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矢志前行

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矢志前行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阶段,从1995年中到1996年中,是以1995年6月27日国家教委领导来校主持召开全校党员干部扩大会议为契机,提出并实施“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以国家教委与中石化共建我校,通过“211工程”预审为标志,学校初步扭转不利局面,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阶段。一方面,前些年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潜伏着的一些矛盾与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211工程”预审迫在眉睫,学校的发展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

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矢志前行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就学校四年来的工作思路、重大举措、各项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今后的改革思路和设想,向教代会做总结汇报,并提请教代会审议。

一、确立坚持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好五件全局性大事

回顾1994年初以来的历程,我校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4年初到1995年中,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清外部形势,摸清内部家底,剖析矛盾,努力保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并针对经济上等严重问题探索走出困境之路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5年中到1996年中,是以1995年6月27日国家教委领导来校主持召开全校党员干部扩大会议为契机,提出并实施“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以国家教委与中石化共建我校,通过“211工程”预审为标志,学校初步扭转不利局面,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1996年中至今,是最终实现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上海市三家共建我校,校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迈上新台阶的阶段。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之所以能走出困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是因为我们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指示,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形成了比较符合国情、校情的工作思路。

从1994年初到1995年中,学校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前些年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潜伏着的一些矛盾与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211工程”预审迫在眉睫,学校的发展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紧要关头,全校干部和群众就如何渡过难关、求得进一步发展逐步统一认识,并转变了观念,确立了四条指导思想:要正视困难,又不怕困难,在困难中奋发,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既要争取上级的支持,又要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迫切需要形成共同努力、共担风险的良好运行机制,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让校内有活力、肯努力的部门和单位率先走出困境;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要在事业的发展中逐步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同时,我们剖析了之所以造成经济困境的根本原因,并深入思考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理清今后工作的思路。根据当时实际,我们认为,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工作:

首先,要强调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要“走出学校小社会,面向社会大市场”,在对外开放和联系中,明确社会需求,深化内部改革和寻求生存发展之路。其次,要调整、完善和建立校内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地调动全校教职工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积极性,特别在经济和校产方面,要下决心整顿治理,使之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求得稳步的和持续的发展。由此,我们适时地提出了“增实力、明需求、促联合”的观点,确立并实施“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

四年来,我们始终把握学校发展大局,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当前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分阶段抓实、抓好与之密切相关的全局性工作并使之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五项全局性工作。

1.财经工作

我们从严格财经管理,形成活而不乱、严而有序的规范化财务制度入手,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在节流的同时着重开源,以形成多渠道筹资办学格局,在维持日常运行的前提下,注意妥善处理好清消债权债务、确保学校当前发展必需和适度提高教职工待遇三者之间的关系,控制了学校财政收不抵支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学校原来的财经状况。我们扭转了财政赤字局面,1996年、1997年连续实现了校级财政收支平衡;实现了各项资金收支逐步规范管理,资金“蓄水库”得到重建,主要财务状况指标趋优。

2.联合共建工作

我们把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共建作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对象、多种内容的联合办学,在为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服务并作出贡献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借此加速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形成了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家共建共管我校的格局;组建了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校董事会,并设立了校董事会基金;与10多个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教育科技合作协议基金达3 490多万元;与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邮电管理局、上海浦东新区、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共建,组建了不同的实体或机构;最近以来,与上海市有关部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取得初步进展。

3.深化内部改革工作

在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共建的同时,学校坚持对内深化改革,配套进行了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改革,以期通过此项改革,达到形成机制、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和改善待遇的目的。通过改革力求形成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教育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事实证明,此项改革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学校下一步实现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进一步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现有基础条件,逐步组建校内二级学院,试行并逐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以期通过理顺体制、简政放权,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巩固并深化资源配置改革,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目前,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学院一级的办学积极性不断增强,学院的办学经济基础已初步形成。到1997年底,各学院拥有各类资金500余万元,其中各项消费性资金结存款为400余万元,发展资金结存近60万元。

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转型、转制工作进展顺利,已从纯福利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化,管理模式也相应从行政管理转向企业化管理;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逐年减少了学校对后勤的投入;抓住了上海市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拓展了后勤服务市场。

4.“211工程”部门预审和建设工作

1994年以来,我们全面部署并实施迎接“211工程”部门预审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学校和学科规划、自评估报告等。在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协作下,学校于1996年6月顺利通过由国家教委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同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学校准备的各项材料、校长的主报告、优美的校园环境、热情周到的接待等均得到了预审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随后,学校又进一步组织专家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论证,为“211工程”立项作了精心、充分的准备。目前,学校的“211工程”立项正在落实之中。

5.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学校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育人为宗旨,围绕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双学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增强全局观念、组织观念和群众观念,形成爱岗敬业、为学校“211工程”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在分专题开展校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学校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就“教书育人”、“新时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对策和思路,颁布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规定》,明确以“双创”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职工争创文明组室、学生争创文明寝室”的活动。

