败矣。”“但知见病求医,而不知医之为医,亦可悲矣”“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临床功夫是多方面的,我觉得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最为重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而辨证识病是中医学术的重要部分,舍去辨证识病就难以给予正确的治疗。正如清代林佩琴说:“治病之难,在于识病,而识病之难,在于辨证。”由此可见,辨证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辨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集中体现,辨证正确与否是疗效好坏与否的关键。辨证也是中医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任何现代仪器所不能取代的,将会永远存在下去,失去辨证,就意味着失去了中医的灵魂。辨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了,没有理验俱丰的功夫,是难以做到的。依据我个人的感悟,归纳出辨证思维六要,供临床参考。

1.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 辨证中之证即是临证时注意抓主证。所谓主证,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几个症状,这一个症状或几个症状是疾病的中心环节,它既是辨证的要点,又是治疗的重点。抓主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患者只有一个病,但伴有许多症状,如失眠患者往往有心烦心慌、头晕耳鸣等症状,很显然,失眠是其主证;二是有些患者说出一大堆症状,觉得浑身都是病,患者也说不出什么是主证,对此,医生要仔细琢磨,多费心思,找出主证;三是一个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究竟是治其一,还是兼而治之,根据其具体情况,从整体出发,权衡利弊,分清缓急,遵《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之旨,做出恰当的处理。同时,辨证必须“到位”,如一个患者,已辨其为阴虚证,这是不够的,要进一步辨其为何脏何腑之阴虚。所谓辨证外之证,即是辨其兼夹证。兼证有时与主证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甚或是相反的,既要主次分明,又要统筹兼顾。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也是中医辨证整体的具体体现。

【病案1】 赵某,女,18岁。2005年8月15日就诊。

初诊主诉:月经淋漓不断5年。12岁月经初潮,13岁到现在月经淋漓不断(每天都有),量时多时少,经色暗;膝关节以下凉,手心热,纳差,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大便带血,小便正常;冬季怕寒,手足凉,病情加重;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芤;易过敏,特别是对油漆。理化检查:T32.98nmol/L,T4180nmol/L,TSH 1.3mU/L。B型超声提示:双侧卵巢增大,多囊性回声改变,胰腺轻度增大,诊为崩漏,由脾肾亏虚,冲任失固所致。处方:川续断炭10g,山茱萸15g,茜草炭10g,煅海螵蛸30g,阿胶10g(烊化),干姜炭10g,党参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药月经已干净5天。服药自觉每天总有欲大便感,大便不成形,1 天2次;腰酸,腰两侧胁下气多上下窜;矢气多。现感冒已3天,纳差,小便可,白带稍多,色稍黄,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沉弱。照上方加炒山药30g,盐杜仲10g,炒麦芽20g,麦冬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治感冒方:金银花10g,连翘10g,竹叶10g,荆芥10g,牛蒡子10g,薄荷10g,桔梗10g,苇根30g,前胡10g,甘草6g,黄芩10g。2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药8剂,月经又至,色鲜红,量多,行经时两胁下有空虚感、胀感,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沉弱。

处方:熟地黄炭30g,荆芥炭10g,制何首乌30g,茜草炭10g,煅海螵蛸30g,阿胶10g(烊化),干姜炭10g,山茱萸10g,党参10g,小麦30g,地榆炭30g,乌梅炭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服上药后月经已有明显周期,但周期仍较短,色黑;双膝关节以下发凉,手心热,咽腔疼痛,面部头部有多个疖子;腹部胀气,下午明显;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脉细。处方:炒白术10g,生黄芪15g,茯神10g,党参10g,远志10g,炒酸枣仁20g,龙眼肉10g(另煎),制何首乌10g,木香6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20g,茜草炭10g,煅海螵蛸3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案患者素体肾气不足,封藏不固,冲任失摄,以致自月经初潮以来,淋漓不断达5年之久,痛苦异常。观前医用药,清热凉血者有之,补肾固冲者有之,健脾补肾者有之,均未见效。细审经量时多时少,色暗,双下肢发凉,冬季怕冷,病情加重,乃为脾肾亏虚,冲任失固,且有血虚血瘀之候。以川续断、山茱萸补肝肾;党参、干姜温阳健脾;茜草、煅海螵蛸收敛止血;阿胶补血止血。且多炭用,取其一药双效。方中药少,效专力宏,单刀直入,迅见效果。之后补肝肾,继续治疗。辨证之时注意“手心热、入睡困难、易醒”是由肾虚失固、淋漓伤血所致,不可视为阴虚内热,即“辨证外之证,注意其杂”。本方以四乌贼骨一茹丸和胶姜汤为主进行加味。胶姜汤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者。陈修园赞之曰:“胶姜方阙症犹藏,漏下陷经黑色详,姜性温提胶养血,刚柔运化配阴阳。”5年之漏,3剂起效,足见此方之妙。末方以归脾汤加入栀、芩、地,以清火宁血,有相得益彰之用。

