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针灸疗法:皮肤病外治验案及经络针刺调理方法

针灸疗法:皮肤病外治验案及经络针刺调理方法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刺能通过刺灸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气,推动经气运行。②辨证循经取穴,发于头面者,取合谷、风池、大椎穴;胸胁背部者取期门、日月、委中、足三里穴;发于腰臀股部下肢者,选用足三里、阳陵泉、涌泉穴等,以上治疗均连用3~7d。王盟,等.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9,15:30辨经针治带状疱疹1.阳明蕴热型疱疹多分布于阳明经,如额部、颈部、前胸等。期门、阳陵泉压痛阳性。

针灸疗法:皮肤病外治验案及经络针刺调理方法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后,在疼痛明显区域的四周,用28号0.5~1寸长毫针,在距疼痛区域边缘0.5cm处,针尖朝向疼痛区中心,呈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视疼痛范围大小而定,一般1~3cm;围刺针数及进针深度同样视疼痛范围大小而定,一般10~30根。采用快速小幅度小角度提插捻转的泻法,留针lh,每日1次,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患者在疱疹消退后疼痛持续经过3个月后,临床特征为持续性、自发性灼痛或者深在性疼痛、跳痛,自发性刀割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及难以忍受的痒。PHN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以老年人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中50%~7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且有的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称本病为“痹证”,病因为肝火脾湿郁滞于内,湿热毒邪滞于经络,气机不畅,痕血内停,不通则痛所致,西医认为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病。针刺能通过刺灸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气,推动经气运行。本法最初主要用于治疗寒气较盛、面积较大之痹痛症,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应用、不断摸索中,不仅在具体操作上有了变革,而且其适应证也得到相应的扩大,形成了现代的围刺法。“豹文刺者,前后左右针之,中脉为故”,故而围刺取其清热祛瘀、通经活络、行气散结之功。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围刺能起到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使湿热毒邪随针刺而泄,湿热既泄则瘀血消散,经络疏通,通则不痛,疼痛自止。

【方剂出处】 朱明芳,等.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6(5):52

艾火点灸治疗带状疱疹

【药物组成】 艾绒配制:艾叶200g,火硝20g,雄黄10g,黄柏10g,青黛10g,蜈蚣10条,全蝎5g,生草乌10g,冰片20g,麝香0.2g,将艾叶捣绒,余药共为极细末,与艾绒合匀,装磁瓶内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 取少许艾绒,捻成细条,点燃,烧灼疱疹顶部,由外至内顺序点灸每颗疹顶,每日治疗1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由水痘-疱疹病毒引起,中医认为此系肝火炽盛、湿热内蕴所致。笔者所用艾绒有清热泻火、解毒杀虫、除湿止痒、通络止痛功效,以艾火点灸能迅猛发挥药物效能,急泻其炽盛邪毒,并通过烧灼,刺激经络,激发体内防御机制和增强免疫力,迅速阻止新疱疹的发生,其止痛效果明显,可促使疱疹干燥结痂。

【方剂出处】 朱福林.艾火点灸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2):10

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①取疱疹患处“阿是穴”,将疱疹用厚约0.2mm的纱布一层覆盖,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使火头接触布面,绕疱疹周围向中心顺时针用泻法灸治,令燃后的艾灰敷于疱疹面上,以局部皮肤灼热,舒适止疼为度,每次40min,每日1~2次。②辨证循经取穴,发于头面者,取合谷、风池、大椎穴;胸胁背部者取期门、日月、委中、足三里穴;发于腰臀股部下肢者,选用足三里、阳陵泉、涌泉穴等,以上治疗均连用3~7d。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中医谓之“蛇串疮”,系因情志内伤,肝胆火盛或脾湿不化,湿热蕴结而外感邪毒诱发。经临床观察,在患有糖尿病肾脏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病,免疫功能低下时,更易发生。针对带状疱疹风热、火毒、湿热瘀结的病理特点,打破了“实热火证忌灸”的传统认识,在疱疹患处取“阿是穴”;结合辨证循经取穴,以艾条采用泻法灸治,收效快,止痛速,大多数治疗1次止痛;3~5d内痊愈,而且不留遗神经疼痛。结果证明,灸法治疗带状疱疹是通过调节气血,通行血脉,消肿化瘀,祛腐生肌,拔毒止疼来完成的,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灸法能诱生干扰素,并使其活动增加,以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组织细胞的免疫功能和对病毒的消除作用,并能改善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局部治疗与辨证循经取穴,灸法相结合,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疗效,明显地缩短了病程,避免了局部皮肤神经痛的遗留,不失为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捷,简便,经济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方剂出处】 王 盟,等.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2):30

