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微博认知六个基本点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微博认知六个基本点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微博的认识,我们只需要把握其本质性的东西即可,举重若轻。一美国的Twitter是微博的鼻祖说起微博的历史,就不能不说美国的著名微博网站Twitter,是Twitter最早发明了微博的核心概念,最早制定了140个字的通信规则。一个是奥巴马借此竞选;二是爆料迈克尔·杰克逊之死。这一消息导致美国网民蜂拥而至Twitter,Twitter的用户开始大量转发这一消息。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微博认知六个基本点

微博是当下最时髦的东西,培训班、讲座、报告会,到处都在讲微博,微博成了“摩登女郎”,人人青睐。就像有人感叹的那样:“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其实,没有必要神化微博,它就是一个信息传播新技术、网络新应用。它让信息发布、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傻瓜化”了。

对于微博的认识,我们只需要把握其本质性的东西即可,举重若轻。

一 美国的Twitter是微博的鼻祖

说起微博的历史,就不能不说美国的著名微博网站Twitter,是Twitter最早发明了微博的核心概念,最早制定了140个字的通信规则。无论后续的微博服务如何创新,提供何种丰富的功能,微博作为社会化传播和社交通信工具的地位都是由Twitter建立的。

Twitter服务是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等人联合推出的,2007年正式起步。Twitter的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而Twitter公司的标志形象正是一只叽叽喳喳的蓝色小鸟,引申为每个人的表达欲和分享欲。Twitter的出现把世人的眼光引入了这个叫微博的世界里,用户能用如发手机短信的数百种工具更新信息,Twitter当年即被Alexa 网页流量统计评定为最受欢迎的50个网络应用之一。

Twitter首先是一个网站,在其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用醒目的文字对其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大意是:Twitter是一种服务,它能让你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与交流,你能随时随地并且快速地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又往往是我们最为关心、最急于获得答案的问题。那就是—Twitter: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

Twitter的大致运营方式是:任何用户向Twitter上传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的消息,该用户相应的“跟随者”(followers)就能及时查看该信息并发表评论。所谓“跟随者”,就是指关注某一账号所发布内容的其他Twitter用户。当然用户也可以主动“追随”(following)别人。它通过限制信息字数、即时抵达、用户自主收发和鉴别真伪的方式,实现了一种自主、互动、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

有两件事,让Twitter大放异彩。一个是奥巴马借此竞选;二是爆料迈克尔·杰克逊之死。

Twitter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上大展身手,很多网民都把Twitter视作是奥巴马竞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选中,一些参选人利用Twitter发布自己的行程,包括奥巴马和希拉里都在Twitter上建立了个人主页。奥巴马的Twitter页面是精心设计的,在通常放头像的地方,放的是他的选举标志。他的头像放在了背景处,而且即使页面上下翻动,永远显示在左上角。页面右栏下方显示着跟随者们的小图标。最终奥巴马获得了15万“跟随者”的支持,而希拉里的“跟随者”不到6000人。

需要注意的是,奥巴马following的人超过了追踪他的人(“Following me”135229人,“Followers me”131151人),两者之差有4000左右。这表明他在主动地关注其他一些人,而并不仅仅是被动地“礼尚往来”。

对照一下希拉里的Twitter,“Following me”为0,“Followers me”5996人。不仅近6000的followers无法与奥巴马相比,更重要的差别在于,希拉里的following数为0!在左栏,也没有Followers的小图标。Twitter的秘密在于你关注了多少人,而不在于有多少人关注你,要尽可能多地去追随更多的人,它是一个很好地从别人那里获取信息的来源。而希拉里的Twitter只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不是交流工具,或者说她并不关心那些关注她的人。本来可以显示一下倾听民意的姿态,希拉里却搞成发布自己行程的地方,跟奥巴马相比确实棋差一着。在竞选中尝到甜头后的奥巴马紧接着又宣布白宫在Twitter上开设主页,以示亲民。除了他之外,美国约有1/5国会议员注册Twitter。在英美政要中,英国学校和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都是Twitter的忠实用户。据媒体最新报道,连历来恪守传统、拒绝时代潮流的英国王室都开通了Twitter网页。此外,欧美很多娱乐、体育界明星均在Twitter上落户。