【病案2】 王某,女,66岁,2006年3月29日就诊。

初诊主诉:五更泻10余年。患者从小即肠胃弱,30多岁时曾经腹泻一段时间,体重下降;消瘦,吃青菜、油腻则泄泻;腹不胀,纳少;乏力腿软,下肢发凉;口干引饮,饮不解渴;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弱。有心肌缺血病史。诊为脾肾阳虚泄泻。处方:补骨脂10g,吴茱萸6g,五味子10g,肉桂6g,制附子10g(先煎),煨肉豆蔻10g,炒山药30g,乌梅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病情见好,体力增,口渴减轻,饮水减少,曾做甲状腺肿瘤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现不食青菜及油腻之品则大便正常,四肢肌温正常,但足厥寒冷以致不能入睡,舌质淡,苔薄,脉沉弱。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补骨脂10g,五味子10g,肉桂6g,制附子6g(先煎),炒山药30g,乌梅6g,鸡内金6g,炒麦芽15g,炙甘草6g,生姜3片(为引)。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24剂后,五更泻大有好转,口干渴亦轻。现消瘦,泛酸;大便成形,每日1次;纳可,小便可;口干渴,饮水多,不能吃凉食物;眠差,早醒;腰髋以下冷,全身亦怕冷;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弱细。仍为脾肾阳虚,水失蒸腾而致。上方加鸡内金6g,干姜3g,煅海螵蛸10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案中五更泻10年余是主证,饥不欲食、双下肢发凉是次证,皆脾肾阳虚之候。但口渴引饮,每次能饮水2~2.5L,是其兼证,颇似阴虚之象,实乃脾肾阳虚,水失蒸腾气化,不能化生津液所致。故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为法。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使脾阳得健,肾阳得补,气化复常,泻、渴自除。辨证时既注重辨证中之证“五更泻”、双下肢发凉等,又须重视证外之证“口渴引饮,饮不解渴”,莫为现象迷惑,应究其病机,注意其杂。

2.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 中医的证是疾病在发生发展中某一时期的特定的病理状态,它随外界气候、患者个体体质、邪正关系的对比、治疗措施是否得当等因素而变化。疾病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因为疾病是在人身上发生的,除病邪本身变动外,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时刻不停的活动机体,尤其是用药以后,其变动更是明显,所以说,医者不但要知病之为病,而且要知动之为动。这个动,主要靠医生依据当时的病态细心体察。因此,医生对待复诊患者时要特别用心,否则就会出现失误。由于疾病是动态的,医生要具有对疾病治疗的驾驭能力,证变治亦变,有是证用是药,证型决定治疗措施。因此,对疾病的整个辨证论治过程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既有原则性,又是灵活多变的。如果以僵硬的辨病论治的诊疗思路来对待中医,必将把中医的研究引入歧途。

【病案1】 陈某,女,21岁,汉族,2006年1月12日就诊。

初诊主诉:面部烘热、面赤如醉4年,低热4个月余。患者自5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低热,体温37.5℃左右;面部烘热、面赤如醉4年,下午或晚饭后较多,能持续3~4小时。低热一般于下午、晚上出现,上午不发热。畏寒风,全身肌肉轻拍时疼痛,右肩部麻似虫行,腰痛;月经提前10余天,经期6~7天,量多色暗血块多;白带正常;纳可,二便调;常咽干痛,饮水多;两手颤,颈显大;舌质红淡、瘦,苔薄白稍腻,脉细数。血常规:白细胞低(3.1×109/L),类风湿因子弱阳性,曾查T3、T4正常。处方:金银花30g,玄参30g,栀子10g,蒲公英30g,赤芍15g,连翘10g,竹叶10g,知母10g,地骨皮15g,牡丹皮10g,柴胡10g,制香附1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发热较前降低,体温37.2℃,面热较前时间短,大便干,咽干痛,口不苦,仍手颤,全身肌肉有叩击痛。处方:熟地黄10g,当归10g,生白芍20g,川芎6g,牡丹皮10g,地骨皮20g,柴胡10g,黄芩10g,桔梗10g,连翘10g,生甘草6g。

三诊:服上药期间体温降至正常,停药后又出现低热,时全身燥热;面部红赤如醉,燥热,时恶寒;晨起全身僵硬,腰硬痛,左手麻;月经提前8~9天,经期5~6天,量稍多,经期腰痛;二便调;双下肢久坐后不舒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数。处方:熟地黄10g,当归10g,生白芍20g,川芎6g,牡丹皮10g,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生甘草6g,地骨皮20g,知母10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案患者病程较长,面部烘热如醉,低热,全身肌肉叩击痛,两手震颤,月经前提,量多色暗,咽干痛,饮水多,畏风寒,乃风热稽留,深陷厥阴肝经,耗伤阴血,引动肝风。先以银翘散合地骨皮饮加减,疏风散邪,滋阴清热。恶风寒消失,风热渐散,但低热未除,病仍未变,证有变化,以邪陷厥阴为主。用地骨皮饮合小柴胡汤加减,以滋阴养血,和解透达,使耗伤之阴血渐复,深陷厥阴之邪热外透,热退风息,疗效良好。