辨经针治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1.阳明蕴热型 疱疹多分布于阳明经,如额部、颈部、前胸等。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患处灼热疼痛,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滑数,经脉诊查:头维、足三里压痛阳性。治则宣泄阳明、清热活血。针刺曲池、足三里穴,泻法,不留针,配局部刺血。

2.少阳火盛型 疱疹沿胁肋部分布,肋间窜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期门、阳陵泉压痛阳性。治则:疏泄少阳,清热活血。针刺支沟、阳陵泉穴或太冲、丘墟穴,泻法。

3.脾经湿热型 疱疹多分布于腰腹部,皮损颜色较淡,晶莹透明,疼痛较轻,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而浑浊,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大包、阴陵泉压痛阳性。治则健脾利湿,清热活血。针刺阴陵泉、三阴交穴。补法,留针30min。

4.肝血瘀阻型 疱诊结痂后,患处遗留疼痛或麻木不仁,舌暗红、脉沉缓或沉涩。治则:舒肝活血通络。针刺肝经根结穴大敦、玉堂穴,留针30min,平补平泻,配局部刺血。

【经验心得】 本病又称“蛇串疮”“缠腰火丹”,多因感受时邪,情志不遂或过于食肥甘,脾湿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气血壅滞,经络不通而发。笔者根据疱疹分布、经络诊查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4种证型,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治疗的某一阶段,不只局限于某一证型,往往可以转化为其他证型。出现该证型的特点就按该证型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一般初期治疗及时者1~4次即可痊愈,重症者有分布于额部、耳后、颈部或腋部连上臂大片糜烂,无完好皮肤者,8次之内亦可痊愈或好转。局部刺血之目的在清热活血,“宛陈则除之”,故在治疗初期只采用1次,然后仍按辨经针治。

治验:刘某,女,59岁。主诉:右腰腹部疱疹疼痛9d,颜色较淡,晶莹透明,密集成簇,呈串珠样、束带状分布于右侧腹部、腰部,范围约54cm×10cm,午后痛甚,影响睡眠,口干渴不欲饮,小便黄赤热而浑浊,舌尖红,苔黄腻,脉濡数。经络诊查:大包+++,阴陵泉+++。辨经:脾经湿热壅盛,热重于湿。治则:清热活血,健脾利湿。治疗:针刺阴陵泉、三阴交穴,补法留针30min,两次后疱疹萎缩,疼痛减轻。共刺血1次,针治8次,诸症消失,皮损恢复,如释重负。

【方剂出处】 安 华.辨经针治带状疱疹102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13(1):39

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方法】 在疼痛部位选取二三点,用2%乙醇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示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对准已消毒的部位,点刺数下,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在其上拔罐,10min后取下。每次出血约2ml。隔日1次,共治疗3次。

【经验心得】 中医认为此病多由情志不遂,肝经郁热化火或感受风火湿毒之邪,郁于少阳、厥阴经脉,肌肤营卫壅滞而发为疱疹。湿热毒邪阻遏经络,致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发为剧烈疼痛。年老体弱者,正气不足,祛邪不力,瘀血不去,故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依《内经》“以痛为腧”之原则,用刺络疗法于疼痛部位取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加拔火罐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达通则不痛之目的。