2012年4月,奥巴马通过多种方式宣布将参加2012年大选以寻求连任,其中包括使用Twitter和Facebook。随着2012年大选临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开始使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进行连任竞选的宣传了。虽然@BarackObama这个账号上的大部分Tweet都不是奥巴马本人亲自发布的,而是其团队人员编写并发布的,但是这仍然不能降低奥巴马的人气—目前其粉丝数量已近千万。而且,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接管奥巴马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账号,此前,这些账号是由白宫人员在管理的。根据Twitter上面的Tweet显示,奥巴马本人发布的Tweet将会署有“-BO”的字样。并且,其Twitter和Facebook账户将每天更新最新的连任竞选活动的新闻。

另一个则是在2009年6月,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之死又让Twitter大为风光。当杰克逊被救护车抬出家门时,有位路人用手机向Twitter发布了一条消息:“天哪,我在杰克逊家门口,(看到)有人被抬出去了,肯定是发生什么事了。”这一消息导致美国网民蜂拥而至Twitter,Twitter的用户开始大量转发这一消息。死讯出来后一个小时,Twitter冒出了6.5万条新留言;最高峰时,每分钟新增5000条留言。几乎所有拥有Twitter账号的明星都更新状态以示对这位流行天王的缅怀。用户纷纷发消息表达对MJ死讯的质疑、对MJ的怀念或是惋惜之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为杰克逊的逝世而进入了Twitter织成的一张网。

后来事实上,连CNN、美联社的报道都是援引Twitter上的信息。如:美国东部时间6月25日下午5时许(北京时间6月26日凌晨5点左右),娱乐新闻网站TMZ发布了有关迈克尔·杰克逊因心脏病逝世的消息。在迈克尔·杰克逊猝逝的报道还未获得证实之前,已有大批歌迷赶到他就医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他们的消息怎么会那么灵通呢?答案是:Twitter。

在Twitter上曝出杰克逊去世的消息,这是自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Twitter最风光的一次。[1]

Twitter目前有6个语种版本: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日语德语,覆盖超过25个国家/地区的市场,是多国用户经常访问的重要网站。从2009年9月份开始,Twitter国际用户的数量便开始超越美国本土用户,全球市场的扩张逐渐成为Twitter的主要推动力。

二 以新浪腾讯微博为龙头的中国微博传播格局

互联网的“抄袭”也是一种生产力。美国Twitter的成功为国内互联网运营商提供了样本和榜样。

有一些学者将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2]:第一阶段是微博进入中国大陆(2007年)。2007年,中国本土的微博服务商开始出现,微博进入中国大陆。2007年5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微博产品—饭否(fanfou.com)诞生。饭否的推出,成为微博进入中国的标志。第二阶段:微博初步发展(2007年—2009年7月)。饭否的开通,开启了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年,微博网站叽歪也开通了,创始人为李卓桓。饭否、叽歪成为中国最早的微博产品。2007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了微博滔滔的公测,可以算作中国第一家尝试微博产品的门户网站。随后,微博网站数量有所增加,如做啥网、嘀咕网。由于种种原因,2009年7月8日,饭否服务器被关闭,叽歪等中国市场最早的微博产品也相继停止运营。他们大多终于没有把握住机会,做了“烈士”。这一阶段,中国的微博处于初始、缓慢发展阶段,在探索中举步维艰。数量和规模上,主要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小网站,并且缺乏经验;在服务和功能上仿效国外微博产品,尚不成熟,用户相对较少,关注度相对偏低,微博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第三阶段:微博快速崛起(2009年8月—2011年)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微博开始在中国崛起。2009年,相继涌现出一批新的微博网站,包括9911微博客、同学网、Follow5、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百度贴吧等等,并在中国微博市场呈现出竞争态势。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8月开始公测的新浪微博发展最快,随后在中国微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2010年,微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国内微博产品达到20余种。不仅搜狐、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微博,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以及和讯财经等多家媒体网站也推出微博。据艾瑞咨询公司UiserTracker发布的监测数据,2010年3—10月间中国微博月访问规模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达到了12521.7万人,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 万个,用户渗透率达36.9%。2011年伊始,微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两会”带来了微博问政的升温。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微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微博逐渐渗透到社会的众多领域,它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众多公共事件中影响了公共舆论。并且,随着门户网站微博的异军突起,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在快速发展中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5873万,网民使用率为55%,比2012年上半年增加约4个百分点。