【病案2】 刘某,女,41岁。

初诊主诉:6个月前停经,检查为卵巢早衰(卵巢萎缩),使用黄体酮、己烯雌酚,行经3天,至今闭经。现身乏力,易感冒,左肩关节发凉,双脚大趾怕凉,心悸;大便每日2次,小便可;白带量多,色淡黄;口干有时苦;睡眠多梦;舌质暗红,苔白腻兼黄,脉弦。以前月经来时乳房胀痛。某医院B超检查:卵巢早衰,子宫(40mm× 35mm×32mm)。月余后再次B超检查:双侧卵巢萎缩(17mm左右),子宫(35mm×27mm×25mm)。诊断为闭经。由肝肾亏虚,冲任失养所致。以补肾固元,养血疏肝为治。方用逍遥散加味。处方: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茯苓12g,炒白术10g,薄荷3g(后下),制香附10g,菟丝子20g,川续断10g,炒杜仲10g,紫石英15g,肉桂6g,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药服第5剂时,月经即行。现腰凉明显,右下肢空虚感,按压右腰,空虚感减轻;急躁则汗出,心悸气短;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弱。以养血活血温阳为治。处方:熟地黄10g,当归10g,生白芍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菟丝子20g,川续断10g,紫石英15g,肉桂6g,炒茴香10g,制香附10g,柴胡10g,麦冬15g,炙甘草6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自觉腰部冷困不舒,右下肢空虚,左肩冷,项强困,纳可,二便可,近3个月月经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无力。守方微调。上方去川芎,加川牛膝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姜3片为引。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案系肝肾亏虚,精血乏源,冲任失养,肝失疏泄,而致闭经。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精血日以干涸。”因前有“月经来时乳房胀痛”,肝肾亏虚之中肝郁气滞比较明显,故先以逍遥散加补肾之品,养肝疏肝为主,补肾填精为辅。肝气得疏,气机渐畅,故5剂而经至。证以虚为主,以郁为辅,改以补肝肾为主,疏肝活血为辅。治法有先后,用药有轻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而药中其的。

3.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 在临床实践中,常有许多患者症状较之疾病滞后或提前消失,即所谓“无证可辨”。如肝病无症状的ALT升高,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尿糖升高,B超提示无症状的结石病,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等,这些疾病在某些阶段往往“无证可辨”。但根据患者的体质、既往病史,根据对同种疾病有证可辨者积累的经验,借鉴现代医学的各种理化检查手段,参照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等来寻找蛛丝马迹,进行分析,找到“隐证”,变“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并且,“无证可辨”的辨证论治,必须突出中医特色,若离开了中医的辨证,单纯依靠西医的理化检查来选方用药,非但难以奏效,有时还会导致误治、变证而延误病情。另外某些疾病或主证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疾病或病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处于较隐蔽的状态,与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主证有着密切关系,治疗时应注意隐匿的病邪或疾病。

【病案1】 贺某,男,40岁。2005年9月9日就诊。

初诊主诉:患者左侧甲状腺癌部分切除术1个月,未进行放、化疗治疗;口干,夜间重,无口苦口渴;纳、眠可,大、小便正常;无心烦心悸;左颌下、左甲状腺仍有硬结节,如黄豆大小,触之坚硬不移,皮肤发紧;舌质淡暗,脉沉滞。此为痰毒郁结,气滞血瘀。治当化痰散结解毒。处方:忍冬藤30g,炒白芥子10g,制天南星10g,陈皮10g,夏枯草30g,连翘12g,赤芍30g,浙贝母10g,玄参30g,皂角刺12g,川芎10g,重楼10g,通草6g,葛根30g,甘草10g。1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平和,颌下皮肤发紧较前减轻,舌质淡暗,舌苔黄腻。颌下结节是险恶之证,宜缓图之,仍化痰散结消肿为治。处方:重楼1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黄芩10g,山慈菇10g,蜈蚣1条,浙贝母10g,玄参30g,雄黄0.2g(分2次冲服),白花蛇舌草30g,赤芍15g,牡丹皮10g,陈皮10g,生甘草6g。15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病情稳定,颈部皮肤发紧又减轻,口干,小便黄,脉沉滞。此系痰结阴伤加湿热,病机复杂又相互矛盾。以养阴化痰,散结解毒为治。处方:重楼1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黄芩10g,山慈菇10g,蜈蚣1条,浙贝母10g,玄参30g,雄黄0.2g(分2次冲服),赤芍15g,牡丹皮10g,陈皮10g,清半夏10g,皂角刺10g,天花粉10g,连翘10g,甘草6g。20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药颈部皮肤紧张感明显减轻,皮肤硬结减小。方药奏效,解毒之品雄黄暂缓使用,仍以养阴散结解毒为治。处方:玄参30g,浙贝母10g,生牡蛎30g,炒白芥子10g,清半夏10g,山慈菇10g,陈皮10g,夏枯草30g,蜈蚣1条,连翘10g,赤芍10g,甘草6g。30剂,水煎服。

