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矢志前行

提升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矢志前行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明确社会需求。三是促进联合办学。高等学校自身的实力毕竟有限,必须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才能更迅速地提高办学效益。总之,通过“增实力、明需求、促联合”,才能使我们能够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提升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矢志前行

我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办学新路子,无疑是当前学校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我校八年的综合改革,经过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教育体制、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服务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校办产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从我校的实际状况和发展的需求来看,总体实力依然不足,存在着办学体制不活、开放力度不够及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

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学校所面临的形势,认识到当前学校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审时度势,开辟深化改革的新路子,才能使学校步入办学的良性循环。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大改革力度,内外兼修,增强实力,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一、抓住“转轨”机遇,把握三个要素,开辟改革新思路

我国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明确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对我们高等学校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思想明确、措施得当而有力,就能够抓住这一“转轨”的机遇,在发展中克服困难,赢得主动。

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办学,必须把握三个要素:

一是增强自身实力。这是发展的内因,是最基本的实力,既是指学校的师资水平、仪器设备、经济状况等“硬”的实力,也包括整个学校的运行机制、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等。这些方面,我们要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发展和建设。

二是明确社会需求。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直接面对外部社会,主动适应外部的变化,从外部的需求来推动学校内部的教育改革。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做的还很不够。

三是促进联合办学。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找外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在合作中直接获得社会需要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校循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能关起门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高等学校自身的实力毕竟有限,必须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才能更迅速地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通过“增实力、明需求、促联合”,才能使我们能够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开辟新的工作思路。

首先,要强调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要“走出小社会,面向大市场”,在对外开放和联系中,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的改革并求得迅速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校内部小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要主动出击,既在对外开放中寻求支持,也在对外开放中弄清社会需求。

其次,要充分调动学校内各学院、各系、所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亦即内部要搞活。从学院、各系、所这一层来说,着重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增强办学活力,寻找合作伙伴,争取形成由社会力量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从学校这一级来说,要转变“统”、“包”过多的思想观念,一要进一步放权,二要制定适当的政策,更好地调动各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学校则主要抓目标控制和分级分类的管理,亦即:一要把握办学的方向和培养目标,二是向各学院、单位配置好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三要通过监督、评估,检查办学质量。也就是说,学校要通过宏观调控,做到放而不散,活而不乱。

第三,面对激烈的竞争,学校在进一步放权的同时,还要加强协调和组织,抓重点、抓专项,把相关学科或专业的力量根据社会需求适当组合起来,形成“拳头”,一致对外。另外,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辟一些新的生长点,以适应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九大工程,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根据上述的工作思路,我们确定了学校在近年内要抓好的九项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点工程”,经过努力,其中有几项工程最近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

1.改革办学模式工程,即形成“联合”、“共建”,走合作、合资办学的新模式。具体而言,有5种模式可以探索和运作:

(1)全力争取国家教委和上海市联合共建华东理工大学。我校地处上海,又适逢上海“开发浦东”的难得机遇,我们要积极投入与参与,加强与上海市支柱产业的紧密联系与结合,更直接取得上海市各级领导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指导与支持,才能求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已正式提出了申请。

(2)学校已与地处上海西片的上海交大、上医大、中纺大、华师大、上海农学院和华东政法学院等七校联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在一般性联合基础上,还考虑若干具体的合作项目;同时,也积极与市内外的其他高校加强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3)积极寻求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支持,探索多种形式的学院制办学模式,走合作和合资办学的道路。拟选择工商经济学院和原化学工程学院及有关的系所筹建化工学院为试点单位。

(4)与外省市联合办学。最近我校已与河北省邯郸市签署了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全面合作的协议。(www.xing528.com)

(5)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联合办学。

2.“四重”工程,即加速建设重点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课程,意在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重点基地,包括超细颗粒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已与几个大企业集团联合,注册资金2 800万元)、金桥工程、松江高科技基地、筹建校内防腐工程中心等。

(2)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作为全国重点学科,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信息学科(含计算机)、材料学科、生物化工机械工程等学科,要制订学科建设规划,争取社会各方支援,尽早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

(3)重点实验室,抓好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期建设,迎接国家的验收;加快固定床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二期建设,扩展为多相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4)重点课程,已确定19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今年已筹集100万元作为课程建设基金,争取3~5年内,重点建设课程中的80%成为全国优秀课程;着重抓好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3门化学系列、应用化学专业系列课程和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化工工艺专业群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力争进入国家教委“21世纪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3.组建“集团军”工程,即瞄准国家,特别是上海市的重点产业,由学校牵头,相关学科联手组建汽车、医药、煤炭环境农业等方面的“集团军”,这是我们内外结合的典型之举。

①“车”,汽车非金属材料及其加工。着重于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特种玻璃等领域。②“药”,医药新品开发。发扬学校传统优势,多方位出击,着重于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农药中药工程及生物反应器等领域。③“煤”,煤炭综合利用。着重于城市煤气化工程、煤化工、清洁燃烧、联合循环发电等领域,最近将与上海焦化总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④“净”,环境保护。着重于汽车尾气净化器开发、系列环境催化剂研制、废塑料处理、脱硫、无害化工艺、水处理、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应用等领域。⑤“农”。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技术开发。着重于农村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环境治理、乡镇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生物技术的农业应用等。

4.“教育一条龙改革”工程,即从招生、内部机制至毕业分配,形成互相衔接的改革步骤与措施,希望藉此推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改革以及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①在总结今年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招生改革,尽可能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提高生源质量。②在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同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争取2~3年内达到普通工科院校“教学工作优秀”水平。③继续深入抓好已列入上海市“两课”改革试点工作;抓好专业群的规划和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方法论教育为重点,完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各种措施,提高毕业生择业竞争力,扩大毕业生的社会声誉。④以完善学分制为核心,带动专业结构调整和各类课程建设,建立严、活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激发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5.人才建设工程,即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抓四件事:

①选拔100名左右的青年骨干,作为我校的跨世纪人才,包括教育、科研、管理、产业和后勤诸方面的人才。②近年内引进10位左右相当博士生导师水平的高层次人才。③继续做好人员分流和优化组合的工作,使学校的人力资源尽快发挥积极效益。④加强政策导向,在住房、职称、科研基金、收益分配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巩固和完善激励机制。

6.产品、技术与资源开发工程,即在学校校办产业前几年取得很大发展的基础上,从独立经营为主转向充分利用学校的产品、技术和资源,探索联合共建的道路,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对内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贯彻事企分开的原则,注重成本核算,以取得更高的效益。

7.后勤实事工程,即以企业化、校内社会化为方向,搞好住宅、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筹建“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等实事的建设。

8.智囊决策工程,即在学校工作思路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制订与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新政策和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学校要建立一个智囊决策班子来研究各种问题,在作出总体性重大决策前,要做好可行性研究

9.凝聚力工程,即在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学校的事业发展目标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凝聚人心,激励干部群众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近阶段拟集中力量抓好几件广大教职工关心的实事,以行动和事实来说服群众,使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

我们相信,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奋起开拓,艰苦努力,在2000年以前一定能使华东理工大学再展新貌,迎接21世纪的到来!

【注释】

[1]本文曾在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作交流发言,1994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