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皮肤病外治验案和临床经验分享

皮肤病外治验案和临床经验分享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刘保延张某,男,64岁,1994年4月2日就诊。1年前左前额及左头部出现疱疹,疼痛剧烈,经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中药、西药等治疗10余日后,疱疹消除而遗留局部疼痛,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1个半月前患带状疱疹。随访观察5个月一切均正常。《当代中医名家丛书·田从豁临床经验》李骘张某,女,40岁,于1982年5月25日初诊。

皮肤病外治验案和临床经验分享

周德宜

吴某,男,16岁,于198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于1周前发现右侧乳下自胸正中线至脊椎部,有针尖和米粒样大小之皮疹10余个,很快增多,串连成带状密集水疱,宽约3.5cm。曾在某医院治疗,用过氟轻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甲紫药水、板蓝根针剂等药物,均未获效,转来治疗。现患处水疱已多数如绿豆至黄豆样大,顶端光亮,根底红肿,内充乳白色浑浊液,疼痛较剧。此乃湿热之毒蕴结皮下,发为蛇丹。拟予针刺熏灸以活血化瘀、燥湿解毒治之。治法①针刺取穴:大椎、委中(双侧)、曲池(双侧)、三阴交(双侧)穴。手法,大椎用泻法,其余各穴均用平补平泻。均留针15min,中间运针2次。②熏灸:以艾绒置于长盒熏灸器中点燃,熏灸患处20min。③熏灸前局部用乙醇消毒后,以三棱针破水疱放水。二诊:6月16日。经治疗后,疼痛立即减轻,水疱缩小,部分干瘪,根脚红晕消散大半。疗效显著,继用上法施治。三诊:6月20日。现水疱全部干瘪结痂,不痛,稍有痒感,戒其不可手抓,可用乙醇搽之以止痒,候其脱痂即愈。仅住5d即痊愈出院。

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刘保延

张某,男,64岁,1994年4月2日就诊。主述:右侧胸、胁、背部疱疹15d,伴剧烈疼痛。疱疹出现前1周,局部皮肤疼痛,其后出现上述部位丘疱疹,逐渐变成大疱,疼痛剧烈,不能平卧,严重影响睡眠、食欲。大便曾干燥,服用有关的中药后基本正常,但疼痛不减轻,气短,懒言。查体见大疱疹成堆,从右侧前胸一直蔓延至脊柱,疱液呈清稀脓样,面色不华,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诊断为蛇串疮。给以火针治疗。先用粗火针点刺最后出现的腋下和前胸部位的疱疹群,再刺疼痛最明显的后背部的疱疹,用干棉球挤压出疱液,于其上拔火罐3个,出脓血液约10ml,留罐10min后,缓慢起罐,清洁皮肤,用火针再刺拔罐后的血疱,挤出疱液,清洁消毒后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患者当时自觉疼痛明显缓解。再卧位用毫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留针30min。次日就诊,疼痛已经消除80%,可以入眠。刺过的皮疹已经消除,用上法再刺其余的疱疹,毫针刺同上。3次治疗后皮疹已经全部消除、结痂。自觉仍气短懒言,食欲缺乏,腋下、右乳部位麻痛,但可以忍受。其余部位发痒。火针点刺疼痛部位和相应的夹脊穴,痛处针后拔火罐,又针3次后,诸症消除而痊愈。

王某,男,70岁,1992年3月15日就诊。主述:左前额及左头部疱疹后疼痛1年余。1年前左前额及左头部出现疱疹,疼痛剧烈,经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中药、西药等治疗10余日后,疱疹消除而遗留局部疼痛,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疼痛剧烈,呈抽痛、刺痛,以夜晚为甚,严重影响睡眠。生气、寒冷刺激可加重。纳可,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涩。局部可见疱疹后色素沉着斑。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先用毫针刺风池、三阴交、太冲、大椎穴,留针30min,再用中粗火针散刺疼痛局部,以透皮为度。经上方3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除。

《火针》

钟梅泉

陈某,女,54岁,1985年11月26日初诊。6d前,右侧背部及肋部感觉疼痛,继而出现红斑和疱疹,如绿豆大小,聚集成簇,沿肋间排列,发痒作痛。夜难入睡,神倦乏力,纳差,腹胀。曾在某医院皮科诊治,服中药、搽药膏,症状未减,故来院就诊。检查:从右侧胸椎7~8肋间至前胸剑突皮区,可见数簇浅红色疱疹,少数溃破渗液。在胸椎7~12右侧有条索及压痛。脉缓滑,苔白腻舌体胖。证属脾胃湿热,侵淫肌肤,脉络受损。拟以健脾利湿,解毒止痛为治。根据病证,选取胸椎5~12两侧、患部密刺、阳性物处,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合谷、支沟穴进治,采用梅花针治疗2次后,疼痛减轻大半,部分疱疹已干涸结痂,经治疗6次后,疼痛消除,疱疹结痂脱落,夜寐转安,唯患部有时发痒感,按原方继续治疗2次,症状全消。再巩固调理治疗2次,无不适感而停诊,随访观察8个月疗效巩固。