治验:患者女,58岁。1999年12月3日来诊。4周前患带状疱疹,经中西医治疗后,疱疹消失,但左侧腰部仍遗留手掌大面积的神经痛。其痛难忍,夜不成寐。遂取疼痛部位之两点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后拔罐,10min后取罐,擦去血迹。隔日来诊,谓疼痛大减。以原法继续治疗。3次后,疼痛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 杨 威.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17

刺拇指节穴加围针治疗带状疱疹

穴位组成】 选用双侧拇指指节穴及带状疱疹周围边缘处。拇指节穴位于拇指掌面骨关节横纹中点(与大骨空穴相对)。

【治疗方法】 双侧拇指节穴消毒后,用三棱针于穴位处点刺,挤出2~3滴血;然后将带状疱疹周围消毒干净,选用30号1.5寸针于疱疹周围向疱疹中心平刺,每3~4cm刺入1根针。轻度捻转,留针0.5h,疼痛剧烈者可留针1h。中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经验心得】 拇指节穴为经外奇穴,《备急千金要方》称其为“大指节横纹”;《千金翼方》又称其“大指节理”。针刺双侧拇指节穴并放血可清热除实,泄去邪毒;局部围针浅刺的目的是通过局部的刺激,改善体液循环,以激发整体的免疫应答,通过自身的免疫功能来杀死带状疱疹病毒,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另外,作者观察发现,疱疹结痂后,继续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对于预防疱疹后遗性疼痛大有裨益。

治验:叶某,男,58岁,1997年9月6日就诊。患者9月3日轻度发热,疲倦无力,按感冒治疗未见好转。9月5日右胸部出现数块不规则的小红斑,并有灼痛。9月6日晨起发现右侧胸背部出现大面积疱疹,疼痛剧烈,急来诊治。检查发现:右侧胸背部沿第3~6肋骨分布范围内大面积成群粟粒状颗粒,有的起疱,皮肤表面疼痛过敏。给予针刺双侧拇指节穴,挤出少许紫血,并于疱疹周围行围针平刺。第一次留针约1h,中间行针2次,针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第2天就诊时发现有部分疱疹已干燥结痂,共治疗5次,疱疹全部结痂,疼痛基本消失。

【方剂出处】 朱振富.刺拇指节穴加围针治疗带状疱疹38例.针刺研究,2001,26(1):70

刺血涂墨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治疗方法】 局部皮肤先按常规消毒,然后持三棱针朝疼痛部位快速斜向刺入,随即轻快挑起。刺入角度与皮肤表面成35°~45°,深度1~2mm,落针点间距在2mm左右。通过三棱针挑刺,病变处皮肤渗血点点,状如露珠。如果渗血不多,应挤捏周围皮肤,甚至可用拔罐方法,使挑刺点见血如豆大,以达到祛邪外出之目的。数分钟后,用乙醇棉球将血迹拭去,涂上墨汁。墨汁应在挑刺前准备好,松烟或油烟墨均可,陈墨更佳,但不可用市售的瓶装墨汁,必须用墨锭加凉开水或米醋在砚台上研磨成浓汁,现磨现用。

【经验心得】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肝郁化火,脾虚湿蕴,湿热互结,并感毒邪而成。如果患者邪盛体虚,湿热久羁不去,皮肤经络受损,气滞血瘀,闭塞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遗留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刺血法古代称“启脉”“刺络”,即用三棱针刺入络脉,使血液适量流出。这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刺血法正是通过除菀陈,疏瘀滞,调气血,通络脉,从而达到祛邪定痛之目的。墨之性味,辛、苦而平,功用泻心清肺。肺主皮毛,泻心即泻火,因此墨为“治痈肿良药”。且在挑刺放血过程中,恐其出血不止,涂墨汁可以“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临床实践证明刺血与涂墨两法并用,相得益彰,疗效更佳。