《2011年中国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有126家,这其中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知名微博,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规模最大,占据58.31%的市场份额,处于市场支配地位;腾讯以29.2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网易微博与搜狐微博的活跃用户规模不相上下,分别占据3.54%和3.45%的市场份额。目前,微博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基本定型,同时也发展出了不同的特点。新浪和搜狐的微博产品注重全、大,试图做一个全面的平台;网易和腾讯的微博产品则注重产品本身,注重用户体验。目前,逐渐形成了新浪、腾讯微博成为第一阵营,搜狐、网易、人民等微博成为追赶者的格局。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是中国微博的两枝奇葩,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但是他们的用户市场是有差异的:[3]首先,腾讯微博的用户群体远比新浪年轻。其次,腾讯微博的内容比新浪更“文艺”、更娱乐。用户年龄上的差异,导致了用户兴趣的差异,进而导致微博表达内容上的差异。再次,腾讯微博比新浪更“炫”。同样是由于年龄和群体原因,导致新浪和腾讯微博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新浪微博用户更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即便用图也多以实拍的照片为主。而腾讯微博用户更喜欢发图片,而且动漫类创作型图片占有很大比例,视频用得也比新浪微博多。不仅如此,腾讯微博内容也比新浪更琐碎。情绪化、草根性、非专业化、琐碎化、无意义的表达是微博的一个鲜明特征。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最早的微博Twitter上有40.55%的内容属于“我在吃三明治”之类的无意义的嘀咕。个人琐事的信息占据Twitter传播内容的80%以上。尽管这是微博的共性,但是腾讯微博的碎片化比起新浪来更加明显。不仅平均每条微博的字数少于新浪,而且个人情绪化的无意义的“嘀咕”频率也高于新浪。此外,腾讯微博用户的追星心理更加强于新浪微博用户。

三 即时、裂变、移动是微博传播技术的关键

2010年9月10日上午,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媒体点评认为,如果说宜黄强拆事件将会在中国城市的“圈地运动”史上留有特殊的印记,那么其原因就在于微博的介入。比照每天层出不穷的强拆事件,我们并不认同宜黄强拆一案的规模更大,也不赞同强拆行动造成了更大的伤亡,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微波”确实掀起了“巨澜”。被强拆的一个房主通过微博向大家直播了整个强拆过程。顿时,万众的目光齐聚宜黄,巨大的压力随之倒向宜黄的两位名叫“建国”的官员。微博的介入将地方政府—被强拆房主之间的权力博弈置换成了网民—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这种置换使得强拆政府不得不面对来自整个社会的强烈质疑。

纵观微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机理,我们不难发现,即时、裂变和移动是其传播技术的关键。

(一)即时是微博的旗帜

微博所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即时网络时代,“即时化”成为这场变革的第一钥匙,即时是微博的旗帜。如果说Web1.0重内容,主体在网站,Web2.0重互动,主体在网站和网民的话,Web3.0则重关系,主体在网民。

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对这段时间的划分,业界倾向于认为,中国互联网先后经历了Web1.0、Web2.0两个阶段,当下正进入第三阶段—即时网络阶段:

第一次浪潮:Web1.0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信息基本有网站垄断,时间跨度为1995—2003年。这一阶段普及了互联网这一概念,网络上的内容集中控制在门户网站(含BBS)中。1999—2000年Web1.0的发展达到热潮,其后因泡沫粉碎遭遇网络寒冬而逐渐回落,大约在2002年左右跌入谷底。从整个产业来看,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获得广泛认可,整体发展水平仍在不断攀升,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而互联网应用也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渗透。国内诞生了新浪、搜狐、网易等综合门户网站和一系列BBS社区,并产生了Web2.0的萌芽。第二次浪潮:Web2.0阶段。时间约为2003—2009年。这期间,互联网开始分化,网民总量接近4亿。其中,在2005年达到高潮,以博客和网络社交为代表Web2.0得到了大众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游戏、搜索引擎、无线网站的发展,并诞生了大批以网络为概念的上市公司。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信息由个人控制和网站共同控制。Web2.0让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从而打破了原来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单向传输模式。这与Web1.0的最大区别是不需要编辑,消解了信息控制,体现了一种“用户创造内容”的趋势。第三次浪潮:即时网络阶段,权且称为Web 3.0阶段。这个阶段以微博客为代表,以即时网络为主要特征,时间为2009年以后。即使网络是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的实时互动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微博客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交友平台,具有传播和社区两种属性,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参与个人社区,实现即时交流。围绕微博,已经产生了提供即时搜索、即时内容聚合、即时数据分析、即时新闻、即时社交以及即时营销等及时应用的衍生企业。互联网呈现出即时化趋势。

“零时间”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与微博密切关联的词。微博发布消息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快。作为即时网络的典型应用,微博真正体现了“即时”的特点:即信息的生产、发布、转载和反馈几乎是零时间,或趋向零时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生成趋向“零”时间:生成的内容常常为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加一句说明,最多140字,信息生产简便易得;信息发布几乎“零”时间:随写随发,发送功能十分简单,点击发布即完成,无须等待,也没有其他烦琐的设置;信息转载几乎“零”时间:转发功能强大,一键转发,即可发给自己所有“粉丝”,成本极低;信息反馈趋向“零”时间:点击评论或私聊,即可迅速进行反馈或持续反馈。

这种即时性在突发事件尤其是诸如地震灾难中,体现到了极致。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于7分钟后出现在Twitter上,比彭博社的新闻快了22秒。2009年12月19日,台湾发生7.2级地震。台湾女孩萧姗姗在新浪微博上发出“地震!好强”的信息,成为全球描述这场地震最早的文字。有人专门作了对比,在萧姗姗于21:03分在新浪微博按下“发布”键的11分钟后,网络虚拟社区天涯杂谈才开始有人谈论此事;10分钟后,中新网出现第一条报道,是报道此事反应最快的专业媒体;新华社的报道出现在当天的21:58分。2011年3月17日日本东部海域地震后,微博成为传播地震消息的强大平台,媒体发布关于地震的微博专题,日本民众也通过微博向外界发布地震信息。日本参议员、改革新党主席荒井广幸也在地震后开通新浪微博,连续发布多条微博直播当地灾情,一天之内其粉丝数超过1.6万。[4]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微博传播的即时性特点。

(二)裂变式的广泛传播

我们已清楚地看到,微博传播不是点对点和简单的点对面的传播,而是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不断蔓延。或者可以这样说,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有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味。一双手很小,但无数双手彼此关注、评论和转发,真正链接起来的是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

对于微博的传播机制和社会机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描述认为,微博是构建在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微博的传播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叠套的复杂网络关系中完成。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一身两任的,既是博主—相对于被关注者而言,也是粉丝—相对于关注者而言。所谓叠套就是众多博主和粉丝之间重重叠叠的关系交织。在最初的第一级传播中,博主发的任何一个文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都可以即时地让他所有的粉丝分享。在这一级的传播中,传播规模与博主的粉丝数相关—你有多少粉丝你的传播规模就有多大。但传播至此并不会终止,只要接受或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的微博用户认为这条内容有转发价值和分享意义,他就会一键转发,形成对他的粉丝的“次级传播”,如此这般,一条被认为有分享价值的内容便在层层转发当中达致规模巨大的接收者,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规模效应。

“裂变”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所谓裂变,多指核裂变,是一个重原子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较轻原子核、并在分裂时两到三个自由中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少快速分裂为多的过程,更是能量从小到大的化学变化过程。(www.xing528.com)

微博不对称的关注关系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每个用户都可以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保证了信息推到一定的分众群体中,而分众群体又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此种模式确保了信息即时扩散具有了大规模用户基础。当同时在线(包括Web网页在线,手机在线等)的人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当一条重要新闻受到关注或重要评论受到追捧时,这种广播式的信息流动模式就会产生核分裂效应,一条信息通过信息源的即时传播,大规模关注者的信息即时再传播,就有可能实现信息的即时扩散。