二、全校同心协力,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正确方针,经济、教育、科技、后勤、校产、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在一些方面创造了学校历史最高水平。

1.校级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总体财力明显增强,教职工收入逐步增加

通过清理债权债务,加强财物管理,校办企业实行完全成本核算,深化后勤改革,调整科技和教学服务收益分配政策等措施,鼓励预算外收入增长,构筑多渠道筹资格局,学校总体财力明显增强:校级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97年超亿元,比1994年增长86%;全部资金收入逾2亿元,比1994年增长99%;资金蓄水库为1994年的近10倍。清消债权债务4126万元,回笼各类债权资金692万元。解决了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养老金公积金以及地方津贴的“接轨”,教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教职工工资单平均工资及教职工平均收入(包括各项结算),1997年比1994年分别增长63%和78%。

2.坚持并拓展以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特色和内涵,教育改革和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倡导和坚持“面向企业为主,提高学生综合质量”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拓展教育改革内涵,从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到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质量为目标的改革,深入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教育改革和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项目”成绩喜人。获得国家教委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共11项。各研究课题进展迅速,工科化学课程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据此编写的新教材已投入试用实践;工科化工类、材料类和理科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已于97级中试点;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案已在全校96级学生中实施,得到国内同行肯定。

教学改革富有成效。1997年国家教委公布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的结果,我校有三项目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上海市评审中,我校上报20项成果,全部入选,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1997年开展的教学思想研讨,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1998年的教学计划将在加强基础、增强能力;人文素质培养、经济管理类知识教育;给予学生较大学习自主性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实践。

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1996年第三届优秀教材评选,我校有14种教材获奖,获奖数量和等第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前列;已列为九五期间国家级、部委级重点教材22本,获资助40万元左右。

教学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工科化学教学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的教学基地,外语教学中心被批准筹建标准实验室。通过实验室用房调整、组建校级实验中心等措施,逐步实现了实验室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使教学实验室建设得到促进和加强,投资效益得到增强。首批建设的校级实验中心有工科化学、计算机、外语、电子电工、机械基础、化学工程工艺等6个。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令人瞩目。学校改建的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得到全校师生认可。“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化工原理”等课程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获得成功,我校编制的“化工原理——流体输送机械”和“数学方法软件包”获国家教委CAI协作组优秀软件二等奖。

专业调整和拓宽不断深入。调整后的专业设置拓展了专业口径,使专业设置更趋合理;采取按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更是有效拓宽了学生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新办了工业外贸、会计学、投资经济、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城市燃气工程、行政管理学社会工作药物制剂市场营销等11个专业,有力地改善了学校的专业结构,提高了生源质量。

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大学英语保持较好成绩,大学生数模竞赛连续多年保持突出成绩,1997年我校学生在国际数学模型竞赛中获我国参赛学校唯一的1个特等奖和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历年来参赛成绩居上海市和国内参赛高校前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校首次在上海赛区获得一个一等奖;开设第二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用组合的方式形成复合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研究生工作进步明显。研究生招生情况大为改善,在校生总规模大为扩大,研究生奖学金从无到有,现有近十种,最高获奖者可达近1万元/年;重建了研究生会,强化了研究生的奖惩制度及学位授予的管理工作。

成人教育取得长足发展。1996年通过上海市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并被授予优良办学单位;成人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1997年成人学历教育招生数达近1 000名,为前两年招生数的两倍;充分利用学校化工特色的优势,为中石化系统和上海地区举办各种高级研讨班和紧缺人才培训班等。

3.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多项指标不断创历史新高

学校重视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组织队伍、加大投入、政策调整等措施,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科技工作等取得丰硕成果,多项指标不断创历史新高。

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新增四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五个硕士点;新增文学类硕士、工程硕士、MBA和EMBA学位授予权;通过开展博士点、硕士点自评整改、严格执行导师上岗条件和重新遴选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等项工作,使我校全部硕士点、博士点通过了全国学位授予点评估;作为全国总牵头单位,起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点培养规划。

科研基地建设成绩喜人。1994至1997年间,学校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已完成5个);国防军工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进展顺利,正在为进入国家级行列作最后的拼搏;珠宝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与外单位合作的基地建设已实现了实质性启动,如分析测试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应用分析实验室,“上海市汽车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已正式在我校挂牌,获建设资金240万元。

科研工作保持较高水准,多项指标连续创历史新高。学校的科研经费到款数(指进入财务处的款项)再创历史新高。据1997年12月的统计,科研到款数已达6 031万元,比1994年的1 941万元增加211%,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4 321万元,比1994年的934万元增加363%。横向科研经费为1 710万元,比1994年的1 007万元增加70%。九五攻关项目总经费名列委属高校第五位、上海市工科大学第1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大规模上升。军工项目增加迅速,1997年比1994年增加405%。1996年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引用,分别名列全国高校第30位和第13位。四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93项。校学报获上海市科技书刊一等奖。