治验:沈某,女,58岁。2000年1月17日初诊,1月前起左侧背腹部疼痛,并见数片密集成簇疱疹,沿胸肋分布如带状。经中西医药物治疗3周后,皮疹消退,但局部仍不时感到刺痛,如虫蛰,似针戳,妨碍日常生活与工作。检查:背腹部皮损已愈合,仅遗留少许淡褐色色素沉着,用手指触摸引起疼痛,随即在背部疼痛处挑刺放血,并涂以墨汁。由于腹部症状较轻,患者要求不治疗。1周后复诊,背部症状已消失,但腹部依然如故,于是在脐上选数处疼痛点,亦予刺血涂墨,当即缓解,随访至今正常。

【方剂出处】 宋八恺.刺血涂墨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8例.江苏中医,2001,22(4):34

大椎、阳陵泉穴放血治疗疱疹后神经痛

【治疗方法】 患者端坐,露出背部皮肤及小腿。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大椎、阳陵泉(同侧)穴,挤血数滴,再予大椎穴处拔罐5~10min,出血1~5ml,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隔2d续下1个疗程。对照组:暴露患处皮肤,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于疱疹边缘正常皮肤处进针,针尖刺向病灶中心,使之得气,每隔3~4cm刺入1针,配合循经取穴,加取太冲、曲池穴,每隔10min行捻转手法1次,留针40min。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以皮肤出现成簇疱疹和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其发生多因疲劳、感冒或精神因素引起。中医认为发病多为气郁肝胆火热或外感风热湿毒、热溢肌肤、气阻经络所致。所以疱疹后神经痛的关键在于血热未清、血瘀脉络。根据“苑陈则除之,去恶血也”的原则,点刺放血,可泻热清火、逐瘀生新、疏利经脉、使血运流利。大椎属督脉经穴,督脉为诸阳之会,主一身之阳,且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而肝胆相互表里,故取大椎点刺放血加拔罐治疗,配合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泉,取其疏发透泄,清泄肝胆热毒,调和气血之功,使其血行气畅,以达到止痛、祛邪外出的目的。

【方剂出处】 纪晨彤.大椎、阳陵泉放血治疗疱疹后神经痛38例临床观察.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4):243

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右手拇、示指捏住灯心草上1/3处,将其浸入麻油中均1cm。然后,用软棉纸吸干草表浮油。点燃后,迅速对准水疱中央猛一接触,发出清脆的“啪啪”爆淬声,火亦随之熄火,即告功成。若无响声,可当即重复一次。水疱破裂处,可涂2%甲紫药水预防感染。多数患者次日疱颜色变暗,缩小,干退,疼痛减轻。如此不再灸之,否则可按原方法,再灸一次。每日灸1次,最多3次。

【经验心得】 灯草灸是民间沿用的简单灸法。江浙民间称“打灯火”。带状疱疹多由于肝经火盛,郁热蕴积肌表所致。根据《医学入门》中“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所云,采用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可宣透邪毒随火气之外泄。实践证明大部分患者灸后,当时即可止痛或减轻疼痛。病情停止发展,潮红面积减小,疱疹部分干退。

治验:张某,男,45岁,左侧季助皮肤焮热刺痛,继起泡疹已3d。检查:左侧第5肋间可见散在的成堆的泡疹,疹周围有红晕,局部拒按,触痛若针刺;夜卧难寐,舌边红,苔薄根黄,脉弦细而数。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一次后,疼痛立即消失,夜间可安然入睡。第2天疱疹干枯,结痂。3d后,痂皮脱落,患者神经痛和疼痛消失而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 刘 敏.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50例.针灸临床杂志,1997,13(8):33

浮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方法】 以距离痛处1.5~2寸的上下左右四点中任取一点为进针点(常纵向取穴,即上下取穴,因纵向皮肤较易进针)。局部常规消毒后,把1.5或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横向或纵向沿皮下进针,针尖直对病所,患者无酸麻胀痛感,留针2h后出针或用胶布固定针柄,让患者自由活动数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带针数小时或隔日取针,依病灶范围大小可并列加刺数针不等。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 常规体针等治疗讲究患者有“酸麻胀重”得气感,常因针感强及患者耐受性差而不易接受。浮针疗法不要求常规针刺时的“得气”,进针及留针时的痛楚极少,易被患者接受。