(三)移动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微博客的信息发布整合了多种平台,具有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可以通过Web网页、客户端、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绑定IM工具、电子邮件插件等方式来实时发布简短消息。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来看,其符合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微博客成为了一种流动的信息发布装置。

在移动互联网的驱使下,微博客用户规模有望快速增长,迈入快速成长期。调查显示,国内微博客网站约30%的微博信息内容来自手机发布。随着我国手机网民成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3G上网潜在用户规模巨大,未来手机上网将成为我国微博客信息发布的最重要渠道之一。移动,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本质上就是又一次的解放生产力。尤其是与手机的无缝结合,利用手机上网发布资讯和接收信息,与用户手机进行互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3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2年上半年的1.70亿增至2.02亿,且增速达到18.8%,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回顾近两年手机网民规模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可见一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77亿。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都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手机上网主流趋势日渐明显。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同时,手机网络视频用户增长强劲,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继续稳步增长,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另外,微博用户进入平稳增长期,手机微博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用户规模增速低至10%以下。但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

随着使用手机上网用户的逐步增多,3G在手机用户中的认知度也迅速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64.5%的手机用户听说过3G业务,总规模达到3.47亿人。23.1%的手机上网用户表示计划在未来半年内使用3G手机上网,2010年这一数字已达到4000万以上,3G上网潜在用户规模巨大。未来3G网络随着国内二代网络手机在未来3—5年内进入更换的高峰期,3G手机应用会普遍应用,3G技术更趋完善。电信运营商对3G的运营也更细致入微。同时随着3G资费下调,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来手机上网将成为微博客信息发布的最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有超过50%的用户是通过移动终端,特别是通过手机来上微博的。微博为用户提供了用移动终端或者手机来进行碎片化时间消费的极佳模式。有分析认为,手机微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微博应用在2011年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手机微博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微博应用是一种能很好发挥手机上网优势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手机微博服务的使用率。无线互联网,已成为IT业界的兵家必争之地,赢得PC用户,是赢得了现在,赢得智能手机用户,则是赢得了未来。让泡沫飘远,让浮云落地,微博无线互联,在建立价值食物链之后,便完成了进化。

2011年3月,Twitter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Biz Stone)表示,随着Twitter逐渐被认可为一个重要的实时新闻来源,移动平台在其成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凭借1.4亿的日均信息发送量和2亿的全球注册用户,Twitter已经成为了一个互联网现象。但斯通却更喜欢将最初的Twitter称作是一款移动服务,他们当时是希望创造一个“通过短信构建的互联网”。斯通表示,“移动是我们的DNA,我们发家于此……最有吸引力的Twitter信息来自那些通过手机分享日常生活的人,而不是坐在电脑前的人。”斯通表示,Twitter最初的一个用途是“基于短信创建一个网络,使得人们可以与偏远地区联系”。Twitter的理念是基于“信息的公开交流”。

可见,移动已是大势所趋。

(四)分享发现和崇尚平等是微博的精神内涵

对于微博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和品味。一是微博媒介本身倡导的理念,二是作为微博用户实践中的真实感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微博两点最突出的精神内涵,那就是分享发现和崇尚平等。

大家都看到了,Twitter首页写着:“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新浪微博首页写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这是微博极具代表性的具有旗帜性意义的理念。它更多表明的是“分享”,就是把自己发现的新事物尽可能快速和全面地告诉更多的人。分享信息、分享感受。这种分享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一种精神需要。