代某,女,50岁,1988年9月8日初诊。1个半月前患带状疱疹。开始于右侧乳房至背部起红色疱疹,呈带状排列,剧烈疼痛,经服中药,外敷药膏,理疗,针灸等疱疹渐退,症状未减,患部疼痛持续不断,痛如针刺,呼吸、咳嗽加重,夜里痛甚,妨碍睡觉,每日要服几次止痛片。性急心烦,口干不思饮,胃纳不佳。检查:右乳房区及肋间疱疹大部分已结痂,患部留淡褐色色素沉着,触痛明显,并有压痛点,在胸椎5~10右侧皮区有条索和压痛。脉细弦,苔薄质暗。证属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拟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为治。根据病证,选取胸椎3~10两侧、患部密刺、阳性物处,支沟、阳陵泉、膻中、肺俞、肝俞进治。采用梅花针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治疗2次后,止痛片停服,患部疼痛偶作,夜寐转安;治疗7次后疼痛未再出现,胃纳佳,二便如常,患部皮色恢复正常。继续巩固调理4次,无不适感而停诊。随访观察5个月一切均正常。

《中国梅花针》

田从豁

郁某,男,76岁,初诊日期:1998年10月。患者主因“右额及右眼区疼痛1年余”前来就诊。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右额及右上睑带状疱疹,当时由于临床症状较重,被收入北京市某大医院住院治疗,主要采用止痛药及局部理疗,1个月后疱疹结痂脱落而出院。但此后遗有右额及右眼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局部紧皱感,右眼干涩,疼痛较剧时常常影响睡眠,由于该病的侵扰,患者情绪急躁,形体消瘦。就诊时所见:右眉上约3cm×5cm的皮损瘢痕,触摸之疼痛加重,有眼巩膜轻度充血,舌质暗红,脉弦。诊断:中医,蛇盘疮后遗症;西医,带状疱疹后遗症。立法:活血祛瘀止痛。治疗:①攒竹、太阳、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每周3次,放血量每穴2~3滴;②毫针皮损周围围刺配合谷、外关穴。每周3次。疗效:一诊后患者即诉疼痛减轻,自己形容约去一半。五诊后疼痛明显缓解,但仍觉局部发紧,予艾灸器于皮损局部施灸。10次后疼痛基本消失,停止治疗。

《当代中医名家丛书·田从豁临床经验》

李 骘

张某,女,40岁,于1982年5月25日初诊。主诉:左侧腰髋部刺痛20d。病史:于1982年5月4日突发左侧腰胁及少腹部皮肤焮热刺痛,继起疮疹如珠串。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历10d消退,仍遗灼痛、刺痛感不减,触之刺痛尤甚。常服索米痛片等止痛药,外敷黄连膏等多种止痛膏以及自行局部热敷均不见效。现刺痛连绵,无休止时,转求针治。检查:面黄微赤,表情苦闷焦躁,撑臂护腰胁。左胁下、腰部及少腹部有落痂痕,皮肤潮红,局部拒按摸,触痛若针刺。痛无休止,坐立不安,舌边潮红,苔薄微黄,脉弦细而数。诊断:缠腰火丹(带状疱疹),火毒内蕴型。治疗:泻火解毒,疏经止痛。取穴:足临泣、带脉穴均左侧。配穴:五枢、维道穴。操作:针刺足临泣,得气后施捻转泻法,感传至阳陵泉下,刺带脉沿皮下透针向五枢、维道,平补平泻手法捻转,使麻胀感扩散至病变的皮部。首诊:留针20min,每隔5min捻传1次,出针后,麻胀感仍存留60min许,刺痛感减轻。二诊:第1次针后止痛半日,后复发如初。仍照原方法施针,当即刺痛缓解。三诊:少腹部已敢触摸,仍腰胁刺痛感,继按原方法刺之后,左侧胁腰亦止,已不拒触按。末诊:自觉症状消失,触摸无刺痛,2昼夜未复发,能左侧入睡。共治疗3次,临床治愈。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宋正廉