本案仅凭咽干口苦,喉结肿大坚硬,不易定性诊断,结合病理结果,辨证为痰毒郁结于咽喉,触之不移,是其恶候。治以化痰散结,解毒清热。方用消瘰丸加减。方中炒白芥子、浙贝母、皂角刺、制天南星去筋膜之顽痰痼结,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夏枯草泄肝热、散郁结,选用重楼、雄黄、山慈菇、蜈蚣解毒清热,即是注意“毒邪”之隐,使痰消毒散,气血通畅而缓解。雄黄虽然有毒,但解毒之力较强,只要用之适量适度,效果很好,勿畏其毒而不敢用也。

【病案2】 孙某,女,28岁,2005年9月23日就诊。

初诊主诉:双眉棱骨疼痛1年。眉棱骨痛以攒竹穴处为重,时轻时重,夜间易发作,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噫气,睡眠休息后明显好转,可以自行缓解;眼不胀,食欲可,口不干苦;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平时易上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滞。有肾病病史5年,尿中一直有蛋白(+~),无明显症状,无服药治疗。此为阴血不足,虚热上扰,经气不畅,络脉瘀阻不通。当以养血散热为治。处方: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菊花10g(后下),夏枯草30g,白芷10g,羌活10g,蝉蜕6g,连翘10g,玄参30g,知母15g。1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期间眉棱骨疼痛未发作,尿中蛋白(),免疫球蛋白IgA 4.2mg/L,其他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眉棱骨疼痛缓解暂不治疗,今日尿蛋白加重,与感冒有关,属正虚夹湿热。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治。处方:炒白术10g,茯苓10g,连翘10g,赤小豆30g,芡实30g,蝉蜕6g,白茅根30g,生地黄10g,土茯苓20g,生黄芪30g,知母15g,生甘草6g。15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尿中蛋白(),红细胞2~4/HP,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上药乏效,仍应从肾阴不足考虑。阴血不足,内有郁热,是其基本病机。以补肾清热为法。处方:生地黄炭30g,山茱萸10g,生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连翘10g,芡实30g,蝉蜕6g,地肤子15g,知母10g,黄柏6g,竹叶10g。15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药后效果良好,5年来尿蛋白第1次全部消失,隐血(±),面部素有痤疮,偶有头懵,睡眠浅,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再加凉血利尿之品,巩固治疗。以补肾清热凉血为法。处方:生地黄炭30g,山茱萸10g,生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连翘10g,芡实30g,蝉蜕6g,地肤子15g,知母10g,黄柏6g,竹叶10g,小蓟15g,板蓝根30g,瞿麦15g。15剂,水煎服。

本案辨证既注重辨有症状之证“眉棱骨疼痛,以攒竹穴为重”,乃太阳经气血不足,络脉瘀滞,风热上扰,急则治标,以四物汤加味,养血散热,眉棱骨疼痛愈;更要重视辨无症状之证“平时易上火,休息后疼痛可以缓解”,说明素体阴血亏虚;同时结合病史,又辨微观之证“肾病5年,尿蛋白(+~)”,属证中“隐证”。肾阴亏虚,虚火内生,固摄无权,以知柏地黄汤加味,补肾清热,凉血止血,尿蛋白消失。

4.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 所谓宏观之证,是指具有明显症状表现的证候,容易观察到,也容易辨识;而微观之证则相反,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或受诊疗水平的限制,不容易发现或辨识,不能找到疾病真正的病因所在。因此,必须把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抽丝剥蕉,找到症结,求因论治。各种疾病都有其致病之因,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和自然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在感受六淫之邪以后,往往出现“互见互化”的情况。所谓互见,是指同时感受两种以上病邪而发病;所谓互化,是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出现互相转化。所以在研究外界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时,必须注意到人体的内在因素。内伤也是如此,如“五志”化火、食积化火、饮冷化寒等,都与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可见治病求因重要,求因中之因则更重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有者”是有邪,或有此症状,是宏观之证;“无者”是无邪,或无此症状,是微观之证:都要追求其原因。微观还应微到证之最小偏颇处,临床上会其意,探其微,在治疗上方能丝丝入扣。

【病案1】 尹某,男,71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www.xing528.com)

初诊主诉:咳嗽右胸痛月余。1年前发现右甲状腺癌,在某医院行部分切除术。近2个月出现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右胸疼痛,活动后胸闷,自汗多,黎明时恶寒,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厚,脉数大。胸片示:右胸腔积液。此为郁毒内结,肺失通调,水液内停,宣降失司之证。当涤浊解毒。方用涤浊汤加味。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桔梗15g,猪苓30g,雄黄0.2g(冲),延胡索15g,白芥子10g,重楼10g,生地黄30g,茯苓15g,甘草10g。2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仍咳嗽吐黄痰,痰中有血丝,胸痛加重,夜不能寐,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大。肺中郁热明显,涤浊中加重清肺之品。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桑叶3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桔梗15g,黄芩15g,白花蛇舌草30g,延胡索20g,生白芍30g,海浮石30g,甘草10g,炒麦芽20g。30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胸痛、咳嗽较前减轻,痰中已无血丝,食欲缺乏,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大。涤浊化痰解毒,方案不大调整。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桔梗15g,制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0g,豆蔻10g,海浮石30g,炒神曲10g,猪苓30g,甘草6g,延胡索10g。30剂,水煎服。