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发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媒体,从而使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拥有的力量交到一般人的手中。有人说,微博把传统新闻媒体在突发新闻上一般所采取的插播快报作法,硬生生地给比了下去。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许多第一手信息都是先从微博客上发布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在传统媒体记者中越来越流行,记者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微博获取和发布最新的信息。微博客成为新的舆论场并深刻影响舆论发展方向。“7·23”特大动车事故发生后,网上共出现3亿条讨论信息,新浪、腾讯两大微博的相关微博讨论量均超过1亿条,创造了整体舆论规模、信息裂变速度、网民参与程度等多个中国互联网历史之最。传统媒体记者编辑通过微博客全程参与并深刻影响“7·23”特大动车事故舆情生成及发展走向。对此,普遍认为,一是微博成为传统媒体的“线索库”,二是微博随时播报现场情况,传统媒体人通过微博进行议程设置。在这次事件中,微博成为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来源。有报道表明,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的个人微博一夜之间变成了“个人通讯社”。因为最早发微博“预警”,网友“@Smm_苗”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7月23日20:27发出的微博中,近3万名网友转发了她的微博,并有近9000条评论。评论员童大焕的一条评论,则转发近30万条,且被《纽约时报》摘引。同时,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血液中心等政府部门及机构,也迅速开通官方微博,滚动发布信息。正是有了这种即时的信息和情感的分享,才让这种共鸣迅速转化成共同的实际行动。在发布“血浆告急”信息后,短短几个小时,超过700名温州市民迅速前往献血,造成罕见的“凌晨堵车”现象。微博改变了以往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有媒体评论说,突发事件被“加工”后才告知公众的方式已越来越难横行于世。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变得“透明”后,第一时间援助、救治甚至追问,才成为可能。

有人诗意地写道,微,不是小,不是弱,不是卑。微,是精妙,是细致,是深入。微,是春风化雨,是无所不在,是个体被看见,是越草根越大声。微,是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传播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的变革。这变革很小很慢,甚至有倒退反复,但它像亿万小草的微力构成伟力,终究造就春天万物生长的欣欣向荣景象。细微之处见精神,微是未被命名的个体的权力,微中有洞见。一双手虽然小,但无数双小手真正链接起社会的神经末梢,社会呈现真正的网状组织,信息开始核聚变,而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甚至连“六人理论”都被打破,人际互动更加扁平化,意见表达更为充分。在微支付、微公益和微博的另一端,我们看到积极的表情达意者,个体的付出能即时看到实效和业绩,自我的吁求能即时听到回音和共鸣。微行动,是真正的公权;微民,是实实在在的公民。[5]

2009年中文网志年会的口号是“微动力,广天地”,旨在展望越来越细微的信息分享手段和管道,是如何促进社会进步与协作,并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直接效应的。“一段媒母(meme ),一张照片,或者一枚明信片,都可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改变,更不用说有千千万万的可能性正在孕育中,带给我们一片广阔的思想天地。”一个人分享了一个观点,更多人看到之后继续分享给其他人。通过这样不断地分享,就可以实现群体决定。这跟水滴聚集成云的过程相似—著名博客毛向辉把个体比作水滴,而当个体因为认同某个观点而不断分享时,他们就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一股甚至可以改变国家政策、社会秩序的力量。[6]

而对于微博崇尚平等的精神,所有运用微博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在微博上说话,最好说真话、实话、重情重义的话,别玩假的、虚的和麻木不仁的。因为在这里,身份平等、平等对话,对话无忌。平等对话、真诚对话,是微博发言的基本原则。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确,“只要大家互相交心,坦诚相见,最终都能够赢得信任”。郭明义微博自开通以来,截至2012年6月6日粉丝已达970多万。通过微博,有5000多人报名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1000多位遇到困难的人得到网友的救助。140字的狭小空间何来如此力量?根源就在于真实、平等、真诚。有人形象地说微博“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2010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内容为首都大学生纷纷质疑某奖项的访谈。但令人诧异的是,文章所采访的诸多学生纷纷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原话并非如此,甚至有人说自己根本没有说过这些话。由此,中青报的行为也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媒体点评认为,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权威造成了何样的冲击?对于这个问题,央视的“高也事件”或许可以引作一个经典案例。央视为了得到想要的采访,于是找了自己的实习生高也做托儿,此事却因网民们的“人肉搜索”而形迹败露。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中国青年报身上,在中青报的某篇文章中,被采访人纷纷通过微博表示文章中的话并非自己的原话,自己的原话被记者扭曲甚至篡改了。这显然让当事媒体颜面无存,威信尽失。而这个鲜活的例子无疑在告诉我们,无论是明星还是媒体,个人还是单位,微博上不相信谎言,更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事实。传统媒体的那些造假伎俩,置于今天的微博环境,也得收敛收敛了!

