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尊重学生人格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西部人文论丛

关于尊重学生人格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西部人文论丛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韩干校摘要:青年学生有着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但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引起学生的消极抵触,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一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师生间的关系,让学生坚实地跨出第二起跑线。

关于尊重学生人格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西部人文论丛

试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韩干校

(西安工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青年学生有着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但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引起学生的消极抵触,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势在必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一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人格 个性 师生关系

一、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人格是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最大的特点是“蕴蓄于中,形诸于外”。

个性心理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体意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青年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也具有了自己的人格观,当然,它们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是一个多矛盾的统一体,有困惑,更有追求。在学习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从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跃跃欲试转向冷静思索;而且,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愈加明显,由此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科现象。

在教育教学中,有的老师不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学生也有实现自己愿望的强烈欲望,忽略了给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常常用自以为“善良”的主观愿望去认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受到抑制。这当然是和追求学生个性发展背道而驰的。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师生间的关系,让学生坚实地跨出第二起跑线

二、师生关系

教育是塑造人和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师生长期相处,必然会产生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形成一定的教育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

我国教育史上有着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春秋时期,孔子同弟子们的关系,是古代和谐师生关系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敬仰,亲密无间,以师为范。战国时代,荀子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更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到了宋元两代的书院中,则形成了“讲会”制度,更是体现出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自由空气,师生共聚一堂,各抒己见,互相参证,平等讨论,无任何压抑气息,从而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鸿儒。

师生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即民主型、权威型、放任型。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合作和融洽的关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新活动。启发、诱导和说服是这种师生关系在教育手段上的反映。在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一切都由教师摆布,比如教育过程中的灌输、注入、惩罚就是这种师生关系在教育手段上的反映。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是任凭学生自由发展,各自实现自己的爱好生活需求,教师处于完全无足轻重的地位。无管理的管理,无教学的教学,正是这种师生关系的反映。

比较这三种类型,毋庸置疑,我们应该选择第一种。

三、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0世纪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在西方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此相应,便产生了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它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www.xing528.com)

这难道不能给我们启示吗?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等人格方面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因此,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充满爱心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中,逐步形成健康、完整、高尚的人格品质

因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师生双方在政治上、人格上和在真理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其权利受法律保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有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职责,他应当以民主、友善、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应当尊重教师,虚心接受教育,向教师学习。教师并非是全知全能的圣人,他也必须向学生学习。因此,学生有权利向教师提出建议、意见和要求。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师生应相互学习,共同服从于真理。

(二)缩短距离,创设氛围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高度民主自由、高度变化发展的信息时代,他们的行为准则、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今天,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需要自己的教师尽可能的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师生间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我们就可以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使他们在平等、愉快中接受教育。

(三)尊师爱生,互相促进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做教师最起码的道德。热爱学生,就应当尊重和信任学生,以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诲人不倦,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成长。学生要尊敬师长,谦恭有礼,学而不厌,虚心聆听老师的教诲,服从教师正确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激励学生智力和情感发展的能动力量,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所以,在师生人际关系中,双方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相互了解,彼此沟通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的委托,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这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师生关系的性质、程度、范围、方式和倾向,常常受到教师品格和作风的影响。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师生之间要互相了解,彼此沟通,关系和谐,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全新的民主、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更多的合作与关怀,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从而激发道德的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关苏霞,李国庆主编 教育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于亚中,鱼浦江主编 中学语文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4.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第五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5.关苏霞主编 教育学原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