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代歌舞艺术发展,《霓裳羽衣》舞蹈

唐代歌舞艺术发展,《霓裳羽衣》舞蹈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霓裳羽衣》我国的歌舞艺术发展到唐代,属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名目众多的音乐、舞蹈形式。唐代大曲,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体乐曲,代表作为《霓裳羽衣》。关于《霓裳羽衣》有不少传说。其一说这首舞乐是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原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饰并制歌词,改名为《霓裳羽衣》。▲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舞当时以它的新颖雅丽,在宫廷受到极大的欢迎。

唐代歌舞艺术发展,《霓裳羽衣》舞蹈

《霓裳羽衣》

我国的歌舞艺术发展到唐代,属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名目众多的音乐、舞蹈形式。唐代大曲,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体乐曲,代表作为《霓裳羽衣》。关于《霓裳羽衣》有不少传说。其一说这首舞乐是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原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饰并制歌词,改名为《霓裳羽衣》。其二说有道士罗公远在中秋节的晚上,宫中赏月时,折下桂花一枝,抛向空中,化作银色长桥,唐玄宗和杨贵妃就踏上长桥进入月宫。数百仙女,披素雅长带翩翩起舞,据说舞的是《霓裳羽衣》,唐玄宗精通音律,暗将乐谱记在心里,归来只记得一半,就让乐工排练起来。后来西凉总督杨敬述献印度的《婆罗门曲》,声调和原曲相符,遂把月宫默记的一段为“散序”(开场序曲不舞),杨敬述所献乐曲改为《霓裳羽衣》。其三说唐玄宗登云乡驿,望女儿山有感而作。刘禹锡诗:“云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此曲取名,可能还和舞蹈的服饰有关,舞者上衣缀了羽毛,所以叫羽衣,下面是彩虹般闪光花纹,或月白色的衣裙,所以叫“霓裳”。头梳高髻戴步摇冠(因多用金凤形的首饰缀有成串珠子,走动时摇摆,故称“步摇”),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从服饰来看是求其有仙意,表达那种飘飘欲仙之态。

▲霓裳羽衣舞(www.xing528.com)

《霓裳羽衣》舞当时以它的新颖雅丽,在宫廷受到极大的欢迎。舞蹈开始之前有一段序曲称为散序,就是散板不舞,仅用“磬、筝、箫、笛相互交错着弹奏起来。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把人们引入奇妙的“仙山佛地”。到中序开始起舞,由缓慢的拍子,悠然低昂的节奏,渐渐过渡到急促的拍子,中序舞姿柔婉,正像白居易诗所描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到“入破”(破碎的意思),是急促的快板,正是“繁音急节十二编,跳珠撼玉何铿铮。”因为急速的旋转,珠玉等装饰品都撒满一地。一般舞蹈至入破就结束,而这个舞曲最后长引一声才结束。

这个舞的首演者应该是杨贵妃,最初大多为独舞,后来才发展为双人舞和群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