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米族民间文学:传承与发展

普米族民间文学: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本专集的出版发行,为普米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普米族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普米族民间文学: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民间文学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

在现代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族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有反映普米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生活歌谣。

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讲述普米族起源的神话《直呆喃木》等都可称为普米族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文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族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普米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

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族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

神话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含田地开辟、人类起源、原始畜牧、迁徙活动以及图腾崇拜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普米族先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释自然,以大无畏精神征服自然的历程。

一、民间文学

普米族创造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艺术,有富于幻想的神话;有优美感人的民间传说;有幽默风趣的讽刺文学;有富于哲理寓言童话、风物传说;还有大量的民歌、歌谣、谚语、叙事诗及音乐舞蹈等,它包含了普米族先民征服自然、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事迹及劳动业绩,包含了他们极为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美德、审美意识等,反映了普米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侧面,表现了普米族独特的民族气质和艺术情趣

普米族丰厚的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长期以来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组织专人深入细致、全面广泛地搜集、整理和研究。1990年,由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地区文化局、丽江地区民委联合编辑,由熊胜祥(普米族)主编的《普米族故事集成》和《普米族歌谣集成》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两本专集的出版发行,为普米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故事传说

1.神话故事。普米族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内容有通过动物身体解释万物起源的神话,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神话,通过动植物的特性解释万物寿岁的神话,通过同洪水作斗争反映人们征服自然的神话及通过动物解释农耕社会生活的神话,等等。这些神话运用丰富的想象,采用积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体现了远古时代普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与大自然所作的不懈斗争。主要神话有:《吉赛米》《日月兄妹》《人狗换寿》《洪水朝天》《羊尾巴的故事》《月亮上的红花树》等。

神话《吉赛米》(杀鹿人)讲的是远古时候,有个普米族的杀鹿人到天上菩萨那里请教撵鹿的办法,菩萨给了他一群猎狗,他带着这群狗到凡间追杀马鹿,最后终于射倒了马鹿。然而,他抽刀砍下鹿头时,鹿头变成了蓝天,鹿牙变成了星辰,鹿眼变成了日、月。他砍开鹿体,鹿体变成了大地,鹿心、肝、肺变成了河谷群山,鹿肠变成了江河道路,鹿骨架变成了地脉,鹿胆变成了彩虹,鹿胃变成了皮囊鹿血变成了龙潭湖海,鹿毛变成了草木,鹿皮变成了坝子山川,皮上的斑点成了畜群,鹿肋变成了仓房,鹿脚变成了房屋支柱。从此,有了天地万物。

《日月兄妹》是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则较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故事说:远古时,天上没有太阳、月亮,世上的人死光了,只剩下两兄妹,为传人种,上天女神用种种办法说服他们结为夫妻。他们成夫妻后,生下了许多孩子,他们感到很羞耻,认为见不得人,便要求上天女神让他们变成太阳、月亮。女神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让妹妹做月亮,妹妹说晚上出来害怕,女神又让她做太阳,妹妹说她白天出来害羞,女神便给了她一包火针,要她用针刺看她的人的眼睛。这样妹妹做了太阳,哥哥就做了月亮。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普米族先民,由杂婚制过渡到母权制的社会生活状况。

2.民间传说。普米族的民间传说很多,其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等,既有趣味性,又有历史价值。

《冲格萨甲布》是普米族的一则英雄故事。相传远古时,天下妖魔作怪,到处吃人抢人,害得民间不得安宁。冲格萨甲布的父亲在与妖魔的战斗中,被一名叫都莫拉二千的妖怪杀死。不久,冲格萨甲布便出世了,在他还不到一岁时,其母日则笃玛亦被妖怪都莫拉二千抢去为妻,他只得依靠姑姑生活。冲格萨甲布自小顽强,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勇敢机智。他长到十五六岁时,已是一个彪形大汉了。当他从姑姑那儿了解到父母的遭遇后,十分悲愤,决心杀掉妖怪,为父母报仇雪恨,他狠下决心,苦练武艺,最后终于杀死了妖怪都莫拉二千,为父母报了仇,民间得到了安宁。这一传说故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变的表现手法,刻画出英雄冲格萨甲布英勇无畏、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故事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它运用夸张、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故事扣人心弦。冲格萨甲布的故事,现已整理为叙事长诗

《常回子的故事》记述的是聪明机智的常回子巧斗大财主,使财主当众现丑、上当受骗的故事。常回子是代表普米族智慧的机智人物的化身。

《打猎的来历》说的是远古时,所有飞禽走兽都归山神菩萨管辖,那时候没有家禽家畜,人们就去求山神菩萨,要求他把禽兽分给他们饲养。山神答应给一些禽兽。有一天,山神将所有的动物关在大围墙里,然后喊:“愿做我的牲畜的就出来,愿做人的牲畜的就留住吧”。结果,动物中有的飞出来,有的跳出来,跑到大山里,只有几种禽兽即现在人们饲养的牛、马、猪、羊等,被人们捉住了。山神让人们饲养这几种禽兽,人们觉得太少了,又去求山神菩萨,最后山神答应人们,跑到大山里的飞禽走兽可以让人们去偷、去抢。从此,普米人便有了打猎的习俗。

