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正确处理和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郭学旺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和国家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但要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我国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还不发达、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更加主动地创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利益矛盾。

第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然需要协调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利益关系,但是,任何矛盾、任何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尤其是对于目前处在经济发展上升时期的我国来讲,首要的还是发展问题。我国仍然是欠发达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努力和决心不能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身边生活发生的变化,都深切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离不开发展。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以发展巩固和谐,以改革促进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追求的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共同发展、共同分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路。其次,在发展中必须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要解决好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领域中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再次,发展要关注为什么发展,也就是发展的目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诸多重要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需求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和谐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www.xing528.com)

第二,正确处理和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这就使我国现存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成为由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改变“贫穷的社会主义”形象,为了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邓小平代表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思想,以及后来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原则,逐步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催生了市场竞争,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要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对先富社会价值边际效应递减的倾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情况已经表现得比较突出,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部门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距、城市之间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都有持续扩大的趋势。而且,在经济发展中,社会事业和基层的公共服务也有许多欠账。这都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利益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协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子。一是各个方面要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在抓经济发展时要统筹社会发展;在抓物质文明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手软。二是要注意把握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把握政策措施的推行力度,把握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反映好、协调好、处理好,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好。只有在改革发展中主动化解和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才能构建社会和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化解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尽管原因很复杂,但都根源于体制和机制的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协调与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改进和创建新的工作方法很重要,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更为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重大变化和调整时期,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既是难得的“黄金发展时期”,也是必须面对的“矛盾凸显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最后堡垒还很顽固,公共管理中的既得利益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某些部门仍有一定的市场,已成为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阻力。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有许多都涉及体制上的弊端没有突破,好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不仅有经济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更多的还有行政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果不把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就要大打折扣,政府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就不能处于主动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就难以落实,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甚至会更加突出。因此,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尤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第四,重视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从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内容的关系来看,民主法治处于和谐社会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诸多内容和要素,但最主要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民主法治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依赖于民主法治。只有多数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监督,依法办事,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才能维护正义;只有坚持法治,维护社会公德,建立规范的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及个人的诚信;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在充分发挥当家做主的作用中,建立诚信与友爱;只有实现了民主和依法办事,才能有司法公平公正,人民群众才有安全感和依靠感,社会生活才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生活安定、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迸发,社会必然充满活力。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规范,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更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说,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纲,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和矛盾处理,除了依靠民主和说服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使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有所遵循。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化解和处理矛盾的程序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这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山西日报》2007年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