本案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右胸疼痛,活动后胸闷,自汗多,黎明时恶寒,是宏观之证;胸片示右胸腔积液,是其微观之证。求其所因,乃甲状腺癌切除后,正气虚弱,邪毒侵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津失布,饮停胁下所致。邪毒痰饮皆浊邪之类,辨病注意浊毒蕴肺,治疗注意涤浊荡邪,勿失其宜。方用涤浊汤加味,收效良好。

【病案2】 刘某,男,77岁。2005年4月6日就诊。

初诊主诉:汗血半年。不明原因出现汗液呈红色,洗手洗足水也呈红色,穿白色内衣可染成红色,几日不洗脚,血色凝于皮肤,近半年出汗不多,双膝以下水肿,时头晕,口干口苦,大小便正常。诊断为汗血。证属心肺郁热,迫血外泄所致。治以清心泻肺。处方:连翘12g,金银花15g,生地黄炭30g,紫草10g,牡丹皮10g,白茅根30g,槐花3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赤小豆30g,甘草6g,炒麦芽20g,陈皮10g。10剂,水煎服。经随访,上药尽剂而病告愈,至今未发。

汗血临床少见,《诸病源候论》认为与心肝有关,《血证论》认为与心肝肺有关,因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心血不足,心火亢盛,灼伤肺金,开合失司,心液外泄,发为汗血。治以清心泻肺,凉血止血为大法。药用生地黄炭、连翘,滋阴清心;金银花、桑白皮、地骨皮,泻肺中伏热;紫草、牡丹皮、槐花,凉血止血;白茅根、赤小豆,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全方以清热凉血为则,使血复其常道,而血汗止矣。本案汗液呈红色,洗手洗足水也呈红色,血色凝于皮肤,是宏观之证;腠理开合失司,心液外泄,是其微观之证。求其因,乃患者年近八旬,阴精亏虚,心血不足,心火亢盛,灼伤肺金所致。

5.辨顺逆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 顺逆之证与险恶之证关乎神。《灵枢·天年篇》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以脉象言,具有冲和之象谓有神,芤、牢、代、疾脉,乃危候之脉;以脉证言,脉证相应是顺证,不相应是逆证;以形证言之,《景岳全书·传中录》说“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从大类来说,疾病不外乎顺、险、逆三种情况,绝大多数是顺易之证,治之较易。但少数险恶之证,若辨证、治疗失当或失误,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证之时,尤要注意其逆。

【病案1】 孟某,男,3.5岁。2006年4月14日就诊。

初诊主诉:智力运动性倒退2年。患儿约1岁3个月时发现智力倒退,表现为1岁会拍手,会说“再见”,喊“爸妈”之后,理解语言逐渐下降,运动倒退。目前瘫痪在床,呼之不应,双手不自主徐动,无抽搐,病情进行性加重;夜间咬牙,牙已咬掉很多;夜间烦躁,哭闹;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大。曾用中药、西药、针灸等许多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在北京某大学医院诊查为神经轴索营养不良症,并说只能活10岁,此例为全国第3例。神经系统检查:眼球振颤(+),舌颤(+),双侧肱二头肌、三头肌膝腱反射与跟腱反射均亢进,掌下颌(+),巴氏征(+),肌张力高。诊断为痿证。证属脾胃湿热下注,伤肝伐肾,阴精耗损,水亏火旺,骨枯髓减,元神失养,发为痿证。处方:盐黄柏6g,盐知母6g,生地黄3g,熟地黄3g,龟甲15g(先煎),麦冬6g,天冬6g,桑白皮6g,地骨皮6g,石斛10g,生麦芽10g,川牛膝6g,节菖蒲3g,郁金3g。10剂,水煎服。

二诊:前6剂药效果好,服药后感到好转,会大便,现仍咬牙,吃饭呛,哭闹少,初诊症状仍在,指纹左紫暗,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浮大。处方:盐黄柏6g,盐知母6g,生地黄3g,龟甲10g(先煎),麦冬6g,竹叶6g,栀子6g,石斛10g,炒枳实6g,茵陈10g,通草3g,桃仁4g,红花3g,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赤芍6g,生石膏15g,生甘草3g,郁金3g,玄参10g。15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继续好转,会大便,会笑,睡眠好转,仍咬牙,吃饭呛较前少,夜间哭闹少,舌质淡红,舌苔薄,脉细。照上方加怀牛膝10g,节菖蒲3g。15剂,水煎服。