治验:叶某,男,68岁。因主诉右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余天,于1998年3月26日入院治疗。入院后,予静脉滴注无环鸟苷、地塞米松、维生素B1,口服卡马西平、罗通定等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药治疗,疗效不佳。于4月16日来我科就诊,视其右胸部疱疹已结痂,患处皮肤色素沉着,选疼痛部位上方2cm处行浮针5根,针后痛减,留针2h。每日如上法治疗1次,共4次后痊愈。

【方剂出处】 李黄彤,等.浮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6例.福建中医药,1999,30(6):27

麦粒灸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1.取穴 在疱疹最初发的首端寻找水疱密集的左右二处,俗称“蛇眼”穴,在疱疹延伸尾端的前后一二处俗称“蛇尾”穴。

2.操作方法 用麦粒灸法灸“蛇眼”穴和“蛇尾”穴各3壮,再用艾条灸局部,熏灸15min即可。(www.xing528.com)

3.疗程 8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d。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湿毒,留滞手太阴、阳明经络,导致肌肤之营卫壅滞,发为疱疹,日久热毒损伤阴血,经络失养,余邪未尽,经络壅遏。施以麦粒灸加熏灸治疗带状疱疹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作用,使毒解湿化、气行血活、经疏络通从而达到治愈本病目的。

治验:李某,男,41岁。患“带状疱诊”2d就诊。视患者右腹部如米粒大小的两簇密集丘疹,从右侧腹胸部向腰背部延伸,局部皮肤异常痛痒。当即用麦粒灸法灸“蛇眼”“蛇尾”各3壮,并用艾条局部熏灸15min,灸后当晚痒痛均减,第2天视疱疹已不再延伸,继续艾条熏灸15min。第3天见水疱开始焦头,刺痛已消,第5天疱疹结痂脱落而愈。

【方剂出处】 张有圣.麦粒灸治疗带状疱疹76例.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1):524

皮下十字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视皮损区带状疱疹分布情况,选用2寸毫针在皮损区两端分组进行针刺。皮肤常规消毒针后,采用单手进针法,即左手拇、示指固定进针处皮肤,右手拇、示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暴露针尖约2分,将针快速刺入距皮损区一端水疱约2cm处的皮下,而后将针横刺(约15°角)边捻转边进针,在皮下潜行到第一簇水疱病变处,而后出针,这是第一针。用同样方法从距皮损区此端1cm处之上方约1cm处,将针剌入皮下潜行交叉呈“十”字形,这是第二针。另一端按同法进行针剌。每日1次。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且疼痛难忍,本病病程2~3周。通过针刺可以刺激局部神经,改善神经组织代谢及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局部神经功能提高痛阈而迅速止痛;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功能,调整物质代谢障碍,使之达到整体协调恢复功能的治疗目的。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方剂出处】 王爱婵,等.皮下十字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38例.针灸临床杂志,1999,15(2):27

麝香灸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在皮疹部用75%乙醇进行常规消毒。点燃麝香灸炷,首先在患部周缘快速点灸(速度宜快,不然易烫伤起疱),然后点灸丘疱疹中心。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嘱患者勿搔抓患部,以防感染。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好发于胸肋部和腰部,以出现丘疱疹及剧烈疼痛为主症。该病多因毒邪与肝火、湿热搏结,瘀阻经络,气血不通所致。笔者运用麝香芳香开窍,活血散结,艾灸温经止痛之功,以火攻毒而达到引邪外出,活血化瘀,疏散凝滞,通经活络,泻热利湿。实践证明,本法见效快,能及早解除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治验:李某,女性,38岁,1998年4月20日初诊。患者6d前腰左侧至腰后背出现簇集性丘疱疹,面积约3cm×5cm,伴剧烈疼痛。诊为带状疱疹,曾多方治疗无效。予麝香灸治疗5次,丘疱疹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患部留有轻度色素沉着。2周后复诊,色素沉着全部消退。

