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

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03权力如何扩大:一个无可争议的假设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近代民族国家取代了中世纪后的城邦和君主国。权力是从何时开始需要借助规模行使的?“一战”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和行政机构已经成为全世界民族国家及殖民地的普遍实践。大企业或企业大部门的职业经理人的权力和决策塑造了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这种影响力不亚于市场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规模造就权力,而权力又进一步扩充规模。

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

03 权力如何扩大:一个无可争议的假设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近代民族国家取代了中世纪后的城邦和君主国。1745年,法国贵族、商务大臣文森特·德·古尔内首次使用了“官僚政治”这一术语。1882年,在新兴大规模工业兴起的过程中,多家小石油公司合并组成了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该公司的诞生预示着10年后企业合并大潮的出现,小型地方性家族资本主义的全盛期一去不返,大公司统辖的新秩序开始形成。权力是从何时开始需要借助规模行使的?

或许我们无法给出一致的答案。但进入20世纪后,反映了人类进步、科学创造天赋的种种重大进展都加深了我们就权力积累、保持和行使所达成的广泛共识。大致在20世纪中叶,规模全面取胜,个人、工匠家族企业、城邦和志趣相投者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已无法继续抗衡大型组织的压倒性优势,权力开始需要借助规模和强大的等级制集权组织的力量。

所有权力行为体都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保持权力。而无论是对于通用汽车公司,还是对于天主教会或苏联红军来说,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壮大规模。

要理解以规模取胜的观念是如何确立的,我们必须首先快速回顾一下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一下美国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德国现代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就企业规模为什么越大越好所给出的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现代官僚政治的形成如何使权力得以有效行使,也介绍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慈善机构、教会、军队、政党和大学是如何通过官僚主义的权力行使压制对手并促进自身利益的。

历史学家从古代中国、埃及和罗马的政体中看到了现代官僚政治的萌芽。在军事和行政活动中,古罗马人为庞大复杂的集权组织做出了大量投入。多年以后,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拿破仑·波拿巴和其他欧洲统治者都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的专业行政机构,并视之为先进理性的政府运作方式。以此为典范,在借鉴欧美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明治时代的日本建立了专业官僚机构,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赶超西方,其中首要的就是于1870年设立工部省。“一战”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和行政机构已经成为全世界民族国家及殖民地的普遍实践。例如,在印度国内颇具威望的印度行政服务局的前身就是英国在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建立的印度行政参事会,现在印度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都愿意到行政服务局寻求职业发展。20世纪,全球各国,无论是自由市场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一党专政国家还是民主国家,都建立了大型中央行政机构,即官僚机构。(www.xing528.com)

经济生活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大规模工业的发展需求、技术和新规范的推动下,小公司让位于1840年后才出现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由多个部门组成,实行等级制管理。在1895~1904年的10年间,美国至少有1800家小公司消失在企业合并的浪潮中,学者们将此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合并运动。我们所熟悉的许多著名品牌都是在那一时期诞生的,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诞生于1892年,百事可乐诞生于190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885年,西屋电气公司创建于1886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于1908年。到1904年,78家企业的总产量达到了其所在行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8家企业的总产量更是超过了其所在行业总产量的4/5。在评价这些新企业所反映的剧变时,亨利·亚当斯悲观地表示:“托拉斯和大企业代表了1840年后出现的大部分新权力组织,它们能量充沛,不择手段,令人厌恶。它们改天换地,就像远洋汽船的螺旋桨必然会搅扰鱼群一样,撼动着一切旧有的习俗和价值观。”

杰出的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把这场剧变称为“管理革命”,它从钱德勒口中的“温床”美国蔓延到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德国通用电力公司、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大企业对德国工业的控制日益增强。这些大企业很多都成立于19世纪中期,它们又进一步联合成为规模更大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托拉斯。在日本,初出茅庐的财阀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涉足纺织业、钢铁制造业、造船业和铁路业等新的产业领域。钱德勒令人信服地指出,19世纪,蒸汽动力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电力的普及和管理的创新一起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在此前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企业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造就的新企业规模更大,拥有的资本、工人和管理人员更多。于是,规模的壮大成为企业成功的前提,“大规模”成为企业权力的代名词。在《看得见的手》(The Visible Hand)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中,钱德勒指出,有权势的管理人员这一看得见的手取代市场力量这一看不见的手,成为现代商业的主要驱动力。大企业或企业大部门的职业经理人的权力和决策塑造了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这种影响力不亚于市场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这些大型工业企业的崛起和优势引发了钱德勒的思考,他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三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把资本主义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英国的“个人资本主义”,二是美国的“竞争资本主义”或“管理资本主义”,三是德国的“合作资本主义”。钱德勒认为,在英国,即使是那些成功的大型工业企业也难以摆脱其家族性质,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掌握在有权势的企业家家族手中,它们缺少美国企业的发展动力、灵活性和雄心壮志。与之相反,美国企业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采用了全新的组织形式,即著名的多部门结构或“M结构”(M形式),钱德勒称之为“管理资本主义”。这一组织形式更有利于资本的筹集与分配,更有利于吸引人才,也更有利于生产和营销的创新与投入。在这一组织形式下,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多个半独立生产部门形成联合体,由一个总部集中领导,大型活动的运转更高效,企业的发展也更快。德国企业倾向于与工会合作,形成劳资协同经营制度,钱德勒将其称为“合作资本主义”。在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之外,德国企业还倾向于将更多利益相关者纳入企业管理结构当中。

这三种模式的资本主义存在诸多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那就是企业的权力都依附于规模。规模造就权力,而权力又进一步扩充规模。

无论是大企业、大政府还是大工会,所有大型集权组织的成功都验证并强化了一个日益普遍的假设,那就是规模越大越好,大型集权的现代理性组织效率最高,最能够掌握相关领域中的权力。如果说这一假设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共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获得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有力思想支撑。而所有这些思想支撑从根本上都源于一位卓越的社会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他就是马克斯·韦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