四诊:症状依然,夜间咬牙重,吃饭仍呛,腹胀,易汗出,指纹暗,脉细。处方:生地黄6g,熟地黄3g,当归6g,白芍6g,生山药10g,山茱萸6g,泽泻3g,牡丹皮3g,茯苓3g,盐知母6g,盐黄柏3g,桃仁3g,红花3g,薄荷2g(后下),川芎2g,炒麦芽10g,陈皮3g,大黄3g(后下),桑叶6g,龟甲10g(先煎)。15剂,水煎服。治疗有效,但取效缓慢。

本案患儿神情委顿,痴呆不语,夜间咬牙,烦躁哭闹,咳嗽少痰,瘫痪在床,呼之不应,双手不自主徐动,脉浮大,处于无神状态,病情笃重。源于脾胃湿热内蕴,上犯于肺则肺热叶焦,下及肝肾则伤肝损肾,阴精耗损,水亏火旺,骨枯髓减,元神失养,治疗颇难。治以甘露饮合大补阴丸加减,清利湿热,滋阴降火,使肺脾胃之湿热渐清,肝肾阴精渐复,初见小效。此乃重症只能缓缓图之,西医谓之只能活到10岁,不无道理,但未免言之过重。

【病例2】 宋某,男,49岁,工人。2005年12月21日就诊。

初诊主诉:腹泻心悸、头晕、身乏力4个月余。长期饮酒,曾住院治疗3次乏效,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神经病病变并肌萎缩、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并重度营养不良。现症:腹泻,每日10余次,水样便带不消化食物,肠鸣,便后小腹痛,小腹畏寒,得暖觉舒,心悸,头晕,身乏力,小便可,纳少,食后即泻,身体消瘦,手凉,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沉细。理化检查: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不能排除。诊断为泄泻。乃脾胃阳气衰败,湿浊瘀热内生,清阳不升,清浊杂下所致。治宜燮理法。方用山前汤加味(经验方)。处方:炒山楂15g,生山楂15g,炒车前子15g(包煎),生车前子15g(包煎),赤石脂30g,干姜10g,炒山药15g,生山药15g,禹余粮30g。4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症状无减轻,大便每日8~10次,不成形,夹杂不消化食物,便后腹痛,头晕,颈软,头倾,心悸乏力,腿疼,情绪不稳定,痛苦欲死,舌质瘀暗,舌苔厚腻黄,脉沉弱。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山茱萸10g,生黄芪30g。10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药仍大便溏,腹疼便后不解,头晕乏力,恶心,舌质暗红,苔黄厚,脉沉弱。此虽正虚较甚,但邪实更甚,邪不去则正难安,乃更方。处方: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厚朴10g,炒苍术10g,葛根15g,黄芩10g,黄连3g,白扁豆30g,炒山药30g,独活3g,羌活3g,干姜10g,党参15g,生甘草3g。8剂,水煎服。

四诊:大便每日1~2次,不太稀,消化不好,食少,乏力,舌苔厚黄灰,舌质偏淡,脉沉弱。处方: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猪苓10g,车前子15g(包煎),炒苍术15g,炒白术10g,炒白扁豆30g,炒山药30g,葛根10g,黄芩10g,黄连3g,豆蔻6g(后下),佩兰6g(后下),砂仁3g(后下),生甘草3g。10剂,水煎服。

五诊:病情好转,大便每日1~2次,质软,纳少运差,身困倦,舌苔灰厚(吸烟),舌质偏淡,脉沉弱。照上方加佛手3g,炒麦芽10g,党参10g,生黄芪10g。10剂,水煎服。

六诊:服药后仍乏力,纳少,大便每日1次,前天较成形,腹胀,仍有恶心,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处方: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山药30g,炒苍术15g,豆蔻6g(后下),草豆蔻6g,砂仁3g(后下),炒麦芽15g,炒神曲6g,鸡内金6g,车前子15g(包煎),升麻6g,藿香3g(后下),炙甘草3g。10剂,水煎服,继续治疗。

本案患者长期酗酒,伤肝败胃,腹泻无度,大肉已脱,骨瘦如柴,心悸,头晕乏力,行走困难,手足欠温,舌质暗红,苔黄厚而浊,脉沉弱乏力,乃脾胃阳气衰败,湿浊瘀热内生之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衰邪实,攻补为难,先治以燮理法,用山楂、车前子、山药生熟各半,平补平泻,协调阴阳,参以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涩肠止泻,效不显著。遵《内经》“湿盛则濡泄”之旨,以胃苓汤合桃花汤,健脾祛湿,涩肠止泻,明显见效。后以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健脾化湿与淡渗利湿结合,扶正与涤浊并进,燮理脏腑阴阳,缓缓图之。辨证之时注意“大肉已脱、泻下无度”为其恶候,治疗之时紧扣脾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是其关键。对于此例慢性重症,只能遣“王道”之药,进行调理,欲速则不达也。当知此症,预后不良。