国家攻关项目进展顺利,产学研结合大项目取得突破。“钛白紧缺品种制备技术的工程化研究与产品开发”、“二氧化硫废气回收净化新技术的工程化”、“新型(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炉开发应用基础研究”等九五重大攻关项目分别通过中期考核,“GMT增强塑料纤维材料工程研究”等“八六三”项目进展顺利;以“年产10万吨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业化项目”等为代表,为行业、地方经济服务的产学研究项目取得质量上的突破。

实验室管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让利收费”机制和用房状况调查跟踪,促进了实验室的合理使用;按“统一、规范、集中、开放”原则实施的实验室布局大规模调整,促进了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各相关单位自主投入经费共约1 5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改建;实验室逐步推行了物业化管理。

4.教育科研支撑保障体系和生活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近两年来,由于多渠道筹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学校校级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因此,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对学校当前教学、科研、生活等的急需及事关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今后发展大局的项目予以重点投资。

基建投资累计超过1亿元,既解决了当前教学科研用房急需,又考虑到了学校今后的发展,教职工住宅需求矛盾得到缓解。基建投资1994~1997年总计100 07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为6153万元,教学科研用房竣工面积为12 965m2,教职工住宅房竣工面积为52 749m2,上述4项与前4年相比分别增长180%、1 350%、134%和176%。

投资1 870万元用于国家级工科化学基地建设、学生基础计算机房、外语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以及科研基地建设等,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投入1 700多万元用于校内电话网改造和校园网的初步建设,家属区水、电增容改造以及学生食堂、餐厅和学生商业网点等,改善了学校后勤的生活设施,推进了后勤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5.校办产业逐步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针对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学校根据国家教委的指示和要求,严格执行事企分开原则,按照边整顿、边调整、边发展的工作方针,面上抓企业“上轨、鼓劲、发展”,点上抓重点产品的规划和发展,逐步使校产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至1997年11月止,当年实现销售收入9 090.8万元、净利润1 109.1万元,分别比1994年增加79%和52%。校产净资产总额,在清消债务数百万元的情况下,1997年比1994年净增128%。校办企业自行负担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养老保险,按实际使用量核交水、电、气费用和条件设施费等,使校产企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成本核算。(www.xing528.com)

1994年至1997年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4家;获国家及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23项,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获上海市科技博览会金奖12项、银奖1项,获上海市经委系统优秀新产品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重点产品的规划取得进展,轿车刹车片、生工成套技术、导电高分子材料及技术、精细氟科技等项目有较为远大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学校始终将师资联合会建设作为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一项重点工作,想方设法,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取得了实效。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而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广大教师甘于奉献,致力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值得称道的优异成绩,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中青年骨干教师比率增大,成长迅速。学校现有40岁以下的教授15人,35岁以下的副教授86人;中青年教师中有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人获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10人列入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其中3人列入启明星跟踪培养计划、2人列入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四年来,又有2名教师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引进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有1人获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1人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有25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

骨干教师“年龄断层”现象趋于缓和。通过加强选拔、职称评聘工作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等措施,骨干教师队伍特别是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年龄断层”现象趋于缓和。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通过引进、调入、选录等措施,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渐趋合理,教学科研队伍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42.2%,40岁以下的副高职已占副高职总数的25.4%,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已达到教学科研队伍总人数的40%。

师资队伍的表彰激励机制初步形成。校级、省部级、全国各类先进的评选、奖励已成为常规工作;每年核拨15万元专用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奖励已形成制度;此外,学校还拓宽渠道,通过上海市育才奖、宝钢教育基金奖、焦化奖、立达奖、齐家珊奖和英特尔奖等各种奖项,对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使得四年来全校获得上述各类奖励达到1 0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建设工作。

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设立“课程指导教授”岗位、教学评优、教学监控、建立退休教师顾问团、青年教师培训制度、设立重点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建设岗位津贴(30万元/年)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7.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在学校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刻,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起到了明显的效果。部分教职工曾一度萌生的悲观失望情绪和消极的“等靠要”思想已逐步消除,转变为对学校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进而树立了主动进取思想,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积极依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创造出新成绩。

两课教育依然保持领先势头,在上海高校中率先使邓小平理论进入课堂,并组织全校学生投入学习,荣获上海市第一届(1995年)、第二届(1997年)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组织奖”。通过邓小平理论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努力成才,以知识奉献于人民,以能力服务于社会的积极性。1997年我校毕业生就有近50人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受到上海市教委的好评,并在各大报刊上给予宣传。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全校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学生们喊出了“不要问社会给予了我什么,而要问我为社会做了什么”的响亮口号,热情服务于社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心获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奖”;在八运会志愿者组织工作中,校团委获“优秀文明啦啦队”称号,商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获“先进集体”称号,3位学生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贫困生帮困和勤工助学指导工作取得很大进展,1997年为学生提供了4 561人次岗位,发放酬金251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上海市的好评。学校于1996年、1997年二次被评为“上海市勤工助学先进集体”称号。