【方剂出处】 杨迎民.麝香灸治疗带状疱疹3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5):18

师氏火针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取阿是穴(带状疱疹皮损区)为主穴,相应脊段的华佗夹脊穴、曲池、血海为配穴。准备师氏多头火针和细单头火针各1支,酒精灯1盏及消毒干棉球若干。病人卧位,所取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白亮,对准穴位快速点刺,并即刻将针退出,用干棉球轻按针孔。疱疹皮损区用多头火针浅刺、围刺,并刺破其中水疱(次日即结痂);华佗夹脊、曲池、血海穴用单头细火针直刺0.5~1寸。主穴每日治疗1次(已结痂部分不再针刺),配穴隔日1次,6d为1个疗程。一般仅做1个疗程即愈。

【经验心得】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是由于正气不足或年老体弱,体内湿热郁结,复感风火邪毒,壅滞经脉,外溢于皮肤而成。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取其泻热毒、散瘀结,通经止痛之功。《圣济总录》中说:“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也。”一般经过火针治疗1~2次后,丘疱疹即结痂干涸,皮肤潮红消退,疼痛减轻,说明邪热已去。带状疱疹是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主要侵犯脊神经分出的肋间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皮肤,火针除局部治疗后再刺激华佗夹脊穴,对治疗神经痛有明显效果,可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火针操作的要点是“红、准、快”,这是决定火针疗效的关键,并可以减轻针刺对病人的造成的痛苦。注意事项:火针前应说服安慰病人,勿令惊恐,配合治疗;医者动作要轻巧、迅速、准确;施术部位3d内勿清洗,以防感染。

治验:卫某,女,56岁,1992年7月15日初诊。诉左胸肋部丘疱疹1d,伴左胁肋部灼热疼痛。症见左胸肋部两簇大如绿豆之疱疹,水疱,围以红晕,疱疹簇间皮肤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次日复诊时见水疱已结痂,皮疹大部分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再做1次治疗而愈。

【方剂出处】 潘小霞.师氏火针治疗带状疱疹35例.中国民间疗法,1997,(3):15

针刺经络起止穴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选穴根据带状疱疹皮肤病变损害部位,取循行病变部位的经络起止穴位,根据病情可选一条或多条经络的起止穴行针刺治疗。如病发部位在耳部可取手少阳经的丝竹空、关冲穴;病发部位在腰胁部则可取足太阳经的睛明、至阴穴,足少阳经的瞳子髎、足窍阴穴等;如此类推。针刺经络起止穴治疗时,穴位常规消毒,双手各持1寸毫针,尽量在同时刺入穴位,根据患者病痛的轻重情况,施相应刺激量的捻转手法,病痛减轻后每隔5min捻转醒针1次,30min结束时双手同时起针,并且在所选经络的指(趾)端井穴放血3~5滴,针刺治疗5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胆火盛,或脾湿郁久,湿热内蕴或外感毒邪,瘀阻经脉而发。本病发病较急,多沿神经走向或经络走向循行发疹,伴有难忍的灼热疼痛,患者烦躁不安,偶尔也见不显疱疹皮损者。笔者用双手同时进针,针刺经络起止穴的方法,是从民间医生火针刺络刺井穴泄火败毒疗法得到启发,改良后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泄火败毒,祛瘀止痛的功用,效果颇佳,值得进一步研究。

治验:苏某,男,62岁,1998年6月18日初诊。患者述1周前无明显诱因,感左胸背烧灼样疼痛,继而局部起红斑,2d后生成小水疱,刺痛加剧,夜间更甚。就诊时呈痛苦面容,见左侧胸背部第6~7肋间沿神经走向分布簇集成带状的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和结痂皮损,诊断为“带状疱疹”。治疗取循行病变皮损部位的经络起止穴:足太阳经的睛明、至阴穴,足厥阴经的期门、大敦穴。第1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疼痛基本消失,大部分疱疹干枯结痂,1疗程痊愈。