【病案3】 刘某,男,75岁。2006年2月22日就诊。

初诊主诉:18年前发现“肺气肿”,间断性出现胸闷、气短、喘息,3个月前受凉后再发。CT检查:两肺大疱,肺气肿,右侧胸膜增厚。现持续吸氧,胸闷,气短,喘息动甚,稍微活动则身发颤,手腿颤,二便失禁,晨起咽部有痰,咳吐不利,大便不干,平素身畏寒,舌质暗红,苔黄乏津,脉数弦大。诊为哮喘。证属浊邪阻肺,郁而化热,热灼肺气,肺失清肃,宣降失常。宜用涤浊法。方用涤浊汤(经验方)加味治之。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猪牙皂6g,海浮石30g(包煎),桔梗10g,黄芩10g,炒紫苏子6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葶苈子15g(包煎),大枣6枚(切开为引)。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咳嗽吐痰减轻,仍胸闷、气喘,活动后明显,气短,心悸,食欲欠佳,口干口渴,大便每日4~5次,尿频有解不尽感,活动时颤动,舌质暗,苔白厚,脉弦大数有减,可以间断吸氧。患者属本虚标实,心肺俱衰,但邪实明显,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处方: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海浮石30g(包煎),桔梗10g,黄芩10g,炒紫苏子6g,当归6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葶苈子15g(包煎),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炒山药30g,茯苓10g,大枣6枚(切开为引)。10剂,水煎服。

三诊:胸闷、气喘减轻,食欲改善,活动时气短、心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中取则弦、按之则软。处方:党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炒山药30g,山茱萸10g,苇根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海浮石30g(包煎),百合20g,炙麻黄3g,大枣6枚(切开为引)。10剂,水煎服。先后加减服药3个月余,病情明显好转。

本案患者年逾古稀,正气虚弱;病程10余年,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气不接续,稍微活动则身发颤,手腿颤,二便失禁,脉弦大而数。正虚邪实,既是重症,又是险症,既有心、肺、肾气虚衰,又有痰、湿、热瘀阻滞,治疗颇为棘手。根据正邪盛衰,权衡攻补利弊,结合临证经验,首先使用涤浊法,方用涤浊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荡涤肺中浊阻之邪,以安其清肃之所;继则攻补兼施,以攻为主,以补益心、肺为辅,方用涤浊汤合生脉散,益气养阴;终则以扶正为主,健脾补肺,培土生金,杜绝生痰之源,滋阴补肾,培补肺气之根,涤浊宣肺为辅,以顺肺性。治疗此类疾患,总以“涤浊”为治,适当加入他法,往往取得良效。至少可以减缓肺气肿加剧之进程。

6.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 在具体病例的整个诊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判断的情况,如首次判断错误,后来又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可以是对他人所做错误判断的纠正,也可以是医者对自己所做错误判断的纠正。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是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反映疾病本质的过程,也是一次性判断与反复判断相统一的过程。即使判断正确,亦需反复判断。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很难一药而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获效。因此,就少不了复诊的问题。初诊重要,复诊更重要,可以说复诊是认识疾病的深化过程。从临床所见,复诊患者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效,二是无效,三是加重,四是出现不良反应。对于药后有效的患者,一般比较好处理,或不必再药,或效不更方,或作些微调,渐治渐佳。对于药后无效的患者,要细审之,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辨证、用药均无差误,多因为病程长,正气虚,邪气未伏,果真如此,应坚持用原方,不要轻易改弦更张,否则会越改越乱;二是首次辨证用药不妥,此应当机立断,及时纠正;三是有些患者取了多剂药,首服数剂,效果很好,继服效果不好了,这可能是药应变而未变的(疾病是动态的)缘故。此外也应注意到患者自身的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从医生来说,要多责之于己。对于药后加重的患者,除用药失当外,常有药性与病性相争较剧,而表现出病情加重之象,必须区别对待,慎而重之。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瘙痒、腹痛、腹泻等,要查其所因,各得其宜。总之,医生对患者服药后的每个变化,都须认真对待,切不可粗枝大叶,以遗人夭殃。所以说,医生治病,要能知误。既能知他医之误,又能知自己之误,误必纠之。最怕不知误或讳误。因此,在纠误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伤”字。