蔡某,女,56岁,1989年4月6日初诊。主诉:胸背烧灼痛已2d。病史:患者于1989年4月2日感觉发热、咳嗽,服感冒片后发热减轻。4月4日右侧胸至背红色疱疹簇集,烧灼痛难忍,服止痛片及消炎药无效,并继续出现红色疱疹,恶寒,胃纳差。检查:面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体温37.6℃,右背7肋及其下缘至胸前呈带形鲜红色小疱疹簇集,挟有少数黄豆大的水疱,皮肤暗红。诊断: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湿热蕴结型。治疗: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取穴:曲池、大椎、阳陵泉、血海穴。操作: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1次。同时在疱疹周围好的皮肤上以梅花针扣刺。新的疱疹次日未见再起,皮肤由鲜红变为暗红,水疱再吸收,连针4d,疼痛消失,疱疹结痂干燥,1周即痊愈。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欧阳群

李某,女,53岁,1973年5月3日初诊。主诉:胸胁部疱疹累累3d余。病史:患者左胸胁部刺痛1d,翌日该处皮肤灼热,继而疱疹累累如串珠,呈带状密集排列,烧灼刺痛难忍,不敢深呼吸,伴心烦口苦,咽喉干燥。3昼夜未寐,经内服消炎镇痛药及外敷药膏(药物不明)、痛楚未减。检查:躁动不安,面黄微赤,撑臂护胁,舌边潮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左第4、5肋间区内皮肤见大小不等密集成串小疱疹,疱呈黄色透明,尤左胸前较多。诊断: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湿热内蕴型。治疗:清热解毒,活络止痛。取穴:厥阴俞(左)、阳陵泉(左)穴。操作:取左侧厥阴俞,用28号毫针进针1.5寸,针感沿痛区传导到胸前,行捻转泻法约3min,留针20min,以厥阴俞为中心,局部并加红外线照射20min。配左侧阳陵泉穴,泻法行针2min。治疗后疼痛锐减。每日1次,3次疼痛消失,1周治愈,无残留痛,追踪随访2年未复发。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www.xing528.com)

罗诗荣

陈某,男,31岁,1984年5月8日初诊。主诉:右胸腹剧烈疼痛2d。病史:患者于2d前开始右侧胸部疼痛并逐渐向腰腹部延伸,痛痒异常。检查:神志清楚,右腹部如米粒大小的两簇密集豆疹从右侧腹部向腰背延伸,局部皮肤压痛(+)。诊断:蛇丹(带状疱疹),风火毒邪型。治疗:调和营卫,活络止痛。取穴:蛇眼、蛇尾。操作:采用麦粒灸。在最初发的疱疹首端,找寻水疱较密集的左右2处,俗称“蛇眼”穴上,和在疱疹延伸尾端前后1~2处的俗称“蛇尾”穴上,常规消毒后,搽以蒜汁,各置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后施灸,医者用口对准艾炷微微吹风,速燃艾火(泻法),当患者感到灼痛甚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这样按先眼后尾顺序灸治3壮即可。按上法用麦粒灸蛇眼、蛇尾各3壮,并用艾条局部熏灸15min,灸后当晚痒痛均减。第2天疱疹不再延伸,继续艾条熏灸15min。第3天已见水疱开始焦头,刺痛已消,至第5天疱疹结痂脱落痊愈。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赵尔康

张某,女,52岁,1995年9月18日初诊。主诉:左腰肋间发现绿豆大水疱,呈索带状排列2d。病史:患者缘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肋间疼痛,红赤,继之出现绿豆大水疱,呈索带状排列。伴有轻度发热、口渴、心烦、失眠、小便黄赤,故来就诊。检查:神志清楚,面色润泽,形体中等,行动自如,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患处红赤,有多个绿豆大小的水疱。触之皮肤发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诊断:缠腰火丹(带状疱疹),火毒袭络型。治疗:清理邪热,泄火解毒。取穴:神门、太冲、阳陵泉、大钟、大敦穴。操作:针刺用泻法,采用疾徐补泻。配以太冲、大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日1次。19日复诊,患处刺痛大减,热退,口渴,心烦、失眠均好转,舌稍红,苔微黄,脉略弦。再予针泻神门、大钟、阳陵泉,连续治疗5次,上述诸症悉除。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石玉明

杨某,男,55岁。1986年10月25日初诊。右侧额部疱疹,疱疹及周围皮肤色红,灼热,疼痛难忍,夜难入寐,坐立不安。伴右眼红、肿、痛、流泪,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黄微腻、脉弦数。取右侧风池、攒竹、至阴、丘墟、液门穴,针刺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10次后复诊:右额部疼痛减轻,疹枯色褪,夜寐渐佳,余证明显减轻,但时感局部奇痒。宗原法续针10次,诸症基本消失。