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发生特大交通事故,违规搭载幼儿及教师64人的金杯牌校车,与东风牌货车迎面相撞,造成19个孩子和2名成人死亡。此事教训惨痛,网上热议。18日21:36,“资深媒体人、政府新闻官、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惠女士在她的“北京王惠”微博中发了帖文:“@北京王惠:我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网友说到校车的事,我一直也在关注着,太令人痛心了。21个孩子呀!作为母亲,格外揪心。重在接受教训,不要让此类事件再发生了!在这儿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北京市教委正在联合有关部门排查我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的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发生校车安全事故。”刚开微博几天、激情满怀的王主任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很快有博友“挑刺”:“@青春的芽儿:您是真的在关注吗?截至目前死亡21人,但那是19个孩子、2名成人。”确实说得没错啊。很快,“北京王惠”及时作了很诚恳的回复:“回复@青春的芽儿:你说的对,是21条生命,谢谢提醒!”这个案例同样清晰可见地表现了微博语境的境界:平等。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实中的会议,领导、专家在上面讲,下面秩序井然,那是因为有行政纪律的约束;一个现实中的聚会,大家的言行常常表现得温文尔雅、谦逊礼让,那是因为有道德修养和脸面荣辱的顾虑;而在网络里,完全不一样,那是一个彼此不知真实身份,无须照面,没有长幼尊卑,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官民朝野,是一种平等的、同享说话权利的,没有现实中说话做事太多约束和羁绊的一种状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言,需要发言者秉持一些新的理念。人民日报2010年9月21日刊登文章认为,微博是一种平等的力量。[7]文章写到,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说的是互联网的匿名性。而在走向实名的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这说的是微博的平等性。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组织,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一个账号,一个文字框,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平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也很好地点出了微博平等交流的实质。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自己关注者列表中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五)获取、发布、转发、关注、评论和私信是主要功能

各个微博网站的具体功能不尽相同,形式各有千秋,但是,总体上看,其基本功能是共通的,而且一目了然,很是简单。以新浪微博来看,基本功能主要有六个:

一是获取功能:用户通过自由设置、关注他人等功能,获取关注对象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且微博上大量的机构、名人、关注话题充分扩充了用户获取的信息总量、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发布功能:用户可以像博客、聊天工具一样发布内容。

三是转发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转发功能是对twitter RT功能的改良,保留原帖,避免在传播过程中被篡改。)

四是关注功能: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用户进行关注,成为这个用户的关注者(即“粉丝”),那么该用户的所有内容就会同步出现在自己的微博首页上。

五是评论功能:用户可以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这是基于中国用户习惯而设置的特殊功能,之后Yahoo!Meme和Google Buzz也都有了评论功能。)

六是私信功能:用户可以点击私信,给新浪微博上任意的一个开放了私信端口的用户发送私信,这条私信将只被对方看到。实现私密的交流。与人私信一定要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即便对方公开私信内容也无妨。

(六)粉丝多寡是判断微博影响力大小的最主要指标

这里说的微博影响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个微博账号的影响力,二是一条具体的微博信息的影响力。

很显然,一个微博账号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有效粉丝的多寡。这也是判断一个微博的影响力大小的最主要和硬性的指标。

而判断一条具体的微博信息影响力的大小,则通常有三个指标,第一,载体微博粉丝数多少。粉丝数多保证了微博信息能传播给足够的受众。第二,转发量高低。我们知道,一般来说,高转发量与粉丝数基本上成正比例关系,粉丝数量越多,越可能造就高转发量。当然,有时也不尽然,比如突发事件当事人微博信息影响力很大,但其微博粉丝微博很多。第三,内容导向强弱。通常事件性的、倡议性的、质疑性的、蛊惑性的、批驳性的信息,传播意图更明显,更有针对性,影响力相应较强,其他一些社会、文化、生活、娱乐信息,导向性较弱。

但总体上讲,粉丝数量的确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微博时代是意见领袖的时代的原因。我们发现,一个甚至一群普通的微博用户的言论,很难对舆论产生影响,而一些有较多粉丝的微博用户(即所谓意见领袖或微博达人)的言论,有时甚至仅是只言片语,却常常影响着舆论的走向,不同程度地引导着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