3.民间故事。普米族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内容有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各方面。想象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典型,对自然物往往借助拟人化手法描写,使故事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普米族生息的山区,正是林木茂密、禽兽出没之地,狩猎生产至今不变,因而,普米族的民间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动物故事。如《蛙鹿赛跑》《聪明的兔子》《兔子智斗老虎》《虎、豹、猫的故事》《狮子与小兔》《兔子和熊瞎子》等等。这些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形象生动,富有哲理。除动物故事外,还有《聪明人割麝香》《见过三个月亮的财主》及赞美机智人物的故事《哄你》,歌颂纯真爱情的故事《一对红头鸟》,等等。

(二)叙事诗

普米族的叙事诗,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想象神奇瑰丽,人物形象鲜明独特。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浪漫主义手法等多种艺术技巧,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爱憎和理想。普米族的叙事诗内容广泛,有的反映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有的歌颂男女青年至死不渝的纯真爱情,有的则描述普米族历史源流,等等。主要叙事诗有《神奇的花鸟》《帕米查列》《绒肯》《熊巴佳佳和他的伙伴》等。

《神奇的花鸟》描述了出身贫寒的孤女金玛和头人的儿子岩珠热烈相爱,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双方亲族的激烈干涉。孤女金玛的养母千方百计想将她的亲生女儿嫁给岩珠,所以不让金玛与岩珠接近,头人也不让儿子与金玛相好,要给儿子找一门当户对的姑娘。但是,金玛和岩珠的爱情如“天地间白云相连,狂风不能把他们吹散”,金玛狠心的养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乘金玛洗头用沸水将她烫伤致死。可怜的金玛临死不忘岩珠,她的灵魂化作了一只美丽的花鸟。岩珠听到花鸟的凄惨呼唤声后,拼命追赶,最后自己也化成了一只花鸟。这对至死不渝的情侣终于比翼双飞,“向着海螺花盛开的东方飞翔”,去寻他们的乐园。这一叙事诗,在赞美坚贞爱情的同时,实质上对坑害人的等级礼教制度、封建的门阀观念进行了沉痛控诉。

(三)谚语谜语

1.谚语。普米族民间谚语丰富,涉及生活面广,它反映了普米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世界观。反映了对劳动致富、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诚实、谦逊、善良、忠贞、重友谊、讲文明、懂礼貌、讲信誉等美德的赞美和歌颂;对偷盗、懒惰等行为的鄙视和抨击,对追求享受,不求进取的讽刺,深刻体现了普米人的精神风貌。谚语大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诲。举例如下:

鸡蛋一样大,普米一样大;花喜鹊做窝,普米学会了建房;穿山甲破土,普米学会了开荒;百姓不分贵贱,子女不分内外;大雨未下以前,理好屋檐水沟,洪水未涨之前,先将大桥搭好;三种卜币聚集在一起,弄得倾家荡产,三种工匠聚集在一起,建成一个家园;快刀再锋利,没有把柄不好使,任你再聪明,没有知识事难成;猎狗要在悬崖上奔跑,老鹰要在风雨中练翅,骏马要在草原奔驰,普米后代要勤学苦练;阴暗的地方蚊虫多,肮脏的地方苍蝇多,芬芳的地方蜜蜂多,清洁的地方孔雀多;勤劳者身后,财神紧跟着,懒惰者身后,穷鬼紧缠着;丢失金鞍宝马,家庭不会贫穷,丧失勤劳俭朴,家庭不会富裕;做了好事不会变坏事,干了坏事不会成好事;热情言语似醇酒,一言一语暖心头,冷言冷语如冰块,只言片语凉透心;走了才知路遥,做了才知事难;过河要知深浅,说话要讲分寸;没有头就没有尾,没有从前就没有现在;山高才有登头,路远才有奔头;莫学母鸡咯咯自夸,要学犁牛默默无声;有学问的人,总说自己无知,不学无术的人,往往骄傲自夸;说你坏话的人,并非对你不好,吹捧你的人,不一定对你好;酒肉朋友好交,知心朋友难觅;山上的麂子狗撵出来的,心里的实话酒撵出来的;茶罐里可以煨得掉一条水牛,烟枪上可以吹得掉一座金山;再快的刀子砍不断水,再快的嘴巴说不死人;娃娃愁生不愁长,银钱愁找不愁花;(www.xing528.com)

2.谜语。普米族的谜语,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河水、风、住房、火、什物及日常用具等,其谜语的谜面(喻体)与谜底(本体)联系贴切,比喻形象风趣,语言精练生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米族的生产生活及风土民情,如:

划得开,斩不断——河水;听得见声音,看不见影子——风;

嘴里吃人,肚里说话——房子;红毡子滚过去,黑毡子铺过来——火烧草地;

三个黑姑娘,同缠一条包头——铁三脚;有个圆脸婆,长着千只眼——筛子;

吃的是黑饭,叫出来吓一跳——火药枪;有个老倌倌,天天守火塘——茶罐;

活着不睁眼,死了眼睁开——花椒

二、新中国成立后普米族的文学创作

普米族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由于地处边远,人口较少,开发较晚,文化相对落后,很长时期以来,普米族的作家文学处于空白状态。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在普米族聚居地区开办学校,兴办教育,普米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逐步得到发展,为普米族作家作者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时期我国文学事业的普遍复兴和蓬勃发展,普米族新型知识分子中,一批普米族作家作者脱颖而出,开始了普米族作家文学的新纪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年纪轻、观念新、起点高、变化快。他们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过中等以上的正规教育,其中有不少人在各大专院校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训练。他们了解和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他们所接受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又使他们具有现代人的精神意识,因而使他们一方面成为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批判者,一方面又顺应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成为自己民族中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以较高的文化层次和崭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了既属于民族又属于时代的思维方式。

(一)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普米族早期文学创作者

普米族作家作者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何顺明、殷海涛、鲁若迪基、和建全、和庆光、和平、汤格·萨甲博、胡文明、和学良、尹善龙、和善全、熊贵华等。他们或进行小说创作,或热衷于散文、诗歌创作,或擅长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了风格各异,体裁多样的各种文学作品,奠定了普米族文学创作的基石。

何顺明从事文学创作较早,曾在《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主要作品有小说《歌手坎列》、散文《牦牛山的春天》、诗歌《啊,沪沽湖》等,诗歌《啊,沪沽湖》曾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二等奖。

殷海涛主要进行诗歌、散文创作,曾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多篇(首),出版有《普米族谚语》《普米族风俗志》《丽江导游》《火塘边的歌》(诗集),《遥远的山村》(散文集)等作品,其诗歌《女人》曾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优秀奖。

鲁若迪基主要进行诗歌创作,曾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作家》《春城晚报》等刊物发表诗歌多首,出版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其诗《面对山》曾获“南国云诗赛”二等奖,《金沙江》(外三首)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和建全主要进行散文创作,曾在《边疆文学》《云南民族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散文多篇,主编《跨世纪的小凉山——宁蒗四十年发展成就》等著作,出版有《神秘的女儿国——沪沽湖揽胜》《丽江之旅》等著作。其散文《故乡的木屋》曾获云南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

和庆光主要进行散文诗、散文创作,曾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云南日报》等刊物发表散文、散文诗、随感多篇,其作品《走出文学荒漠》曾获《云南日报》建国45周年征文“我说我的民族”二等奖。

和平主要进行诗歌创作,曾在《民族文学》《云南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多首,其诗歌《雪域,一串深深的足迹》曾获《云南日报》文学奖二等奖;诗作《阅读长征》获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征文奖;散文《石磨》《烟雨沪沽湖》获云南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

汤格·萨甲博主要进行小说创作,曾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长城》《云南日报》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小说作品主要有《黑熊洞奇案》《远方有棵相思树》《央都老汉》等,其中篇小说《深山奇案》曾获全国通俗文学二等奖;散文《幸福的普米姑娘》曾获十年浪花征文二等奖。出版有小说集《野人泪》。

胡文明主要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并在各类刊物发表有关作品多篇,其散文主要有《母亲》《山路》等。

和学良主要进行民间文艺收集、整理,其收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曾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米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米族民间故事》及《普米族歌谣集成》《普米族故事集成》等书。

熊贵华深入到普米族群众中间,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在几十年的执著追求中,熊贵华先后与他人合作完成了《普米族民间文学集成》、主编了中国云南怒江州民族文史资料《普米族》和《普米族志》,累计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尹善龙,普米族著名作家、省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其作品主要有《高黎贡山的脚印》《滇西有座雪邦山》《千里怒江第一湾》等。

(二)正在成长的普米族新一代文学青年

近些年,一批普米族年轻的文学青年正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戈戎玭措。著名评论人杨荣昌在《边缘力量与民间精神——以〈独立〉诗丛第15卷为例论边缘民族现代诗艺术特色》一文中如是说:普米族戈戎玭措的长诗《赭色高原:一种秋天对于灵魂的延续》,以饱满的情感,绚烂的语言,奇崛的比喻,将普米族与天抗争的奋然、生生不息的锐气、灵魂不灭的超脱,通过一个秋天的视野透视出来,在对生灵进行的神性书写中,让人触摸到这个处于高原腹地的民族静谧的生活和丰富的灵魂世界。其代表作有《飘落的雪片颤动温暖的心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