【病案1】 王某,女,65岁。2006年1月25日就诊。

初诊主诉:持续性发热2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热从下午2点到次日凌晨6点,体温37.3~38.8℃,无恶寒,夜晚自汗、盗汗,晨起身乏力,腿沉困,下午、夜晚口渴,饮水多,口苦口干,二便调,眠差,纳少,食欲差,舌质紫暗,苔黄腻厚偏干,脉数有促象。在当地查胸腹部CT、血培养、痰培养、结核抗体、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发现。既往有心律失常、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脑梗死、失眠1年病史,服地西泮(安定)2片,能休息5~6个小时,此为邪伏募原之证。方用达原饮化裁。处方:厚朴10g,槟榔10g,黄芩10g,草果6g,知母10g,生白芍20g,柴胡10g,白茅根30g,滑石30g(包煎),青蒿30g,生石膏30g,生甘草6g。10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期间配服大复康,体温可降至37.2℃以下,停用西药则体温升高。仍低热,体温37.5℃,无恶寒,汗出,口唇脱皮,下午口渴饮水减少,痰转白,噫气频,食欲缺乏,大便溏,脉细数。守方加强养阴之品。处方:厚朴10g,槟榔10g,黄芩10g,草果6g,知母10g,生白芍20g,柴胡10g,白茅根30g,滑石15g(包煎),竹叶10g,生石膏30g,白薇15g,制鳖甲30g(先煎),炒麦芽20g。10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药自觉双下肢酸沉,体温不稳定,37.5℃左右,盗汗,下午体温较上午高,夜间11点到凌晨2点时高,口干,下午饮水多,纳差,二便可,噫气,舌质淡暗胖,苔白厚腻,脉细。上按邪伏募原治之乏效,今以阳经郁火治之。处方:葛根30g,升麻10g,柴胡10g,羌活6g,独活6g,防风10g,白芍10g,党参10g,白茅根30g,车前草30g,生甘草6g,天花粉10g,生姜3片,大枣4枚(切开为引)。15剂,水煎服。

四诊:近期体温波动较大,中午睡醒时体温37.4℃,20分钟后体温自降至36.5℃左右,服药期间有2天体温下降,无盗汗,近2天,午后体温升高至37.4℃左右。晚间热,自扪肌肤热;口干口黏,饭后嗳气,脘部痞实;大便干,2天1次;睡眠差;口干时上午不欲饮,午后欲饮;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语声低弱;舌欲溃疡;舌质暗,苔白厚,脉沉滞,处方:杏仁10g,豆蔻10g(后下),生薏苡仁30g,厚朴10g,清半夏10g,竹叶10g,滑石30g(包煎),通草6g,青蒿30g,黄芩10g,生甘草6g。10剂,水煎服。2006年4月7日来告服上药低热渐除。

本案患者有不寐及卒中病史,近2个月出现发热,无恶寒,自汗,盗汗,口干,口苦,口渴,纳差,舌质暗苔黄厚,按邪伏募原,治以柴胡达原饮病情无减。细问症状,有出气热,小便黄,噫气,疑为阳经郁火,用升阳散火汤以发散郁火,初见小效。自扪肌肤热,大便干,2天1次,脘腹痞满,苔白厚,仍口干、口苦,此为上、中、下三焦俱病,湿热弥漫,用三仁汤加味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病情渐好。由此可见,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对病情复杂,寒热、虚实难以在初诊辨明者,应重视复诊。在三诊时,明了治疗的得与失,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及用药,才能渐治渐佳。

【病案2】 王某,男,74岁,2005年9月21日就诊。

初诊主诉:后半夜胃痛1年余。每晚2点多胃痛,嘈杂不适,按揉觉舒,伴烧心,无泛酸,无噫气,不能食生冷及硬食;大便有时干,每日1次;小便夜频;眠差,纳少,夜晚口干;近10余日感冒,咳嗽,吐黏痰,咽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诊断为胃痛(脾胃虚寒)。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滞内停,气机郁滞所致,故见胃痛之证候。治用灵动法,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方以健脾丸加减。处方:党参10g,炒白术6g,茯苓10g,制半夏10g,陈皮6g,砂仁3g(后下),草果3g,草豆蔻3g,黄连3g,重楼10g,延胡索6g,煅瓦楞子15g,决明子20g,杏仁1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4剂,呕吐,血压升高,遂停服。症状同前。舌质红,苔黄(染苔,服甘草片),脉细。从痰热治之。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炒枳实10g,竹茹15g,黄连3g,佛手3g,炒麦芽2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呕吐止,咳嗽愈,仍胃痛吞酸。此为木土壅郁。以越鞠丸、小柴胡汤、丹参饮加减。处方:川芎10g,炒苍术10g,炒神曲10g,栀子6g,制香附10g,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党参10g,丹参30g,檀香3g(后下),砂仁3g(后下),生姜3片,大枣3枚(切开)。6剂,水煎服。随访,临床治愈。

患者年逾古稀,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停成为湿,食停成为积,湿积内生,阻滞气机,气机失和,郁久生热,故胃痛嘈杂烧心;复因感冒,风邪袭肺,肺失宣肃,咳嗽吐痰。权衡正邪盛衰,则正虚不甚,邪实不重,故施以灵动法。以健脾丸加减,治疗乏效,出现呕吐、血压升高。详审病证,胃有痰火,参、术有碍,胃气上逆,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后呕吐止,咳嗽愈,仍胃痛吞酸,此系木土壅郁,以越鞠丸、小柴胡汤、丹参饮加减,效果较好。纵观治疗过程,初诊不应,二诊详审,知误何处,速更方药,病情好转。效又更方,此为病机有变,当药随证变,治不失度。虽三易其方,然其法乃一,俱属“灵动法”之活用。

以上是治疗内科杂病临证思辨的主要方法,具体到临床实践中,可以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圆机活泼,不失其宜,勿刻舟求剑,勿胶柱鼓瑟。在辨证过程中,还应注意综合、撮要、分析、识变、烛幽等,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