按:疹色鲜红、皮肤灼热,多出现于带状疱疹的急性期。病因多由平素情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而化热。适逢风邪侵袭,外风内热与气血相搏,壅滞经脉,溢于肌肤而致本病。风为阳邪,其性升发,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和肌表。《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本例疱疹发于头面部。又风热之邪,凌空逆窍,痹阻于头部经络,故见目赤肿痛,局部疼痛难忍。患者复诊时出现的奇痒之症,亦为风邪所致。“痒者阳也”,瘙痒之证多在表,属风。由此可见,本例应为阳证、实证、热证,治宜疏风清热。太阳主表,为六经之藩蓠,太阳、少阳经脉均循行于头部,故取太阳、少阳经穴为主。根据《标幽赋》中“头有病而脚上针”的方法,选用至阴、丘墟。风池为驱风要穴,攒竹清热明目,液门清热泻火。穴证合拍,故收效显著。

葛某,男,57岁。1986年10月16日初诊。左胁肋及背部疱疹如串,疹色暗红,疹内有少许黄白脓液,局部剧痛。伴口苦,口干不欲饮,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大便溏,苔黄腻,脉数。取左支沟、阳陵泉,局部围针,留针40min,用泻法。治疗10次后复诊,自诉局部疼痛减轻,疹色转淡,渐趋结痂,口苦消失,苔腻微黄,脉弦小数。效不更方,续针10次,局部疼痛消失,疹已结痂。

按:疹色暗红、疱液浑浊在带状疱疹患者中较为常见。多由嗜食油腻,湿自内生,或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湿邪日久不去,郁而化热,湿热熏蒸,溢于肌肤致病。胸胁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肝胆互为表里,肝胆湿热所致疱疹,一般以胸胁多见。湿热交蒸,溢于肌肤,故疹色暗红,疹内疱液浑浊。经络为邪所阻,气血不畅,则见局部剧痛。湿遏热阻,故口苦口干不欲饮,全身乏力。湿困脾胃,脾失健运,故食欲缺乏,大便溏。施以局部围针,主要是疏通局部经络,调和气血。取支沟、阳陵泉穴可疏利肝胆气机,清利肝胆湿热。诸穴同用,以达湿去热清目的。

《江苏中医》

罗诗荣

麦粒灸治带状疱疹在最初发的疱疹首端,找寻水疱较密集的左右2处,俗称“蛇眼”穴上,在疱疹延伸尾端的前后1~2处俗称“蛇尾”穴上,常规消毒后,搽以蒜汁,各放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后施灸。并且医者用口对准艾炷,微微吹风,速燃艾火,当患者感到灼痛甚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这样按先“眼”后“尾”顺序灸治3壮即可。如第2天“蛇尾”穴处继续出现红色小疹,可在这些疹点上再接上法施灸1次。也可在疱疹局部周围,用艾条距皮肤2.5cm左右,均匀回旋熏灸10~15min,至局部温热,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每日1次,连续熏灸3次。以上灸法,可使郁热之邪气从皮毛而出,达到调和营卫,疏通经络之效。治疗本病大多只需灸治1次,水疱逐渐焦头结痂,3~5d即可痊愈。如患者,男,31岁,患带状疱疹2d来就诊。视患者右腹部如米粒大小的两簇密集丘疹,从右侧腹胸部向腰背部延伸,局部皮肤异常痛痒,诊断为“带状疱疹”。即用麦粒灸“蛇眼”“蛇尾”各3壮,并用艾条熏灸局部15min,灸后当晚痒痛均减。第2天疱疹已不再延伸,继续艾条熏灸15min。第3天已见水疱开始焦头,刺痛已消。第5天疱疹结痂脱落痊愈。

上海针灸杂志》

王乐亭

王老认为带状疱疹是风热毒邪侵袭肌肤或内伏郁热与血相搏所致。治疗上采用龙眼穴配合“截法”,将放血、拔罐、针刺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如下。

“龙眼”穴放血:龙眼穴位于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握拳取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进行挤压,既有黄色黏液或恶血溢出,挤出1~2滴即可。

“龙头”“龙尾”点刺出血:疱疹最先出现处称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称为“龙头”。其放血部位应在“龙头”之前,“龙尾”之后。经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求恶血尽去。起罐后,用乙醇棉球擦净该处,不必包扎。

大椎放血: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进行挤压,既有黄色黏液或恶血溢出,挤出1~2滴即可。

配穴:如疱疹的发病部位在胸或胸以上部位者,加曲池、合谷穴;疱疹在腰部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用泻法。

金针再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