【方剂出处】 张俊清.针刺经络起止穴治疗带状疱疹34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13

针刺加太乙药条灸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1.治法 不论带状疱疹发生在何部位,均取阳陵泉、外关、足三里穴以及皮损部位所归属的那条经脉的原穴,同时配合太乙药条悬灸。

2.操作 用28号2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行泻法,留针40min,每10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用太乙药条行泻法熏灸病变部位,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1日1次,1次30min。

【经验心得】 此病多发在少阳经循行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故取阳陵泉、外关穴以清热利湿,疏通经气;足三里是机体强壮穴,能鼓舞人体正气,扶正祛邪。同时针刺该经原穴,激发人体的气机调节作用,使留滞于经脉之中的邪气得以疏泄。太乙药条灸能抑制感觉神经,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明显止痛作用。

【方剂出处】 康复科,等.针刺加太乙药条灸治疗带状疱疹.中国针灸,2000,(3):191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

【治疗方法】

1.毫针 取穴外关、足临泣。其中外关穴用1.5寸毫针,向肘部斜刺1.2寸,使针感向肘、肩部传导。足临泣穴用1.5寸毫针,向足跟方向斜刺1.2寸,使针感向踝部传导。以上二穴,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

2.梅花针刺络拔罐 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出现针感后,即在疱疹发病部位用梅花针由外向内均匀叩刺,尽量刺破全部疱疹,并迅速拔罐,若面积过大,可在疱疹区分几次刺络拔罐,每罐留5~10min,出血量2~5ml。若未愈,次日可按上法复治。

【经验心得】 本病多为风火湿毒之邪客于少阳、厥阴之脉,散于皮肤而致。治以疏利少阳,活血止痛为法。经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外关乃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有清利三焦湿热的作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与带脉相通,属八脉交会穴之一,能清头目,利胸胁,二者合用,共奏疏利少阳之功。《素问·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局部刺络拔罐乃遵此古训,治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直接将疱疹周围的致痛物质及毒素排出体外,达到祛毒止痛的目的,二法合用,尤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疱疹。

临床实践表明,刺络拔罐与针刺外关、足临泣相结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刺络拔罐法。首先,针刺外关、足临泣能明显缓解刺络拔罐时所致疼痛。且能明显缩短治愈时间1~3d。其次,本法治疗至今尚未发现有后遗神经痛的患者,而单纯刺络拔罐,则有部分因后遗神经痛而复诊者。

治验:刘某,女,41岁,1996年4月17日初诊。主诉:左侧腰背部刺痛,伴大片疱疹出现2d,患者2d前感觉腰背部刺痛;渐之有米粒大小的几簇密集丘疹,水疱出现,且疼痛向胸腹部漫延。自服消炎及止痛药物效差,而来就诊。现患者腰背胸腹出现大片疱疹,面积在40cm×20cm左右,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体温37.5℃,患者口苦,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邪客少阳之带状疱疹。治宜疏利少阳。操作按上法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并分别在日月、带脉、京门三穴周围刺络拔罐。次日复诊,疼痛明显减轻,原刺络拔罐三处已结痂,剩余疱疹亦干枯,且面积未扩大,复治按原法2次而愈。

【方剂出处】 王国明,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16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2

【治疗方法】

1.针刺 取华佗夹脊穴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旁开0.5寸处共34穴。令针体与皮肤呈75°角向椎间隙方向进针1~1.5寸,局部酸痛胀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min,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2.刺络拔罐 选取各簇水疱群间正常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闪火拔罐,令出血量8~10ml,留罐5min,每日施术1次10次为1疗程。