机关工作人员发扬奉献精神,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在“211工程”部门预审、对外联合共建、制订并实施内部改革方案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发生困难时依然较好地完成了管理、服务、参谋等任务,不少部门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校档案管理工作被评为国家一级等,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居上海高校领先地位,分别被上海市体委、上海市教委授予“百万市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群众体育示范单位”、“全民健康优秀学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上海高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并于1997年八运会上,再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绩显著,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建立技防、物防和人防相结合的防范网络等措施,刑事犯罪率和火灾发生率持续下降,学校被授予“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校园环境整治取得实效,校园“十不规范”、学生商业区整改,卫生脏乱差现象的治理,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

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基础教育学院被评为上海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许多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先进和荣誉称号。

正是由于学校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实绩,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授予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四年来,学校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这不仅仅反映在经济形势上,更主要的是,使学校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各项有利因素已经逐步汇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了可靠的保障和充足的后劲。分析形势转变和成绩取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上海市的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我校,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第二,这是我校教职工同心同德,正视和克服困难,勇于接受挑战,主动进取,以扭转不利局面的结果;第三,这是我们遵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开放,锐意改革,确立和执行了正确的工作方针的结果;第四,这是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这几年来的一些重大机遇不放,乘势而进的结果。

三、展望未来,认清形势,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实现学校持续发展而奋斗

展望21世纪,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必将扮演特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高等学校必将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必将要面对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重大挑战。很明显,我校目前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今天,当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之际,更应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的指示,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学校还存在哪些阻碍我们顺应形势变化、以崭新面貌步入新世纪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略。

我们认为,学校发展和建设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和矛盾是:第一,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第二,稳定队伍,提高队伍素质和水平,将成为我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在学校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和问题。

在教学方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革,不断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教学设施陈旧老化,亟待更新和完善,教风和学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面对新的形势,如何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仍需进一步落实和调整;目前,具有优势的学科和博士点相对较少;横向科研经费相对比例不高;高科技水平成果数量不多,成果转化工作有待迈上新台阶;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建设亟待加强。

在校办产业中,如何加强与各学科的紧密合作,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已产业化的项目和产品如何尽快形成规模效益等已成为急需通过改革和实践来解决的关键问题。后勤社会化步伐仍比较艰难,整体上仍未改变学校办小社会的局面,后勤基础设施因长期缺乏足够投入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尚需不断改善。

各项管理工作中,在如何真正发挥管理、服务、参谋三项职能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人员素质仍需不断提高,特别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

我们认为,要适应新世纪对高校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办学中存在的上述困难和矛盾,唯有遵循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才能使学校工作开创新的局面,走上持续发展的强校之路。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就“产学研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等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和指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技术产业化,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增强创新能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校今后几年的改革可以围绕下面三方面思路展开:

(1)学校办学一定要开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学校办社会而应是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和依靠社会办学校,在与社会的结合中开创新的天地。

(2)学校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增强主动创新意识,发扬开拓进取精神,继续破除大锅饭,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3)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紧密结合,面向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根据上述办学和改革的思路,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坚持“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

学校要继续坚定地走联合共建之路,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继续推进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联合办学,与海内外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合作;为上海市和石化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进一步理顺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形成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

(2)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充分盘活教学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益。

根据中央关于重点高校要从为全国服务转向重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精神,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以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为中心的新一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面向企业为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方针,继续为培养知识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劲、创新意识强烈、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要盘活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和灵活的机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形成学校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激活科技存量资产,实现高科技产业化。

要继续坚持以基地建设为核心,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为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强化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博士点、硕士点建设,规划并完成学科总体结构的调整,同时建设一支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

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激活学校科技存量资产,促使有潜力的高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坚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校产中已形成产品的高科技成果形成放大规模效应。要继续重视基础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促使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协调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要在多渠道筹资加大办学投入强度时,充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来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进修和提高,力求形成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机结合的学术梯队。

(5)在建设科研和教育支撑保障体系的同时,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要在学校财力逐步增加的条件下,加大建设科研和教育支撑保障体系的力度,以适应学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要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积极推动后勤服务资源融入社会服务体系的进程,拆除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学习工作条件。

(6)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要继续贯彻我校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使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使学校的校风、学风进一步显著好转,校园的文化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两个文明一齐抓,两个文明双丰收的大好局面。

同志们!

展望未来,我们依然认为,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求实、创新”,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我们就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1世纪。

【注释】

[1]本文是在校四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1998年1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