【经验心得】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缠腰火丹”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发生多因脾胃失司,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蕴,日久郁而生热,湿热内不得泄,外不能达,郁于肌肤发为疱疹。《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柱,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疒有,立己。”夹脊穴内挟脊脉,外邻足太阳膀胱经,通过督脉之络与两经经气互通,通过督脉与十二经脉相通,又通过膀胱经的脊俞穴与全身脏腑之气相连,故可统帅一身阳气而调整人体各脏腑功能。针之可使脾胃功能得以调整,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营养全身,肌肤得以营养,故可达治疗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夹脊穴为督脉及太阳二经之要冲,因督脉,有督率阳气,调合阴阳,调整脏腑之功,故针刺夹脊穴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方剂出处】 李兴锋.针刺治疗带状疱疹6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16(3):171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

【治疗方法】

1.取穴 取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穴为主。肝胆湿热、脉络瘀阻型取太冲、阳陵泉、合谷、龙眼(位于小指尺侧,二、三骨节之间,握拳于横纹近处)、血海等穴;气血虚弱型取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疱疹后三叉神经痛配阳白透鱼腰、头维透太阳;疱疹后肋间神经痛配章门、期门、乳根、阿是等穴。

2.操作 针刺采用毫针,局部取患侧,远部取双侧,龙眼穴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湿热瘀阻型针刺采用提插泻法,进针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气血虚弱型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小而慢,针感要求温和持久,行针得气后取局部两穴,分别接G6805针灸治疗仪,采用疏密波,电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治疗4个疗程。

【经验心得】 本病属祖国医学“缠腰火丹”或“蜘蛛疮”范畴,多因湿热余毒留滞肝胆经脉所致,表现为湿热证,往往疼痛剧烈,持久难愈。病久则耗伤气血,因血虚肝旺或气血虚弱,余邪留恋,气血凝滞,导致局部疼痛不止。辨证分型上,应注重“瘀”和“虚”两个关键问题。“瘀”是带状疱疹急性期性,肝胆湿热未净,迁延日久导致脉络瘀阻,因此取太冲、合谷、龙眼、阳陵泉等穴清利肝胆湿热,取血海活血化瘀,取肝胆局部经穴通络止痛。“虚”乃至本病发病关键,由于余毒伤阴导致气血亏虚,所以取强壮要穴足三里振奋气血,肝俞、脾俞补益气血,配合肝胆局部经穴,共奏扶助正气,通络止痛之功。

治验:患者,男,74岁,2000年4月3日就诊。因左侧面部疱疹后持续刀割样疼痛2个月入院,入院前曾服用卡马西平1个月,疼痛未减,反复出现头晕目眩等症,遂停药转针灸治疗。体检左侧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触痛,左侧角膜反射迟钝。诊断: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证属肝胆湿热,脉络瘀阻型。针取双侧太冲、阳陵泉、合谷、龙眼、血海等穴,配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透头维穴,治疗10次后,左侧疼痛减轻,可触摸,继续针10次,疼痛消失,随访2个月未复发。

【方剂出处】 曾庆利,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9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7):36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

【治疗方法】 取外关、阳陵泉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5min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施强刺激泻法。当患者出现较强针感后停止使用手法,在留针过程中共行提插捻转手法2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d,继续下1个疗程的治疗。

【经验心得】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情感内伤,肝火疏泄,郁久化热,肝胆火甚而致,或因感受风火湿毒之邪,郁于少阳厥阴两经,浸淫肌肤致营卫壅滞而发病。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足少阳胆经络肝属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为此不难理解其治疗作用;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为同名经,用来加强治疗作用。以上取穴与手法密切配合,共收治疗本症的良好效果。

治验:马某,女,52岁,初诊1997年9月24日。病史:右胁肋部带状疱疹1月,现局部已结痂脱落。惟自觉胁肋部疼痛,如针刺、蚁行感,必须服布洛芬等止痛类药物才能得到缓解,但停药后疼痛仍作,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有时夜间难以入睡,为此患者非常痛苦,来我科进行针刺治疗。刻下:查右胁肋部疱疹已结痂并脱落,皮肤光滑,无红肿。以上述方法治疗1疗程后,疼痛全部消失。

【方剂出处】 邵亚萍,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0例.中国针灸,1999,(4):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